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巴中市 >> 乡镇介绍 >> 黑潭乡
黑潭乡

  黑潭乡位于四川省南江县的西南部。东临元潭东垭,南接花桥,西靠和平,北与红光抵界。总面积54.8平方公里(折合82200亩)。现属巴中市南江县的一个行政乡。全乡辖11个村,41个村民组,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1045人,其中农业人口10354人,总劳动力8100个。总耕地面积8207亩,其中田5340亩,占68%,地2867亩,占32%。耕地占幅员面积的10.8%。

历史沿革

  黑潭历史悠久。自清道光七年(1827)《南江县志》有只记载以来,由场至乡,五易其名,已有170余年。1950年12月19日,易黑水潭为黑潭,废除民国保甲制,改保为村,改甲为组,成立黑潭乡政府。1981年1月,撤销黑潭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黑潭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3月,中共南江县委、南江县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公社管理委员会,建立乡人民政府。同时改大队为村,改生产队为居民组。1984年3月21日,在原公社礼堂召开了黑潭乡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成立黑潭乡人民政府。大会选举何省修为乡长,邱和平为副乡长。乡政府内设办公室、武装、民政、治保、财政、国土、农经、企办、林业、畜牧、计划生育等工作机构,各配专(兼)职人员。时有编制人员17人(包括乡党委书记1人,副书记1人,纪检委员1人)。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黑潭乡设四大办公室,现任书记米广、乡长曹述武。

地理环境

  黑潭街道略居全乡中心,现有居民1200人。黑潭、全境皆山,沟壑纵横。属县域南部浅切割低山区。县农业区划归属:种植业为南部低山稻麦油桑区;畜牧业为南部低山猪牛羊禽兔区。全乡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黑潭河从北部入境,在西南面花桥乡的沿溪河注入木门河。

  土壤和气候条件较好。全乡基本属红黄紫泥和棕紫泥区,肥力较好。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5℃—16.8℃之间,年降雨量为900—1100毫米。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59天,适宜一年两熟,是发展农牧业和经济作物的有利条件。

  在地上资源方面,除有近9000亩耕地,盛产粮食、经济作物和各种经贸土特产品外,境内荒山草场和人工植造的成片小块森林约占总面积的66%左右,是发展林业和种养殖业的宝贵资源。

自然资源

  水资源比较丰富。全乡拥有小型水库及山坪塘共730口(座),可蓄水52万立方米,加上159条活水埝,保灌面积3050亩,保灌面为51.4%,小沟小溪,全境密布,大多可供开发利用。

  黑潭没有矿产资源,区位优势薄弱,也无重要名胜古迹。但黑潭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具有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

综合经济

  生猪饲养量达4.9万头,其中:出栏肉猪2.1万头,现存栏生猪2.8万头,出栏100头以上的大户30户,出栏300头以上的大户26户;黄羊饲养量达1.4万余只,年出栏0.7万只,黄羊养殖大户29户;西门达尔牛饲养量达0.5万头,小家禽达10余万只;银花规范种植面积达到230亩,已陆续投产,当年产量达到6000公斤,发展大户54户;茶叶新植面积400亩,低改400亩,茶园面积已达到2877亩,茶叶年产量达53吨,茶叶种植加工大户116户;核桃总面积达到300亩,产量达18吨,核桃种植大户51户;全乡水果面积已达600亩,产量达到331吨。发展绿色经济重点户306户,绿色经济总产值达到3508万元,增加值达到1758万元,占全乡GDP的74%。中梁山村无公害三元杂交仔猪繁殖基地发展势头良好,南鹰村无公害茶叶基地和李家营村无公害水果基地的建设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窝坪村、景坪村银花连片种植初具规模。

  全面落实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个体民营经济向种养加工贩运等方向发展,新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大户31户,个体民营经济大户达到181户,营业收入达到3400余万元,实现增加值1927万元。农产品流通市场进一步繁荣。新桥河大牲畜交易市场进一步发展,成为临近几个乡的大牲畜集散地,吸引了省内外大量的客商。南鹰村茶叶生产技术协会与工商部门在黑潭新建了茶叶交易市场,解决了该乡茶农茶叶卖难的问题,促进了茶叶的生产技术发展。大力开展了“乡村院落大改善”活动。完成了六村、七村、十村的村道公路改造,申报验收9公里。一村、五村、六村新建村社公路20公里,整治村道公路水毁70公里,清除坍方200余处。新建了集镇垃圾场,改造水泥街面20米,整治了街道排污管线,完善了对街道电网的改造,更新了自来水管线。对街道滑坡进行了初步治理。落实了环保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努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建石河渠堰5600米,维修塘库25口。九义校住宿楼新建和果园分校改建成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户到集镇建房,大力繁荣集镇商贸经济。

社会事业

  一是强化九年义务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引导,对各类私校进行清理整顿和规范。九义校果园分校成功吸引澳门客商的捐助资金20万元,现已改建完工。二是深入宣传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实施办法。深入宣传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条理,继续加强计生科技服务体系和干部队伍建设,组织队伍进行了计生执法清理。三是稳步推进卫生系统改革,加强防疫保健工作。改善村级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疗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对集体聚餐的卫生监管,对学校在校学生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制定防范预案,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四是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及时办理信访案件和上级交办案件,杜绝恶性上访和群体上访。深入开展下访工作,摸排上访苗头,实行信访工作领导包案制和干部包片制,及时解决处理,群众上访明显减少。五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机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加强城镇贫困居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救灾救济、职工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工作,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六是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扎实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单位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岗位创建活动,开创服务三农良好风尚,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各村社在农村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争创精神文明户、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的创建活动,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统战、共青团、妇联、档案、保密工作有序开展。武装、民兵预备役及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乡志续编工作基本完成。

旅游景点

  1.二村石笋村,位于二村制高点有一对巨石分公母,远看犹如人的头像,巨石身上枝蔓如衣,巨石高耸入云,被当地人们当作风水膜拜,旅游路线由黑潭街道乘坐乡村摩的或小巴到谭家祠堂。沿小路10分钟即可到达!

  2.一村二社长田埂社的九重岩,山势陡峭气势磅礴,九重岩分九层每层大约50米间隔,传说攀登九重岩后事业步步高,是人们野炊登山的好去处,此山雨季中云雾缭绕一派仙境,山下即是滔滔的黑潭河,水清见底鱼虾成群,还有传奇的黑埂滩,水深漆黑不见底据说12根竹子插不到底,常有巨鱼出没。滩上有12米高宽10米的瀑布,瀑布上端是巨大的整片石,露在山外的为等边三角形,长300约米,为片石中罕见的巨大,黑埂滩上面是笔直陡峭的山势,紧邻九重岩,大约在500米的高度上是进入黑潭乡的标志性巨岩洞,上面写着几米宽大的石灰大字“共产党万岁”!山洞极浅当地叫做“岩壳”洞顶有天然形成的圆形凹槽,槽内与本石质不一样为青石标准圆形,被看做太阳,左边有圆月,岩洞内可容纳百人生活,古代作为抗击满清、贼寇、的寨子,大石条砌成的防御墙,留下一条单独的上下小道,古代的寨楼遗迹依稀可见,成为当时保生存的重要要塞。

民俗文化

  旧时黑潭人民有很多习俗和禁忌。诸如“迎春”、“忌戌”、“保苗”、“祈雨”、“尝新”、“扫圈”、“破土”、“上梁”;农历正月初一日忌用针、扫地;婚寿喜庆日忌啼哭;天旱忌屠宰;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羊肉,忌搬动屋内东西;客死在外的尸体忌抬入中堂;烧瓦忌说“红”、“火”;蒜皮、四季豆壳忌火烧;抬工忌说“打锣”;船工忌说“翻”、“沉”;医生忌给病死者送终等等。

  解放后,破“四旧”,很多习俗和禁忌大都停止。但仍有部分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如“扫圈”、“破土”、“上梁”;妇女怀孕忌食兔、羊肉;客死在外的尸体忌入中堂等至今尚存。农村晏席一般是“十大碗”、“砣子肉”,黑潭人自古喜欢喝烈性白酒。在服饰方面,六七十年代,黑潭人在服饰上,都是各种棉布、劳动布、华达泥、灯草泥,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款式花样不变翻新,西装、裙子多了,穿补丁衣服的基本没有了。黑潭乡自古是礼仪之邦,诸如结婚、丧葬、庆寿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传统节日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月半节、中秋节、重阳节。黑潭人对每个节日过得很隆重。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