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隶属云南省玉溪市,位于云南省境中部偏南,杞麓湖畔的湖积平原上,东与华宁县接壤,西与峨山彝族自治县、红塔区相邻,南与红河州石屏县、建水县交界,北与江川区毗邻,总面积721平方千米。通海县下辖2个街道、4个镇、3个乡。通海县常住人口为29.23万人。
通海县特殊的地理自然条件成就了通海“礼乐名邦”、“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的美誉,明清两代有举人230余人、进士44人,选入翰林院4人。先后获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物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
【行政区划】
通海县辖2个街道、4个镇、3个乡:
街道:秀山街道、九龙街道
镇:杨广镇、河西镇、四街镇、纳古镇
乡:里山彝族乡、高大傣族彝族乡、兴蒙蒙古族乡
【建置沿革】
上古,通海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杞麓湖畔生息、繁衍。 唐,南诏开“通海城路”,置通海镇,设通海都督,统摄滇南地区,启通海人文之风。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三十七部,起兵灭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建大理国,通海属大理国领地。 宋,大理国在滇南置秀山郡,通海是郡治所在地,为滇南军事、政治要地。 元,设临安路,通海为路治所在地。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通海县,置河西州,后又在河西北境之曲陀关置临安、元江、广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明,置通海御,在通海“戍兵屯田”。 清、民国,相沿为县。 1956年,原通海县(1949年12月13日和平解放)、河西县(1949年12月10日正式解放)合并称杞麓县。 1958年,华宁县与杞麓县合并称通海县。 1959年,原华宁县从通海县划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通海县地处云南省中南部、玉溪市东部,东与华宁县接壤,西与峨山县、红塔区相邻,南与红河州石屏县、建水县交界,北与江川区毗邻。东西最大横距39.97千米,南北最大纵距36.15千米,总面积721平方千米。距云南省会昆明市125千米,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47千米。
地形地貌 通海县地貌由盆地、中山、河谷三种组成。盆地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坡度3—10度,海拔1796—1820米。地形呈东西阔、南尖、北微凸之蘑菇状地势南低北高,海拔最高点位于河西镇螺峰山2443米,最低点位于高大乡马脖子1350米。
气候特征 通海县地处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区,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受季风气候的控制,形成了四季温差小、早晚温差大、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垂直差异显著的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全县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898毫米,多年平均气温15.7℃,年日照时间2273.8小时。
水系水文 通海县水资源总量2.1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径流1.59亿立方米,地下水径流0.54亿立方米。杞麓湖是通海县的主要水域,座落于通海盆地中偏东侧,流域面积370.5平方千米,水域面积35.54平方千米,河流分为湖盆区内河和高大(曲江)河及其支流。主要湖盆区河流有中河、大新河。曲江河及支流有:曲江河、路南河、库南河、大箐河、小三家河、改水沟和清水河。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通海县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共61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7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小学50所,小学教学点1个。全县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班数880个,其中:初中班205个,高中班83个,职业高中班15个,小学班577个。全县在校学生总数34133人,其中:普通高中4355人,初中9135人,中等职业学校531人,小学20112人。全县有幼儿园49所,班数307个,在园幼儿数10739人。全县专任教师2869人,其中:普通中学945人,中等职业学校58人,小学1297人,幼儿园569人。全县毕业生人数8322人,其中:高中1513人,初中3149人,中等职业学校296人,小学3364人。3—5岁儿童毛入园率100.1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9%,小学升学率100%,初中升学率94.26%,高中上线率99.72%。
文化事业 通海县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9个。2022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个,保护单位1个;省级项目6个,保护单位1个;市级项目17个,保护单位1个;县级项目10项,保护单位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3人,市级21人,县级66人。
卫生事业 通海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5个,其中:二级甲等公立综合医院1个;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个;民营医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卫生院8个,村卫生室66个,门诊部1个,卫生所及个体诊所10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全县医疗机构实有床位1876张,其中:政府办卫生部门所属医疗机构1222张,民营医疗机构654张。全县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47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56人,注册护士1253人,全县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6.42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48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93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注册护士4.29人。
【风景名胜】
秀山
垂直高度不过200余米,方圆距离也不过两公里多,却因山色景致秀雅不群,人文景观气韵不凡而名冠滇中南。在《大明一统志》里,秀山被列为云南四大名山,与昆明的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的点苍山齐名。相传汉昭帝时,㽛(缺字:左“田”;右“句”)侯毋波治理通海,颇能施惠于民,且最早在秀山辟园林,与民同乐;到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南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会盟三十七部讨伐东川节度使杨干贞前,曾在秀山神祠卜问凶吉,段思平灭杨干贞大义宁国后,建大理国,特在秀山还愿建町王庙纪念毋波,并改通海郡为秀山郡,秀山之名应是从此而始。
三圣宫
始建于元末,历经明清历代重建重修,现为清初和清末的建筑。寺中保存下一堂(六扇)木雕槅门,出自清末滇南木雕艺术家高应美之手,槅子门中的构图、布局、人物造型,被省内外学者称之为“海内第一木雕”。三圣宫布局为三进式两院,由大殿、后东西两厢、中殿、前东西两厢、前殿(重檐)及前、中、后的六个躲间组成,外设围墙并呈船形,墙外双溪环绕而过。199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寺
位于秀山后面,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因为寺旁有一泉水,古人就建此寺并塑龙王像供于寺中。白龙寺属一进院前后各三间夹四耳、寺内保存一块明代碑刻,碑阴记录了当时海贝巴(贝币)的捐赠情况。上世纪80年代在白龙寺下开辟了茶花园、牡丹园、兰花园,总占地8000多平方米。秀山古建筑群于1987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通海文庙
位于通海县城南隅、座落于秀山之麓,南北向。为中轴线分幢迭起单体组合式古建筑群,由红墙(长65米、厚1.9米、高8米)泮池、文明坊、忠烈祠、节孝祠、大城门、乡贤、名宦祠、东庑、西庑、大城殿、钟鼓楼、崇圣祠、尊经阁组成,总占地1.2万平方米。通海文庙始建于元代,于明万历迁建今址,现存建筑为清初康熙、雍正之物。清朝时期,在通海庙学中曾经培养出朱嶟(礼部尚书),公孙翰林的董玘、董健,有名书法家阚祯兆等。通海文庙于1998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通海县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杞麓湖畔生息;汉代开“麊泠水道”(即西南丝绸之路的一支);唐代置“通海都督”,开设“通海城路”;宋代设秀山郡;元代建“都元帅府”,设临安路,统摄今红河、文山一带,直至越南;明代置“通海御”,戍兵屯田;清代,各种手工业兴起,成为滇南货物集散中枢,海外物资集散运转,商贸交易活跃而在云南著称。各时期多民族的文化交融让通海璀璨文化的底蕴更加深厚,特殊的地理自然条件成就了通海“礼乐名邦”、“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的美誉。名山秀水孕育出人文荟萃,通海明清两代就有举人230余人、进士44人,选入翰林院4人,且大都出省为官。先后荣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物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等荣誉称号。
文物古迹 通海县有90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
非遗文化 通海县入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0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市级18项、县级5项。
【地方特产】
豆沫糖 通海的传统产品,清代已驰名。“香甜酥脆,入口无渣”,确非过誉,选用优质黄豆作为主要原料,另加白糖、饴糖等精工制成。层薄如纸,色白如乳,食用起来,甜而不腻,松酥、香脆,十分爽口。曾被国家评为“优质产品”,远销省内外。
玉溪烟叶 云南省玉溪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玉溪烟叶色泽橙黄、富油润、味醇和。 2010年11月15日,农业部批准对“玉溪烟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通海酱菜 有着悠久的历史,产品分为:小米辣、泡椒系列、冬菜、蕌头、野山椒、蒜苔、芥菜、姜块、洋姜、大头菜、酱油、花椒油等100多个品种。远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覆盖全国95%的市场,年销售收入近亿元。
通海甜白酒 主要采用糯米酿造而成,营养丰富,色泽金黄,清凉透明,口感醇甜,糯米甜酒特有的香气,风味独特,老少皆宜。
【荣誉称号】
通海县先后获“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物先进县”。 “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楹联文化县”。 “中华诗词之乡”。
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创新型县(市)。 2019年12月6日,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食品安全百佳县市。 2020年5月,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县榜”。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 2021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通海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21年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