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绵阳市 >> 乡镇介绍 >> 富顺镇
富顺镇

  富顺镇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城东北23公里处,幅员面积65.8平方公里,辖3个办事处、1个居委会、20个村、169个社,总人口24155人,耕地面积24619亩。蕴藏有膨润土、食盐、天然气、石油等矿产,现有膨润土开采场3处、油气井1口。建有纸厂、建筑公司、农具厂、钢门窗厂、建材厂、粮站机面厂等骨干企业。省道唐巴公路过境10公里,县道富秋公路过境12公里。有中学2所,小学20所,卫生院4所.集镇面积已达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00人。

行政区划

  富顺镇位于县城东北23公里处,幅员面积65.8平方公里,辖3个办事处、1个居委会、20个村、169个社,总人口24155人,耕地面积24619亩。蕴藏有膨润土、食盐、天然气、石油等矿产,现有膨润土开采场3处、油气井1口。建有纸厂、建筑公司、农具厂、钢门窗厂、建材厂、粮站机面厂等骨干企业。省道唐巴公路过境10公里,县道富秋公路过境12公里。有中学2所,小学20所,卫生院4所.集镇面积已达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00人。

区域历史

  三台县富顺初中位于三台县东部丘陵山区,自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办学开始,素有“斗山书院”之雅称,已有139年办学历史,历经沧桑,发展至今,已成为县内有名的农村市级“示范初中”。共有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32名,共有教职工44名。

区域文化

  富顺县自公元567年建县至今,已经走过了1438年的漫长历程,是中国井盐的发祥地之一,自贡市的第一口盐井——富世盐井就诞生在这座古老的县城,曾因盐业、农业并盛而富甲全川,被誉为“银富顺”。富顺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在自贡、内江、泸州、宜宾四市之间,辖26个镇乡,总人口102万人,幅员面积1333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丘陵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产粮大县。

区域产值

  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5.75亿元,财政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9666万元,比上年增长20.6%。工业以化工、食品为重点,建材、能源为两翼,国内最大的硅、氟橡胶科研、生产基地,省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变压器生产企业均在富顺。2005年辖区内工业总产值完成50.5亿元,比上年增长30.97%;56户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19.44亿元,比上年增长51.73%。

区域农业

  农业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主要农产品在四川占有重要地位,是四川农业大县。以笋竹、甜橙、黑山羊、再生稻等十大产业示范带为依托,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被批准为国家商品粮、优质水果、瘦肉型生猪、黑山羊板皮基地县,笋竹发展势头强劲,再生稻在四川独树一帜。全县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0余万人,劳务收入10亿元左右。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41.67万吨,增长3.07%。农业增加值增长6%。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1.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95元,达3128元,增长10.41%。县城建成区面积10.5平方公里。

区域工业

  富顺工业以化工、食品、建材、能源为基础,创立了富顺香辣酱、牛佛烘肘、西湖茶叶、东方变压器等名优品牌。2002年以来,富顺工业生产紧紧抓住“两个龙头、四个产品链”,努力培育工业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一是以晨光为龙头,重点发展有机硅、有机氟、环氟树脂三大系列产品;二是以富益电力为龙头,发展机电业及其耗能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三是发展涉农工业。利用富顺农业优势,大力开发优质农副产品——食品加工产品链,蚕桑——丝及纺织产品链,猪牛羊养殖——冷饮食品及皮革等产品链,经济林木——林化工及中成药产品链。

区域人文

  富顺人杰地灵,自古享有“才子之乡”的美誉。明代,富顺人考中进士139人、举人492人、贡生386人,著名人物有景泰十才子之首的晏锋、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等。清代,全县考中进士31人、举人315人、贡持477人。此外,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红军将领邓萍、革命烈士江竹筠、四川报业第一人宋育人、厚黑学创始人李宗吾、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邓必坚、川南才女赖雨等,都是富顺这片热土孕育的优秀儿女。

区域旅游

  富顺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一城(县城及环城景区)、一江(沱江)、一山(青山岭)、一镇(狮市镇)、一沟(五条沟)”,县城区内分布有文庙、西湖、刘光弟墓、五府山、钟秀山、千佛寺、读易洞、谢持故里、钟鼓楼、文光塔、锁江塔及其下面的天然石佛、牌坊等众多景点。

区域饮食

  富顺豆花诞生至今已经有1200年的历史了。最早发明豆腐(当时还不叫豆花)的是西汉一个叫刘安的人。当时因盐业发达,手工工人、居民和客商增多,豆腐食品供应量大增,一些等着吃早饭的客人,实在没有耐心等待豆腐成型加工成为菜肴端上桌子,有人便忍不住跑进厨房去了,见锅内还慢悠悠煮着嫩豆腐,于是急叫老板“快舀上来!”,由于没有充分凝固,无法煎炒,只得用盐水蘸着做“下饭菜”,令“饥不择食”者大为惊喜的是,这嫩豆花比起煎炒的老豆腐更加鲜美可口。富顺豆花真正扬名巴蜀,主要得力于县城东门口开豆花店的老板刘锡禄。他集全城各豆花店之长,专心研制豆花和蘸水的精妙技术,创造了一套自己的“秘方”,形成了风味与众不同的蘸水,使之成为富顺的一绝。如今的“美乐”牌香辣酱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美国、加拿大、南非、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及港、澳、台地区。其产品还荣获部、省等40余项重奖,被誉为“富顺一绝,香辣之冠”

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吹暖了山川大地,吹绿了广袤田野。富顺农业在党中央先后制定的10个1号文件指引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从一个丘陵大县基础设施极差、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产品产量低下、生态环境脆弱的贫穷落后面貌,随改革开放30年的大潮逐浪翻滚,发生了巨大变迁。

  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看富顺农业的发展征程,多年来,富顺农民在分散和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中挣扎,并受到“三级所有,改为基础”体制框框的束缚,难于走出贫穷落后的困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致力于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全县农业走上了新的发展征程。从1979年开始,全县农村推行了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责任制,并增划自留地和把田坎下放给农民。1980年,形式多样的生产责任制逐步推行。1982年以后,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稳定下来。1983年实行“政社分开”后,又先后实行了第一轮、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并相应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管理和服务。近年来,全县农业进一步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引导农民群众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推行土地合理流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全县农业发展的助推,如一汪活水流进田野山川,迸发出农业发展的勃勃生机。与此同时,全县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民负担的取消,到粮食直补等多种补贴,为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之路上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农业变迁

  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富顺农村经济发展节节攀升。1978年,全县农林牧副渔总产值仅为1.0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8元;而到2007年,总产值已达41.1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68元,分别增长38倍和82倍。

  全县粮食生产在1978年总产仅为31.86吨,平均亩产243公斤。随着杂交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到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已达41.46万吨,平均亩产410.7公斤,分别增长30%和69%。特别是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探索试验成功,使全县“中稻——再生稻”这一稻田耕作制度得以稳固,总产已逐年增加到5万吨以上。2007年,富顺县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种植业迅猛发展,畜牧生产连年翻番。全县牧业产值在1978年时不足1000万元,而在2007年便递增到171534万元,增长172倍;肉类总产值也从1978年的不足4000吨上升到2007年的125782吨,增长32倍。牧业总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52%,撑起了农业“半边天”。

  30年来的林业建设,改写了富顺生态脆弱的历史。全县已有林地面积33.43万亩,比1978年的8.49万亩增加了24.94万亩;森林覆盖率也从1978年的10.2%增加到2007的27.74%。林业建设使全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更令农民群众欣喜的是,全县水利工程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绝大部分乡村再不为生产用水犯难。截至2007年,全县已有水利工程8575处。其中:水库120座、山平塘7734、石河堰524道、固定提灌站197处,同时还有配套渠道914.9千米。各类工程蓄、引、提水能力已达1462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9.7万亩,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特色优势

  富顺农业走上改革发展之路,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着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基地及品牌,经过多年的努力,基地建设和品牌打造已凸显了可观的效益。全县已建成以代寺、童寺为核心的优质中稻——再生稻生产基地20万亩,以互助、东湖为核心的优质甜橙基地5万亩,以长滩、富世为重点的优质蔬菜基地6万亩,以怀德、赵化为中心的优质高果基地3万亩,以飞龙、安溪为重点的蚕桑基地2万亩。全县已有4个省级、11个市级、6个县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年产品销售额达27亿元。

  已有市、县级农产品规模基地23个,面积约36万亩。其中,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面积41.5万亩,绿色食品种植面积26万亩,省级标准化示范区3处。全县已有14.8万亩水稻、15万亩高粱、15万亩小麦被认证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富顺红高粱及长滩镇4个蔬菜品种被国家评为绿色食品。“巧媳妇”大米和“美乐”香辣酱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美乐”香辣酱被评为“四川省名牌产品”、“巧媳妇”大米和“田玉”牌大米获“中国粮食放心米”称号。

  1978年以来,各级加大了对畜牧生产的投入,先后开展国际级黑山羊板皮出口生产基地,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及省级水禽商品基地、畜牧“一三五”工程、发展商品肉羊、三元杂交猪基地等项目建设,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1990年以来,全县又先后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绿色草命,一个绿色富顺、生态富顺展现在世人面前。

前景展望

  富顺县委、县政府紧密围绕党中央及省委、市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编制出“十一五”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以“五线四片三点”为重点,确定4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掀起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热潮。这批示范村突出产业支撑,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以“金土地工程”、省级试点示范村、农业综合开发、新村扶贫、标准粮田建设等重点项目为载体,在主导产业发展、技术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造等方面已初显成效。

  与此同时,全县以整体推进扶贫新村建设为核心,推动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县已建扶贫新村47个,已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村社道路及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和农户生产生活设备,并分别使主导产业走上了发展之路。在实施产业、科技、村道、劳务、移民、卫生等扶贫项目中,使贫困村农民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走上了治穷致富之路,焕发出新农村建设的巨大热情。

  县委、县政府抓住富顺被确定为扩权强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双试点”的机遇,进一步推进“三农”工作,着力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于土地流转,着力于发展“归雁经济”,着力于多措并举和挖掘潜力,使全县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更上台阶。全县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热潮迭起,广袤的田野洒满了金色阳光。30年沧桑岁月,30年地覆天翻。富顺农业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沐浴着党的雨露阳光,走向更加绚丽的辉煌。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