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隶属陕西省宝鸡市,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地处秦岭主峰太白山下,行政区域横跨渭河两岸,地形地貌由南而北依次为山区、浅山丘陵区、黄土台塬区、渭北平原区,总体呈现“七河九原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西距宝鸡市65公里,东距省会西安市120公里,东与周至县接壤,南和太白县毗邻,西连岐山县,北界扶风县,全县总面积863平方公里, 居全省第80位,其中农耕地374668亩,全县辖155个行政村。
县人民政府住所地首善镇,邮政编码:722300,电话区号:0917
行政区划
眉县辖9个镇,1个乡,2个林场:
镇:首善镇、横渠镇、槐芽镇、汤峪镇、常兴镇、金渠镇、营头镇、齐镇、马家镇
乡:青化乡
林场:汤峪林场、营头林场
历史沿革
眉县最早为西周部落发祥地之一,与今日邻县扶风共称“邰国”。公元794年,秦庄公在此筑邑,因地形似眉而取名“眉邑”。东汉末年权臣董卓在境内筑眉坞城堡,故又称眉坞。古往今来,眉县作为先祖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民风淳朴,英杰辈出。战国时先秦大将白起(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率军征战出奇无穷,为秦统一六国立下赫赫战 功。三国蜀汉谋臣法正(今陕西眉县金渠镇八练村人),与诸葛亮一起为刘备之左膀右臂,在历史上地位非凡。唐代名医王焘(今陕西眉县马家镇车圈村人)著《外台秘要方》40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工具书之一,对祖国医学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在眉县横渠讲学著书,创立关学,成为宋代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一代理学大师”。张载的学说对后世人近千年来的思想发生着深刻的影响,至今在国际亚裔文化中备受尊崇。明末清初“关中三李”之一的李雪木(今陕西眉县槐芽镇人),一生勤读不辍,隐居太白山38年著书立说,所著《槲叶集》为后人所推崇。共和国上将李达(眉县横渠镇人),戎马一生,功勋卓著。2003年1月19日,眉县马家镇杨家村出土了27件西周国宝重器,被誉为中国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王宁贤、王拉乾、王明锁、王勤宁、张勤辉五位农民因发现保护27件西周国宝重器有功而与巴金、王蒙、张艺谋等10人(群)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杰出文化人物。抚今追昔,眉县这片神奇的热土不知留下了多少英豪的足迹,渗透了无数劳动者生生不息、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人口面积
总人口3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万人,农业人口26.6万人,农业劳动力15.6万人。总人口中,男性15 .4万人,占50.9%;女性14.8万人,占49.1%;汉族人口占99.9%。
县境东西宽37.5公里,南北长39.8公里。版图总面积8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8万亩,人均耕地1.5亩。人口密度为353人/平方公里。
地理气候
地处东经107°39′~108°00′,北纬33°59′~34°19′。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属黄河中游川塬沟壑区。东接周至县,西邻岐山县,北与扶风县接壤。县城东距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5公里,距西安市125公里;西距宝鸡市65公里。
眉县气候的经向差异、垂直差异极其悬殊,既有平原气候,川原气候,还有浅山丘陵气候,更有山地垂直气候带。夏秋之前,多发生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雨量分布不均,系关中地区秋雨多发区之一。物候特征分明,基本以冬小麦和夏玉米种植为主。秦岭北麓缓坡带和渭河河谷水草丰美,适宜畜牧业发展。县境内土壤除秦岭山前洪积扇与渭北台塬斜坡地熟化层薄,通透性不良,保水保肥能力不够外,一般平原地区土地肥沃,适宜粮食和多种经营生产。
自然资源
眉县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境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达19条之多,水力充裕,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589毫米,气温适中,宜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4万吨左右,人均占有粮食超过450公斤。多种经营布局合理,发展强劲,在东辣西蒜、南果北渔大格局中,尤以果品生产一枝独秀,全县各类果树面积达10万亩以上,其中苹果、猕猴桃、蜜桃、油桃、草莓、板栗、核桃等干鲜杂果驰名省内外,畅销不衰。沿秦岭北麓一带,经地质科考探明,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总储量达800多万吨,开发前景十分诱人。
眉县地处华夏内陆,南有秦岭主峰太白山作屏障,北有滔滔渭水浸润,气候温和而湿润,环境优美而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2.9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为609.5毫米,年平均日照为2015.2小时,光照热量充足。境内最低点和最高点相对高差达3300多米,呈现出“太白积雪六月天,渭河峡谷桃花渊”的迷人景致。境内渭河、汤峪河、霸王河、石头河纵横交错,河道渠网密如机织。湿润的气候,充足的水源,使小麦、玉米、水稻、油菜等农作物一季两熟,北方盛产的蔬菜水果应有尽有,苹果、蜜汁梨、猕猴桃面积和产量居陕西前列。辣椒、大蒜闻名遐迩,柿子、草莓走俏国内外。地下矿藏更是丰富。已探明的各种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总储量1亿多吨。其中地热、石墨、红柱石等蕴藏量及品位均居全国前列,有“自然聚宝盆”之美称。
经济发展
2008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0.14亿元,增长14.8%;地方财政收入5466万元,增长22.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19元,净增727元。
本县工业起步早、基础好、潜力大,近年来,以太白酒厂为代表的国有工业狠抓管理,内抓质量、外抢市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国企扭亏脱困、自我拯救的路子,企业五年五大步,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2亿元,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逐年攀升,在县财政收入中形成了“三分天下,太酒占其一”的可喜局面,企业被评为全国酿酒行业百强企业。全县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一大批民营企业乘势而上,老牛面粉、宝深砖机、恒兴果汁、社会水泥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龙头企业。全县工业共形成22个大类40多个行业小类50多个主要工业产品,2005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28318万元。交通运输业形势看好,河营公路开始改建,眉县二级客运站正式动工,西环路全面完工,姜眉公路眉县段建成通车,眉县渭河大桥南北贯通,人心大快,物流加速,经济腾飞,指日可待。
“十五”期间,全县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粮食生产逐年增长,在粮食面积不断调整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然保持小幅增产的态势。2005年达到14.27万吨;畜牧业生产大力发展集中化、规模化养殖,全县牧业产值达到31250万元,一大批畜牧小区、专业村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造林绿化事业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惠顾下,大规模开展了北坡绿化、平原绿化和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工程,“绿色眉县”建设卓有成效,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5%,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2%,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76%,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绿地率达到34%,人均绿地面积4.7m2,眉县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
名优土特产有猕猴桃、草莓、红提葡萄、板粟、油桃、核桃、大樱桃、梨枣、苹果、凯特杏、李子等干鲜杂果。按照“稳定粮油、优化果业、强抓畜牧、大上特色农业、走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总产值达到742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52万元。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业蒸蒸日上,2005年末县内有线电视电话用户达到69869户,小灵通用户达到6658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5801户,电信宽带网用户达到1825户,金融存款稳步增长,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十五”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1818万元,完成各项税收10585万元。市场繁荣,供销两旺,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1888万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38421万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13467万元。
社会发展
科技事业成果喜人,从2002年连续三年进行了《眉县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不断的开展农业产业化技术推广和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工作。2004年成功承办了陕西省第十二届科技之春科普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首批知识产权试点区域。教育工作连创佳绩,高考上线率连 续六年名列全市前茅,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9.8%,全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教学环境不断优化,教学规模逐步扩大,教学改革成果裴然,科教名县建设闻名遐迩,眉县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一个教育强县,成为全省唯一拥有两所省级重点中学和一所国家级中专的县份。
全县城东、城西、迎宾、景贤四个社区,分别开展了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社区活动,首先,建立社区人员专管档案;其次,上门服务,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工作方法灵活多样,获得省市劳动保障部门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眉县民间艺术形式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众多的手工艺制作如脸谱、剪纸、刺绣、皮影、泥塑等栩栩如生,无一不闪现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尤以本县下河寨道情——这一中国最古老的唱腔艺术至为珍贵,由她衍生、变化、发展而来的眉户戏脍炙人口,其中著名眉户剧《梁秋艳》的演出曾轰动一时,影响、促进了几代中国妇女的婚姻自由。
风味小吃
本县地方风味小吃众多,其中较著名的有臊子面、浆水面、蒜水面、炉齿面、柱顶石干粮馍、手工挂面、粽子、蒸碗豆花、面皮等。
民风习俗
古时县内一些集镇和大村经常举办迎神赛会之类的活动,久之沿习下来成为古会,保留至今的有县城城隍庙会、常兴夏收前的“杈把会”、第五村的“三月三”古会、槐芽镇的“三月会”、横渠镇的“四月八”会等等。近年来,为发展县域经济,每年在汤峪举办太白登山节,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此外,还有槐芽镇每年五月举办的“草莓节”、金渠镇每年9月举办的“猕猴桃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