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南距咸阳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辖8镇8乡246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其中农业人口28.8万,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发祥地之一。
县人民政府住所地城关镇,电话区号:029,邮政编码:713500.
行政区划
彬县辖8个镇、8个乡:
镇:城关镇、北极镇、新民镇、龙高镇、小章镇、永乐镇、义门镇、水口镇
乡:香庙乡、炭店乡、西坡乡、车家庄乡、韩家乡、底店乡、太峪乡、新堡子乡
历史沿革
3500年前,周族部落首领公刘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叫做“豳”的小国。这可以看作是彬州名称的起源。著名的《诗经》“十五国风”中的《豳风》所描绘的就是现在彬县一带的风土人情。秦朝时在这里设置漆县,东汉时设置新平郡,北魏时改为白土县。西魏时在这里设置豳州,唐开元年间改称邠州(古邠州的管辖范围大约在今旬邑、淳化、彬县、长武四县区域)。民国初年撤销邠州的建制,在原州治所在地设立邠县。因“邠”字属生僻字,在中国文字学上“邠”与“彬”又是相通的,1964年文字改革时,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彬县”。
人口数据
2003年,全县总人口31.94万,其中农业人口28.86万。县政府所在地城关镇总人口5.75万,其中农业人口3.44万,非农业人口2.31 万,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1.18万。全县在岗职工年均工资8168无,增长19%。年均劳务输出16850人,创收6000万元。全县计划生育率 68.4%,出生人口2638人,出生率为8.3‰,死亡人口1594人,死亡率为5.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283元,同比增长26.8%;农民人均纯收入1457元,同比增长6.9%。
地理环境
彬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属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版图形似一正写的“人”字。东连旬邑、淳化,南依永寿、麟游,西临长武、灵台,北接甘肃正宁,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在咸阳市发展总体框架中处于“尾翼”位置,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区位优势相对明显。福(州)银(川)高速公路,312国道,准备开工建设的西(安)平(凉)铁路从彬县而过。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境内流长104公里,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8镇8乡,292个行政村。全县平均海拔1108米,平均气温9.7℃,昼夜温差11.7℃,年均降水量 579毫米,无霜期180天,属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彬县境内大小河流12条,可开发利用水能源1.2万千瓦。地下矿藏主要有煤炭、陶土、石英砂等1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32.6亿吨,跨越彬县、长武两县的彬长煤田是陕西省第二大煤田。煤区原煤埋藏浅、储量大、煤层厚、煤质好,既是优质的动力用煤和气化用煤,也是符合有关标准要求的环保煤。
经济结构
近年来,彬县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紧依托资源优势,精心实施“结构调整,开放带动,科教兴彬”三大战略,全县国民经济呈现出速度和效益同步提高的良好势头,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农业经济由粮经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草三元结构,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71亿元,比上年增长 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3.75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2.08亿元,增长7.5%。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3.6:43.1:22.3,和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7 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
彬县是咸阳市工业大县,现有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煤炭有限责任总公司、咸阳秦能公司发电厂、陕西美辰药业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29户,其中国有企业12 户,省级先进企业1户,市级先进企业4户。工业产值连续13年超过农业产值,县办工业综合经济效益名列全市前茅。200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32 亿元,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68亿元,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8%,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137万元。近年来,彬县抢抓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千方百计争资金、跑项目,不断加快工业技术改造步伐。目前,全县先后投资2亿多元,实施煤炭、电力、医药、化工等技改项目14个,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彬县是国家重点产煤县。
由陕西彬长矿业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18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总投资210亿元,建设500万吨/年文家坡煤源矿井、300万吨煤制半焦、50万吨煤焦油制柴汽油、180万吨甲醇、60万吨烯烃等项目。项目先期投资120亿元,主要建设180万吨煤制甲醇化工厂、配套500万吨/年文家坡煤矿和煤层气、煤矸石发电综合利用项目。煤制甲醇化工厂建设工期36个月,预计2011年底建成投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以上、利税17亿元左右,可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整个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年产原煤3200万吨、甲醇180万吨、硫磺副产品2.13万吨,发电72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60万吨以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20亿元以上。
彬县三十万吨GM甲醇改性汽柴油项目建设地址位于彬县小章镇香花村,与彬长矿区18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厂址相邻,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储油罐、装卸油台、生产车间、库房、监控室、办公科研楼、购置各类设备仪器及其他附属工程。项目总投资172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5960万元,流动资金11240万元。项目建设工期12个月,项目建成后在设定的经营期内年平均收入为132000万元,年平均利润总额17267万元,年平均所得税为4317万元,项目投资回收期2.64年。
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小庄煤矿是由彬长集团依法取得煤炭资源储量并开发建设的大型现代化矿井,矿区位于咸阳市彬县义门镇鸭河湾村,井田规划面积68.5平方公里,矿井地质储量12.26亿吨,可采储量9.2亿吨,为全区可采,最大厚度35.2米,平均厚度15.23米,属特厚煤层。煤种为不粘煤,属中低灰、高挥发分、中抵硫分、高热值的优质动力用煤和化工用煤。矿井初期建设规模600万吨∕年,最终规模800万吨∕年,服务年限85年,总投资30亿元,建设工期45个月。矿井采用一斜两立开拓方式,布置主斜井、副立井和回风立井三条井筒,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设备和生产工艺。矿井建成达产后,预计每年实现工业产值约40亿元、利税5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300余个。
社会事业
发展社会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耍内容。近年来,坚持把社会事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实现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我们以实施“校舍改造、布点调整、远程教育”三项工程为载体,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加快教育创强步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000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58所,建成教学楼、图书实验楼31幢,新增校舍面积2.7万平方米.改造危漏校舍8.4万平方米,全面实现了中小学校校舍“无危漏”目标;先后为87所学校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建成了50个小学卫星教学点、17个多媒体教室和156个农村小学光盘播放点,使全县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3.4%,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们抢抓机遇,果断决策,筹集资金780万,整体购买了原彬师枝舍,启动建设了彬县第二中学,目前该工程已完成投资2600万元,四幢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全部封顶,已开学。二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我们在积极实施结核病控制、中澳咸阳农村卫生综合项目,大力推进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同时,累计完成投资800多万元,建成了县医院住院楼和车家庄、龙高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并顺利实施了16个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全县新增医务用房7000多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城乡医疗卫生基础条件,为广大群众就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003年9月,我县在全省率先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全县参合农民达到24.56万人,占到全县农业人口的84.9%;累计为11.5万人(次)报销医疗费用1893.2万元,初步解决了农民有病无钱医的可题,我县在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的报销直通车、资金封闭运行等做法和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并先后被《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和陕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三是计划生育工作稳步开展。我们坚持以推进综合改革为目标,积极探索计划生育工作长效机制,较好地完成了各年度人口计划任务,稳定了全县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提高到98.3%。近三年连续获得全市人口与计生工作目标责任完成奖、求实奖和综合改革奖。目前,全县人口出生率和自增率分别控制在8.2‰和2.7‰。
社会秩序
狠抓安生生产。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第一责任,我们始终坚持把安全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实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切实加大安全投入,重点围绕煤炭企业“一通三防”,狠抓安全隐患排查,层层落实安全生产包抓责任,做到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为全县创造了一个和谐平安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我们坚持以构建打防并重、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工作机制为目标,着力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加强基层治安网络建设,基本建立了县、乡、村级级负责,公安、城关、社医联动协作的治安防范体系,全县社会治安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扎实开展严打专项斗争,实现了命案必破目标,有力地维护了全县社会大局稳定。2005年,我县被评为全省首批安全县区和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安徽省宣城市、山东省桓台市等先后组团来我县考察学习。
第三产业
近年来,彬县按照“扩张总量、提高质量、加快发展”的思路,取消限制门槛,放宽准入领域,重点解决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环境等问题,大力支持和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彬塔、大佛寺、水帘河、侍郎池等旅游资源开发,加强景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鼓励引导商流企业积极与知名企业合资、合作,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超市专营、连锁经营、代理销售等流通方式,形成了吃、住、游、玩、购物相配套的服务业体系。200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亿元,较上年增长11.1%。其中,商贸流通企业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46亿元,上缴税金161.4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7.9%和20.1%。全县程控电话全面普及,移动通信实现无缝隙覆盖,ADSL宽带网贯穿城乡,光缆传输、邮政专递初具规模。金融、保险、商贸、文化娱乐、宾馆、广电、卫生、体育等服务机构俱全,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预计2004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9亿元,占到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4%以上。
旅游景点
陕西第一大佛
大佛寺被誉为陕西和丝绸之路第一大佛, 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西兰路旁,寺窟始凿于北朝,大规模开凿于唐初,贞观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阪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起名应福寺。北宋改名庆寿寺。明以来俗称大佛寺,以阿弥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雄伟壮丽彬州塔
彬县开元寺塔,也称"彬塔"、"彬县塔",俗称"雷峰塔",在陕西省彬县城内西南角紫微山下,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属于北宋时期建筑,塔高47.84米,塔底宽14.70米,塔身呈八角形,分别面向八个方位。塔内净空宽为4.5米,170级转角楼梯盘旋而上,每层之间架以木质楼板,可出四面门洞观光。
名不虚传花果山
花果山石堡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彬县城西五公里处的城关镇水帘村,312国道从村边经过。南北朝时期,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这里留下佛像石窟群,号称"九曲十八洞"。明代吴承恩《西游记》问世以后,人们凭籍其地貌特征,将之附会于"西游记"故事,称此地为孙悟空故乡,并在此塑造西游人物,传诵西游故事。南北朝时期,当地民众在山崖面上开凿了许多石洞,以避兵匪。唐初,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为了庆祝升平,以祈有年,人们在九曲十八洞的周围凿出灯头大的石窝,其中可盛清油一碗,始有点灯山之俗,至明代更加发扬广大。每年元宵夜,点灯山仪式达到高潮,只见花果山上灯火通明,各穴灯火犹若连珠,灯光交相辉映、焰光熠熠,千穴流金,形似飞阁,依次构成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等图案,犹如云霞中的海市蜃楼一般,富有奇趣。展现出一幅国泰民安、万家祥和的锦绣图画,被称地方志誉为"明岨翬金"。现在,这一活动已成为当地群众庆贺岁顺年丰、祥和安乐的主要方式。
高原淡水湖——侍郎湖
侍郎湖位于彬县城南33公里的底店乡牛堡村,其水通入水帘河,再注入泾河。海拔1260米,原沟相对落差很大,由于山体滑坡堵塞水路形成天然聚湫,水面面积370亩,宛如一颗硕大的明珠闪耀在彬县南部山区中,是陕西较大的天然淡水湖。 该湖盛水期和枯水期变化不大。水深约13米最深处18米。 制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 植被覆盖率95%, 总库容166万立方米。1964年和1985年相继投放鱼种,目前已成为彬县较大的养鱼场地之一。
风味小吃
彬县御面
彬县地方风味特色面食。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是一种有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品。以其制作方法称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称为“玉面”,以其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相传为当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时夫人姜女所发明。姜女是《诗·大雅·绵》中盛赞的贤美聪慧夫人,以善于烹调著称。后来古公亶父由豳迁岐,途经乾县梁山,姜女也将御面制作技艺带到了乾县、岐山一带,只不过因水土关系,那里的小麦面粉做成了流传至今的“面皮”。过了100多年,古公亶父的重孙周武王灭商建周,亲自来祖地豳国朝拜,专要曾祖母创始、曾祖父命名的玉面吃。由此淤面又称为“御面”。
杏仁油茶
彬县地方风味小吃。制作方法是用面粉加香油炒成蛋黄色、将香料研细成粉、杏仁用水煮泡去皮一分为二,芝麻炒成蛋黄色。锅加清水,下香料粉、食盐,水开后下油炒面制成稀糊状,下入杏仁瓣和芝麻即成。每天早上端一碗油茶,泡入彬州麻花,既经济又实惠,更别具一番风味。2003年4月,彬县一品鲜制作的杏仁油茶在“中国烹饪王国游·西安咸阳美食旅游周”活动中,获“西安咸阳旅游名品”称号。
桂花蜂糕
彬县地方传统民间小吃。用小麦加蜂蜜做成。原料是,按普通小麦面粉1000克、蜂蜜400克、菜籽油150克比例配料并加入糖桂花、鸡蛋等。制作方法是:先发酵“起面”,再加碱,加干面粉,蜂蜜、清油揉和成团或条状,经反复加温发酵后,使面团软而不流,倒在垫有面饼状底衬的蒸笼上,加热蒸熟。出笼冷却后,切成菱形小块,即可食用。蜂糕状如蛋糕,甜酥绵软,冷食如酥,热食如饴。现为彬县一品鲜饭店小吃名点之一,2003年4月,在“中国烹饪王国游·西安咸阳美食旅游周”活动中,获西安咸阳旅游名品称号。
名优特产
梨、枣木工艺制品
梨枣木工艺制品是彬县当地群众利用充足的枣树、杜梨木资源,开发、制作擀面杖、捣蒜窝、拐杖、碗、酒杯、麻食板、茶叶筒、调料盒等生活用品和神仙葫芦、木猴等旅游工艺品。彬县梨枣木工艺制品坚硬光滑,色泽鲜艳,表面抛光,手感细腻,物美价廉,是馈赠远方亲朋好友的佳品。柿子 柿子原产于我国,至今很多国家把柿子称为“中国的无花果”。彬县柿子栽培历史悠久,明代嘉靖年间即有种植,《直隶彬州志》中已有“始云有柿”的记载。全县现存古老树种中,有百年以上的大树,依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主载品种尖顶柿占90%以上。兼有鸡心黄柿,水柿,火罐柿、磨盘柿等。鸡心黄柿,水柿,果肉致密、汁多味浓;火罐柿子、磨盘柿果肉细嫩,汁味香甜;而彬县尖顶柿,更是以其皮薄汁浓、味美色艳,果实硕大,形俏俊美而闻名天下。
大觐枣
彬县地方名特果品。在彬县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诗·豳风》中有“八月剥枣”诗句。明诗云:“百年生聚滋更始七月豳风未可忘喜杀故园梨枣在,熟时还要上公堂。”目前,树龄300年以上的大觐枣药用极高,自古以来为历代贡品。大觐枣色泽鲜艳,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甜汁浓,营养丰富。鲜果含糖量20.6%,干果含糖量78.43%,含蛋白质1.2-2.3%,脂肪0.2-0.4%,并含有铁、钙、磷等矿物质,为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每100克中含维生素D3000毫克,营养成份高于其他枣类。大觐枣重鲜果单果最重达50克,素有“八个一尺,十个一斤”之美誉。在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上被誉为"枣王"。彬县大觐枣分布面积,主产区在泾河川道。彬县目前有大觐枣面积1.2万亩,年产量1000吨。彬县大觐枣是食用、药用的佳品,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品。
彬州梨
彬县地方名特水果。原名“老遗生”梨,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彬县分布广泛。5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新品种,目前主栽品种以酥梨为主,到2003年全县彬州梨栽植面积2.3万亩,年产量2.8万吨。彬州梨单果重300-500克,最大的500克以上,素以果面鲜黄、果皮薄、果肉白、果核小、汁多无渣、酸甜适口、香甜浓郁而驰名省内外,为历代贡品。经测定,彬州梨含可溶性固形物13-14%,硬度13.5磅。1957年,彬县人民将彬州梨寄给毛泽东主席品尝,中共中央办公厅复信,鼓励发展彬州梨生产。1991年彬州梨参加陕西省果品评优会获得第一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