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宜宾市 >> 乡镇介绍 >> 屏边彝族乡
屏边彝族乡

  屏边彝族乡位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西部,距县城63千米。屏边乡地处雷波、马边、屏山三县交界处,东邻屏山县冒水乡、新市镇,南接屏山县清平彝族乡、雷波县沙沱乡,西与马边县民主乡交接,北靠屏山县夏溪乡。幅员面积11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22公顷。总人口8268人(农业人口7901人),其中彝族3859人,苗族28人。辖7个村63个村民小组,其中少数民族组25个。人口出生率13‰。

历史沿革

  清代乡境内曾设沙湾讯、新溪塘、麻柳塘,属蛮夷乡;民国19年(1930年)曾设撕栗乡团,民国27年(1938年)划属夏溪乡,民国29年属抗建垦社管理,民国35年始建屏边乡。解放后仍为屏边乡,曾为第五区驻地,1958年夏溪、鱼溪两乡并入建立屏边人民公社,1961年夏溪、鱼溪分建公社,1984年改名为屏边彝族乡。

气候环境

  常年气候湿润,年降雨量1200——1300毫米,无霜期300天,年均温度14℃—16℃,≥10℃的积温4500—5500℃,土壤属微酸性,立体气温明显。自然条件恶劣,海拔600—1300米之间,属大小凉余脉,中山地区,森林覆盖率51%。西宁河从南向北贯穿屏边乡全境,境内水力、茶叶、竹木资源丰富,硅矿蕴藏量大,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经济状况

  屏边彝族乡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2106.72万元,比上年增长12%,乡镇企业营业收入938万元,上交税金37万元,实现利润2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7.35万元,财政支出85.2万元,粮食产量3131.3吨,比上年增长1.4%;蔬菜产量1382.4吨,比上年增长20%;生猪出栏数3100头,比上年增长13%,年未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200万元,比上长增长25.9%;农民人均收入2143元,比上年增长2.1%。

基础设施

  乐西公路从北至南横贯屏边全境,通村通组公路有塘湾公路、麻柳猪槽沱公路、磨子岩公路、二坪公路、青龙高家山公路、青龙村公路、林场村公路。消防池二口,场镇实施亮化工作程,政府投入3万元,安装25盏路灯,解决群众长期以来夜行难的问题。

社会事业

  屏边彝族乡有中心校1所、民族校1所、村小4所、教学点6个,中小学在校学生1088人,7~12周岁儿童入学率97.7%、初中阶段入学率103.1%、初中毕业率100%。扫盲工作名项指标达到要求,完善“两基”攻坚工作中相关资料,巩固提高工作复查验收合格。

  全乡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3名,村卫生站5个。为解决屏边彝族乡的医疗卫生落后状况,2005年县财政拔款30万元,对卫生院的医疗条件进行了改善。

  全乡有屏边民族学校、屏边中心校、4所村小和6个彝族教学点,教师共55名(其中代课教师11名),彝族教师19名(其中代课教师6名),民族学校属于寄宿制学校,开设初中、小学课程。准备扩建,现以立项,投资80万元。中心校开设小学课程。教学点教师均为彝族代课教师。近几年随着全县教育“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不断推进,全乡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普及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2005年全乡适龄儿童970人,其中小学793人,入学率95.3%,初中150人,入学率77.6%,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全乡7个村都通了电,通电视、电话的村达100%,已建村活动室2个,纳入新村扶贫的村1个。

  2004年3月,屏边彝族乡得到了欧盟国际助老协会27万元的助老种子基金款扶持。2005年9月,第一期投入的种子基金已全部收回,使160户236名老人(其中彝族老人181人、苗族1人)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2005年欧盟国际助老协会又划来万元(人民币)助老种子基金。目前,第二期、第三期种子金发放正在进行中,计划让135户彝族老人及家庭受益。

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战略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8%,至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999.5万元,年人均GDP达到0.4999万元;年人均纯收入增加0.0130万元,2010年达到0.2792万元,工业总产值增长率12%,农业总产值增长率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12%,至2010年达到428.25万元;粮食总产量年增长1.2%,至2010年达到3631.2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增长10%,至2010年达到1469.4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增长10%,至2010年达到18.93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年增长20%,至2010年达到101.88万元;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6‰,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96%,2010年全乡总人口控制在8000人以内。

民风民俗

  屏边彝族乡彝族通称“诺苏”,其语言属彝语中的“义诺”语。服饰属大裤脚服饰(以男人的裤脚为准,可分大、中、小裤脚),文字、风俗习惯与小凉山彝族相同。彝族文学多系民间口头文学,多以诗歌形式流传,其中谚语诗是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一种彝族诗歌体裁叫“尔比尔吉”。彝族人不信仰宗教,只崇拜毕摩文化,请毕摩(传颂经书的人)举行咒鬼祭祀,祈求全家平安如意。好摔跤,能歌善舞。 彝族人民使用的是太阳历即彝历,一年只有10个月,每年农历的十月是彝历新年。过年时要杀过年猪,喝泡水酒(用玉米或荞麦酿制,呈土黄色),走家串户、相互拜年、载歌载舞庆祝3天3夜。彝族住房一般隔为三间,中屋挖—火塘,塘周栽三石成鼎脚,其上置锅,称“锅庄”,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彝族很崇拜火,从不无故用土埋火灰,忌讳向火塘洒水,每年农历6月24日是彝族人的火把节。彝族宰杀牲畜别具特色,如:杀鸡是用手掐鸡的脖子致死,杀绵羊是几个人按住用力扭转头颅,使绵羊闭气,杀牛是用斧头或木棒用力打头颅致死,只有猪和山羊是用刀杀。彝族杀猪不烫毛,用火烧,不吃生肉,忌吃狗肉彝族心灵手巧,自己用羊毛织成毡衣叫“擦耳瓦”。男子发式一般于顶部留一落千丈绺儿头发,称“字尔”(汉称“天菩萨”),头上缠黑色头巾叫“哦贴”,“哦贴”上裹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字贴”,穿左耳,穿大裤脚。彝族姑娘穿双耳,戴耳环。女子穿的裙,汉称“百折裙”,是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布料一节一节拼成。年轻姑娘年满十五或十七岁时选择良辰吉日举行隆重的成人换裙仪式,换上成年女子穿的百折裙和衣服,祝贺她成人。年青女子服装色彩鲜艳,上衣多为红色的平绒面料或是黑色平绒面料领边、袖口、衣边镶上色彩艳丽的金边、图案,上衣仍然延用盘扣,中年妇女以蓝色、灰色、紫色,冷色调为主。年轻姑娘未嫁时,头戴用青布叠成的“千层顶”。已婚女王女则头戴镶有银饰的“瓦尔”作传统打扮。彝族喜好金银,常佩戴金银首饰。 丧事非常隆重,宰杀牛羊,有的多达数十头牛、羊,行火葬。哭丧是彝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亲朋好友围着死者,歌颂其一生的丰功伟绩,赞美其人品、人格、为人处世、对社会和家庭的贡献,唱腔婉转动人、唱词忧伤、扣人心弦,旁人听了无不潸然泪下。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