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 >> 商洛市 >> 乡镇介绍 >> 三要镇 |
三要镇 |
三要镇位于洛南县东45公里处,东与高耀乡、王岭乡接壤,南与丹凤县为邻,西连寺坡乡,北通灵口镇、河南省灵宝市朱阳镇。因其地处卢、洛、灵三县交界处,是三条古道的交通要塞,故名“三要”。辖10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3528户,13153人,辖区土地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765 亩。 三要镇地域辽阔,山环水绕,北部土地平缓,光照充足,南部沿蟒岭山系,林木茂盛,中部川道地区,耕地平整,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三要镇海拔760米,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全镇以油松为主的用材林总面积78000余亩,全镇经济林有核桃、柿子、桃、梨、杏等,其中核桃年总产量58000公斤,柿子11万公斤,核桃、柿子是全镇主要果业产品;自然生长的中药材30余种,主要有丹参、桔梗、黄芩、五味、连壳、板兰根、天麻,现全镇规范化种植中药材4500余亩,其中丹参3500余亩,桔梗、板兰根1000余亩,已成为全镇经济产业的骨干项目。三要镇矿产资源有莹石、铅锌、铁等,矿产储量大,品质优,有待规模化开采加工。种植业以烤烟、西瓜为主,现发展烤烟2860亩,年产值175万元,创税35万元。 三要镇新一届党委、政府将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加强五通建设,持续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推进突破发展。 秦人出陕入豫有两条道儿,南是312国道,从省城西安经蓝田越秦岭过商州丹凤商南进入河南西峡;北是310国道,出西安走临潼沿渭河平原过渭南华阴潼关到河南灵宝。偏偏在312国道的半路上,又岔出一条省道洪箭公路夹在中间。始于商州的洪门河,一路曲折迤逦盘进洛南,爬过了七条岭,拐过了三十三道弯,缠缠绵绵东行二百一十里,翻过铁锁关进入河南卢氏。三要镇就是这条道儿上最后一站。要说这条路好似一柄玉如意,三要镇就是如意头儿上镶嵌的一颗明珠儿。 镇子不大,却是交通要冲,东扼卢氏,北接灵宝,南通丹凤,是豫进陕的咽喉,旧时驻兵设三要巡检司,今仍有北司、南司的村名。街南一山,曰九泉山,因山顶曾筑有石寨,亦称寨子梁。三要人就以这山为中心,住了几十里大一个扁圆。山不很高,然坡势陡峭,危崖险峻,地处要塞,踞山顶可傲视四方,防灵宝,压丹凤,拒卢氏,截县城,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兵家必争之地。昔日徐海东程子华率部长征经铁锁关入陕,敌一营兵力盘踞拦截,双方激战数日,终为徐部所得,方顺利通过;许权中转战陕南时,旅部设在三要街一幢叫高台阶的老房子,山下就是许旅的练兵场,此两段史实山脚竖碑记载,均有史藉可考。山下沙河,宽百五十米,少石多沙,故名。溯流上行里余,西南分岔,南源蟒岭之巅,西源于古城镇马莲滩。合至罗村,汇聚了东南来的瓮沟河,水势渐涨,沿沟壑间七转八转,从一名河口之地跃进洛河,行程千里,经河南洛阳止荥阳归于黄河。平日,沙虚水渗,凝缩成溪,柔静若处子,沿途农人常引渠灌溉,惠及两岸;若逢六七月间,阴雨连绵,山洪暴发,则水势凶猛,恶浪咆哮,混沙挟石,毁路溃堤,吞噬田亩,酿成灾害。二十多年前,沿河而居的三要人封山育林,绿化蟒岭流域,固沙保土,至今黄沙日衰,沙落石出,河道下沉。又在两岸插柳栽杨,修路筑堤,危害遂减。山下河湾,烟筒高耸,厂房两院,乃镇办纸厂水泥厂是也,产品远销冀豫鄂诸省。拐过河湾,便见小楼林立,房舍井然,烟气缭绕,正是三要街。顺公路西行三五分钟,即临街道。 三要街早称黄村街,杂七杂八地住着百十几人家,张王李赵,雷万齐杨甚众,但黄姓并不多见,因古时曾在此置洛南分县,首任县老爷姓黄,故有此称。街不大,狭长窄小,原不足百米,后开发扩建,东西各伸延二三百米,长始盈里,又在街腰南北横开两条短街,总呈兀字状。因逞地利之便,古县志载为南来北往商贾云集之所,贸易繁荣。从南新街进,一溜两排商铺,理发美容者有之,百货电器者有之,修理日杂者有之。最是十字口相邻两家个体酒店,虽居山乡僻壤,档次不亚于城里,装潢考究,饭美菜香。明为睦邻,暗中较劲,你上川菜,我添海鲜;你请山东炉头,我聘四川师傅,倒让三要人平白得了实惠,饱了口福。十字口北原是区公所,撤区并乡后成了镇政府办公地点。周围依次列布了法庭、邮局、学校、医院、银行、电管所诸单位。往东为新街,俱为私人修建门面小楼。中街宽十余米,店铺相排,但多为供销社地盘。七十年代,商品短缺,经济萧索,独供销社生意兴隆,曾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摄成影片,广为宣传。西丁字街口,系原政府大院,院内两层蓝砖蓝瓦办公楼是三要有史以来第一幢小楼,亦曾辉煌一时。改革开放前,街坊低矮,人家稀疏。十年前镇上最漂亮的楼宇当数机关单位,十年后最靓丽者却为私人小楼。世事变迁,可见一斑。 农历三六九适逢集日,方圆百里有名。东至河南卢氏的官坡兰草,西至洛南的景村古城,南至丹凤的炉道峦庄,北至灵宝的朱阳犁牛河,不分男女老幼,梳妆打扮,穿戴一新,或步行、或骑车、或乘班车,成群结伴,翻山越岭前来赶集。曾有笑话说邻乡一户人家,平日从不梳洗,一日邻家相约共赴三要赶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