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位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东接万(源)宣(汉),南抵达(县)渠(县),西邻仪(陇)营(山),北连通(江)巴(州)。全县幅员2229平方公里,辖43个乡镇(17个镇、26个乡),528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万人,耕地面积58.55万亩。系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家司法部、省发改委和省路桥集团定点帮扶县。
行政区划
平昌县辖16个镇、11个乡:
镇:江口镇、响滩镇、驷马镇、得胜镇、白衣镇、元山镇、岳家镇、云台镇、兰草镇、西兴镇、镇龙镇、笔山镇、邱家镇、涵水镇、坦溪镇、佛楼镇
乡:大寨乡、六门乡、龙岗乡、元石乡、青云乡、土兴乡、板庙乡、泥龙乡、岩口乡、喜神乡、望京乡
历史沿革
平昌历史悠久,置县迄今已有1700余年。
民国二年(1913年),巴州更名巴中县,分州随之更名为江口分县。1933年6月川陕苏维埃置江口县。1935年红军撤离后,境地恢复旧制,属巴中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成立平昌设治局,取“平州”、“同昌”首尾各一字命名。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升为平昌县,属四川省第15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县境解放。1950年2月属川北区达县专区。1953年9月属四川省达县地区。1993年10月后属四川省巴中地区(今巴中市)。1950年2月2日,成立平昌县人民政府。1955年9月23日更名为“平昌县人民委员会”。1967年3月18日因“文化大革命”改为“临时生产委员会”,继称“抓革命促生产委员会”。1969年4月23日成立平昌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0月13日恢复县人民政府建制至今。
第二大苏区
平昌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建立了江口县苏维埃政府,有3万名平昌儿女参加了红军,5000多人血染沙场。孕育了我党我军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烈士,诞生了胥光义、赵兰田等7名共和国将军。
地形地貌
平昌县全境地质属四川东部地台区,县境内地质构造介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川东新华夏系构造和仪陇、巴中、平昌莲花状构造复合交接部位。县境地貌属四川盆地外围山地区,大巴山山地。
山脉呈西北至东南走向,略呈向西南方向凸出的弧形,山顶有平坦顶面,最高海拔1338.8米,最低海拔350米,相对高差500米,大多数山高700—1000米,农耕地一般在海拔700米左右;县境丘陵分布在海拔380—480米之间的白衣、岳家、高峰、金龙、元沱等地,面积30万亩,占总面积的9%。地表形态为高丘地貌长条形。
气候特点
平昌县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年日平均气温为16.8℃,除北部低山区外,都能稳定在0℃以上。
县境降水,主源于太平洋暖气流夹带的大量水汽,在大巴山的阻滞和抬升作用下形成地形雨;年降水夏多,冬少,常出现冬春偏旱,夏秋偏涝现象。
县境内年平均日照时数1366小时,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12毫米,全年雾多,风速小,雨量充沛,空气湿润。
水文状况
县境内属渠江水系,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33公里。河流总长度747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1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河流11条,流域面积2229.12平方公里。河流在洪水期猛涨猛降,落差大,水能蕴藏量丰富。
其中巴河,源于南江县玉泉乡分水岭,从巴州区复兴乡进入县境澌岸乡木连溪,经雷山、兰草、白衣等地至元石乡的黄梅溪出境,入达县江陵乡。流域面积17666平方公里,境内主河道长79.3公里。
通河,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广家店乡长梁,从通江县爱国乡入境,进入澌滩乡,经云台、元山、江口镇等汇入巴河,境内河道长43.8公里,流域面积8958平方公里。这是一块绿色宝地,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地表水、地下水均没受到污染。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县境内尚存兽类22种,禽类49种,水族及两栖爬行类43种,昆虫类共60余类数千种。县境内属大巴山马尾松常绿阔叶林带。有乔、灌木50科160余种。
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2229.12平方公里,折3343680亩。按地貌分为山原、低中山、低山、深丘、台地、平坝6个基本类型。县境土壤来自紫色母质,以紫泥土为主,另有极少老冲积黄泥土,一般田多于土,宜种度广,肥力中等。一般为有机质含量少、氮质、磷缺、钾富。
水资源:县境内水资源丰富,通、巴河天然落差33米,支流中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9条,境内河长341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3.32万千瓦。县境内理论蕴藏总量13.51万千瓦,可开发量6.3万千瓦,占蕴藏量的47%。
矿产资源:境内响滩至元沱一线有石油构造,未开采;尖山乡内有出露的优质石英砂,投入批量生产;笔山、千秋有稀有金属矿,未开采。
物产丰富
境内河道总长747公里,水力蕴藏量13.51万千瓦,可开发量6.3万千瓦,是全国“长治”工程先进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常见植物50余科、160余种,森林覆盖率34.7%;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石英砂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马铃薯、 油菜籽,并盛产蚕茧、茶叶、花生、甘蔗、烟叶、水果、黄(绿)豆及天麻、板栗、核桃、猕猴桃等土特产品。江口醇、小角楼系列白酒,川平牌菜籽油,皇山香茗茶等15个优质产品享誉全国。
经济概况
平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8.9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4.3:23.0:32.7;固定资产投资10.6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元;人口自然增长率1.5‰。
2006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实现33.5亿元,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850万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0元和5700元,分别增长6.7%和7.3%;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4.5%和4‰以内。农业标准化显效益。近年来,平昌县坚持“标准兴农、标准富农”的思路,通过建基地、树品牌等,带动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该县已建立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5个,涉及高粱、生猪、优质水稻、海椒、豇豆等主要农产品。同时,通过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了大量优质农产品,在2个食品工业园区的带动下,实现了农业的标准化深加工。近年来,由农业标准化生产给农民人均增收已逾100元,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交通运输
平昌县地处东北交通要塞,达(州)广(元)二级公路横贯东西,到重庆仅5小时车程。平昌县通过实施三轮公路交通大会战,县内通车里程达2698公里,实现了出境干道全部硬化、区区通油路、县乡公路标美化;县城二级公路90公里接入达—渝高速公路,距重庆仅3小时路程,距达州火车站90公里,四川省“十一五”规划的达广高速公路贯穿平昌,是达州到巴中的必经之地,位于成都、重庆、西安等大都市交汇辐射的中心地带,是川东北物流集散地。全县村村通公路。形成快捷的交通通道。
社会事业
2005年底,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122391人,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达48%;共有各类学校110所,在校学生20195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7.3%,教育质量连年在巴中市名列前茅;文化事业跃入“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全县拥有卫生服务机构785个,卫生技术人员2206人;双拥工作被国家民政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
风景名胜
佛头山森林公园:位于平昌县城所在地江口镇北侧,通河、巴河、龙潭三面盘绕,众山簇拥环护,状如众星拱月。佛头山因传说“观音大士派佛头童子下凡镇守龙潭溪”而得名。景区经营面积293公顷,海拔400-723米,森林覆盖率达90%。2002年四川省旅游局批准为AA级风景区,2003年作为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得胜北山寺:亦名北峰院,位于平昌县得胜镇。东北接壤通江,西北依抵巴州,距平昌县城40余公里,距县城60余公里,占地二十余亩,海拔810余米,寺东、西、北面为悬崖绝壁,南面地势平缓。寺周岩下树木繁茂,有古树松柏、楠木、菩提、摇钱等灌、乔木数种。
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隶属平昌县,包括县内的镇龙五峰林海景区、江口镇佛头山景区、白衣水乡古镇景区。森林公园总面积2553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133顷,活立木总面积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3.5%。
五峰林场秋景:位于镇龙镇境内的五峰林场有茂密的人工林和美丽的天然林,裸岩极少,几无荒山,漫山遍野堆绿耸翠,沟谷溪畔郁郁葱葱,山体雄浑,皱褶扭转。站在高处俯瞰,顿生山舞龙蛇,峰为泥丸之美感,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峰54座,其中有5座山峰呈五角形分布,形成“五龙捧圣”之势。
文物古迹
刘伯坚故居:位于平昌县龙岗乡街道,共两栋,分别建于1895年和1937年,建筑面积共519平方米,原始风貌和格局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既是纪念烈士的重要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符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条件。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特公布“刘伯坚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碑):坐落在平昌县城北AA级风景区佛头山森林公园内,距县城2公里,背靠华严庵,左控通河,右扼佛头寨,与金宝观、南台山、老鹰寨隔河相望,地势高爽,视野开阔,馆内绿树葱茏,环境优美,布局精巧,鸟瞰县城,四周重峦迭嶂,山环水绕,风景秀美。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碑体以高耸入云的白玉兰来展现“忠魂盛开革命花,正气凛然照万代”的主题,碑高23.55米,碑座用红色花岗石铺贴,寓示平昌红色沃土出英才,碑体为三块洁白水刷石面立柱上为变形花瓣,寓示烈士的高风亮节及为党为国的不朽功勋,中为含苞待放的鲜红花蕾内装灯光,寓示烈士英年早逝而光照千秋,广场内铺设红色地板砖向人们昭示“川北杜鹃赣南血,烈士精神砾古今”。碑座正面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碑座背面白色大理石上镌刻着当时年已八旬的黄镇用三个月时间撰写的1:1大小的碑文。刘伯坚生平事迹陈列馆外幕墙上,镶嵌着刘伯坚烈士《带镣行》手迹;馆内安放着伯坚烈士汉白玉雕像,展陈烈士生前的珍贵照片、遗物、亲笔书简1000余件,史料丰富,资料翔实,系统展示了刘伯坚烈士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风土人情
丧葬由一系列繁甭的仪式组成,避免死在床上,要净身,穿好老衣,平平睡在堂屋正中的竹席上,烧倒头纸,腰间用黑色线做裤带叫做系年零线,多大年龄多少根,脚前点一盏菜油灯。
四川翻山铰子是一种挥舞和打击“铰子”(铜质小钹)的男子舞蹈。
平昌人每年正月十六均要出游,登上城周的佛头山。其作法是:一家老小,关门上锁,带上饮食、娱乐用具上山玩耍一天,度完这一天,平昌人的春节才算结束,此俗历来有之。
打三朝在平昌十分盛行,凡农村姑娘结婚以后,生下第一个孩子的第三天以后举行的一种仪式。参加仪式的主客为外婆。外婆给外孙准备的衣物和给女儿的营养食品:醪糟、猪腿、腊肉、鸡、蛋、糖等,外婆乘坐滑杆和帮忙送礼的人员一道送到女婿家中,摆放在几张大方桌上,女支客司主持仪式,吟诵吉利语,外婆给外孙取名,偿长命钱。女胥家必须设筵席款待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