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全县总人口59620人,其中农业人口55972人(牧业人口点78%以上),非农业人口3648人,藏族58115人,汉族1487人,余为彝、回等民族。
自然资源
石渠山色秀。在这片草原上,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在西部大开发中,占据着长江、黄河源头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位置。这里,就让我们一道去领略石渠的今天---巨大的资源优势,它们必将为石渠的明天注入发展的源动力。
大面积的天然草场及“绿色”的畜牧产品。目前,石渠拥有可利用草地19.8公年各类牲畜存栏744955头(只匹);总增率22.栏率,商品率10.18%。
湿地及生态保护。据四川省遥感中心2001年对石渠的调查表明:石渠有着大片的湿地,面积为30256公顷;同时石渠的草地沙化面积也比较严重,目前有草地“三化”面积已达1837732公顷,占幅员面积的72.95%,沙尘暴每年呈递增趋势,身为长江、黄河源头生态屏障建设圈,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必将成为今后石渠发展的重点。
众多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境内有白唇鹿、藏羚羊、黑颈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二级保护动物34种。目前,全县仅有省级白唇鹿保护区二处,在国家日益重视野生动物保护与研究的今日,石渠有望凭借野生动物的自然优势,成为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的基地。
大量的名贵中药材。境内药材资源种类多,数量大,既有珍贵药材品种,又有大宗粗药材,是甘孜州药材主产区之一。全县药用植物已查明的有271种,其中:虫草的年均产量在四千公斤左右,知贝母年均产量在一万公斤左右,秦艽年均产量左右,在斤左右量在三十五万公斤左右,马勃年均产量在四千公斤左右。
经济发展
全县以畜牧业经济为主,是四川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牧业县。有可利用草地面积3317.13万亩,耕地面积6.89万亩,林地8.54万亩。 工业、商业方面:有农机修配,砖瓦、电站等小型工业企业10个,电站2座,装机容是625千瓦。有商业服务网点158个,其中国营38个,集体26个,代购代销8个,个体86个,遍布城乡。
交通邮电
马石公路南接川藏公路北线(国道317线);石(石渠)歇(青海歇武)公路,是出川通往大西北的交通要道。有邮电局(所)5处,电话交换机139部,乡乡通电话。 初 雪 县域资源丰富,盛产虫草、贝母、鹿茸、麝香、大黄、羌活、知母、马勃等野生动植物药材。“石渠白菌”,享有盛誉。珍稀动物有羚羊、野牦牛、丹顶鹤等。还有鹿、盘羊、野马、盛产较高的“邓柯枸杞”。野生植物“人参果”遍地皆是。黄金藏是较丰富。
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与人文文化共同构成的旅游资源。在这块“两山环抱,两江纵横”的草原上,两江流域不仅造就了瑰丽多姿的自然奇观,也孕育了雪域高原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六万多石渠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在扎溪卡草原上创创造着文质朴、热情、豪爽”的美誉,形成了两种各具特色的人文文化,既雅砻江、查曲河流域草原游牧部落的“牦牛文化”和金沙江流域半农半牧的“青稞文化”,她们各具特色又相互融会。神奇而美丽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人文积淀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构成了扎溪卡完美的风景和独特的魅力,形成情独部落;气势磅礴的色须寺、神秘的志玛拉宫、世界之最的巴格嘛呢石墙、震憾人心的松格嘛呢石经城和神奇的照阿娜姆石刻……一一见证了石渠藏传佛教曾经的辉煌,历史的悠久,并在这片上延续着。
旅游提示
石渠县处于风雪高原地带,冬季非常寒冷,冬季不适于旅游。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在6月至10月。成都至石渠没有直达的班车,只有先到康定然后从康定转车去石渠,需要三天两夜才能到达。玉树巴塘机场距县城100多公里,是石渠较方便的交通方式。西安、西宁每周二、六有飞往玉树的航班。
石渠县有农业银行,在县城范围内可以通手机,在街上不太容易找到长途电话,电信局可以打长途电话。可以上网。
石渠的宾馆和招待所一般都没有热水洗澡。住宿也可以选择住藏民的帐篷,这里的人都很好客。一天一人的吃住花费为20元。
石渠的物价比较高。一碗面5元。石渠县城里可以吃到川菜。但当地人是以藏餐为主。主食为牦牛肉。如果需要打听什么事情,可以问在那里开餐馆的汉族老板,他们一般是当地万事通,有什么问题问他们应该没有错。
在石渠住宿饮食都不贵,但水果蔬菜和日用品却相对贵些。石渠有相当多的特色物品可以购买。有各式各样漂亮的藏族服饰与工艺品,野生药材也非常丰富,雪莲花和人参果在这里可用很合理的价格买到。另外,石渠的草原上出产一种个头较小的白色蘑菇,非常美味,7-8月出蘑菇时可以吃到。
民族风情
石渠在甘孜州西北部,与青海称多、达日、玛多接壤,距离康定696公里,距离成都1054公里。这里的平均海拔为4250米,比拉萨还要高600多米,气候相当恶劣。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生活着逐水草而居的18个原始游牧部落——太阳部落。部落中的牧民与外界很少往来,相对封闭,至今仍保留着原始部落的一些戒规和习俗。石渠藏语名“扎溪卡”,意即雅砻江源头。石渠系藏语“色须”译音,因境内的黄教寺庙“色须贡巴”而得名。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在-7℃,最冷的时候是-45℃。独特的高原气候和游牧部落文化塑造了石渠美丽灿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石渠还拥有独特风俗,在这里,男女恋爱是不受束缚的,这里的婚俗有一点像泸沽湖边的“走婚”,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在一起。
查加部落
石渠县存在不少的游牧部落,他们逐草而居,在2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由迁徙,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政府给他们划出定居点,但游牧民族自由的天性让他们难以定居下来。
迁徙过程中也不能忘却与神的对话和交流,于是,在转场的浩荡大军之中,多了一群僧人,他们平日里劳作,做法事时便住进移动的帐篷寺庙,100多篷寺庙法器和五颜六色的经幢,那氛围与固定的寺庙并无两样,对信徒的佑护当也一样。这个移动的寺庙始建于1791年,由却支·仁切布创建,名叫查加寺,属宁玛派(红教)。
在利山的周围,今天仍然有少数原始游牧部落存在,那是一些尚未被现代文明之光照亮的角落,那里的人们仍在沿袭着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处于一种较为封闭落后的生产生活状态。它就像活化石一样,为人类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活标本。换句话说,现代社会的人们可以由此回归历史,回到人类的"童年"。正因为如此,它在文化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已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过去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素以部落相称,如今石渠虽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里的人们仍然喜欢称自己为"扎溪卡瓦",即"雅砻江源头的部落",就像我们自称炎黄子孙一样,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可见部落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之深。在扎溪卡草原还有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很久远以前的年代,一头神牦牛被冰雪禁锢在了格拉丹冬雪山上,有一群勇敢的康巴汉子爬上雪峰,从太阳引来了火种,终于使冰雪融化了,神牦牛苏醒了,一股清亮亮的雪水从它的鼻孔中喷涌而出,从此草原上才有了涓涓溪水和清清的河流,也才有了肥隆的牛羊和悠扬的牧歌……太阳与火因此成为康巴藏族崇拜的图腾,扎溪卡也就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太阳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