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古名仇犹,历史悠久,是山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现属阳泉市管辖。盂县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因县境山峦回合,中低如盂得名。盂县位于山西省东部盆地,地处太行山西侧,东经112.55度至113.49度,北纬37.57度至38.31度。东西长75千米,南北宽63千米。总面积2439平方千米。总人口294718人(2007年),县人民政府驻秀水镇。
行政区划
盂县辖8个镇、6个乡:
镇:秀水镇、孙家庄镇、路家村镇、南娄镇、牛村镇、苌池镇、上社镇、西烟镇
乡:仙人乡、北下庄乡、下社乡、梁家寨乡、西潘乡、东梁乡
盂县鸟瞰
历史沿革
盂县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后屡废屡置,断断续续千余年。“盂”是个很古的地方。1929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小屯村发掘出刻有“于[ ][ ][ ]获白麟[ ]祭于[ ]在九月维王祀五日王来自盂[ ][ ]”的兽头骨。据学者考究,这“盂”为地名。当然,此处所谓盂地,不可能就是今之盂县全境,但由此可以推测,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地方的部分土地上了。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1946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后复归晋中地区。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
1958年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
县名由来
西周时期就有“五鄙为县”的说法,但山西境内最早出现县名是在春秋时期。公元前594年晋侯“赏士伯以瓜衍之县”。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消灭了祁氏,将其采邑分为七县,即盂县、梗阳县、邬县、涂水县、平陵县、马首县、祁县。不过这时的县还带有采邑的性质,直到秦统一全国后,随着郡县制的健全,这些县才真正成为行政县划名称。
盂县是山西历史上最早的县名之一,也是当时晋国最北部的县,其最早的地方长官盂大夫名叫盂丙,其治所在今阳曲县大盂镇。西汉至西晋末仍名盂县,北魏时废,原治所称为大祁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又在此重置盂县,大业二年(606年)再度撤销,后世又把盂县故称为大盂城。
大盂城旧址在今阳曲县北部的大盂盆地,四周环山,略无阙处,中部平坦如砥,其地形如“盂”状,故以得名。现在旧城遗址一带还留有“西校场”、“顺城街”等古老地名和城墙遗迹。相传每逢春夏之交,天将拂晓时,大盂古城会出现海市蜃楼般的景观,远远望去,晨霭之中“隐隐有城一座,垣堞门楼皆备。人或有心穿入,则不见其形,出则复见,日出烟消始失”(《阳曲县志·古迹》)。在当地人民心目中,大盂是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
地理位置
东与河北省平山县、井陉县和本省平定县接壤,西临本省阳曲县,南连寿阳县与阳泉市郊区,北靠五台县与定襄县。县境四周群山环绕,境内山脉纵横,白马山东西横亘,管头梁南北纵贯,把全县分成东西两个盆地:盂城盆地和西烟盆地。境内最高峰为大梁山,海拔1874米。滹沱河畔最低,海拔在500米左右。
气候特征
盂县地理位置偏北,处太行山之巅。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中纬度地区,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炎热,秋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8.7度,一月-- 6.7度,七月22.3度,年均降雨量500—618毫米,霜冻期为9月下旬至次年4月,无霜期约150天。
河流水域
盂县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为11.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达4160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3.2毫米,折成水体为14.2亿立方米。河川径流量为10.09亿立方米,其中本地河川径流1.44亿立方米,而入境流量高达8.65亿立方米。
境内主要河流有两条,一条为境内最大河流滹沱河,是由定襄的领子底流入该县,横贯县区北部流入河北省。流域面积在县内约1520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量1.2亿立方米,入境流量8.65亿立方米。此河包括两条支流自南而北注入该河,一条为乌河,年径流为0.326亿立方米,另一条为龙华河,径流量为0.384立方米。滹沱河最大径流为1300立方米/秒,枯水期保持6-7立方米/秒,每日可提取2.5-3个流量,约20-25万吨水。
另一条为温河,上游南源于秀水河,发源于南篓乡方山,北源为阴山河,发源于北下庄尖山,南北源汇合与温池,故称温河,流域面积668平方公里,支流为秀水河、招山河、阴山河,属季节性河流,多年平均径流0.23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89亿立方米,其中可开采量为1.18亿立方米,不包括外地入境地下水资源。
矿藏资源
盂县矿藏资源种类繁多 ,主要有煤、铁、铜、铀、磷、铝矾土 、石棉、水晶、云母、长石、硅石、大理石、白云岩、耐火粘土等二十余种。其中尤以煤、铁储量丰富且分布范围较广。目前该县主要工业有采煤、炼焦、电力、化肥、水泥、机械、纺织、铸造、陶瓷、耐火材料等。
盂县是山西省产煤大县之一,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田位于沁水煤田东北部边缘,煤炭储藏量37亿吨,分布面积340余平方公里。主要开采有:3#煤层,保有储量1800万吨,可采储量1200万吨;8#煤层,保有储量0.9亿吨,可采储量0.54亿吨;9#煤层,保有储量2.5亿吨,可采储量0.9亿吨;15#煤层,保有储量为9亿吨,可采储量为5.4亿吨。全县已开采的煤矿有97座,2001年,关井压产和乡镇煤矿停产,对非法开采的矿井进行了取缔关闭,现保留有74座煤矿。其中县营煤矿5座,分别是东坪煤矿,年设计能力生产原煤45万吨;跃进煤矿,年设计能力生产原煤21万吨;石店煤矿,年设计能力生产原煤21万吨;兴峪煤矿,年设计能力生产原煤21万吨;南社煤矿,年设计能力生产原煤14.8万吨。乡镇煤矿69座,主要分布在秀水镇、南娄、路家村、孙家庄、牛村等乡镇。全县各煤矿设备齐全,采掘先进,产量稳定,质优类多,交通方便,非常利于长期的购销合作。
盂县繁华的街区
经济发展
盂县工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一个以煤炭开采为支柱产业,冶金、电力、耐火材料加工,石材开采等产业相应发展的工业体系。仅煤炭一项,产值就占到全县工业总值的三分之一。随着调产项目“入轨”,推动效益开始显现。
全县共有耕地50.3万亩,占总面积的14%。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梁、小麦、莜麦等,其次是小麦、棉花。盛产核桃、花椒、桔梗。经济作物有向日葵、油菜籽等。由于山地面积广,境内生长着300多种野生药材,其中桔梗、柴胡、黄芪为最多。林地面积7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1.4%,天然草地约56万亩,占总面积的15.3%。野生动物有土豹、野猪、狍子、狼等数十种。由于地处山区,盂县农业生产历来就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兼种其它经济作物。盂县国民经济的发展曾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县委、县政府贯彻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在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县营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显现出持续稳定的良好态势。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县委、县政府积极扶持多种经营,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已由自给半自给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畜牧业、渔业生产发展稳定。造林绿化工作稳步推进。
交通邮电
盂县是晋东交通枢纽,交通方便。距首都北京450公里,距最近的出海口岸天津新港550公里,距最近的民航飞机场105公里,县城有火车站阳泉北站,距全国最大的佛教圣地五台山176公里。
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日新月异。2007年底全县实际通车里程2130公里,较上年增长0.4%。公路密度为69公里/百平方公里。综合测算,盂县运力近期每年可达到3100万吨,远期将达3350万吨。其中公路运力为1700万吨,铁路,盂县朔黄铁路滴流磴货站年运力为300万吨,距盂县25公里的三都货站运力为150万吨,阳泉和白杨墅货站运力为200万吨,距盂县40公里的寿阳货站运力为200万吨,加上即将开工建设的石太高速铁路货站一期将建设550万吨,2010年将续建达到800万吨能力。
科教文卫
文化事业保持稳定。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其中藏书6万册,综合档案馆1个,广播电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1%,电视人口覆盖率94%,有线电视用户46700户。《盂县报》免费赠送到基层各单位48万份。《盂县志》为盂县的地方志,记述了从春秋周灵王三年县境设仇犹国至1990年计2559年间全县自然与社会的发展概貌与现状。新版《盂县志》于1997年8月,获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
全县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医疗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末全县卫生机构(含诊所)356个,床位784张;全县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314人,其中县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820人,农村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603人。每千人拥有医生2.0人,每千人拥有病床2.7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农村有医疗点的村为327个,占总村数的比重达73%。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为55.8%。
教育事业保持健康发展。盂县教育局下辖盂县实验小学、逸夫实验小学、盂县一中、盂县二中、盂县三中、盂县职业中学、盂县进修校七所县直学校和14个联校。2007年末全县教育系统机构1个,其中高中2所,初中22所,小学180所,职中1所, 幼儿园45所。全县在校学生51507人,其中高中5260人,职中610人,初中16906人,小学28441人,幼儿园4162人。全县教职工3543人,其中专任教师3155人。全县普通中学招生7975人,毕业生人数7943人。小学五年巩固率为100%,初中三年保留率为98.1%。考入高等院校的本、专科学生达853人,同比减少129人,考入中等学校人数1115人,同比增加679人。
盂县藏山
旅游资源
盂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盂县志》载,1990年统计,盂县有各类古建筑127处,石窟寺3处,摩崖造像8处,彩塑1处,寺观壁画4处。这些寺、庙、庵、观、摩崖造像,是阳泉市旅游业血肉相连的结构性补充。全县现有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个,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3个,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40个。
乾隆年间盂县典史周永福有《仇犹十景诗》,清光绪《盂县志》依诗定仇犹十景。
盂县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是藏山,藏山祠相传为春秋时期晋程婴、公孙杵臼藏匿赵氏孤儿赵武之处。黑龙池、滴水岩、南天门、拜水洞和龙凤松等也都各具特色,古有“藏山十景”之称。
其他旅游景点还有:大王庙、千佛寺摩崖造像、诸龙山森林公园、水神山烈女祠、如来洞、玉华洞、程子岩、宋代大铁钟、滹沱河漂流、七机岩、陆师嶂、龙堂瀑布、彭真渠、永清寺、建福寺 青石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山西省盂县申报的“赵氏孤儿传说”入选,列入民间文学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盂县名人
盂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灿烂的文化蕴育了无数精英。同时由于地处偏僻,相对安静平和,客观上为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战国之后,本县重学成风,人才辈出。从实行科举制度开始,本县考取进士173人,举人486人。仅北宋年间就有35人考取了进士,占到当时全省进士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近代以来,县境内涌现出许多为民请命、勇于牺牲的仁人志士,他们为争取人民的幸福以及全国的解放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颇有建树和成绩的人物。
如:战国北朝:赤章曼枝、冀俊、王谦、郭荣;唐宋:许世绪、张士贵、李荛、慕容延钊、李谦溥、李允正、李允则;元明:塔海、张琦、张淑誉、孙继先、史文焕、张蕴;清朝:李化龙、武全文、武承谟、王每、刘灿、张在田、田兴梅、田嵩年、田雨公、刘绍发、田国俊、张龚保、杨培玉、王学曾,民国:高远征、穆光政、陈宜胜、潘万钟、高特、武宝一 、江冰、郭培元、段荣义、刘声骏、史乃云、杨定国、肖占良、孙林荷、李枝功、王兴爱、郅平、郑明玉、郑华璧、高翔藻、杨选士、李光耀、程绍岩;新中国:贾敬之、高云山、高歌、曹鸿宾、高山河、候富山、赵忠、刘兆俊、马兆麟、高寿田、李兴尧、胡通德、刘岱峰、高长虹。
旱船
民间艺术
霸王鞭:用一米多长的木棒,彩画各种条型花纹,两头扎彩色布条、铜钱或铜铃等。最初霸王鞭表演时只有几人,后来发展到几十人集体表演。表演者手执霸王鞭,排列成行对打或进行跳打,故亦称“打霸王鞭”。
狮子舞:大多以5人为一组进行表演。两头狮子各由2人装扮,另1 人手持彩球,逗引狮子表演仰卧、侧翻、摇晃、跳跃、扑腾、抢球等各种动作。
龙灯:也叫“龙舞”。身长20米左右,直径60---70公分,内用铁丝做成圆形,安上灯泡或蜡烛,外用纱布包裹涂色而成。舞龙者由数十人组成。1 人在前用绣球斗龙,其余全部举龙,表演“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等动作。
高跷:用两根1至2米的木棍,各固定一块登脚板即成。表演者用绳将木棍绑在脚与小腿上边走边舞,叫“踩高跷”。通常是数人扮演传统戏或现代戏中的人物,行进中翩翩起舞,多姿多彩。低于高跷者“踩茶”。南关的高跷表演最为出色。
旱船:用竹条或木条制成船的模型,周围用各色彩布遮盖。表演者每人一船。以历史或现代剧目为内容,表演时,一人在船前划船引导,数人在后驾船,翩翩起舞,并变换各种队形表演。东寨的旱船表演最为壮观。
牛斗虎:牛头、虎头用纸张裱糊,着色描绘,分别用布、绸、麻做的牛皮和虎皮连接而成。牛与虎各由2人组成。表演牛与虎扑打抵斗的各种动作。据考证,这种文艺形式为本县群众创造。白水村的牛斗虎表演最出色。
秧歌舞:表演十几人至几十人不等,男女老少皆可参加。表演者化装成各种人物,腰系各色彩绸,舞步翩跹,身姿轻盈,群众称为“扭秧歌”。
背搁、托搁、脑搁:均为2 人表演,1 人选“底座”,身上固定铁制框架,将一少年置于其上,少年一般扮作戏剧人物中的角色,其衣裙稍大,裙下著假脚,并配以小型导具,表示所扮角色。扮“底座”者以“十字步”、“剪子步”的舞行进。与少年双臂摇摆紧密配合,舞姿优美,十分吸引观众。城关的白水、城武、北庄等村的表演独具特色。
灯火:用竹、彩纸制成。以竹扎成花、鸟、鱼、器具杂物等状,糊以彩纸,中心燃烛。元宵节时张挂于县城广场四周或村镇集会之地,供人观赏。
彩车:在车辆上装饰各种图形、模型,或由人在上面进行表演,气势雄壮,灯火辉煌,是70年代后新出现的一种喜庆表演形式。
当地特产
盂县花椒:驰名遐迩,是当地有名的特产。主要种植于盂县北部地区,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盂县花椒饮誉之晋,颇负盛名,主要品种有:大红袍、小红袍、黄金椒等。盂县花椒的特点是色泽鲜艳,外红内黄,香味芬芳,人称“十里香”。具有皮细、籽小、粒大、色鲜、味香、耐贮存、椒籽含油量高等特点。全县现有花椒树60多万株,年产花椒40多万公斤。花椒晒干后,可存放3至5年,其香味不减,是一种理想的调味佳品,入药,有温中散寒,除湿、开胃、止痛等作用,夏季用纱布包成小包,放入衣柜或米缸中,可防虫蛀。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国外。
核桃:盂县的主要特产之一,年产量约160万公斤。盂县核桃果形美、果实大、皮薄,取仁容易,出仁率高。核仁呈浅黄色,含油率70%左右。既是高级食用油原料,又是油漆、肥皂、化学墨汁的上等原料。桃仁可生吃,也可做糕点、糖果等食品的辅料。入药,是名贵的滋补品,具有健脑、补气、益血、化痰、温肺、润肠等作用。产品主要销往西欧、东南亚各国。
葵花籽:葵花,又名向日葵,是盂县的大宗农副产品,年产量迈30万公斤。主要品种为“三道眉”。其特点是籽长片大,果仁饱满,含油量高,油质好。它还是人造奶油的重要原料,是油漆、肥皂、梁料、医药和纺织等多种工业用油。所含的亚油酸,有减少人体脂防积累,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畅销全国各地。
王村梨:主要种植于王村一带,故称王村梨。这一带果树栽培历史较长,发展较快,尤以皮薄、汁多、酥美可口、品种繁多的鸭梨而闻名,素有梨乡之称。现有梨树3万多株,年产梨30多万公斤。
西烟小米:西烟镇是盂县主要产粮区之一。这一带土地平坦宽阔肥沃,自古即有“米粮川”之誉。地处温寒区,年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上,年均积温2922度,宜种谷子。西烟小米粒大饱满,色泽金黄,味美可口,远近闻名。
小豆:主要产地西烟镇、东梁乡、南社乡。年产400吨,特点是含蛋白质脂及及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用其煮粥、熬汤香甜可口;磨粉做面条白、软、薄、长,不涩不糊,易消化,其中红小豆有消肿、解毒之功效。
土豆:主要产地西烟镇、东梁乡、西潘乡。年产6875吨,特点是含淀粉22%以上,个大、易熟、沙绵,除炒菜、蒸食外,还可加工粉条等。 除此之外,本地特产还有:柿子、水果、药材、黑枣、山贷、蜂蜜、麻纸和畜产品100多种,1950年,产柿子14万公斤,1986年产36万公斤,比1900年增长15%。1985年黑枣总产量15万公斤,比建国初增长1倍。
莜麦棒子:禾谷类作物。学名裸燕麦。根据播种期早晚分为夏征麦和秋蔽麦。莜麦籽粒瘦长,有腹沟,表面生有茸毛,尤以顶部显著。形状为筒形或纺锤形,莜麦是营养丰富的粮食作物,在禾谷类作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且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其组成也较平衡。由于莜麦营养丰富,耐饥抗寒,在自治区西部被誉为一宝。征麦含糖分少;蛋白多,是糖尿病患者较好的食品。又因脂肪中含有较多的亚油酸,是老年人常用的疗效食品。加上盂县的水土的优势,唯一可以将莜麦面做成莜麦棒子,制成后炒,蒸,煮,拌都是风味绝佳的上等佳肴。
苹果林:是建国后逐年增植发展起来的,1965年苹果总产10万公斤,1985年达到209万公斤,1990年99万公斤,上述产品最高年产量收购产值为505万元。
另外,县西北部地区多产荆条、柄把,每年推销篓子、箩筐7万余件,价值15万元,柄把10万余根,价值3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