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古称池阳,自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真君7年)置县,已有1556年历史,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全县辖10镇4乡,205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815个自然村。2009年共有人口40.67万,其中农业人口32.46万人.东与临潼、富平、阎良相连,南与高陵接壤,西邻泾阳、淳化,北靠铜川新区、耀州区,总面积577.4平方公里。
三原县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省级双拥模范县,荣获“全国体育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幼教工作先进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十大特色县等称号。
行政区划
三原县辖等10个镇、4个乡:
镇:城关镇、安乐镇、陂西镇、独李镇、大程镇、西阳镇、鲁桥镇、陵前镇、马额镇、新兴镇
乡:高渠乡、渠岸乡、徐木乡、嵯峨乡
历史沿革
县境内从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1958年文物普查时,在嵯峨乡杨杜村、洪水村、岳村和马额镇南韩村,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过的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秦汉以来,三原长期为京畿之地,因受郑国渠、汉白渠灌溉之益,民殷物阜,被誉为“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壮县,有关中白菜心之称。三原是渭北革命根据地之一。
1982年经中共陕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武字、心字地区,即现在的陵前、马额、新兴、嵯峨等乡(镇),及鲁桥镇的东沟、楼底,西阳镇的东寨、五联、五泉,徐木乡的毕家沟划为革命老区。建国后,三原县经济建设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步伐大大加快,形成了诸多优势。
人口数据
2007年三原县人口总户数为131047户,总人口为4066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2077人。总人口中男性205824人,女性200834人,性别比为100:102。全县农业人口324581人,非农业人口8207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9.82%和20.18%。全县迁出人口4470人,迁入人口579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迁入2915人,迁出1816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58‰,死亡率为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8‰。
地理位置
三原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素有八百里秦川“白菜心”之美誉。地理条件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南距西安、西距咸阳、北距铜川、东距闫良等省内大中城市均约30公里左右,处于得天独厚的“弧心”位置。西(安)铜(川)一级公路、陇海铁路穿境而过,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2公里,西安至平凉铁路、107省道关中城镇快速干道环线横贯东西,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道路交通网络。
原内有清峪河、浊峪河、赵氏河三大水系,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地势北高南低,以四十里原坡为界,北部为黄土台原区,南部为泾渭冲积平原区。按水利条件分为大灌区(泾惠灌区)、小灌区(清惠灌区)和原区(前咀子、玉皇阁灌区)。
自然环境
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362~1409米之间,南北以四十里原坡为界,东西以清河相隔,自然分割成三个明显不同的地形地貌形态,即南部平原、北部台原和西北山原。整体地貌以平原、台原为主,占总面积的72%。河流主要有清峪河、浊峪河和赵氏河。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4℃,降水517.7毫米,平均无霜期215天,太阳总辐射113.18千卡/cm2。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平原广阔,水利发达,历史悠久,为陕西省重要的粮、棉、菜、果产区之一。
经济状况
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511140万元,比2006年增长13.9%,比2006年同期增幅高出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1220万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210390万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149520万元,增长16.8%。城镇参加养老保险人数32583人,城镇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5430人,参加失业保险230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累计劳务输出90386人,新增就业岗位11502个。新合作医疗进展顺利,参加新合作医疗302417人,为3.3万名患者报销医疗费860万元。投资3313万元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污染物排放量2433.2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113.7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319.5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93.93%,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93.43%。
①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4542万元,比2006年增长10.79%。粮食播种面积达72.11万亩,总产25.36万吨,分别增长1.77%、5.93%。其中,夏粮36.5万亩,总产11.89万吨;秋粮35.61万亩,总产13.47万吨,其中玉米31.9万亩,总产12.69万吨。年末全县果园面积16.98万亩,总产14.03万吨。其中,苹果8.79万亩,桃1.92万亩,枣2.26万亩,柿子1.02万亩,葡萄0.95万亩。蔬菜面积21.55万亩,总产76万吨。油菜2.5万亩,总产3145吨。②大牲畜存栏6.17万头,奶牛存栏9296头,猪存栏13.22万头,羊存栏12.01万只,家禽存栏227万只。肉类总产量1.5万吨,其中猪肉1.04万吨,羊肉655吨,牛肉1688吨,家禽产肉量2235吨,禽蛋产量1.69万吨,奶类总产量2.23万吨,其中牛奶产量1.67万吨。③农业常住人口33.23万人,农村户数8.28万户,农村劳动力总资源23.4万人,从业人员19.62万人,其中农业14.72万人,工业1.3万人,建筑业1.33万人。耕地总资源53.3万亩。
①工业实现增加值197410万元,比2006年增长1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61010万元,比2006年增长35.47%。按属性分,重工业完成242448万元,同比增长40.5%,轻工业完成218562万元,同比增长30.2%。按隶属关系分,中央、省、市属完成80359万元,同比增长32.7%;县属380651万元,同比增长36.07%。按行业分,食品加工制造业152730万元,有色冶金工业77972万元,装备制造业105379万元,能源化工业48523万元,医药制造业57787万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饲料生产149594吨,乳制品11181.2吨,中成药741.65吨,钢材221912吨。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22%。②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3个,其中国有企业1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973万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59.8%,完成增加值12980万元,同比增长15%。
投资贸易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2174万元,比2006年增长52.2%。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186988万元,增长36.9%。按投资类型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7578万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410万元;城乡私人建房完成25816万元。施工项目80个,投产59个,项目投产率73.8%。施工面积211528平方米,竣工面积91493平方米。
城乡消费市场进一步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154.9万元,比2006年增长18%。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县级为75978.2万元,县级以下为56176.7万元。按行业分,批发企业销售总额为17302.9万元,增长11.8%;零售企业销售总额为80134.2万元,增长17.4%;住宿餐饮业为17927.2万元,其中限额以上企业为482.7万元,限额以下企业为8015万元,个体户9429.5万元;其它行业为2804万元。
基础设施
①实际完成投资7056万元,开工新建通村公路204条计363.33公里,里程位居全市前列。改造三新、三高等县乡公路5条48公里。货物周转量6569万吨公里,运输量130万吨,旅客周转量5066万人公里,运输量249万人。②接待游客32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10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50万元,同比增长6.7%。③邮政业务总量1589万元,比2006年增加134万元。④电信业务总量2729.7万元,比2006年增加4.7万元,国际互联网用户达7450户,电信电话用户达66432户,其中乡村电话用户38179户。
科教文卫
截止至2009年,该县有县办高中3所(其中省级重点两所),职业学校1所;乡、镇办初中20所,小学121所,教职员工5435人,在校学生7167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被评为省级教育强县。县有广播电视台、闭路电视进入全县14个乡镇和195个村,入户覆盖率逐年扩大。县剧院、县电影院、图书馆等文化设施齐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院等医疗防疫机构健全,档次高、规模大、水平高。全县有中心卫生院4所,乡、镇卫生院10所,企业自办的卫生医疗单位2个,卫生技术人员1257人,病床850张,平均每700人有病床1张。县人民体育场等硬件设施颇具规模,全民体育健身日益活跃。
城市建设
三原为渭北重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盐店街、南北大街、政府街、南关正街等相继拓宽改建,新建了池阳大街、宴友思大街、人民银行街、丰原街、环城南路等干道混凝土路面,人、车分道,筑有相间花畦。至2007年,城区拓宽改造和新建大街17条,硬化街巷96条25公里,建成了四大排水系统和引清入城供水主管道10公里,给排水功能大大增强;在维护、完善和提高白鹿、宏达、金桥、城隍庙广场使用功能的同时,又相继建成了清河食品工业园、冶金大道中心广场、人民广场等文化休闲场地。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前景目标
“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发展年均增速保持在13.5%。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0亿元,较“十五”末翻一番;规模内工业产值达到88亿元,年均增速30%;农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年均增速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0亿元,年均增速26%;财政总收入达到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年均增速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年均增速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十一五”末,基本实现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科教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和谐安康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三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