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自贡市 >> 乡镇介绍 >> 于佳乡
于佳乡

  于佳乡是四川省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4年被荣县确定为“重点镇”,是2005年首批启动的14个区域中心镇之一,是荣县10个重点镇工业布局点之一,是以发展化工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为主的邛崃市东部中心镇。于佳乡场原名杨家厂,俗称杨场,旧址在斜江河东岸,始建于1825年,民国29年建立于佳乡乡,其名沿用至今,1985年8月撤乡建镇。2004年9月,原泉水镇与原于佳乡合并,组建成现在的于佳乡。于佳乡下辖9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

行政区划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辖乡。1950年为于佳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56公里,紧邻乐山东林镇、威远县回龙镇。面积20.6平方公里,人口约0.9万(人口数据见下表)。通公路。辖上坝、冬瓜店、楠木、瓦窑、长林、童家河、石埂、毛桥8个村委会和于佳场居委会。有两所学校:荣县于佳乡学校、荣县于佳乡童家河学校 。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油菜籽。酿酒专家朱良出生于此。

季节气候

  该地理位置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降雨充沛,但季节分配不均。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雨水少,无霜期长;夏季炎热潮湿,雨水集中,旱涝交错;秋季所温下降快、雨日多,阴雨绵绵。四季多云、雾,实际日照少,太阳辐射能量偏低,气温日差较小。

特色产业

  全乡有3000亩梨园,有“六月脆”和“丰水梨”两个品种。于佳乡地处荣县西北山区,土壤、气候极适宜果树栽培。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带领村民加强对果园技术改造、管理和品种更新,培育出了优良的梨树品种,总产量大概有1万吨左右,产值500余万元;全乡种梨纯收入上万元的10户,种植户户平增收5000余元,全乡农民此项人平增收500余元。2004年,于佳梨通过了省农业厅无公害水果认证,该乡成立了“生态梨协会”,帮助果农进行技术培育、指导、物资供应、市场分析和联系销售等。目前,于佳梨在宜宾、成都等地供不应求。

  于佳乡的畜牧主要以肥猪为主,每年为市场供应的猪肉量很大,肉质好。

  乡政府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发挥于佳乡和威远县、仁寿县、井研县等县相邻的优势,于佳乡茶叶种植面积3000亩,一天能生产鲜叶0.5万公斤。乡党委、政府为增强农民茶叶生产的积极性,鼓励村民开办茶厂。从今年初开始计划,投入资金30余万元,在乡党委、政府的协调下,办起了茶厂。7亩多茶地,每亩还可以再增加200多元收入。

  于佳乡的土陶生产因其得天独厚的原料陶土矿、精湛独树一帜的胚胎制作工艺、“原滋原味”地道的烧制方法,使得于佳土陶的质量、外观、使用寿命受到本地及周遍百姓的亲睐和信任。于佳乡的土陶销售遍及周遍市、县,本地及周遍百姓家里基本都有土陶产品。目前于佳乡的土陶生产仍较为兴盛,但比及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有些减量,这可能是受到市场、百姓生活习惯和社会务工情况的改变带来的影响。很高兴的是土陶生产工艺在于佳乡仍然世世代代的传留着,这个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显现出其地方特色的优势。

经济发展

  于佳乡拥有日供水3000吨自来水厂一座,35KV和110KV变电站各一座。邛崃市天然气资源丰富,储量达500多亿立方米,属无硫、甲烷含量高的优质天然气,于佳乡建有一条专用供气管道和一座配气站,在用气指标、价格等方面享有得天独厚优势。

  于佳乡工业点是经荣县批准设立的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10个重点镇工业布局点之一。于佳乡根据工业发展基础和产业优势,确立了“工业立镇,工业强镇”发展战略,明确了天然气化工、造纸及纸质包装、建材等为主的产业发展定位,规划了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的于佳乡工业点,制订了《邛崃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化工聚集区控制详细规划》、《于佳乡工业点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工业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业点建成面积达1.58平方公里,基本建成“一纵两横”园区道路骨架,2008年工业点通讯、光纤等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园区内有高宇化工、川龙化工、高宇水泥、大庆高宇、中纤板、森捷包装印务、倍通高温材料、鑫世和铜业、源永科技、灵敏洗涤用品等企业。2007年6月,全镇工业性企业达7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家。园区内入驻企业2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家,解决了劳动力就业2000余人。

  2005年,于佳乡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土地整理,按照建设“工贸型花园式小城市”的奋斗目标,新建了于佳乡新城和6个新型社区,整个城市布局呈“六星拱月”结构,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1平方公里。全镇农民集中居住达2万余人,城镇化率达46.8%。

  于佳乡利用土地整理的契机,大力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创新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汤营模式”: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集体以土地整理后的新增耕地入股,兴农业公司投入资金100万元作为风险投入,成立了汤营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实行每亩每年800斤黄谷保底和经营利润按股分红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品牌化的现代农业。2006年,公司收益达48.5万元,农户的收入由过去单纯的种植收入变为股金收入、务工收入、红利收入和经营收入等,真正实现了多元化增收。在此基础上,于佳乡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大力鼓励和支持以股份型、企业型、专合组织型、农户联营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土地。2008年,全镇创办汤营、来龙、樊哙和于佳农业有限公司4个,各种专合组织和合作社6个,流转土地近万亩。

城镇建设

  一是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实现工业集约集群发展。于佳乡是川西最大气田和供应基地,林竹资源丰富(有人工林40万亩、竹林30万亩),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已初步形成化工基础。2008年,随着内地工资水平迅速提高,许多外出打工农民渴望把于佳乡工业做大做强,自己能就近务工。镇党委和政府及时看到了本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农民就地转向二三产业的迫切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提供的战略机遇。他们根据荣县及邛崃市的工业规划布局,经过科学论证,确定了以发展天然气化工、造纸及纸质包装和建材业为主的产业定位。鉴于化工产业的特点,专门辟建了工业发展区,与居民居住生活区分离。同时,加大政策导向力度,把新上的企业和进行技改的企业引向发展区集中,提升传统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产业链。在规划确定工业集中区用地时,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征地形式取得土地,项目用地采用出让方式供地,对被征地农民保证给予符合规定标准的补偿,其社会保险区别情况实行应保尽保,并千方百计提供就业岗位,确保每个农民“失土不失业,失地不失利”。同时,严格规定凡要求进入的企业除必须达到“门槛”条件外,还要按程序进行环保和安全评审,特别是污水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并从产业特色出发着眼项目之间的关联,推动化废为利、发展循环经济。3年来,全镇共引进项目15个,到位资金4.61亿元。2008年,工业集中发展区在建和已建成项目8个,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集中区内现有企业30家,多为中、小型企业,其中有员工700人以上的企业2家,均属国有和私有混合所有制,其余的是私企。新入驻的20余家企业,已吸纳本镇劳动力3000多人。所有项目建成后,将创造7000多个就业岗位。与工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第三产业迅速兴起,已吸纳从业者近千人。

  二是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于佳乡农民“各家各户守着人均不到一亩地的责任田,咋种咋耕都不来钱”。靠传统的单一种植和生产经营方式,既浪费资源,也难以提高效益。出路在哪里呢?汤营村的干部和群众看到,来自浙江台州的客商在本村租地,用新科技种植西瓜和蔬菜,年利润达每亩3000-4000元。这使大家萌发了一个新念头:既然土地在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条件下,可以很快产出这么大的效益,“我们一家一户底子薄,可以由村集体牵头,大家‘搭伙’,把土地集中起来,找能干的人领着干,这样会比一家一户的力量强得多,奔头大得多!”村党支部书记将村民的愿望反映上去后,邛崃市委和于佳乡党委明确表示支持,并予以具体指导和帮助。2005年,经过全体村民充分民主讨论,按完全自愿原则报名签约,一部分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60亩新增土地入股,市政府成立的兴农公司注入风险金100万元作为股份(参与分红但不拿走红利,留作村集体收益,待积累到一定规模后,由村集体原价等额回购这部分股份作为集体股),组建成立了汤营农业有限公司。2008年,全村已有506户农户签订协议,入股土地1060亩,每年由公司按每亩450公斤稻谷保底,股东可自愿转为公司员工。2006年,公司发展了早春红玉西瓜400亩、新品种苦瓜50亩、食用菌370亩,建立了存栏500头的生态猪养殖场,村集体净收益超过40万元。四川大学的农业科技人才与公司合作,在这里建立了种养殖业科技试验和推广基地,收益按互利原则分配。汤营村农民迈出的这一步,不仅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生产方式上的大变化、大进步,更带来了总体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集体经济迅速壮大,农民实际上变成农业工人,收入来源也由过去单靠种植收入变为“租金+务工+红利”等收入,另有集体福利,不少人还有个体经营所得。与过去相比,汤营村农民年平均每亩可增收2300多元。于佳乡党委借助汤营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和“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前提下,结合调整产业结构鼓励、支持村集体带领农民以股份企业型、专业合作社型、农户联营型等多种形式,发展和完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全镇现已发展4家村级农业有限公司,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合作社6个,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近万亩,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村经济实力增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得到体现,农业逐步向“第二次飞跃”迈进开始有了雏形。

  三是农民随着经济布局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向新居住区集中,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民盼增收,说到底是盼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当地工业的发展,农业经营方式和收入状况的改变,强化了人们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为了满足群众的愿望,减少分散建房对资源的浪费,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耕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于佳乡抓住机遇,在进行土地整理和谋划发展规划的同时,用合理的布局和建房方案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他们利用土地整理所得资金,全部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和居民集中区居住环境条件,对自愿集中居住的农民实行每人约4000元的奖励。经过深入调查,精心谋划,充分顾及不同群体的经济收入状况、承受能力和居住需求,设计了4种不同类型的居住区,并将图纸提供给群众,供各户自主选择。经济条件好的到于佳乡新城建楼房,经济条件一般的到二级场镇建楼房,经济条件再次的到中心村修平房。对特困户和五保户、残疾人员、鳏寡孤独人员等生活困难群众,由镇政府负责,在充分征求他们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修得起、住得下、能安生”的目标,采取将参与土地整理的五保户、低保户的搬迁补助资金集中使用,社会赞助一点、集体财产搬迁补偿一点、社区自有资金支持一点、民政和残联等渠道争取一点的办法,筹措建房资金74万元。2008年,全镇已建成民福院3所,敬老院、五保村各1个,集中安置各类困难户89户103人。他们采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愿参加的运作机制,配备有专门服务人员。全镇农民已实现集中居住2万人,人均居住面积42平方米。集中居住加快了镇区和2个二级场镇及4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同步推进了农村道路、水、电、气、通讯、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三个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要加大投入。于佳乡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化办法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主要做法是:抓住四川省“金土地”工程率先在全镇范围内进行土地整理,引进土地整理资金1.5亿元;组建城市投资公司,搭建融资平台,吸引民间资金达6.2亿元。在已投入的发展建设资金8.5亿元中,通过市场化手段筹集的资金7.7亿元,占总投入的90.5%。同时,注意形成资金投入产出良性运行机制。2006年,在外地闯事业的先富者,有的已回乡参加新农村建设;原打算到外地发展实业的村民,有的已转向本地投资。

招商引资

  为鼓励招商引资,加大投资项目力度,促进邛崃经济快速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奖励范畴:引进邛崃市境外资金(计划外无偿资金),必须是从本市以外引进落实投资于项目的资金。引进邛崃市境外项目(工业、商业、第三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任何项目),项目必须配套资金;引进邛崃市境外先进技术。

   第二条奖励对象:引进资金、项目、先进技术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计奖标准:1、引进无偿资金(常规性、政策性拨款除外),按到户资金额的6%一次性计奖。2、引进项目按项目实际投入固定资产部分,以金额大小、时间长短计奖,即:在100万元以上按引进总额的0.5‰计奖,引进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1‰计奖;引进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按2‰计奖。3、引进资金、项目、额度在2000万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出口型项目,市上有关部门认可的高税项目、重点项目,以及在革命老区的投资的项目,在开发区内落户投资的项目的,除按照上述计奖外,另再按上述计奖额的40%颁发特别奖。4、对引进资金、项目,额度在8000万元以上,年入库税额在1000万元以上,引进先进技术作出特别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视其情况给予10—100万元重奖。

   第四条对引进资金和项目的奖励,不得双重计奖,只按其中一项进行奖励,具体由受奖人选择。

  第五条奖金的来源按照“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支付。无受益主体的由财政支付。

   第六条奖金原则上采取一次兑现的方式,具体由邛崃市对外开放办核实,市对外开放小组审查,报市委常委会批准后兑现(受奖人奖金个人所得税,按实际征收额全额奖励)。

  第七条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由招商局负责解释。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