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的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境内,公园面积2949公顷,森林覆盖率94.3%。公园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文物古迹点缀其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是中国西部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旅游区,被誉为中国西部的一颗绿色明珠。包括10个景区,180多个景点。公园海拔高度从620米到3511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国家森林公园。
太白山,位于秦岭山脉,如鹤立鸡群之势冠列秦岭群峰。自古以来,太白山就以高、寒、险、奇、富饶、神秘的特点闻名于世、称雄华夏。太白山风景优美,是旅游胜地和道家活动场所。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学士登临挥毫,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关中胜迹图志》载:道书云太白山为道家第十一洞天。因此,每逢盛夏之时,登山览胜者与朝山香客络绎不绝。
【地貌特征】
太白山由下到上分为低山区、中山区、高山区三种地貌类型,形态不一,特点各异。低山区黄土覆盖,中山区石峰发育,高山区保留冰川遗迹。
低山区
该区在海拔800~1300米之间,地形起伏兼有黄土地貌与石质山地地貌的综合特点,相对高差不大,黄土掩覆,山头浑圆。山下基岩裸露处,水流常沿断裂带侵蚀切割,形成幽深峡谷。
山区
该区在海拔1300~3000米之间,北坡大体从刘家崖到放羊寺,南坡从黄柏塬到三清池,属石质中山区。大殿以下为深切谷地,沟谷断石呈“V”型,谷间山梁陡峭,多呈锯齿状。大殿以上石峰林立,山石峥嵘,巨石嶙峋,千姿百态。大殿至斗母宫一带层峦叠翠,势若屏风。大殿之东北梁上的麦垛石甚为奇特。斗母宫附近的花岗片麻岩柱峰,如巨大石柱,傲然挺立,直插云端。斗母宫至放羊寺间,多为巨大块状岩石,谷中岩石前拥后挤、重重叠叠。
高山区
该区在海拔3000米以上至太白山顶峰,第四纪冰川地貌形态较清晰、保存较完整。该区第四纪冰川地貌遗留下来的部分,按冰川作用的类型分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按形态分,冰蚀地貌包括冰斗、角峰、槽谷;冰碛地貌仅为终碛堤。拔仙台是第四纪冰川活动中心,故各种冰川地貌多分布于它周围。
冰斗湖、角峰
大太白海和二太白海是太白山保存完整的两个典型冰斗湖。前者位于拔仙台西北,东、南、西三面为崖壁环绕,开口向北。后者位于拔仙台西南,坎口朝南。三太白海是一个受断层影响的冰蚀湖,湖面高程海拔3485米。玉皇池是太白山最大的冰蚀湖,湖面高程海拔3380米。太白山角峰仅只拔仙台,为未发育成型、不太典型的角峰。
槽谷其横断面呈“U”形,较典型者二:其一为大太白海槽谷,在其冰斗之下方,向西北方向延伸,长约1500米,末端在海拔3100米附近,再向下便由流水切割形成的“V”形谷取代。谷底宽约200米,遍布块砾。沿谷而下,有台阶三级,称冰阶。大太白海即位于第一级冰阶内,相邻阶间距离不等,一、二级间高差近100米,二、三级间高差只60米许。其二为二太白海槽谷,位其冰斗之下,向南延伸,因受冰前影响,略弯曲,长约3000米,宽在300~400米之间。槽谷呈阶梯状逐级下降,末端高程为海拔3000米。
石海、石河与“马蹄窝”
从拔仙台顶面,东北到文公庙梁,西经跑马梁直至鳌山,大小不等的棱角状砾块遍布,复盖山梁及台原,连成一片,状似石块构成的海洋、河流,故名。跑马梁遍布由冻融分选作用形成的石环和多边形石,是一种特殊的冰缘地貌。其为粗大砾石围绕细粒土和细小碎石构成的较规则的几何图形,外缘粗砾排列环状叫石环,因很象马踩过的蹄印,故名“马蹄窝”,跑马梁也以此得名。
【气候特征】
低山温带季风气候带太白山北坡海拔800~1500米之间,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1℃,年积温3200~3500℃,夏季平均气温20~23℃,极端最高气温35~37℃。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7~—2℃,积雪与土壤结冻期常在3个月以上。秋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65%。
中山寒温带季风气候带在海拔1500~3000米间,全年无夏,春秋短促,冬季漫长,气候冷湿,多雨多雾。年平均气温6℃。活动积温1900~2500℃,无霜期仅140天左右,年降水量多达750~1000毫米。春季以4月下旬或5月初开始,5月份平均气温11~13℃,极端最高气温有时可达30℃,然而寒流一旦袭来气温又会降到0℃以下,故阴坡仍会残留积雪。9月下旬到10月初开始降雪,冬季从10月始到翌年4月终,极端最低气温—25~—12℃,积雪盈尺,有时于翌年六七月份仍消融不完。年相对湿度达70~80%,因而多湿多雾,多出现雨淞雾淞,构成奇丽彖致。故唐代书法家张旭在《山行留客》一诗中曾有“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已沾衣”之佳句。
高山亚寒带气候带在海拔3000~3360米间,气候寒冷湿润,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约800~900毫米。10月至翌年4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土壤结冻期长达7~8个月,全年9个月时间为冬季。6月中旬与9月中旬,平均气温10~14℃之间。本带上限是太白山森林之上限。
高山寒带气候带太白山海拔3350米以上为寒带气候。此带气候寒冷半湿润,无秋,冬季长,天气变幻骤剧,风大,太阳辐射强。晴、阴、风、雨瞬息万变,雾常缭绕,山头忽隐忽现。一年中寒冷期长达9~10个月,全年平均气温极少超过8℃,自10月至翌年4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可降到-30℃左右,7~8月气候温凉,日平均气温5~10℃之间的日数约50天,日温差变化大,常刮东南风。最大降水高度高出1500米,因此降水量明显减少,年降水量约750~800毫米。8月份起始降霜,9月份始降雪,持续到翌年5月份。大太白海之坚冰,一般于7月份方可消融。顶峰拔仙台,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冰天雪地中,若遇寒冷多雪之年,被雪终年不化。七八月间,晴午之时,大太白海、拔仙台一带,虽冷风飕飕,然阳光如炙,人体感温度可达50℃左右。
【自然资源】
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文物古迹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动态美与静态美相协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的生动画卷,是中国西部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旅游区,被誉为中国西部的一颗绿色明珠。
一是生物种类丰富珍奇。秦岭是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是华北、华中、华西植物区系的交汇点,古北界、东洋界动物区系的过渡带,公园内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区系复杂,起源古老,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计有种子植物、苔藓植物1850多种,森林动物、昆虫1690多种,并有国家保护树种和濒危保护植物26种,珍奇保护动物9种。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种类繁多,起源古老,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素有“亚洲天然植物园”、“中国天然动物园”之称。在太白山复杂多变的地理因素和特定的宇宙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太白山特有种和新种,如太白红杉、眉柳、太白参、太白乌头、太白贝母、太白忍冬等。园内共有种子植物1850种。
由于太白山森林植被的古老性,稀有种、孑遗种多,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太白红杉、水青树、莲香树、山白树、杜仲、独叶草、星叶草、大果青杄、狭叶瓶尔小草等9种。三级保护树种有庙台槭、金钱槭、领春木、紫斑牡丹、延龄草等11种。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丰茂的森林资源、复杂的自然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良好场所,是珍禽异兽的天然乐园。公园内有森林动物、昆虫1690余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动物有金丝猴、大熊猫、羚牛等3种,二类保护动物有云豹、金钱豹、红腹角雉、苏门羚、大鲵等7种。
二是山地地貌奇特险峻。低山区谷狭深幽,山色云影开合得体;中山区山势陡峭,梁脊齿状,奇峰对峙,重峦叠嶂;高山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地貌形状特殊。
【主要景点】
太白国家森林公园以园内40公里旅游公路和28公里人行旅游步道联结公园八个景区140多个景物景点,其主要的景区景点有:
龙山、凤山、风泉三大景区。可观赏眉县八景凤泉神泽、鱼洞仙音;登览唐子城遗址、凤山绝顶、风泉宫、神功石等;谒拜道观青牛洞、太白药王庙、龙凤山庙、观音洞等。各旅游饭店、商业摊点、游乐设施均集中于该区。
洞天福地景区:据载是鬼谷子隐身、修道、带徒传艺之地,可观览玄德洞天门楼、独山、点将台等。
九九峡景区:景点密集,景色优美,为公园山水风光之精华。铜墙铁壁壁立千仞,气势恢宏;莲花峰瀑布直泻千尺,惊心动魄;悬崖栈道蜿蜒于悬崖陡壁;泼墨山墨汁淋漓,形象生动;世外桃源小桥流水,一派田园风光;碓窝坪孙思邈活动遗迹尚存,并有秀女玉立、剑劈峰,升仙石、仙姬出浴、药王栈道等多处景点。
仙桥谷景区:位于九九峡东侧,有巨石仙桥、大架(古木栈道),三级千尺瀑等景点。
开天关景区:是以大片原始森林为主体的寒温带游览区。可观赏松立、红桦两个景观林带,有笑佛飞瀑、神仙洞、重阳宫、莲花幽谷、牡丹沟等景点。观云海景区:海拔2300—3511米,跨亚寒带和寒带两个气候带,可观赏太白山冷杉、落叶松、高山灌丛草甸三个植物景观林带。第四纪冰川遗迹形态多样,千奇百怪。气温较山下低5—15摄氏度。是避暑、度假、科研教学的理想之地。
温泉区:公园低山区有丰富的地热田,温泉水温达72摄氏度,内含二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优良的医疗矿泉水。
【自然景观】
“太白积雪六月天”
“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关中八景之一。《水经注》有太白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之记载;唐代诗人杜甫有“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之诗句;柳宗元的《太白山祠记》一开头就写到:“雍州西南界于梁,其山日太白,其地恒寒,冰雪之积未尚已也。”宋代苏轼在《太白山祷雨记》中就有春季发生大旱,天气干热,麦苗枯萎,而山上却依然是“岩崖已奇绝,冰雪戛琱锼”的描述。元代朱铎《太白山》一诗中有“雪花点翠屏,秋风吹不起”之句,极言降雪、积雪之早;元《一统志》中载:“山(太白山)极高,上恒积雪,望之皓然”;明代王圻《三才图会》中,对太白山终年积雪的描绘是:“山巅常有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何景明在《太白山歌》中也有“阴崖皑皑积古雪,绝壑长松几摧折”的诗句以描写太白山积雪时间之久。可见太白盛夏积雪之奇丽景色,确实来历已久,蔚为奇观非夸张与虚构。在过去那寒冷多雪的年代里巍巍高峰,终年积雪、银光四射,百里可见,故“太白积雪六月天”之奇观胜景则由此而来。近年来,由于气候逐渐变暖,兼之冬季降雪减少,盛夏又多出现伏旱高温炎热天气。因而“太白积雪六月天”的胜景现已很难看到了。
斗母奇峰
从大殿向南,奇峰怪石林立,从大殿向东眺望,在一道道莽莽苍苍的松梁上巍然屹立着一座白色巨石,俗称“麦垛石”。麦垛石是一巨大花岗片麻岩断块,高约60米,周圆30米许,呈圆柱体。若在晴朗的傍晚,夕阳余辉将石体照耀通红。此时晚山含黛,唯麦垛石光彩夺目,分外妖娆。继而上行有“五台”(即送经台、梳妆台、别娘台、滴泪台、望乡台)和“一堵墙”,怪石成峰,千姿百态。至斗母宫,三座孤立花岗片麻岩柱峰拔地而起,突兀云霄,令人惊叹,山峰之奇,莫过于此。这些柱峰象三根巨大撑天的石柱,高耸入云,峥嵘秀丽,巍峨壮观。三座柱峰,分别称为“三皇台”、“玉皇台”、“药王台”,人称“斗母奇峰”。昔日,峰顶各有庙宇,已废。
云海奇观
太白山千峰竞秀,万壑藏云。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方,可看到极其壮观的云海,以平安寺为最。平安寺地处海拔2700米的山梁上,周围群峰耸立拱峙,势若围屏,山峰间沟壑宽阔,深邃莫测。向南展眸,拔仙台、跑马梁、鳌山相连如驼峰显现。向西北远眺,桃川河带状蛇迥,隐隐可见。站在平安寺,但见云层如海涛汹涌,变幻多端。时而“涌涛掀浪”,不可遏止,时而“风平浪静”,雾散云匿,时而浓云密雾铺天盖地,时而白云轻如鲛绡。朝、夕晴朗之时,云海霞光映金,景色焕然一新。置身云海之中,使人有进入神话传说的仙境之感。
高山奇湖
拔仙台之南北分布着两个冰斗湖、四个冰蚀湖。玉皇池最大,位于拔仙台南坡海拔3380米处。湖面约30亩许,呈圆形似满月。若遇晴朗天气临此,波光鳞鳞,蓝天、白云、山峰俱映湖中,湖光山色十分迷人。最小的佛池、三清池居其附近。三太白海位玉皇池北上方之槽谷,形似玉如意。二太白海位三太白海北上方,形似朝笏。唯独大太白海位于拔仙台北之槽谷,呈圆形,湖面13.8亩。晴朗之时,湖水清澈如镜,冰凉沁人心脾,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多雨季节湖水满溢,沿谷乘奔驭风而下,鸣声震耳,遐迩可闻。此处天气瞬息变化无常,湖面忽儿雾气弥漫,咫尺物不相见,忽儿雾散清明,青山湖光依旧,民间俗称此雾为“神帐子”。更令人惊异的是,每逢盛夏登临此地,常见湖边有一种小鸟,名白顶溪鸲,其大小类燕子,背乌黑、腹部红褐,头顶有一白色斑纹,鸣声“啾啾”,飞行敏捷,时而划过湖面,如蜻蜓点水;时而伫立岩上,形态自若,逗人喜爱。白顶溪鸲以水中浮游生物或小树叶为食,所以常激搏水面捕食觅饵。唐代文学家韩愈有“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林柯有脱叶,欲堕鸟惊救,争唧弯环飞,投叶急哺彀”之诗句,极言“神鸟”衔湖面落叶之情状。宋人朱弁在《风月堂诗话》中也描述:“此湫林间阴森,水面湛然,鱼游水面不怖人,人莫敢取者。林间落叶,鸟辄唧去,远弃之,终年无一叶能堕波上者。”于是乎,人们就把这种少见的现象——小鸟衔落叶,更加神秘化了。相传下来,便称此鸟为“净水童子”,并说“有片叶寸荑鸟必衔去”。唐贞观年间,天气大旱,京兆尹韩皋取湖水祈雨巧应;宋代,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时曾撰《太白山祷雨记》文。由是之后,登山取水祈雨便成习俗,风糜于世。向“神灵”乞求普赐恩泽,是过去人们对自然科学不认识的一种迷信做法。
太白山湖泊之所以奇特,是因为它们是我国内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又因清澈明净,一尘不染,光洁可鉴之故。
万年不融冰洞
位于大太白海之上,拔仙台北下岩崖上,为一天然岩洞。洞深10余米、高3米许。洞顶有岩隙滴水,湿冷阴森,供有太白山神主3尊,系生铁铸像。过去因气候特寒,滴水出岩隙即成钟乳石状冰柱,终年不融,人称“万年不融冰洞”。近代气候转暖,夏季暑热时已不多见有冰存在。
拔仙绝顶
拔仙台是太白山最高巅,从下向上望去,峰顶庙宇凌空,锷刺蓝天,李白有“举手可近月”之形象比喻。然而攀上去,却另是一番景象,台面开阔平坦,向西直通跑马梁,站上拔仙台极目远眺,果真是“会当临绝顶,一览群山小”。至若晴夏景明之时,北望秦川,渭河如带,蜿蜒曲迥,川原似棋盘,阡陌纵横。颜色灰暗处,是村落、城镇与工厂。四顾环视,或石河石海广布,似浪涛翻滚奔腾;深涧、悬崖如刀劈剑削,深不见底;山峦重叠,如犬牙交错;唯拔仙台如鹤立鸡群,群山揖围其下,如众星捧月,景象别致。入夜,晴空月朗之时,山峰含黛,群星灿灿,万籁俱寂,时有微风沙沙。每当夕阳西下或红日初升之时,霞光四射,薄雾彤彤,云涛赤红与金黄深浅相间,向阳岩壁、峰崖一片通红,奇丽壮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