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北端的岷江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02°35′—103°30′,北纬31°35′—32°38′。境内有卡龙沟风景区、达古冰川、三奥雪山等旅游景点。总面积4165.32平方公里。东西长约85公里,南北宽约72.5公里。总人口57000人。黑水县与闻名遐迩的九寨沟毗邻,县人民政府驻芦花镇,距省会成都310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76公里。邮编:623500。代码:513228。区号:0837。
行政区划
黑水县辖2个镇、15个乡:
镇:芦花镇、卡龙镇
乡:沙石多乡、红岩乡、麻窝乡、双溜索乡、维古乡、木苏乡、洛多乡、龙坝乡、石碉楼乡、瓦钵梁子乡、色尔古乡、知木林乡、扎窝乡、晴朗乡、慈坝乡
历史沿革
1954年设黑水县。黑水,系藏语“措曲”的意译。“措”指生铁,“曲”意为水,即生铁色的水之意。又因该河水色黑,故名黑水。一说以境内岷江支流黑水(因水深而黑)为名。
历史文化
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时翻越的五座大雪山,有三座就在黑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曾在解放初期被国民党作为“陆上台湾”苦心经营。黑水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先后三次进出黑水,历时一年零两个多月,并在县城召开了著名的“芦花会议”。

地理气候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3,544米。高差1,000~2,000米。四周群山环绕,境内群山屹立,山峦起伏,雪峰对峙,河谷深切。海拔5,200米以上雪峰4座。色尔古河坝最低,海拔1,790米,境内岷江上游三条支流黑水河、毛儿盖河、小黑水河和48条溪流形成网系。
黑水属季风高原型气候区、旱、雨季分明,日照充足,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黑水是阿坝州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降雨分布不匀,夏季集中,秋季阴雨连绵,雨量的日变化大,夜间降雨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2%,年平均降雨量620.2毫米。
无霜期平均166.1天,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为230天左右。黑水就气候要素看,春、夏、秋、冬四季都非常舒适,阳光灿烂,特别是夏季无酷热气候特征,创造了良好的避暑条件,而冬季的白雪一片又是另外一种美景。黑水年平均气温为9.5 ℃,最低极端气温-14.4℃。
物产资源
县境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四川重要的锰矿资源基地。有锰、铁、钨、石灰石、硫磺等矿藏。锰矿储量较大,含磷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
境内河流纵横,水量充沛,河床陡,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170万千瓦,可开发量120万千瓦。原始森林覆盖在336万亩林地上,是岷江、长江的天然绿色屏障。
境内盛产虫草、贝母、天麻、羌活、大黄、木香、黄芪等名贵中药材,还有蕨菜、野生角羚、金丝猴、二级保护动物猕猴、黑熊、盘羊、藏马鸡等。独特的气候优势使这里还成为建立水果、干果和反季节无污染蔬菜、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基地。
经济状况
解放前,处于土司、头人长期世袭统治下,文化落后,生产原始,资源无法利用,产业结构单一。195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03万元。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3388万元,比1952年增长8.41倍,年均增长率8.61%。1952~1957年,基本无工业。农业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 6.98%。 1958~1965年中,大力发展工业,总产值逐年增长,年均增长 4.93%。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66- 1971年平均下降0.78%。1972~1975年经济发展逐步回升,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1.62%。
实行改革开放,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388万元。1976~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4· 78 %。 全县以农为主,有少量牧区。据解放初统计,全县粮食产量仅550万公斤,平均亩产52.5公斤。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土地改革,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兴修水利,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引进新式农机具和耕作技术,改善了生产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粮食大幅度增长。1990年粮食总产量达 23863.6吨,比1952年增长4.2倍。农业产值由1952年的403万元增至2060万元,增加5.11倍,农村人均有粮518公厅,人均纯收入510元。1990年底各类牲畜存栏10.39万头,牧业产值454万元。
境内森林资源丰富,解放初森林覆盖率为 23. 56%。 1962年活立木蓄积量 4358· 46万立方米。经30多年的大量采伐共交木材900余万立方米。1986年普查,森林覆盖率为24.91%,活立木蓄积量2995.88万立方米。1980年后,贯彻“以营林为主”的方针,控制砍伐。 1964年以来,发展以苹果、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木,至1990年,有苹果 7924.5亩,年产苹果 75万公斤。花椒 8339.5亩,产量3万公斤;核桃3148亩;产量8.75万公斤。1979年以来,乡镇企业逐步发展,1988年产值达422万元。 解放前,工业还是一片空白。解放后,大力发展地方工业。1957年开始,逐步兴办了农机修造、水泥、建筑、建材、印刷、粮食加工,服装、酿造、电力、木材加工等工业企业。1988年,县属工业总产值达691万元,比1957年的1.2万元增加575倍。
交通邮电
境内交通闭塞,高山峡谷,山道崎岖只有几条便道与县外相通。解放后,国家投资兴建公路,改善了交通闭塞的状况。 1958年建壤(口)黑(水)公路与成阿公路相连。1968年建茂(县)黑(水)公路。后又相继修筑了芦花至三打古、芦花至德石窝、渔巴渡至毛尔盖、渔巴渡至麦扎等支线和乡村公路。 1990年全县已建成公路13条,计334 2公里,4个区、 16个乡通公路。1959年以来,省、县运输部门先后在黑水设站经营客、货运业务,1990年全县拥有货车300余辆,全年客运量4.98余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281万人/公里,货运量5.25万吨,货运周转量1636万吨/公里。
邮政电讯事业。1952年8月建立邮电局至1990年,全县有邮电局(所7个,县、区均开办邮政、长话、电报等业务。有市话交换机100门,杆长4公里,电缆线长1.83公里,15瓦短波发行机3部,三路载波机1部,农话交换机170门。有会议终端机、汇接机各2部,农话222杆程公里,线长346对公里,邮路3条,231公里。1990年,报纸期发7729份,累计147. 59万份;杂志期发5977份,累计人7.85万册。邮电业务总量151501万元,业务收入157.496万元,固定资产净值 485.948元。
城镇建设
解放前境内没有商贸市场,只有少数外来商人用土布、食盐等生活资料和少量枪支弹药换取鸦片、金银及土特产品,处于物物交换的状念。解放后,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逐步形成。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流通领域不断扩大。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998万元,比1953年增长41.2倍,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00多万元。 黑水县属贫困地区,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但工农业基础薄弱增长幅度不大。1953年财政收入36万元。1990年为 362.1万元。1952年黑水解放时,农村人平纯收入38.13元,1990年为510元,增长13.37倍,年均递增人7.74%。1990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职工年均工资分别为212.42元和138人7.93元,比1978年的826元和587元分别增长2.56倍和2.36倍。1990年城乡个人储蓄额1094.2万元。解放前人们居住拥挤、住房简陋。解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后,农村普遍建了新房,讲究粉刷装修,改善了居住条件。 1982年至1990年,农村新建房屋12 。9万平方米。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了城镇建设。1990年底,县城房屋达22.9万平方米,区、乡政府驻地房屋达6.46万平方米。
旅游资源
黑水县是旅游资源富集县,景点组合完整。境内山峦起伏,河秀山青见的大规模成片彩林、千年冰川、高原湖泊、草甸,藏羌文化汇流和革命史迹为一体的各种资源。丽正在积风景名胜区的卡龙沟[景区;有流光溢彩、全国罕见的人称“八十里画廊”的奶子沟彩林;有神秘多姿的现代冰川——达古冰川;巍峨屹立的三奥雪山,热水塘温泉等自然景观;还有唐朝摩崖造像、明清时期的石刻石碑、记忆着旧时土司权倾一方与农奴血泪的芦花官寨、红军长征史迹等人文景观和浓郁的藏羌民族文化风情及神秘的宗教文化等特别是达古冰旅游的“空白”,形成了“春观冰湖、夏观冰川、秋观彩林、冬观冰雪”的旅游发展格局。
县城之东北70余公里的麦扎乡境内的卡龙沟风景区,总面积403平方公里。钙华飞瀑、温泉流水溶洞石钟乳绚丽多姿,盆景群景色各异,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金秋时节的峡谷五彩缤纷,构成40里彩林景观。高达250余米的玉龙瀑布雄伟壮观,构成了面积达33平方公里的钙华景观。高山石林形态各异,青苔流水、奇花异树,景色独特的风景旅游胜地。
旅游景点
卡龙沟:由长龙沟、四十里彩林、热水沟、打古雪山等景点组成,沟内秀丽清新、原始,从海拔低处向高处分布着苔藓地貌、钙化瀑布、原始森林和石林,尤其钙化瀑布最具特色,其规模胜过黄龙,而且风格不尽相同。秋天红叶彩林五彩斑谰,景色迷人。距黑水县城70公里。
达古冰川:位于黑水县芦花镇三达古村境内的达古雪山上,海拔3800-5100米处,离县城30余公里,景区面积达119平方公里。达古雪山山顶终年积雪,气势磅磗,山峰错落有致,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灿灿,十分壮观。雪山的北坡和南坡发育有厚60-200米的现代山地冰川,其中最为壮观的三截冰川,即1、2、3号冰川,面积约8.25平方公里,形成年限达亿年,是整个景区的灵魂所在。冰川景区内环境保护良好,资源组合完整,即有现代山地冰川,又有瀑布、湖泊、原始森林、成片的杜鹃林和星罗棋布的草甸,而且景区内野生动物的可视率极高,常常会给游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奥雪山:主峰海拔5,285米,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麓,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黑水县境内,距黑水县城芦花镇16公里,距成都310公里。三奥雪山在当地被称为神山,由三座独立的雪山组成,它们皆为金字塔型山峰,成“品”字形并列相连。主峰奥太基(藏语意为群山之父)海拔5,286米,奥太美(群山之母)海拔5,257米,奥太娜(群山之子)海拔5,200米。“三奥”之名由此而来,也称奥太雪山。
奶子沟:在藏语中是美丽富饶、幸福安宁之意。奶子沟八十里彩林风情谷因身处深谷独享清幽雅静的奶子沟而得名,又以美甲天下的彩林世界而闻名。这里植被丰茂,阳光灿烂,氧气充足,是个天然的大“氧吧”。奶子沟彩林洋洋洒洒长达八十里,蔚为壮观。树种主要由桦树、松树、柏树、枫树和各种乔木组成,还有不同色彩的针叶林、阔叶林、次生林、灌木丛点缀其间,密密麻麻地覆盖了一坡又一坡。在纯净的蓝天底下,紫红、粉红、橘红、金红、深黄、草绿、黄绿、棕红、褐色的树木形成了“万类霜天竞自由”之势。进入彩林世界你会感觉进了油彩的世界,任你语言学家、色彩学家在它面前都会感到词汇的匮乏,色彩的苍白。
风土人情
黑水锅庄舞蹈是藏族群众自娱自乐的形式。其内容为:歌颂爱情、赞美家乡及颂扬头人等。形式为:围着圆圈跳,男的在前,女的在后,边轮唱边舞。
黑水藏族锅庄的特点:由慢步开始,逐渐加快,表现出热情奔放,欢快有力。步伐特点以点踏擦地、跺脚动作为主。上身动作以胸前绕手、体后仰,双臂屈时上举摆动为主。锅庄流行于全县各地,各区乡锅庄动作、步伐不完全相同。
卡斯达温舞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河流域,因舞者身穿"甲衣"歌舞,汉语俗称"卡斯达温"。"卡斯达温"是黑水方言,"卡斯达"为"铠甲"之意,"温"或"贡"是"穿"的意思。"卡斯达温"是古代黑水人出征前,勇士们祈祷胜利,亲人们为他们祈求平安的一种民间祭祀性歌气势雄壮,规模庞大;在音乐上,有着各民族中独树一帜,难以多见的风格特征--二声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