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绵阳市 >> 乡镇介绍 >> 凯河镇 |
凯河镇 |
凯河镇是四川省三台县辖镇,原名庙嘴乡,据传驻地有一“自庙嘴”而得名。凯河镇位于县西南部边睡,东南与古井镇、万安镇、幸福乡接壤,西与中江永安交界,北与西平镇毗邻。治地地理坐标北纬31度,东经102度1,东距县城33公里,西距中江县城22公里、成都125公里。凯河镇属浅丘宽谷区。 凯河镇总面积32.63平方公里,场镇面积0.1平方公里。镇辖16个行政村。2001年,凯河镇总人口20906人,5903户。有土地面积3263公顷,耕地1116.9公顷,人均占有土地0.84亩。矿藏1种。主要河流1条,全长2.5公里。植被面积1157.78公顷,森林面积857.7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9%。镇境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降水量888.2毫米,无霜期283天左右。凯河之滨有砂石、石灰石、磷矿石和石油、天然气,藏量较为丰富。从80年代末开始,国家先后在镇境内布井5口,已开采石油、天然气,天然气输入县城。 经济建设 凯河镇全系山地,耕地不多,属三台县重点林区乡镇,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具有极大优势,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步伐加快,仅1999年就发展以杜仲为主的“三木”药材1000多亩,以银杏、板栗为主的干果400多亩,其它林木350亩。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农户参与旅游服务的日渐增多,为农户增收创造了条件。1999年,实现粮食总产3084吨,农业总产值24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3元。 凯河镇坚持“农业奠基、商贸兴镇、工业强镇”的发展思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整合山区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注民生,广开致富门路和就业渠道,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凯河镇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壮大药、菜、林、茶、畜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巩固和发展专业协会。同时注重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及科技含量的提高,突出特色,打响品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修建桃源至烽火、高万至凤凰两条村级主干道,硬化莲花至太坪、富有至金川两条山区村道,解决山区群众乘车难的问题。 特色工业 凯河镇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特色工业发展异军突起。凯河镇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镇”战略,围绕建设特色制造业基地目标,利用工业园区功能集聚作用,对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辐射力强及安置就业高,核心竞争力强的特色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对有特色,有活力的科技型,成长型小规模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对轴承、纺织、电子、建材等现有地方特色的制造业,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拓宽合作、合资途径,增强发展后劲和外向度;并引导企业争创品牌,名牌;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政策、策略的实施。仅2004年,凯河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2.01亿元,工业增加值2.2亿元,同地增长分别为13.3%和14%,工业经济形成了大、中、小不同规模企业群体,竞相发展的良好态视在形成为以轴承、电子、建材、纺织、食品五大产业等为主导行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特色农业 凯河镇突出结构调整,绿色特色农业发展迅猛。常山的胡柚、食用菌等在中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并先后被命名为“胡柚之乡”“食用菌之乡”,凯河镇充分利用这一绿色特色农业品牌优势,加大对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开展农业招商工作,建立规范性农业招商项目库,引进大麦圩丝瓜络生产基地和全钉子度假村等农业招商项目;通过培育,通过以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效益农业规模化经营,新建种养特色百亩以上示范基地13个,规模特色养殖园地3个,胡柚精品园基地2个,胡柚标准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3个,胡柚低产园改造基地5个,完成胡柚152工程蓄水池配套项目4个,以碧盛,石龙食用菌公司为龙头,凯河镇种植食用菌1577万瓶(袋),食用菌生产荣获“浙江省农业丰收一等奖”;通过深入实施“万民农民素质工程”,提高了劳动力就业技能,促进劳动力资源向劳动力资本转变,加快了向“产量增产,产品增值,农业增效,农业增收”的目标推进步伐。 招商引资 凯河镇坚持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成了旧城改造项目一期工程,规划拆迁面积达2800m,新建10000m,总投资达1500万元。不断完善镇配套设施,加强城镇综合管理,规范菜市、水果市及其它市场的管理工作。积极协助宏松公司引进资金2600万元开发硫化钙;引资开发金属镁,恢复龙池白酒生产。凯河镇厂矿企业较多,强化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矿和死灰复燃的矿山,继续加强矿产品检查点值班,严厉打击偷运现象。 乡镇建设 凯河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镇建设工作。镇上成立了农房建设工作两个领导小组,分别由书记、镇长担任组长,副科级实职领导为副组长并各自牵头负责宣传信息、涉灾维稳、物资供应、试点示范、规划建设资金兑付联络协调五个工作组,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重视,分管领导积极参与,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采取会议、广播、电视、标语、板报、展板、公开栏、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势,宣传国家灾后农房重建政策,做到政策家喻户晓。同时加大了对上的信息报送力度,积极与县级新闻媒体联系,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凯河农房重建工作,形成良好的重建氛围;抓开工。开工率是农房重建工作进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凯河镇积极引导重建户尽快备足原料,联系好工匠,及早开工。在8月底完成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为了确保9月底建房户100%开工,凯河镇还积极与外出务工的重建户取得联系,引导他们及时返乡开工,村社还组织了党员干部义务收割队,帮助缺劳重建户及早收完水稻,及早开工;狠抓了试点示范工作,要求试点村和各村示范点在9月中旬前全面开工,10月底前务必完成重建任务。抓保障。农房重建,资金和建材是必要条件。为此,凯河镇广泛动员建房户到信用社贷款,向亲朋好友借款,及时购回建房所需的红砖、钢材、水泥、沙石等原材料。在抓好建材价格监管的同时,镇上明确专人帮助材料紧缺户及时联系组织货源,确保材料供应不断档,工期不延误。 凯河镇狠抓了规划选址、工匠培训、安全监督、质量监督等工作,确保建房的每一个环节按章造作,不留隐患;抓兑付。为了及时将国家灾后农房重建政策落实到重建户手中,凯河镇成立了专门的验收队伍,对达到条件的建房户及时组织验收,上报政府审批,成熟一批,兑现一批,通过“一折通”形式及时将补助资金发放到对象户手中,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抓公示。镇实行了主要领导联片、党委委员包村、驻村干部联村、村干部包社、社干部包户的责任体系,落实了镇村干部的包户任务,明确每一名镇村干部联系1-3户重建户,建立了重建户花名册和干部包户花名册,将建房情况及干部包户责任公示上墙,广泛接受群众监督;抓检查。建房进度是农房建设工作的又一个重要指标。为了挤干水分,镇实行了干部交叉检查责任制,每周对各村的重建进度情况进行通报,表扬先进,批评后进,对排名后三位的村干部及驻村干部实行通报批评和问责制度,确保总体进度;抓考核。镇党委、政府将今年全年工作考核体系进行了调整,挤出大分值对灾后农房重建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实行重奖重惩,“一票否决”,并与镇干部年终津补贴(或目标奖)、村干部误工相挂钩,与干部任免及评先选优相结合,把任务真正落实到人头上、行动上,确保圆满完成灾后农房重建任务。凯河镇农房重建开工212户,开工率达84.13%,其中经验收达到80%补助条件的55户重建对象户首批补助资金已下拨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