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县,位于云南省西部,以东南西北为序,分别与施甸、永德、镇康、缅甸、潞西、梁河、腾冲、隆阳相接壤。县域东西最大距离64千米,南北最大跨度78千米,总面积2884平方千米。全县辖5个镇、5个乡(含1个民族乡)。龙陵县常住人口为272769人。
龙陵处怒江大断裂带,多地震地热。属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年降水约2300毫米,有“滇西雨屏”之称。名胜古迹有小黑山自然保护区、邦腊掌热矿泉、松山战役遗址、大坝烈士陵园、西山公园、云龙寺等,以及河头烧炭田坡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行政区划】
龙陵县辖5个镇、5个乡:
镇:龙山镇、镇安镇、勐糯镇、腊勐镇、象达镇
乡:龙江乡、碧寨乡、龙新乡、平达乡、木城彝族傈僳族乡
【建置沿革】
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境内有烧炭田坡、豆地坪、三江口、船口坝、大花石、马鞍山等古人类遗址,出土了一批石斧、石刀、石锄、石铲、刮削器、陶器等文物。 先秦时期,龙陵属“濮”部(即哀牢族)。 汉初为“百越”部落、为哀牢国地。 公元954年,“勐果占璧”(史称“后果占璧国”)复国,尊大理国为“勐货相”(宝石之国)、自称“勐货罕”(金子之国);今龙陵属“勐果占璧”(后果占璧国)。 公元1261年,大蒙古国招抚澜沧江以西各类土目及“勐果占璧”(后果占璧国)所属各部设金齿等处安抚司;今龙陵属金齿等处安抚司。 公元1278年,元朝(原大蒙古国)裁金齿等处安抚司,原东路安抚使辖地设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下辖镇康、茫施、柔远等路;今龙陵属柔远路。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元朝、其地设平缅宣慰司;今龙陵属平缅宣慰司。 公元1384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明朝、其地设麓川平缅宣慰司;今龙陵属麓川平缅宣慰司。 公元1403年,明朝析麓川平缅宣慰司所属“勐赫”傣族土目领地设潞江长官司;公元1411年,潞江长官司升级为潞江安抚司;今龙陵境属潞江安抚司、为金齿守御千户所防区。 公元1428年,麓川平缅宣慰司脱离明朝、恢复“勐卯弄”(麓川国)向周边扩张;公元1439年,“勐卯弄”击败明军,占领澜沧江以西所有“祖地”,“勐赫”傣族土目归附“勐卯弄”;今龙陵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441年、1442年、1448年,明朝倾半国之力“三征麓川”;第一次征麓川时,潞江安抚司复置;今龙陵属潞江安抚司。 公元1585年,金齿守御千户所改为镇安守御千户所,分潞江安抚司南部山区十八土舍辖之。 公元1662年,清朝裁撤镇安守御千户所、所辖军户解除军籍编入潞江安抚司民籍;公元1723年,勐糯杨土舍(今大寨、田坡、沟心寨、杞木林、大田坝等)划归施甸长官司;龙陵分属潞江安抚司、施甸长官司。 公元1770年,清朝在潞江安抚司“勐弄”地设“龙陵厅”,永昌府同知(知府副手)领龙陵厅、代知府统辖怒江以西龙川江以东领土;潞江安抚司、芒市安抚司、遮放副宣抚司划属龙陵厅,在关隘要地设乡约(类似于乡长)、火头(比村大比乡小的头目)由龙陵厅直辖。 公元1912年,民国政府改龙陵厅为龙陵县;公元1932年,龙陵县所属的芒市安抚司、遮放副宣抚司、勐板土千总划出置设治局,龙陵县保留潞江安抚司辖地及直辖地,境域四至为:东至莽林寨、长安街250里处与保山分界,南至等谷、怒江250里处与镇康、缅甸分界,西至遮冒、后库250里处与梁河、腾冲分界,北至高黎贡山分水岭与保山、腾冲分界。 公元1949年11月,共产党在象达成立龙陵县临时人民政府;同年12月,龙陵县临时人民政府迁往龙陵坝;公元1950年3月,龙陵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地理环境】
位置 龙陵县位于怒江和龙川江间,高黎贡山由北向南延伸县境,县域东西最大距离64公里,南北最大跨度78公里。以东南西北为序。分别与施甸、永德、镇康、缅甸、芒市、梁河、腾冲、隆阳相接壤,国境线全长19.71公里。龙陵县总面积2884平方公里。
地貌 龙陵县是一个山区县,地处怒江、龙川江两江之间,高黎贡山山脉由北向南伸入县境,地势呈中部高而东西倾斜之势,全境崇山峻岭,丘陵起伏,河流纵横,最高海拔3001.6米,最低海拔535米,垂直高差2466.6米。
气候 年平均气温14.9℃。最冷为1月,月平均气温7.4℃。极端最高气温22.9℃,极端最低气温3.8℃。由于地形复杂,垂直高差大,局部又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六种气候区。龙陵县兼具低纬、季风和山原地势气候特征。形成四季温差小、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异突出的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西南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西面迎风坡多雨,夏无酷热。东部背风雨量适中,无寒暑剧变。
水文 龙陵县属怒江水系和伊洛瓦底江水系,县内地面河流纵横,河流众多,怒江流经县境长152公里,年均径流总量为522.9亿立方米。境内勐糯河、苏帕河、公养河等13条支流汇入怒江。年均总产水量19.48亿立方米。伊洛瓦底江水系一级支流龙川江流经境内龙江、龙山、河头3个乡镇,境内长55公里,江宽70~150米,年平均径流量为46.65亿立方米。江面不能通航。香柏河口上游不远建有一条公路铁索桥。境内西北部有香柏河、何冲河等六条河汇入龙川江,流域面积770评分千米,占总面积的20%。
温泉 龙陵县共有42处温泉,分布在县内的各个乡镇,其中温泉最集中的是被誉为“神汤奇水”的邦腊掌,泉区温泉密布,有泉眼100余孔,日供水量1382.4立方米,最高水温达102摄氏度,仅在0.4平方公里区域内就容有氡氟泉、碳酸泉和硫磺泉等多种温泉,堪称“温泉博物馆”。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龙陵县有普通中学13所(其中完中5所),普通中学在校生16718人,教职工1290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3665人,教职工131人;普通小学111所(含教学点),教职工1735人,小学在校生2389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61%。2011年在校高中(含职中)生8051人,高考录取率84.6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9.0%。
文化事业 龙陵县有专业艺术团体2个,文化馆1个,乡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1个,纪念馆1个。乡镇以上广播站10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0.0%,电视人口覆盖率90.1%。
医疗事业 龙陵县共有卫生机构16个,医院床位580张。村级医疗点121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15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7.8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20.1张。碘盐覆盖率100%。
【风景名胜】
松山战役旧址
松山位于龙陵县腊勐乡境内,顶峰海拔2019.8米,距县城32公里,东临怒江,地势险要,是著名的滇缅公路咽喉要塞,被军事专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松山是滇西抗战的主战场,松山大战遗址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二战战场遗址之一。经普查共有遗址69个,遗迹815个,保存完好的战壕约13200米,在大小松山、黄土坡等大小七个高地上,地堡、战壕、弹坑等随地可见。
松山大战遗址于199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省委、省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陵抗日战争纪念馆
龙陵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龙山镇兴农路52号,总占地面积5190.98平方米(7.786亩)、建筑面积486平方米,陈列面积150平方米。纪念馆一楼展厅主要举办各类短期专题展览,二楼内设有龙陵抗战主题展厅一个,是社会科学类历史专题纪念馆。 2006年,龙陵抗日战争纪念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龙陵抗日战争纪念馆被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邦腊掌温泉
邦腊掌是龙陵县著名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位于龙陵县城西北方向,距县城12公里,占地面积194.2公顷,气候宜人,景色优美,具有全国第一流的热矿温泉群,出露面积达0.2平方公里,出露泉眼达600余孔。据北京国家水化中心化验结果表明,含有钠、钾、钙、镁、铷等23种化学元素、化学物质,属含有多种化学物质的碳酸硫化氢泉,泉水中矿化度为每升0.7克, 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十分有益,洗浴之后,使人疲劳顿消、精神振奋,对多种疾病都有神奇的效疗作用,被推为“全国第一流的温泉”、“滇西第一奇汤”。
小黑山自然风景保护区
小黑山自然风景保护区地处云南省西部边陲龙陵县境内,属高黎贡山南延帚状山系。海拔600米—3001.6米,北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西与新扩建的铜壁关保护区接壤,东南临怒江与永德的大雪山保护区隔江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小黑山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文化习俗】
非遗文化 龙陵县共有非遗项目66个,传承人81人。龙陵县居住着汉、傈僳、彝、傣、阿昌等25个民族,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生产生活文化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成龙陵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昌族舞蹈“蹬窝罗”、傈僳族民间体育“嘟哒哒”、彝族香堂人传统舞蹈“窝者”(打歌)、勐糯镇傣族“马腿琴”制作工艺、象达镇汉族民间“人面竹”纸伞工艺、龙山镇芒麦村蛮旦寨阿昌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平达乡黄连河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黄龙玉雕技艺、腊勐镇“松山荷包蛋”制作技艺、龙山镇土鸡枞酱制作技艺、龙江乡群艺刺绣等精彩纷呈,形成了独特的“龙陵文化记忆”。 龙江稻花鱼习俗是龙川江流域的农耕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传说故事、民风民俗、乡规民约、农耕习俗。随着龙江稻花鱼习俗影响面越来越大,相邻市县、全国各地省市的游客也纷至沓来,龙江稻花鱼习俗已列入县级第七批非遗项目、保山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婚姻习俗 龙陵县龙山镇世居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仅有芒麦村的阿昌族。分布在芒麦村蛮旦、打海、大田坡等五个村民小组中。从1736年在蛮旦立寨后,经过近三百年的繁衍,至今有217户877人,形成了阿昌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 龙山镇阿昌族流传下来的传统婚俗一般要经过,过礼、祭寨神、接亲、拦门、拜祖宗挂红、泼水、坐堂递烟盘、安箱、山歌、长筷戏新郎、谢媒话别、哭嫁、出门、新娘进门、叩拜祖宗和家族长辈、认亲、谢媒等习俗礼仪。
【饮食文化】
龙陵有汉、彝、傣、阿昌、傈僳等23个少数民族聚居,各民族的多彩风情和饮食文化相互交融。
龙陵彝族 龙陵彝族主食旱谷、玉米、水稻和荞麦。男女老幼,均喜欢饮酒、喝茶,有吸旱烟和嚼烟习惯,烟、茶多系自产,酒少量自产,多数靠购买或以食物换取。木城、勐糯―带彝族主要的特色菜有凉拌生肝,吃生皮,凉拌螺顿肉、酸蚂蚁烩鸡、鱼等。
龙陵傣族 龙陵傣族地处热区,物产丰富,生活较富裕,主食大米,以玉米为辅。菜肴为各种新鲜蔬菜及自制咸菜或干菜。肉食有牛、羊、猪、鸡、鸭、鱼等。
龙陵傈僳族 解放前,龙陵僳僳族是一个以狩猎、放牧为谋生手段的游猎民族,他们到处迁徙,居无定所,以飞禽走兽和野菜以及部分刀耕火种生产出来的农作物为食物。 解放后,僳僳族结束了到处迁徙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食物靠发展农业生产获取。食物以稻谷、玉米、小麦、马铃薯、苦荞等为主,饲养猪、鸡、牛、羊等家畜家禽,种植青白菜、萝卜、芋头、洋芋、红薯、各种豆类等蔬菜,同时也到林中打猎、到河里捞鱼为食。僳僳族喜欢喝酒,吸旱烟,有嚼烟(即嚼捻有芦子、撒齐、熟石灰、树皮和烟末的烟)的习俗。
龙陵阿昌族 龙陵阿昌族主食大米,兼食玉米、高粱、红米、小麦等杂粮;肉类以猪肉为主,以牛、鸡、鸭、鹅、鱼及各类野兽肉为辅;蔬菜以黄豆、饭豆、虹豆、青菜、白菜、萝卜、芋头、茄子、番茄、茴香、竹笋、韭菜、南瓜、黄瓜、辣椒等为主,以野生植物山笋、帕棍菜、帕漫菜、帕哈菜、山芋荷、香菜、芹菜、水蕨等为辅。
【地方特产】
黄山羊 龙陵黄山羊是在龙陵特殊自然环境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皮肉兼用型地方优良品种。躯体红褐红,后枕窝至尾根的背线为黑色。适应性强,耐粗放饲养管理。体格大,生长快,易育肥,屠宰率高。成年公羊体重达50余公斤,周岁公羊可达40公斤。肉质细嫩,膻味少;板皮面积大,质地细实坚密。在《云南畜群品种志》和《中国山羊》等书中均被载录,在农牧渔业部《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畜群刊》向全国推荐的9个肉用型山羊品种中名列第四。龙陵黄山羊品种繁育基地已基本建成,有核种群42群,种羊1460多只,分布于龙陵县12个乡镇中的86个村126社的1610户农民之中。
石斛 龙陵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气候优势蕴育了丰富的野生石斛资源,被称为“中国紫皮石斛之乡”。 中国有78种石斛品种,龙陵就有42种,占全国分布品种的54%。其中,龙陵紫皮石斛分布最广、价值最高、品质最好。
【荣誉称号】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
2021年10月27日,入选交通运输部公布的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