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眉山市 >> 乡镇介绍 >> 黑龙滩镇 |
黑龙滩镇 |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黑龙滩镇地处二峨山龙泉山脉中段,全镇辖41个村,2个居委会,297 个经济社。总人口5196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10人,幅员面积18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160亩,林地506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4%,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水果。 自然条件 地貌以丘陵为主,境内地势西北高东部低,龙泉山脉自境东北角走向西南斜贯,荣威山脉矗立南端。土壤:有适宜水稻、茶叶种植的酸性老冲积黄泥。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农业经济 黑龙滩镇水利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粮食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特色经济作物有柑桔、竹子、桉树及水产品,物产丰富且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产量丰盛。既有水渠贯穿全镇各个乡村,又有硬化水泥道路路,水陆交通十分通畅,这便有利于农产品的输出。又由于环境优雅,水利资源和劳动力丰富,排污条件极好,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前来投资办厂,进一步带动了该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各类企业小有规模,仅大田村一村就有粉丝厂三家,年产量达5000吨,其中一家属仁寿县内生产规模最大的一家,预件厂一家,竹编场一家,植物油厂二家,正在筹备的粉厂一家。大田村现已投产优质黄金梨250余亩,柑桔200亩,以天竺桂为主的名优苗木基地200余亩,常年可提供各种名优苗木。黑龙滩镇由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农业经济正以健康、稳定的步伐向前发展。 黑龙滩镇农业生产正由以粮食生产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旅游产业、观光农业和种植养殖业为主。柑桔、波尔羊、黑龙滩生态鱼等品牌已形成,全镇年产各类水果400多万斤;年出栏波尔羊3万只;年产生态鱼100万斤。粮食总产2.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 作为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区,柑桔在当地大量地种植。拟建中的黑龙滩镇果树协会也是以柑桔作为主导农产品。该镇可耕地面积5700亩,其中种植柑桔4000亩,桃树1000亩,梨树500亩;有草山和荒坡12000亩。2003水果收入达到1436.8万元,占全镇农林牧渔收入的60%。镇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思路是“以果树为龙头,山羊为重点”。 特色农产品 柑桔:黑龙滩镇冷河村种植的无公害优质柑桔更是高达800亩,年产值100万元。黑龙滩镇所种植的柑桔品种繁多,其中主要优质产品有椪柑、乔柑、青见、蜜桔等,且多为早熟品种。 竹子:竹子是黑龙滩镇的又一特色农产品。金山村、铁门村、高枞村、两塘村等都是竹子的主要种植地。其中两塘村种植杂交竹135亩,年产竹子300吨。高枞村种植优质竹,每年生竹笋4批,年产竹笋50余吨,每年生产大量优质竹子,是生产优质纸的最好原料和建筑材料。 桉树:三桥村栽有460亩巨桉经济林,铁门村造纸源材巨桉350亩。 水产品:龙水村地处黑龙滩风景区上游,水产资源丰富。柳兴社区辖区有水域面积103亩,是天然水产品的天然养殖场。冷河村有8公里环接黑龙滩水面,各社的岛屿几乎是三面环水,盛产水产品。 交通状况 黑龙滩风景区区位优势明显。距仁寿县城仅9公里,北距成都市68公里,南距乐山大佛、峨眉山89公里,西距眉山市30公里,位于四川旅游南环线中的最佳位置。经国道213线、成乐高速公路、省道106线以及环湖西路,可以分别从南、北、西三个方向进入黑龙滩景区,交通十分便利。 基础设施 黑龙滩镇在2005年底,各村已实现公路、电话、有线电视三通工程。全镇农村已开通2320户程控电话,4260户村民安装了闭路电视。全镇有商贸和个体工商户1426余户,农贸市场4个,中小学6所,在校学生3200余人。有卫生院5所,自来水厂2个。场镇设施基本完善,人民生活富足安康。 文教卫生 教育设施:初中5所,小学5所,幼儿园5所; 卫生医疗设施:有卫生院5所,41村医疗服务站,可以做到一般疾病不出镇就能进行治疗; 社会福利设施:有4个敬老院; 文化娱乐设施:文化站4个,卡拉OK多处; 服务设施:有黑龙滩宾馆、鑫龙酒店、华凌山庄、黑龙滩大酒店等。
潶 旅游发展 境内黑龙滩水库始建于1970年,1986被省政府审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3公里,湖岸线长310公里,黑龙滩水库水域面积23.6平方公里,水库容量3.6亿立方米。黑龙滩镇主要以旅游三产带动全镇经济,2005年全镇GDP突破2亿元大关,游客人数达45万,实现年旅游收入8400万元。 白瞿村背靠龙泉山脉,面向黑龙滩,地势优越,有原始石骨洞上百个,是一个正在开发的新旅游景点。 旅游经济的发展要和当地农村向城镇转型、农民向居民转变及乡镇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即旅游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必须同步进行。因此,建立有效的结合与兼顾机制,是发展该区旅游经济的前提条件。采用“集体+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其实质是一种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形式,应适时引导并逐步规范。推行股份合作制,以资本为纽带,向“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过渡。同时,由政府出资,大力开展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引导、鼓励发展现代精品农业,如工厂化养殖、无土栽培、种苗培育等;发展旅游服务业,开发旅游纪念品,多渠道引导和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建议研究制定对安置失地农民就业达一定比例的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或部分返还的具体措施。这种方案既可提供农民就业岗位,又能补充现有农家乐、鲜果采摘等低层次、阶段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使农业人口真正溶入现代大都市,从根本上消除人口的二元结构。 为形成与旅游配套产业,构建“旅游兴村、旅游富村”发展格局,以四新村为例,全村发展苗木(绿化品种)300亩,沿库区成片规模种梨、李600亩,2004年人均收入400元以上。四新村靠抽提库水灌溉良田,全村整治山平塘41口,保证水稻及水稻制种大春用水。全村建沼气池300口,改善了环境卫生,同时形成猪——沼——果模式。四新村境内沿岸岛屿成群,引来成都、眉山钓鱼者爱好纷纷前来垂钓,纷纷前来垂钓,现已筹资3.5万元,新建一条3公里的碎石路连接岛屿。目前已有17户自办小型农家乐,接待钓鱼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