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巴中市 >> 乡镇介绍 >> 红岩乡 |
红岩乡 |
红岩乡位于南江县东北部。东靠通江县铁厂乡;南抵关路、关田乡;西与赶场镇接壤;北与赶场镇相邻。地跨北纬32°2l′50″—32°27′10″,东经106°58′30″一107°03′40″。幅员面积49.8平方公里。辖黑岩、石庄、双寨、云光、鞍坪、红寨6个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现有968户,30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1人。汉族占99%以上,土家族占1%o。乡政府原驻黑岩塘,1982年搬到中寺坎,距南江县城39公里。 历史沿革 红岩,原名黑岩塘。因地处垭口,岩石呈黑色得名。1960年更名为红岩。清代属崇清乡地,置黑岩场。民国元年(1911年)废乡约制,划区辖场。黑岩场划规第二区团练办事处(区置赶场溪)。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黑岩,在黑岩塘置苏维埃,隶属官禄区苏维埃。1935年3月,红军撤离川陕苏区,国民党恢复统治,划属官禄联保办事处辖。1944年划属官溪乡地。解放前夕,属伪官溪乡第八、九保地。1949年12月重获解放。解放初期,在官溪乡“解放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征粮、清匪和民主建政工作。1951年废旧乡保甲制,结合减租减押、清匪反霸,建立村政权。同年4月,划属官禄乡辖。1952午1月,结合土改,调整乡村规模,析官禄乡地置黑岩乡人民政府。辖石庄子(石庄)、小马驿(双寨)、周家沟(云光)、黑岩塘(黑岩)、天池子(鞍坪)、岳家湾(红寨)六个村。1955年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3个。1957年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成立黑岩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由第八区(赶场区公所)管辖。2001年5月,撤赶场区公所,属赶场片区管辖。2005年4月,行政区划调整,保留红岩乡。 地理环境 红岩乡地域东西窄,南北宽。地势北高南低。岩层向南倾斜,成单斜构造。南部为浅切割低山,其余地区为浅至中等切割中山。中山区灰岩广布,地表多落沟、石芽、漏斗、落水洞等。主要山峰云光山,系米仓山支脉,海拔2032.9米。周家沟、袁家河发源于北部山地,平行南流出境。河床深切,比降大;注入明水,天旱无水流。全乡地域辽阔,人烟稀少,住居分散。每平方公里平均拥有人口61人;云光村仅18人。山高坡陡,荒山秃岭多;土地瘠薄,田少地多;水源匮乏,旱情多;十年九灾,水土流失严重。村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信息不灵,至今仍是国家级特困乡。 资源丰富 红岩乡资源丰富。境内有无烟煤,储量上100万吨;石膏储量500万吨;石灰石遍地都是。森林覆盖率80%以上,树木以柏树、马尾松、青杠树为主;云光山有成片桦木分布。野生动物有金钱豹、獐子、锦鸡、羚羊、猴子、野猪、黑熊、刺猬等。有天麻、杜仲、麝香等名贵药材。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全乡紧紧围绕”山顶戴帽子(植树),山腰舞裙子(银花),山下粮袋子”的发展思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银花、核桃、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的同时,加大对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科技投入和新品种的推广,特别是水稻两段育秧和玉米的育苗移栽。2004年全乡粮食生产总量为1518吨,人均占有粮食506公斤,工农业总产值实现1532万元,人平纯收人为1291元。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观。乡道公路从无到有。赶红公路途经赶场镇的鹿角垭、中江、齐坪沿红岩乡鞍坪、红寨边缘至乡,全长17公里。邱(溪坝)红(岩乡)公路途经赶场镇白马、关路乡星火、红岩乡红寨村边缘到乡,全长12公里。 村道路公路实现零的突破。红寨村村道路起于邱红路途中周家拐至岳家湾,全长5.3公里。黑岩村村道路从乡政府至黑岩塘,全长1.1公里。石庄村村道路正在修建中。 全乡2003底实现村村通电。因用户线路长,电损大,高额电价居高不下。32%的农户使用卫星接收机,可收看到中央、省市电视节目。 通讯事业。部分村社可接收到联通信号。联通用户占总农户的8%。 社会事业 文教事业。解放前夕,仅有黑岩塘1所国民学校和3所私塾,学生近70人。现有乡小学1所,村小6所,有教师15人,在校学生324人(1--5年级)。除石庄村外,其余全系公办私营。全乡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 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乡有卫生院,村有合作医疗站,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2004年出生人口23人,出生率为7.4‰;死亡14人,死亡率为4.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 发展思路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科教兴农、科技立乡”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利用好红岩乡生态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草场、山林优势,把红岩建设成为绿色经济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抓好现有的南江黄羊、银花、核桃、向日葵等优势产业,培育好后续产业,保证农民增收。进一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如洋芋加工、玉米的就地转化。同时,根据山区玉米、薯类产量大的特点,发展壮大商品化畜牧业,以提高粮食转化的附加值。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实施植树造林,停耕还林,荒山造林工程。依托煤炭、石膏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带动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全乡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加强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加大对教育、卫生的投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争取实现:乡公路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家家电灯亮,户户通讯畅,洁净水入厨,生活达小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