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 >> 西安市 >> 乡镇介绍 >> 辋川乡 |
辋川乡 |
辋川乡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东南20公里处,北纬33°50′-34°19,东经109°07′-109°49′,东与蓝桥乡接壤,西与小寨乡毗邻,南连玉川乡,西接蓝关镇,总面积77.81平方公里,乡境内南高北低,东西环山,平均海拔800米,最高的庐山海拔可达1200米以上。境内地形呈簸箕型,东、南、西依山靠岭,中部为川地向北扩展,群山叠嶂,沟谷纵横,辋河纵穿其境。 辋川乡辖13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2849户、11500人,耕地面积7847亩,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格局,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矿产资源丰富,白灰石、大理石、玄武石远销全省建筑市场。乡境内交通便利,村村通油路,户户自来水,电力覆盖全乡13个行政村,西合高速穿境而过,境内有国防7416、7414、401所国防单位和核工业矿794在此分布。 辋川乡青山逶迤、峰峦叠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是秦岭北麓一条风光秀丽的川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历史上不仅为“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而且是达官贵人、文士骚客心醉神驰的风景胜地,辋川溶洞、蓝关古道、王维手植银杏林、大唐王维苑等人文景观星罗其布,素有“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之誉。“辋川烟雨”为蓝田八景之冠。 行政区划 辋川乡辖官上、闫家、河口、安山、苜蓿沟、山底、白家坪、斗沟、西杆庙、锡水、东杆沟、双龙、六郎关等13个村委会。 自然条件 地型地貌以秦岭山地为主,属暖湿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冷暖分明之特点,年平均光照时间为2100小时,年平均最低气温8.3℃,最高平均气温19℃,无霜期212天,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最大冻冰深度35厘米。最大年降雨量750毫米—900毫米之间,土壤以水稻土、棕壤土为主,境内森林植被属暖湿带落叶、阔叶林带,侧柏、白皮松是主要的天然森林植被,林内混交有山杨、栋类乔木,片状分布,白皮松闻名全国,人工林以油松、华山松为主,小片分布有红名栗、核桃、柿子等经济树种,森林覆盖率占全乡总面积的68%。 旅游休闲 辋川之名,谓水不直流,逶迤有湾,浒湾作田,状犹车辋,故名辋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登高望浩,诗画相中,不愧是形胜神奇之山水、天斧地工之桃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莫乃儒墨之禅道、仙园之佛境!故爱辋川之胜,游诗画之中,成为文人雅士祈盼向往的精神园地。辋川,函奇崇峻,是历代文人学士热衷于游览的胜地。唐时“宋学士诛茅”、“王右丞筑墅”,人文蔚起,兴豁留馨,特别是大诗人王维在辋川的历史文化成就,知道的人并不多。为了让更多的仁人志士、社会贤达了解辋川、认识辋川,我们从实际出发,简略地将辋川与王维文化作以推介,目的是使更多热心于辋川旅游事业的人通过了解和认识来辋川搞旅游开发,将辋川古老的文化遗产进一步整理和挖掘,通过包装推向社会,使辋川这颗古老的明珠更加璀璨夺目。辋川乡风光秀丽,环境幽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辋川溶洞、蓝关古道、王维手植银杏林、王维墓等人文景观星罗其布,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来这里观光旅游。 辋川河 一名辋水、辋谷河、渥水。《水经注》:“渥水西绕关北历柳城又西流入灞”。《雍大记》:“渥水即辋谷水商岭水,流至辋谷如车网环凑”。《长安志》:“辋谷水出南山北流入灞水”。为灞河的第二大支流。流域呈葫芦形,大部分属秦岭山区,长56.7公里,流域面积534.1公里,辋川河在我乡境内7.5公里,辋河由上游东西二源汇合而流经辋川至县城汇入灞水,多年平均水流量21844.69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流量40.9万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84万千瓦,植被良好,水流含沙量较少,水量较丰。蓄水发电有潜力可挖。 山脉 龙风岭位于县城南10公里处,是辋川、蓝关、小寨、安村四乡之界岭,长约6公里,自东南至西北渐次而低,海拔844—944米,其岭南部称黄土岭,与风雩山相界,其北部又称长梁,与荆山、山分别东西相望,顶峰名浮云山,俗称岳伏嘴,海拔1094米,峰上原有寺院白云宫,1949年毁于火灾。天马山,又名蒉山,县城南7公里处,山南接龙风岭,北瞰县城,东与青泥岭相望,西与白鹿原毗邻,海拔900米,原东西两峰各有寺,均名竹篑寺,两峰之间原有7级宝塔一座,塔峰相配,远望犹如笔架,与县城遥遥相对,蔚为壮观,北寺创建年月尚无考证,明清两代重修。宝塔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为蓝田名胜之一,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庙会,塔与寺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去年,县政府捐资对塔寺作了修建,我县的森林防火监控设施就安装在此。 飞云山,县城南13公里处,地处太白山西北部,为泉山余脉,山南有唐代诗画家王维别墅遗址,原有鹿苑寺、母塔坟,1963年向阳公司在此建厂而毁,现在唯有王维手植银杏树一棵、王维钓鱼台遗址一处。 桓公堆,距县城东南15公里处,位于蓝水、辋水东川间,东西向,为一长约5公里的山梁,东接蟠山余脉,西连清泥岭,北为蓝水峪,南为清水沟,最高峰1200米,因晋时桓温征关中驻此而得名,后人化桓为韩,故又有“韩公堆”之名。其山多为石灰岩,因受地下水溶解多洞,洞多钟乳,西南侧有锡水洞,东侧有碧天洞,相传为唐代韩湘子修道旧址,被道教奉作“七十二福地”的第五十五福地,道教遗传甚多,故名成仙岭。 青泥岭,又名峣岭,位于县城南10公里处,东至悟真峪,西至辋峪,长约10公里,东有峣山,中有七盘山,北有虎头山、照壁山,西有薛家山,秦楚大道经此岭而上,沿途有七盘坡、乱石岔、鸡头关、风门子、六郎关、绉坡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峣山,又名庐山,为青泥岭组成部分,位于六郎关北部,海拔1721米。 卧女峰,位于县城南12公里处,黄昏时站东观山,其形状犹如一女子侧卧,头南脚北,西部朝东,栩栩如生。峰下有百亩粟园,为王维二十景观遗址之一,现王维纪念馆在此破土建设,目前已完成了亭阁、楼台部分古建筑主体建设。 辋川溶洞 辋川溶洞,也称锡水洞,位于辋川乡以东约3公里处,为蓝田县旅游景点,一九七四年开放,每年有上万人来这里观光游览。洞由东西两个洞组成,东为碧天洞,西南有锡水洞,相传该洞由唐八仙之一的韩湘子锡杖所通而成。海拔1200米,其山多由石灰岩构成,因受地下水溶解多洞,洞多钟乳,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最深处可达700米,洞内奇石嶙立、形态各异,有“仙猴献桃”、“鉴真东渡”、“玉女沐浴”等,最神妙的是敲打钟乳可发出不同节奏的音律。洞内潺潺流水,寒气逼人,因有韩湘子在此修道,被道教奉为“七十二福地”的第五十五福地,在洞的东面有锡水庙,文革时被毁。每年古历二月初七是这里的庙会,来这里参观的人骆驿不绝。 特色产业 洋芋糍粑是蓝田山区的一种特色小吃。洋芋又称土豆,洋芋糍粑的制作比较讲究,原料选用粗皮、个圆的洋芋,洗净放入锅内蒸熟,再剥去外皮,然后凉温至20℃~30℃,将凉温后的熟洋芋放入石窝(当地人用花岗岩开凿的一种凹型石器)内,用锥型石夯砸,现在一般用木制的槽和T字形木锤来代替石窝和石夯。把洋芋砸至有很好的粘性和弹性,能不粘附石窝或木槽时即可,砸的时间越长,食用时口感越好,洋芋砸好之后待用,这时用油呛一锅带有酸菜的酱水汤,在汤内放入适量的花椒粉、蒜泥、葱花、姜末、精盐等调料,然后将洋芋糍粑按食量多少放入汤内稍加温后连菜汤和洋芋糍粑盛入碗中,最后调上香菜、油泼辣椒、此时香味扑鼻,尤其是看到碗中的洋芋糍粑在红、黄、绿色调料的衬托下如同银色的游鱼藏头露身、隐隐蠕动。其香味浓郁,食之滑润可口,别具风味。洋芋糍粑还可以配上花椒油、芝麻油、香醋、蒜泥等蘸着吃,或者蘸白糖、蜂蜜食之。 神仙粉蓝田山区特有的名小吃,它是用山区的一种叫咪咪哨的树木叶子精熬烹制的绿色食品,其中富含蛋白质、钙、铁、磷及多种维生素,口感细腻清爽,具有降压、提神、美容的功能。千百年来深受山区群众喜爱,虽未登过大雅之堂,但却有着许多传奇故事。传说汉高祖刘邦曾选此为军粮,攻取了咸阳;还传宋时关中旱荒韩湘子显灵以其济世救民。 辋川当地群众近年来贩运优质青皮核桃进行脱皮加工,逐步形成一大产业。核桃果实个大皮薄,果仁生食香、甜而不涩。产品无公害、无虫害、无农药残留、无残破,在大中城市的超市、水果店、饭店销售,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