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盐湖区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中游秦、晋、豫三省交接地带,总面积1237平方公里。系大陆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雨量550毫米,平均气温13.5度,全年无霜期206天,光、热、温资源丰富。 盐湖区下辖7镇、6乡、8个街道办事处、81个居委会、314个村委会、430个自然村,总人口60.4 万。 是运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三国名将、武圣关公的故里。盐湖区的交通运输十分方便,南同蒲铁路横贯市境,公路四通八达,7条主线公路通往全国各地,大同至运城的高速公路纵贯全省南北,旅游专车、公共汽车直达太原、西安、洛阳、郑州等地。
区人民政府驻府东街。邮编:044300。代码:140802。区号:0359。
行政区划
盐湖区辖8个街道、7个镇、6个乡:
街道:中城街道、东城街道、西城街道、南城街道、北城街道、安邑街道、大渠街道 、姚孟街道
镇:解州镇、龙居镇、北相镇、泓芝驿镇、三路里镇、陶村镇、东郭镇
乡:席张乡、金井乡、王范乡、冯村乡、上郭乡、上王乡
历史沿革
运城 ,据考古与史籍记载,大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群居从耕.四千二百年前,尧"定九州贡赋",属冀州.后"禹践天子位于安邑",全境为畿内.西周时安邑、解梁同属晋,战国时归魏,魏都安邑。
民国36年(1947)4月26日解县解放,置解县民主县政府。同年12月28日、29日运城、安邑相继解放,分别成立运城市政府、安邑县政府。民国37年(1948)7月,由太岳区改隶陕甘宁边区晋绥十一专署。民国38年(1949)2月又归陕甘宁边区晋南行署。
1950年运城专区治运城,辖运城、安邑、解县等1镇17县。1954年撤运城专区归晋南专区。1954年7月解县与虞乡合并为解虞县,县政府驻解州。1955年7月,运城镇并入安邑县。1958年11月21日,安邑、解虞、永济、临猗合并为运城县,县治运城。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分别析出临猗、永济县,原解县、安邑仍称运城县。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改运城县为运城市。200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运城市为盐湖区。
盐湖区夜景
自然条件
盐湖区地势呈东北想向西南倾斜,南靠中条山,最高海拔1357米;北依稷王山,最高海拔1279米,两山形似列屏,横亘市南市北。中部地势开阔平坦,海拔300至400米,是运城盆地腹地。沿中条山北麓,地势低凹,为盐池地带,并有硝池、汤里滩、鸭子池、北门滩等天然湖泊,此外,还有上马水库和苦池水池,库容分别为4485万立方米和1310万立方米。河流主要有涑水河和姚暹渠,均为季节性河流。运城市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但中部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地盐渍化较为严重。
运城市盐湖区地处华北高原,该区属大陆温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集中,年平均降雨量559.3mm,年平均日照时数2247.4小时,年平均气温13.6°C,全年无霜期208天左右,历年总积温平均为513.8°C。境内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3.5℃,一月零下2.2℃,七月27.4℃,年降雨量550毫米。霜冻期在十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上旬,无霜期208天。
经济发展
全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43.47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69.85亿元,年均增长11.3%;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由4.6亿元增长到16.5亿元,年均增长37.6%;粮食总产由1.34亿公斤增长到1.7亿公斤,年均增长6.3%;财政总收入由3.12亿元增长到5.44亿元,年均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由9630万元增长到1.59亿元,年均增长1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0亿元增长到65亿元,年均增长12.9%。各项经济指标顺利实现。
全面落实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共向农民发放各种政策性直接补贴达3000余万元。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区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四年累计近8亿元。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以粮、棉、果、菜、畜五大产业为主导的格局进一步巩固,新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突出、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特色乡和特色村;海升果汁、骏达木业等龙头企业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村村通水泥(油)路目标基本实现。解州、三路里、东郭等集中供水工程以及百余处单村供水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10.2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涉及12.4万农村人口和新区供水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主体已经完成,进村入户工作顺利进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撤并基本完成,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得到加强,一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达到省级标准,全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参合率达到86%以上。290个村达到卫生村标准,181个村实现了园林卫生双达标,困扰农民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我们把“主打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招商引资,倾力打造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壮大民营经济。先后兴建了盐湖工业园、安邑碳素工业群、鑫源家居工业群等六大工业基地。全区纳税突破千万元大关的企业有2家,纳税500-1000万元的企业达到3家;区属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1家,总产值16.5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1/3以上。新的支柱产业初步确立,工业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基础基本形成。
运城盐湖
商贸旅游
商贸经济在搞好商业企业改制的同时,着力支持商业网点建设,新建、扩建了华联购物广场及分店、东星时代广场、福瑞特、亿适家、鑫源服装城等大型综合购物超市,完成了二郎庙商业金街的改造。“十大农贸市场”完成了东城、西城、葡萄园等5个市场的建设任务。“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成效明显,建成并通过初审的农家店115家、农资店60家。旅游经济不断壮大。总投资6000万元的舜帝陵景区规模基本形成,通过参加世界虞舜后裔联谊会和举办虞舜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使舜帝陵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九龙山风景区开始试营运,关王庙成为市区一大景点,盐湖五星级大酒店主体完工。“祭舜帝陵、拜关王庙、洗黑泥浴、逛二郎庙金街、住盐湖大酒店”的“盐湖一日游”设想即将变为现实。
一是帮扶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我们多方努力,积极协调侯马海关运城监管组的工作,截止今年6月,本区共办理54家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便利化。我们重点督促和帮助办理了大运重卡申领2010年度汽车和摩托车出口许可证,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寻找更大发展的空间提供便利;帮助澳兴果业入住中国山西企业(美国)营销中心;帮助丰喜集团聚甲醛生产工艺技术进口。二是规范外资企业管理。完成了本区11家外资企业年检,新批外资企业5家,先后帮助雪花啤酒、深国投沃尔玛购物广场、珠水大酒店、东发制衣有限公司、豪德贸易广场解决了扩大经营范围、名称变更、股权转让、经营延期、经营户入驻等实际问题,促使企业稳步发展。三是积极利用国家外经贸发展政策,为本区域5家外贸企业争取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58.83万元。
交通运输
盐湖区交通运输方便,南同蒲铁路横贯区境,公路四通八达,全区有七条主干线公路,运风、运三、侯运、大运、运临等高速、一级公路通往全国各地,旅游专车、公共汽车可直达太原、西安、洛阳、武汉、郑州、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城区道路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形成了五纵五横道路骨架,开辟了20多条公交线路,拥有出租车3000辆。通讯实现了全国联网,邮政服务高效快捷,移动通讯和电话拥有量在全国同等城市名列前茅。
城市建设
领导班子七名成员先后带领局办公室、商贸服务科、市场科、公平贸易科、外资科、外经科、电子商务科的负责同志深入盐湖区、运城经济开发区、盐湖工业园区、空港新区的10家内贸企业、9家外资企业及在建的3个重点工程项目、新开工的2个标志性工程进行调研,特别是主要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数十次深入空港新区的大运重卡、雪花啤酒、华雄纺织,深国投沃尔玛购物广场、珠水大酒店、运汽物流园区建设工地、丰喜集团总部等企业,就企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困难、应对策略进行了调研;就重点工程的进展疏通关节、创优环境、提供服务。全局参与调研活动近百余人次。
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促销费”的各项政策,为盐湖区辖区范围内的内贸企业争取国家、省扶持资金共1090万元。其中,家电下乡补贴资金400万元,3家“双百市场”实施企业补贴资金450万元,1家“中华老字号”企业技改工程扶持资金30万元,1家“家政服务工程”扶持资金30万元, 4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企业补贴150万元,1家“双三十市场工程”实施企业补贴15万元,1家“新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企业补贴资金15万元。促进了企业经营设施和基础条件的改善,夯实了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
关帝庙
旅游资源
运城盐湖:位于中国山西晋南盆地,形成于新生纪第四代,由于山出海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封建社会,运城盐湖的盐税曾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运城盐湖可同闻名于世的以色列死海相媲美,湖中的黑泥蕴含七种常量和十六种微量元素。湖水中可以人体泛舟,湖中黑泥可以美肌活肤,所以运城盐湖被誉为——中国死海。
九龙山自然风景区:位于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中条山腹地,盐湖南畔,运三高速与南环城高速交汇处,距市区十五公里。它原名九黎山,为苗黎族先祖蚩尤故里而命名,山前有一九六二年运城县人委立“磨河村新石器遗址”石碑,记载此地为七千年前人类集居地;一山坡陶窑遗址为五千年前人类集居地遗址;被称为天下第一路的“虞坂古盐道”,被列为第四批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蚩尤墓冢 ,北魏摩崖石刻、宋代城墙、古烽火台、元、明、清古庙等遗迹遍地。东郭镇2004年被命为山西省文明小城镇,2005年被列为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
舜帝陵:在蜿蜒百里的鸣条岗西端,座落着全国闻名的舜帝陵庙。对此,许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赞。明人相宗皋写道:“观庙之形胜,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条山,鹾海之盐花献于前。右缠黄河玉带,妫油厘降之风犹存;左拱香山瑶台,历山耕稼之迹如故。”
关帝庙:解州作为关公的故乡,关帝庙兴建的历史颇早。据有关碑刻记载,远在陈隋之际,解州关帝庙已经修建。宋元到明清,随着社会各界对关公美化、圣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断高涨,又对解州关帝庙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复、重建和扩建。清朝末叶,该庙曾数次失火,损失惨重,但在民国年间又予以修复和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对解州关帝庙这座古老的建筑群落极为重视,不仅将它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单位予以保护,而且一再拨款,对这座庙宇进行维护修复,使之基本上恢复了历史的原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