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部。北纬28°46-30°38′,东经98°58′-99°45′。东接乡城、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南北长约260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面积8186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巴塘县辖1个镇、18个乡:
镇:复邛镇
乡:竹巴龙乡、拉哇乡、波密乡、中心绒乡、地巫乡、苏哇龙乡、昌波乡、中咱乡、亚日贡乡、莫多乡、甲英乡、松多乡、党巴乡、波戈溪乡、列衣乡、德达乡、措拉乡、茶洛乡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汉系白狼国地。唐属吐蕃。元属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师府辖,并置奔不思招讨司。明属朵甘卫生都指挥使司,港武七年(1374)置磨儿勘招讨司,境内又置刺宗千户所。明隆庆二年至崇祯十二年(1568-1639),属云南丽江土知府木氏管辖。后转隶青海和硕部固始汗统治。清雍正六年(1728),置巴塘粮台。雍正七年(1729)年,置巴塘宣抚司,下辖7个土百户。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土归流”后置巴安县,翌年升为巴安府。民国2年(1913),复为巴安县。民国14年(1925)属西康特别行政区。民国28年(1939),属西康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1年更名巴塘县。1955年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90年全县(包括敦县撤销后划归巴塘的1个区4个乡)辖5区、21乡、1镇。县治夏邛镇,距州府康定483公里,离省会成都公里。
命名由来
巴塘,最早见于清康五十八年(1719)《清实录》,系藏语译音,意为“绵羊声坝”,含吉祥之意。巴塘县驻地,原系四山生命,绿野中开的一片草地,放牧牛羊,到处一片“咩咩”叫声,藏语“咩”即为“巴”音,因而以声音定地名,取名“巴塘”。
民族人口
1990年总人口47256人,其中农业人口42044人,非农业人口5212人。藏族44601人,汉族1986人,余为纳西、彝、回、羌等民族。
地理环境
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部。介于东经98°58′—99°45′,北纬28°46′—30°38′之间。东接乡城、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
巴塘地处川西北丘养高原山区。沙鲁里山脉高耸于县境东部,横断山脉纵贯全县。北部党吉曾然峰海拔6060米,为全县最高点。其余诸峰多在5000米左右。最低处为县境西南角贡波乡美荣龙村,海拔2240米。全县平均海拔3300米以上。东北部属山原区,中部和西北部属高山峡谷区,西南部属金沙江干旱河谷区。
巴塘县境内的海子山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峰果银日则海拔为5020米,共有1145个大小海子。其规模密度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故名海子山。海子山位于理塘与稻城两县之间。
扎金甲博神山:峭壁嶙峋、山岩裸露、山型奇特无比的扎金甲博神山山上怪石林立,形态万千,独特的风貌使它在多山的高原仍是那般出众。

自然资源
全县有森林面积1202955亩,占幅员面积的10.32%;森林积蓄量达20187691立方米;耕地面积57120亩,占0.49%。珍稀野生动植物品种丰富,有木本植物100余种、草本植物1200多种;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白唇鹿和黑金丝猴,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雪豹、藏羚、盘羊、藏马鸡、藏雪鸡、经腹角雉、班头雁、黑颈鹤及大批三类保护动物。
巴塘县地质属川西地槽区结构,各褶皱断带区多处于川、藏“歹”字形急剧转折部,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场地。现已探明的矿藏有铅、锌、银、锡、铜等19种,大型矿床8处,中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3处,矿点32处,矿化点22处,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中东部,储量大,品位高,仅夏塞银矿中的金属储量就达100多万吨,极具开发潜力。
境内江河自然落差达360米,水资源总量为36.6亿立方米,其理论蕴藏量达283万千瓦,可开发量2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7.8亿千瓦时,现仅开发6135千瓦。
巴塘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州、全省主要的药材产区和重要的药材宝库。名贵药材有:虫草、党参、知母、贝母、丹皮、鹿茸、大黄、熊胆、经景天、雪莲、藏红花等。巴塘的主要创汇产品是松茸,年产达200多吨,主要销往日本。
全县水果品种多,产量大,主要有苹果、梨、杏、石榴、柑桔、葡萄、核桃等,仅苹果、核桃的种植面积就达9000亩。巴塘苹果因其果形美、色泽鲜、味道好、品种多、耐储藏而闻名遇迎巴塘核桃亦以品种优良、果大壳薄、含油多、产量高而被列为甘孜州南部林果致富工程重点实施项目。

经济概况
巴塘县地处四川省西北边陲,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介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社会以济稳步发展,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发展,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事实上的提高。巴塘县2002年GDP为1.10亿元,人均GDP2300元;固定资产投产总额0.53亿元;城镇职工月均工资1194.2元;农村人均年收入772元。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值为33∶22∶44。
巴塘县各项经济指标的共同特点是经济总量小。因此,巴塘县委、县政府决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的经济支柱产业,谋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林业经济
巴塘肥在1983年县林业局成立之后,全面开展了设林防火、以法治林、封山育林、防治病虫害和采种育苗的工作,成片更新造林2000多平方米,义务植树70多万株,积极推广林业科技,大力发展适生经济林木,林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1998年,天然林禁伐后,巴塘县林业战线广大职工坚决拥护党和政府的决策,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建设秀美山川的活动中去,为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旅游发展
巴塘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县委、县政府决定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于2001年成立了文化旅游局,正积极著手编制巴塘县旅游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巴塘县“十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方针、总体布局、基础建设、产品开发、营销策略、保护规划、线路布局、资金筹措、实施对策等作出宏观规划,将为巴塘县勾画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美好蓝图。
在甘孜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对巴塘旅游资源折评价因其多样性等特色而名列前茅。在其总体布局中被列为三个片区的“康南片区”、“三个辐射主轴线”的“南轴线”,四大旅游目的地之第一;在按旅游产品作的“旅游线路规划”中,涉及巴塘、措普沟的有11条。由此可见,巴塘——措普森林公园在全州旅游业发展中具有很高的价值、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风土人情
弦子,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在藏区,一提起弦子,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巴塘,因为巴塘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誉为“弦子的故乡”。2000年5月,国家文化部将巴塘县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
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幅员面积7844平方公里,人口4.5万,其中藏族占95%,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气候温和,山川秀丽,物华天宝。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特别是婀娜多姿的巴塘弦子,不但风靡整个藏区,而且蜚声海内外,成为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巴塘弦子,藏语叫“谐”,是歌舞的意思,全称“嘎谐”,意为圆圈舞,西藏人称之为“康谐”,即“康巴人跳的舞”,迄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她的故乡就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巴塘弦子”的原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歌卓”。
早在战国时期,巴塘隶属白狼古国。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面对大自然的风霜雪雨等各种自然灾害,人们毫无办法,于是迷信鬼神、信仰祖先,崇拜图腾,便产生了一种叫“歌卓”的祭祀舞蹈。每当集体祭祀时,参加者由年长者排头,自然分成两排,不论男女,互相牵手或搭抱,弯腰垂首,围着篝火舞蹈。“蛮夷所处”,“冬多霜雪,夏多和雨,寒温时适”不仅是对巴塘自然环境的写照,也是白狼羌人跳歌卓舞最古老的歌词。
在唐代,“歌卓”逐渐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成为在生产劳动之余、时令佳节之期、婚丧嫁娶之时所跳的集体舞蹈。其队形也由两排变为圆圈;其舞姿由弯腰垂首变为手舞足蹈,人们称之为“嘎谐”(圆圈舞),这便是巴塘弦子的雏形。
经宋元两代到明清两朝,“嘎谐”在巴塘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在清康熙年间,川滇藏陕等省的汉、回、藏等各族商人到巴塘经商,促进了巴塘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加之茶马古道的兴盛,使巴塘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汇的走廊,这时的“嘎谐”在充分吸取其他艺术特长的基础上完全成熟,成为藏区独树一帜的民间歌舞艺术一一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形成后,最初没有乐器伴奏。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l906年),赵尔丰在巴塘改土归流后,因往来巴塘的商旅甚多,文化交流频繁,于是巴塘弦子在原来歌舞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歌舞的长处,开始试用乐器伴奏,从而使巴塘弦子风韵独具,并在康巴地区乃至整个藏区开始流传。
巴塘弦子的乐器为胡琴。其第一把胡琴是一个弦子艺人用牦牛角做琴筒,用羊皮蒙琴面,用枝条做拉弓,用马尾做弓弦和琴弦制作而成的。后来,有人将牛角琴筒改为圆木琴筒而流传至今.琴头多由龙头或宝塔顶装饰,意寓吉祥。这种胡琴音质纯正,音量厚重,音色深沉,既适合于行进间跳动时拉奏,又易于制作,深受琴手的喜爱。
弦子在藏区乃至全国的影响
从上个世纪初叶到现在,著名舞蹈家戴爱莲,音乐家胡松华、罗念一、刘廷禹,画家叶浅予、李唤民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先后到巴塘,对巴塘弦子进行采风、学习、考察。
《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国内主要媒体对巴塘弦子均作过大篇幅的多次宣传和专题报道。
1945年,为参加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代表举办的专场晚会上,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女士为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表演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巴塘弦子。
1954年,在波兰华沙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舞蹈《巴塘弦子》就是中国代表团参演的主要节目之一。
1964年,巴塘县业余演出队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弦子舞《拉起二胡上北京》受到周总理和贺龙元帅的好评,全体演员还受到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1986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十世班禅大师视察藏区到巴塘时,观看了由数百人表演的巴塘弦子后,异常高兴,对巴塘弦子大加赞扬,并向演员亲手赐予哈达。
歌曲《毛主席的光辉》、舞蹈《洗衣歌》、歌剧《柯山红日》、舞剧《花仙卓瓦桑姆》、电影《女活佛》、电视剧《格萨尔王》、电视纪录片《唐蕃古道》、199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歌舞节目《巴塘连着北京》等一大批非常有影的响音乐作品或主题音乐,其音乐素材均取自于巴塘弦子。
1988年,四川省文化厅将巴塘县城所在地夏邛镇命名为“四川省特色(弦子)文化乡(镇);2000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巴塘县“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
巴塘弦子是巴塘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辉辉煌文化艺术,不仅在巴塘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在整个藏区广为流传。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巴塘弦子这一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奇葩,经过不断的继承和创新,将会越开越艳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