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 >> 咸阳市 >> 乡镇介绍 >> 武功镇
武功镇

  武功镇是武功县老县城。在1961年县城搬迁到普集,形成现在的武功镇,武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武功镇为关中名镇,历史悠久,文物荟萃,曾孕育了许多华夏民族的英模。古代有炎黄子孙的圣母姜塬和农业始祖后稷;汉代有名垂青史的苏武;唐代有一代明君李世民;宋代有龙图阁大学士游师雄;明代有全国闻名的状元康海等。

历史沿革

  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农业师祖后稷·弃在这块热土上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成功地推动了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得过渡,创造了先古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和杨陵农业的辉煌。武功镇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中国农业及农业科技文明史。《史记 周本记》记载,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可以说我国农耕文明史由此发端。古迹关中四台之首的后稷教稼台至今仍在武功镇东门外凝视着这片古老而现代的土地。

地理经济

  武功镇地处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6公里,南隔湋水与杨凌区相望,西邻扶风县,北与游凤、苏坊两镇相连,东和代家乡接壤。全镇面积为46.7平方公里,总人口45921人,其中农业人口41866人,共有2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8所中小学。该镇历史悠久,曾是县级机关所在地,人文景观丰富。全镇耕地面积41056.12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畜牧业发展快,“二牛”、商品猪、笼养鸡已形成规模,目前“二牛”存栏3620头,猪存栏7800余头,笼养鸡50万只,果品和大棚菜发展较快。蔬菜批发、生猪交易、瓜果、服装、饮食及生产资料交易量大,市场繁荣。历史追溯的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为期十天的东河滩大会,商贸繁荣,享誉西北,在周边形成影响“南有农博会,北有河滩会”的盛况。现在形成南关蔬菜批发市场,生猪交易市场,热闹异常。武功镇,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向着关中商贸名镇发展着。

九街十八巷

  武功镇自古都有九街十八巷说法,直到今天还保留着:

  九街为:大北街,小北街,学前街,大学街,西街,东街,宣化街(粮食街),南街,后街

  八巷为:草场巷、三鉴巷、蒋家巷,当铺巷,仁义巷,月季巷、韩家巷、马道巷

科学教育

  自武功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县以来,武功镇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近千年历史的绿野高中,从宋时张载教学的绿野亭,绿野书院闻名西北,绿野高中大手笔大投入,2003年开始陆续近斥资2000万建成2万多平米基础设施,跻身于陕西省标准化高中行列,教学业绩节节攀升。现在武功镇大学街小学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先后为少队部、卫生室、实验室、劳技室等增添器材820余件,增添电脑、投影仪多台,实现了现代化教学与学校工作管理的新格局。

城镇旅游

  这些历史名人,在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业绩中,也给家乡留下了诸多名胜古迹。如教稼台、报本寺塔、苏武墓、城隍庙、康海祠堂、隋炀帝陵、绿野亭、唐太宗晒书处、姜塬墓、后稷祠、杨虎城守城等。上述名胜古迹,尽在古城周围,远不过五里。目前已经通过陕西省关中百强重点发展镇战略,规划镇区景点全面整合,正迈向国家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而努力;东南亚苏氏后裔捐建整修苏武纪念馆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国家文物局批准全国青少年教育重点基地;后稷文化广场、古镇一条街等景点正蓬勃修缮建设中,正积极打造千年古镇旅游项目,同时已经启动开通杨凌—武功一日游。

  姜塬古墓

  姜塬古墓位于武功镇华山之巅,姜塬生“后稷”名“弃”。尊称“圣母”,经天纬地,后稷又“树艺五谷”,为农业始祖。姜女原墓位于武功镇南侧小华山上,1990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中高,两旁垂供如翼,故称“飞凤穴”。《史记》载,姜女原为帝喾元妃,履巨人之足迹而生后稷——农业始祖——第一周人,母以子贵,世人尊称姜女原为圣母。

  清代陕西督学使吴大徵篆书“姜女原圣母之墓”匾额牌坊已恢复原貌,蔚为壮观。清知县陈尔弗重修陵园围墙,方圆约三十亩之大,树大葱茏,罩尽整个山头,历代铭碑林立其间,远远望去,十分巍峨,“姜女原古墓小华山”为《武功八景》之一。

  小华山

  位于武功镇南门外西侧,曾异名“葆贞庵”,据县志记载,此处为宋代理学家张载讲学之“绿野亭”遗址,这里山水明丽,故名曰:“绿野亭”。小华山地势崎岖,层峦耸翠,古柏森蔚,回栏折槛。近年来,群众集资恢复,修建了“回廊折栏”和“飞檐八卦亭”,且彩绘一新,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旅游之地。

  教稼台

  教稼台为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遗迹,教稼台位于武功镇东廓道旁,历经沧桑,几度兴圮之后,1970“文化大革命”损毁无存于1987年,耆宿发起倡议西农大等科研单位筹集恢复原貌,巍巍 屹立在武功故城东门外、漆水之滨为关中“四台”之首,“教稼立台漆水畔”为《武功八景》之一。被咸阳市命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苏武墓

  位于武功镇北门外,龙门村前,幕旷东向,背向风岗,漆水自墓前蜿蜒而过,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开发、利用前景远大。苏武、字子卿,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后放逐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牧羊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爱国主义典范,位封“汉典属国”。现在整修以新的苏武故里苏武纪念馆迎接八方宾客。

  上阁寺

  位于城西塬畔上,为人们历代祭奠姜塬圣母、始祖后稷所立之祠,松柏涛涛、依山间有窑洞、神仙塑像、楼台、亭、阁,曲回之山道,别具景象,楼台高筑,钟声响彻九天。武功有个上阁寺,把天磨的咯吱吱。文革毁损,现修复庙会如火如荼。

  喀山庙

  位于武功镇南二里的漆水河畔东崖上,此地理位置奇特,居高远望西山,有夕阳重现之景观,传说唐李世民幼时在武功读书,在漆水河摸鱼嬉水,书没入水中,夕阳落而再现,将书晒干。

  东桥

  为古丝绸之路经漆水河之古桥,周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之一,先民以河两岸而居,垂柳成荫,水清见底,鱼族其中。(遗址已破坏)

  二水寺塔

  在河与漠峪河道交汇之塬头上,“风水古来佳、水明塔影秀”。塔为七级八面,玲珑清秀,影映漆水与漠峪河水中,可谓独特之景观。(遗址已破坏)

  报本塔

  报本塔座落在武功镇北廓,东临漆水报,西辅香山,依寺建塔,风景秀丽,为陕西名塔之一,于1957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年间,重建楼阁式砖塔,高39.66米,七级八面,每层辟四门洞,真假相间,变化有序,整个塔势挺拔俊秀。每年春季总会飞来一群胡燕,嬉戏于塔顶周围,人称“胡燕朝塔”,为《武功八景》之一,地宫文物出土有金棺、银椁、玉棺、舍利子、豹斑玉奁等百余种。塔为七级八面,高39.66米,雄伟挺拔,为代风格砖塔,陕西名塔之一。

  城隍庙

  武功城隍庙历史悠久,结构独具明代建筑风格,是一组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山门、献殿、正殿、寝殿皆面阔五楹,东、西陪殿均外接九间回廊,正、寝均为单檐歇山顶,外沿斗拱为五彩重昂,四角檐柱有明显的侧角和生起,正殿通脊,檐边、勾头、滴水全为琉璃构件,五彩闪烁,富丽堂皇,两侧歇山饰以琉璃“二龙戏珠”浮雕,珠球滚动,龙体飞跃,呼之欲出,为一般庙宇所罕见,特别是已恢复修建的城隍庙牌楼,通高12米,宽11米,全琉璃屋面,堪称关中一绝。

  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位于武功镇西塬上,洛阳村东,曾树有清乾隆陕西巡抚华沅书“隋炀帝之陵”石碑,陕西省人民政府1957年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县志记载: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被反贼宇文化及缢弑于扬州后,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吴公台下。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于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迁葬炀帝于此,与隋文帝泰陵构成一脉之穴,遥遥相望。

辖区村庄

  [ 武功镇街道居民委员会]辖渭源机械厂、四七七处、绿野中学等单位,区内有居民833户,3174人。

  [新庄村] 该村地处武功镇西南,南和杨凌隔河相望。全村共2337人,516户,耕地2080亩,主产小麦、玉米。

  [聂村] 该村现有人口1543人,343户,土地面积1718亩。主产小麦、玉米,果业发展也具一定规模,境内有金仙观庙,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寨村] 该村地处武功镇西塬,西宝北线穿村而过。现有人口2306人,耕地面积3517亩,主产小麦、玉米,“二牛”及果业有规模,从事第三产业的户较多。

  [洛阳村] 洛阳村现有人口1623人,350户,耕地面积1406亩。与杨凌隔河相望,以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为主,果树面积较大。

  [松林村] 该村在武功镇西塬,西与扶风相连,南与杨凌相望。现有人口1552人,337户,耕地面积1718亩,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

  [尚坡村] 该村地处武功镇东塬,漆水河畔。全村现有1670人,耕地面积1470亩。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有少量果树面积。

  [北庙村] 北庙村地武功镇东南,南和杨凌区相连。全村共有耕地1200亩,人口986人,238户,农业为小麦、玉米为主。武功八景之一的“喀山晚照晒书卷”就在该村。

  [羊圈村] 该村在武功镇东塬,全村共有1750人,419户,土地面积1816亩,主产小麦、玉米、“二牛”发展较快。

  [张罗村] 该村在武功镇西塬,南临湋河。全村共976人,耕地面积为1051亩,207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也有少数果树面积。

  [熊黄村] 该村在武功镇西塬,湋河北岸,全村共有1024人,244户,耕地面积1028亩,主产小麦、玉米。

  [何家堡村] 地处武功镇最西边,与扶风相邻。全村共4个村民小组,205户,867人,耕地面积1241亩,主产小麦、玉米,果业和“二牛”发展较快。

  [古凤村] 该村在武功镇西塬边,共有6个村民小组,430户,1969人,耕地面积2162亩,主产小麦、玉米,“二牛”养殖有一定规模。

  [凉马村] 该村在武功镇西塬上,全村总面积3.98平方公里。共有8个村民小组,463户,2200人,耕地面积3170.4亩,主产小麦、玉米,果树面积也不少。

  [桥东村] 该村在武功镇东塬,西宝北线穿村而过。全村共1816人,450户,2139亩耕地,主产小麦、玉米。

  [二水寺村] 该村紧邻武功镇,处在漆水河与漠峪河交汇处。武功八景之一的“二水塔映两河湾”就在本村。全村共927人,237户,耕地面积821亩。主产小麦、玉米、蔬菜。

  [龙门村] 龙门村在武功镇北一公里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武墓就在境内。全村共980口人,耕地面积近千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

  [徐杨村] 徐杨村地处武功镇城,现有5个村民小组,人口1400人,耕地面积1100亩,主产小麦、玉米。二、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经商户数较多。

  [武塔村] 武塔村地处武功镇城内,有9个村民小组,人口2060人,耕地1490亩,全村共8街3巷1路。城隍庙、报本寺、教稼台等名胜古迹在境内。主产小麦、玉米,建筑业、饮食服务业、商业第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

  [坡底村] 该村在武功镇北边,西塬坡下。全村共有2225人,502户,耕地面积2464亩,主产小麦、玉米,“二牛”、猪、鸡养殖发展较快。

  [夏堡村] 该村地处武功镇川道北边,北邻苏坊。全村共894人,190户,耕地面积683亩,主要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蔬菜产业也有一定规模。

  [浒西村] 该村位于武功镇南部,与杨凌隔河相望。全村有耕地338亩,总人口555人,126户,基本为河滩地,所以,蔬菜种植在该村为主导产业,小麦、玉米也有规模,“二牛”养殖不断发展,存栏67头。

  [稷山村] 该村位于武功镇城内,人口2600人,耕地1100亩,主产小麦、玉米。二、三产业规模大,为村之支柱产业。“上阁钟声来九天”,名胜上阁寺就在村境内。

  [羊尾村] 羊尾共4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500户,2312口人,土地面积1700亩,是武功镇的主要蔬菜基地之一,面积300多亩。“二牛”、猪、鸡养殖发展较快,规模较大。

  [绿野村] 该村位于武功镇南关,交通便利。全村有耕地547亩,人口925人,547户。主要以养殖、经商、饮食服务为主导产业,养殖规模较大。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蔬菜种植为主。

  [华山村] 该村位于武功镇南关西,武功八景的“姜塬古墓小华山”就在境内。农业以小麦、玉米、蔬菜种植为主,养殖业也占一定优势,有村办养鸡场1个。个体经商户也不少。

  [紫凤村] 该村位于武功镇南6公里处,共有657人,146户,耕地面积410亩,以蔬菜、小麦、玉米种植为主。养牛、养鸡也有很大规模。

  [上营村] 上营村在武功镇西塬,西宝北线穿村而过。全村共有1020人,345户,耕地面积1820亩,主要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果业、养殖业发展很快。

  [郑坡村] 该村位于武功镇东塬,全村共有1328人,300户,耕地面积1175亩,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果树面积较大。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