嘉善县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东南侧,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处,是浙江省接轨上海第一站,总面积506.6平方公里,辖11镇,全县常住人口约70万(本地户籍人口38万,外来常住人口32万)。境内水网交织,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六千年前已有先人在此生息,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扬天下。
行政区划
嘉善县辖3个街道、6个镇:
街道:魏塘街道、罗星街道、惠民街道
镇:大云镇、西塘镇、干窑镇、陶庄镇、姚庄镇、天凝镇
嘉善县地图
历史沿革
因旧有迁善六乡俗尚敦庞,少犯宪辟,故曰嘉善。
嘉善县历史悠久,从境内大往圩、独圩、张安村等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证实,早在 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已有先民在沼泽开田,种植水稻和饲养牲畜。明宣德四年(1429)三月,巡抚、大理寺卿胡概巡视江南后,以地广赋繁奏请划增县,翌年三月二十八日敕分嘉兴县东北境之迁善、永安、奉贤三个完整乡和胥山、思贤、麟瑞三乡之部分置嘉善县,定治魏塘,隶嘉兴府。“因旧有迁善六乡俗尚敦庞,少犯宪辟,故曰嘉善”。清循明制,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国曾在境内建立地方政权。民国元年(1912)废府,嘉善属钱塘道。16年道废,直属省辖。21年全省设12个县政督察区,嘉善属第二县政督察区,次年仍改称第二区。26年11月被日军侵占。28年成立浙西行署,次年改为第十区,嘉善隶属浙西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区。37年4月,属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
1949年5月11日嘉善解放,隶属浙江省第一专员公署,11月改属嘉兴专署。1958年11月21日嘉善县建制撤销,并入嘉兴县。1961年4月9日恢复县置。1983年8月,实行市辖县制,嘉善县隶属嘉兴市。
自然地理
嘉善县境域轮廓呈田字形,东邻上海市青浦、金山两区,南连平湖市、嘉兴市秀城区,西接嘉兴市秀洲区,北靠江苏省吴江市和上海市青浦区。全县总面积507.68平方千米(县土地详查数),其中陆地占85.71%,水域占14.29%。县城魏塘镇东距上海市90千米,西至杭州110米,南濒乍浦港35千米,北接苏州91千米,处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平均高程3.67米(吴淞标高)。
嘉善县境内东西流向的有太河泾港、大寨河、圩水港、贺汇港、斜塘,南北向的芦墟塘等河流流经镇域,是西水东泻的主要泄洪通道。汾湖,系湖州至上海的“湖申乙线”航道。汾湖位于浙江嘉善、江苏吴江交界,东西长6公里,南北长3公里,一半属浙江、一半属江苏。汾湖古称分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分界湖。总面积9700亩。
嘉善位于北亚热带南缘的东亚季风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宜于作物生长,但地处沿海中纬度地带,气候变化明显,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特点,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暴雨、连阴雨、干旱、寒潮、大雪、大雾、高温和台风。历年平均气温15.8℃,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3.7℃,极端最低气温-10.8℃,出现在1977年1月31日。
经济概况
嘉善是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之一,200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42亿元,增长16.4%,按当年年末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500美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完成财政总收入23.15亿元,增长23.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02亿元,增长2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44亿元,增长17.6%;进出口总额18.81亿美元,增长30.6%,其中出口13.60亿美元,增长2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6元,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10121元,增长13.9%。
大力开展招商选资,实际利用内外资均创历史新高,全县合同利用外资5.41亿美元,增长7.5%,实际利用外资3.28亿美元,增长33.7%,引进县外内资23.38亿元,增长49.8%。引资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年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22家,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增资达18次,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内资项目达48个,新批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类外资项目数占全县总量的50.7%,富士康项目成功签约落户。民营经济取得新发展。全年民资项目实现投资42.17亿元,占全县总量的56.9%。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8.58亿元,增长15.5%。消费需求保持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4.33亿元,增长17.0%。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突出服务业招商,分别在上海和香港成功举办服务业项目推介会,新增服务业企业307家。积极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17个市、县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85亿元。加快旅游业发展,接待境内外游客350.13万人次,增长20.8%,旅游业总收入25.85亿元,增长22.5%。
台资集聚区
截止到2006年9月底,全县累计批准设立台资企业331家,总投资25.64亿美元,合同利用台资13.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4.28亿美元,常住当地的台商有2000多人。而同期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41个项目投资当地,累计合同利用外资2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26亿美元。
嘉善与上海接壤,距离上海、杭州和苏州均不到100公里,因此成为浙江承接苏南和上海地区台资的第一站。1999年,浙江省政府批准嘉善经济开发区正式设立台商投资区。
目前,台湾最大民营制造企业,全球三大电子制造服务业(EMS)厂商之一鸿海精密(富士康),亚洲规模最大的家具企业台升集团、全球最大的紧固件企业之一晋亿集团和著名速冻食品品牌龙凤食品等一批台资企业都在当地落户。2003年,嘉善继江苏昆山、广东肇庆之后,成立了大陆第三个县一级的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
城市建设
嘉善,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是国家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和“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嘉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嘉善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三色产业带,为传统农业注入了生机;木业、电子电声、机械五金和纺织服装,成为工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古镇西塘的保护和开发,吸引了海内外广大游客纷至沓来,成为文化旅游的一个亮点。
嘉善,面向世界,确定了“经济强县、文化名县、现代化新城”的发展目标,以丰厚的的历史文化底蕴、江南水乡特色和现代文明结合的人文环境为基础,努力把嘉善建设成为城郊型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外向型工业生产加工基地和水乡田园式休闲度假基地,成为环境优美的工贸型、现代化省际边界“窗口”城市。
交通条件
嘉善有着优越的交通条件,沪杭铁路,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连接线,亭枫高速连接线,320国道,都穿境而过,即将建设的沪杭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沪杭磁浮铁路和嘉通高速公路,也都将经过嘉善,相信不久之后,嘉善将成为长三角的交通枢纽。
民俗文化
“嘉善田歌”是浙江民歌中的主要品种之一。由七种不同曲调组成,即《滴落声》、《落秧歌》、《棣头歌》、《羊骚歌》、《嗨罗调》、《急急歌》、《平调》。这七种曲调,既可单独演唱,也可以“田歌班”的形式数曲联唱。曲调极富江南水乡特色。歌词多用“吴音俚语,谐音双关”。歌词的这种所谓“吴格”,与明代冯梦龙编的吴地《山歌》有直接传承关系,与《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中的南朝“吴声歌曲”也有明显的血缘关系。因此,嘉善田歌也是江南“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善田歌历来受到重视和传承,20世纪50年代田歌联唱《黄浦太湖结成亲》,在省内获奖后,录制唱片,并由中央广播电台作为常播曲目。60年代田歌女声独唱《送粮》,全国流行并一直传唱到90年代。其间当地有两名田歌手曾获“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称号。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以嘉善田歌为创作素材的音乐剧《五姑娘》获文华大奖。
提到京砖,大家可能对它还不十分了解,但是值得自豪的是,作为国家京砖的两大主要产地,嘉善是其中之一。京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呈灰青色,古朴自然。京砖的生产工艺十分复杂,须经过选泥、练泥、制坯等七道工序,每个工序又有详细的分工,一块京砖的烧制,前前后后需近两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可见其珍贵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