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位于陕西省中部铜川市北部。总面积1501平方公里,辖5镇8乡118个行政村,总人口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万人。宜君,山以水秀,水因山清,山山水水美在自然。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散文《宜君记》中说“这个山梁小县城,夏天知凉,冬天知热,难得这一块宝地”。生态宜君,休闲宜君,度假宜君,相信“宜于君来”。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宜阳中街。邮政编码:727200。代码:610222。电话区号:0919。
行政区划
宜君县辖5个镇、5个乡:
镇:城关镇、彭镇、五里镇、太安镇、棋盘镇
乡:哭泉乡、云梦乡、雷塬乡、尧生乡、西村乡
历史沿革
北魏置县。据《陕西通志》:“县有宜君水,因取名焉。”
2000年,宜君县辖5个镇、8个乡。
地理环境
全县土地广阔,土质肥沃,有耕地面积32万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黄豆为主,其中玉米生长期长、品质好、产量高、含糖量大,为大宗外销产品。有森林面积68万亩,覆盖率达41.6%,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已探明储量4500吨。有大小河流23条,福地、西河等水库10余处。
全县地貌呈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大陆性温带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冬寒夏凉,冬春干燥,夏秋多雨,山地小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8.9℃,年平均降水为709.3mm。
宜君县彭镇长城遗址
经济发展
宜君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发展农业、工业、旅游三大产业。农业上,大力发展以香菇为主食用菌产业,以苹果、核桃为主的林果业和以奶牛、肉牛为主的畜牧业。2000年已栽培香菇500万袋,并被确定为陕西省香菇示范县,到2005年将发展到5000万袋。现有肉牛6万余头、奶牛500余头,年产优质苹果4万多吨、核桃1500吨。工业上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制药、酿酒、乳制品与核桃系列开发、荞麦挂面等农副产品加工业齐头并进的多元化工业体系。
全县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速加快、总量翻番、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760万元,是“九五”末的2.49倍,比上年增长14%;年均增长达到11.2%,高于“九五”末1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县人均GDP达到4540元,是“九五”末的2.44倍,年均增长达到19.5%。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全县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60.5:23.5:16.0调整到35.7:36.9:27.4,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了一产。全县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9.99%,2005年达到310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43万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98.84%,是“九五”末的2.8倍。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总产连续两年稳定在7万吨以上,人均达到760公斤。林果业、畜牧业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苹果面积发展到14万亩(其中建成了国家A级红富士苹果绿色食品基地2万亩),人均1.4亩,总产量7万余吨,实现总产值1.3亿元。核桃面积达到20.2万亩,挂果面积4.5万亩,年产值2400万元,获得了国家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步伐加快,饲养量分别达到7万头和8万只以上,出栏率明显提高,肉类总产量达到4611吨;食用菌栽培规模年保持在400万袋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2.15万亩,烤烟生产获得了恢复性增长。乡镇企业总产值、总收入分别达到3.88亿和3.91亿元。到“十五”末,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27588万元,年均递增6.9%。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4900万元,年均增长7.4%。
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改造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先后建成了方舟制药、柴家沟煤矿、棋智核桃乳、下桃水电站、玉华酒业等一批骨干财源企业,煤炭、医药、酿酒、食品加工等优势工业初步形成,煤炭、医药、酿酒以及核桃饮品等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38238万元,年均增长2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3703万元,是“九五”末的8.3倍。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13130万元,年均增长16.0%,占GDP的比重达到31.4%,比“九五”末提高了10.5个百分点。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加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县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利润总额900余万元。
资产投资
围绕生态观光、避暑等特色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建成了太安森林公园、福地湖、云梦山等旅游景点;开发了以农民画、剪纸为主要代表的旅游产品;旅游促销力度不断加大,举办了五届文化旅游节活动,打响了“中国避暑城”品牌,带动了商贸、餐饮等传统产业快速发展。到“十五”末,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418万元,年均增长7.5%。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1430万元,年均增长11.1%,第三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1857万元,是“九五”时期的2.1倍,年均增长15.9%。先后开工建设重点项目38个,其中作为市级重大项目的方舟制药有限公司GMP车间改造、白宜公路、核桃乳厂扩建、柴家沟矿业有限公司综采技改等4个项目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福地、西河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县级重大项目也已建成使用。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五年建成农田水利及人畜饮水工程73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700亩;新增油路112公里,通达工程193.42公里,乡村砂石路284.6公里;完成了106个村的电网改造;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1.8部,互联网用户发展到1500户,移动用户发展到16000户;县政府大楼信息网络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县城宜阳中街拓宽改造、文化休闲广场等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 实施城市亮丽工程136处,建成住宅楼32幢10.24万平方米。小城镇基础设施面貌得到根本性改观。生态环境建设成绩突出,加强了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工程为主的人工造林工作,五年累计完成植树造林64.7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4.25万亩,飞播造林20.48万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6.4%,比“九五”末提高了4.4个百分点,五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8平方公里,荣获“陕西省绿化模范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
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得到完善,累计对27户企业实施了改制,改制面达到95%以上。农村税费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以及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取得新成效,积极稳妥地实施了教育、文化、卫生等系统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累计引进招商项目131个、县域外资金18400万元,建成了年产原煤60万吨的柴家沟煤矿、年产核桃乳2.25万吨的棋智核桃饮品以及方舟制药、下桃水电站等优势工业企业。与江苏省铜山县、山东省日照市、广东省中山市等友好县市关系不断加强,合作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抢抓机遇期,合力求发展的大好局面初步形成。
社会事业
科技培训与服务体系趋于完善,技术进步与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级科技进步先进县。基础教育“两基”工作通过了省级达标初验,县高级中学开工建设,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县疾病控制中心、县医院医技楼等投入使用,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参合率达到90.12%,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体育事业取得了新进步,县文化宣传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投入使用,连续举办了六届文化旅游(招商)节;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先后成功承办了全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苗苗杯”第18届全国青少年篮球赛等重大赛事。计划生育基层服务网络不断健全,省级计生综合服务县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27‰以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稳步推进。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和改进,被省委命名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圆满完成了“四五”普法任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安全县”。全县上下形成了“第一要务抓发展,第一责任保稳定”的意识,社会政治稳定,治安形势良好。
交通便利
210国道、铜黄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西延、梅七铁路穿(切)境而过。县乡道路四通八达,境内通车里程达700余公里。通讯实现了光缆传输化,广播电视与铜川市联网。
宜君县玉华宫
旅游资源
宜君人文、自然景观众多,商大夫彭祖故里、西魏石窟、云梦山道教胜地、哭泉姜女泉、福地湖光、太安林海等名胜古迹远近闻名,毗邻唐玉华宫、轩辕黄帝陵,是旅游避暑度假的理想胜地。宜君农民画以其丰富的内涵,奇特的表现手法,享誉海内外,有“黄土高原的毕加索”之称,1988年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农民画画乡”。
南有“雄关天堑”金锁关;北有桥山黄帝陵;东有仰韶文化遗迹;西有世界文化名人玄奘译经、圆寂及唐初三代帝王避暑圣地玉华山。蕴藏着西北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秦岭以北黄土高原南缘最大的一块绿州,山塬交错,沟壑纵横,是一片秀丽而无暑的圣地,清凉玉润,清代诗人张祥河曾留下了“寒入宜君暑不存”的佳句,宜君以此而闻名。
已确定的六个景点为依托,突出以太安林海、福地湖光、南山公园为主的消夏度假,以剪纸、农民画为主的民俗民风。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轩辕黄帝部落在此繁衍生息,黄帝之妻嫘祖在此栽桑织帛,商代寿星彭祖在此度过晚年,战国时期鬼谷子在此为孙膑、庞涓传道授业,千古烈女孟姜女在此滴泪成泉。历史先民为宜君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为宜君发展旅游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宜君还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唐高祖在此兴建了玉华避暑行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