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成都市 >> 乡镇介绍 >> 竹篙镇 |
竹篙镇 |
竹篙镇位于四川省金堂县境内东南部距县城赵镇45公里,东与土桥镇、广兴镇相接,南与简阳市的柏林场相邻,西与高板镇石龙场相联,北与隆盛镇 毗邻,是简阳、乐至、中江、金堂的重要商贸、物资集散重镇,自古便有“小川北路”上要冲之称。 自然资源 竹篙镇位于亚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早,夏季炎热,雨季集中,秋季气温下降快,常有秋雨绵绵;冬季结冰少,霜期短,常年平均降雨量815.66mm,蒸发量为541.6mm,无霜期达300天,平均气温17.1℃,全年日照1250小时。 竹篙水系分布较为合理,流域面积在0.0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三条,均属沱江水系,资水河流经该镇9.1公里,流域面积0.273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流量3.7m3/S;壮溪河(又名金简河)流经该镇7.7公里,流域面积0.12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流量0.47m3/S;竹篙溪流全长9.1公里,流域面积0.097平方公里。 社会经济 1、2003年,全镇农业总收入达11435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284元;工业总产值1850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4200万元。 2、全镇2003年总耕地面积36126亩,人均耕地0.78 亩,土质一般为成都粘土,耕种条件好,农业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盛产水果,2003全镇水果产量达到17453吨;养殖业以生猪、黑山羊、肉牛及小家禽为主。竹篙镇是我县重要的水果、生猪,肉牛、黑山羊、蚕桑、食用菌生产基地。 3、竹篙镇现有企业和个体户1080家,其中年产值上百万的有8家,主要为建材、建筑及农产品加工企业。 4、竹篙镇第三产业发达,商业服务业、文化娱乐、卫生、医疗、防疫及金融保险社会配套设施较为完善。 5、劳务产业初具规模。竹篙镇是全国开展劳务输出较早的乡镇,现已基本形成了集劳务中介、劳务培训、劳务运输、输出后的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劳动力年创产值达到了1.1亿元以上。 农业建设 坚持“农业稳镇”战略,以治水、修路、处理遗留问题为重点,坚定不移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指抓好一个巩固。以扶贫新村建设为依托,抓好三条轴线建设;巩固成南路绿色通道精品脐橙带、资水河沿岸、金乐路沿线的生态农业示范带的建设成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依托成南路在竹篙镇的出口形成的交通优势,加大以黑山羊、肉牛、优质杂柑“不知火”为主体的特色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将成南路沿线、资水河沿岸建成全县一流的农业观光园。 “一”是实现一个恢复。利用退耕还林政策,调整好二、三台地以上土地的种植业结构,抓好蚕桑业的恢复。 “四”是开发优势资源,实现四个深化。利用全镇现有老柑橘树,嫁接优质杂柑“不知火”,实行品种更新;利用竹篙镇劳动力大量外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地价低廉、交通便捷的优势招商引资,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经营业主,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利用资水河的水域、荒坡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和养畜,完成肉牛小区建设和黑山羊示范村建设;依托“全国首家打工仔服务中心”,加强输出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输出人员的档次,实现由体力输出为主向脑力输出为主转变,打造“金堂县劳动力集散配送中心”。 “三”是以公司和品牌为依托,搞好“三个扩展”。运用金堂黑山羊的品牌优势和品牌效应,抓好黑山羊养殖基地建设,扩大养殖规模。依托成都市金太阳食品公司,抓好肉牛养殖小区建设,扩大养殖小区规模,走“公司+农户”的路子,带动和辐射全镇种养业结构调整;利用竹篙生态环境好的优势,抓好食用菌基地和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设。 基础设施 竹篙镇是金堂县下五区和连接乐至、中江、简阳等邻县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属于丘陵地貌,幅员面积71.6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10-500米之间。相对高差90米。辖32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05万人,农业人口4.44万人,劳动力3万余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1万人。镇内有完中一所,初级中学2所,中心校3所,小学26所;有县级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站17个,派出所1所,敬老院1所,是全国第一个打工仔回乡创业示范区、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区和四川省小城镇重点镇。 竹篙镇成为重点镇之初,党委、政府就会同建设部门深入研究了竹篙镇实际,结合竹篙镇到县城赵镇和省会城市成都时间短,都只需1小时左右车程,而且周边连接乡镇1多,包括本县的土桥、广兴、隆盛、转龙、高板和简阳市的柏林镇,再加上金乐路贯穿全镇,使镇内第三产业发达,商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卫生医疗业及金融保险业等社会配套设施较完善,因此,竹篙镇的功能定位为:商贸物资集散地。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竹篙镇城市规划规模包括两个社区的10余个组,2008年建成区1.7平方公里,场镇内道路包括过境金乐路2公里左右,主街1.5公里左右,其余街道总和3公里左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在7平方米左右。镇内有村办水厂2个,日供水能力在320吨左右,管网覆盖了整个建成区,并向周边村组发展。竹篙镇在垃圾处理方面,已建立了一支专门的垃圾清扫、运输.保洁的队伍,拥有垃圾清运车一辆、垃圾桶30余个、专门的垃圾倾倒处理场1个。每天早晨和下午各清运一次,每天的垃圾清运量在2车左右。竹篙镇在绿化方面相对较差一点,由于以前场镇上的集中建设,造成镇内公共绿地较少,绿地率较低,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少,2008年正在进一步改善中,镇内主街已大量栽植了行道树,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了35%左右,人均绿地面积在8.6平方米左右。竹篙镇拥有高完中1所、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3所及3所私立幼儿园。2008年中学和小学都在进行标准化建设,中学完成了四幢学生宿舍楼和一幢在型综合楼;小学新建教学试验楼达8000余平方米。另外竹篙镇还拥有医院2所,包括县第三人民医院。红旗商场、互惠商场。老邻居连锁等大型商场也落足在镇内;除正在修建的大型综合市场外,竹篙镇还有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在城市建设方面,竹篙镇因为地处丘陵,矿产资源相对较少,厂矿也少,各方面收入就少。因此建设中,主要是对上争取奖金和联系民间奖金的投入,通过经营使用权的方式来盘活城市建设。 劳务输出 被称为“打工第一镇”的竹篙镇,是四川省成都市东北郊金堂县的一个普通乡镇,自然条件一般,人口约5万,人均只有8分耕地。二十年前,这里人们就已基本不愁吃穿,但生活不富裕,现金收入短缺。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潮中,竹篙镇上的人们组成了一朵有着自己特色的浪花。四川省妇联的许平曾做过有关竹篙镇劳务输出个案研究1,她在研究中这样总结到:“竹篙镇劳务输出是一个特例。在这个特例中,政府成为劳务输出的主导力量。”当年,彭恢琼就是跟着竹篙镇劳动局招工去东莞厚街镇打工的。竹篙镇1986年时就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形成“政府提供劳务输出前的交易成本,农民根据政府的安排外出务工”的劳务输出模式。1987年12月,县和镇政府干部去广东考察,了解到那里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领导都主张到广东建立务工基地,并把此当成竹篙镇经济发展之必需。从1988年竹篙镇最早的50名打工者到广东,到十年后的1998年,政府“搭桥”组织输出近2万人。据说,厚街也有“小竹篙”之称,在厚街的竹篙人比当地人还多。1994年以前,在外打工的竹篙人每人每月平均收入300元左右,竹篙镇邮局每年收到汇款1000多万元,1994年后每月工资450元左右,邮局汇款达到4000万元。事实证明当年竹篙政府走的是步“好棋”,不但解决了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还带回可观的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地政府来说这是不小的政绩。当然,这些都与劳务输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的努力分不开:输出地有外出前的培训,途中有干部全程护送,输入地有办事处干部管理,整个劳务输出的“控制体系”既维护了政府形象,又降低了风险。 竹篙镇经过十多年不间断的劳务输出,现在的打工者多数有能力自己独自外出,而不再依靠政府的帮助,政府的工作也主要转向为打工者回乡创业提供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