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概况】
太原市,简称“并”,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山西省辖地级市、省会、Ⅰ型大城市,二线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北部地区,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太原市常住人口为543.50万人。太原市辖6个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杏花岭区。
太原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有20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太原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干冷漫长,夏季湿热多雨,春秋两季短暂多风,干湿季节分明。太原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太原市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行政区划】
太原市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迎泽区 面积104.57平方千米,人口49.16万。辖6个街道、1个镇。
杏花岭区 面积170.2平方千米,人口53.88万。辖10个街道、2个乡。
万柏林区 面积304.8平方千米,人口57.55万。辖14个街道、1个乡。
尖草坪区 面积285平方千米,人口31.04万。辖9个街道、2个镇、3个乡。
晋源区 面积287平方千米,人口18万。辖3个街道、3个镇。
小店区 面积295平方千米,人口43.59万。辖6个街道、1个镇、2个乡。
清徐县 面积609平方千米,人口34万。辖1个街道、4个镇、5个乡。
阳曲县 面积2060平方千米,人口14.61万。辖4个镇、6个乡。
娄烦县 面积1276平方千米,人口11.37万。辖3个镇、5个乡。
古交市 面积1551平方千米,人口21万。辖4个街道、3个镇、7个乡。
【历史沿革】
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地区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廧咎(音皋)如,太原地区始入于晋国版图。
春秋末期,晋公室势力渐弱,智、韩、魏、赵、范、中行氏六卿专权。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鞅向邯郸大夫赵午索取卫国贡献的五百户人口,准备迁入晋阳(故址在今太原南郊古城营一带)。赵午虑及与卫国的关系,迟疑延宕,为赵鞅所杀。赵午之子赵稷联合范氏、中行氏围攻赵鞅。史载:“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晋阳虽为晋国城邑,实则已为赵氏占据,成为日后立国根本。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晋大夫赵籍自立为侯,即赵烈侯,初都晋阳,后迁至邯郸。至公元前248年秦伐赵取狼孟(今阳曲黄寨东)等三十七城之前,太原地区一直为赵国疆土。
秦庄襄王二年(赵孝成王十八年,前248年),秦将蒙骜攻打赵国,取榆次、狼孟三十七城,太原地入于秦。次年,于晋阳置太原郡,为太原设郡之始。
秦王嬴政元年(前246年),晋阳叛秦,蒙骜再次率兵平定,复置太原郡如初,郡治所设在晋阳。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除周王朝分封诸侯国的制度,改设郡县,以郡统县。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太原郡为其中之一,辖三十七县,治所晋阳。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楚王项羽分封诸侯国,徙魏王豹于河东,为西魏王。分原赵国地为二,以张耳为常山王,都信都(今河北冀县);以赵歇为代王,都代(今河北蔚县境内)。旧志载,此时太原地属赵歇。次年(前205年),魏豹降汉,旋复降楚。汉将韩信灭魏豹,平定魏地,仍设河东、太原、上党三郡。太原地属汉。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汉改周封诸侯、秦设郡县的制度,推行郡国并行、以郡国统县的建置。六年(前201年),以太原郡二十一县和雁门郡辖县改置韩国,徙韩王信(韩襄王之孙)为韩王,都晋阳,以防备北方匈奴族南下。是年,韩王信上书,以晋阳距边境较远,移国都于马邑(今朔州市)。不久,韩王信叛汉,降于匈奴,引匈奴冒顿单于共击太原,曾到达晋阳城附近。十一年(前196年),汉将军柴武斩韩王信于参合(今阳高东),平定代地。汉以韩国地改置代国,封皇子刘恒为代王,都晋阳。
三国魏时,太原郡辖晋阳、阳曲、榆次、盂、祁、京陵、中都、大陵、平陶、狼孟、阳邑、邬十二县。
唐初建置,废置分合频繁。武德元年(618年),废太原郡,复设并州总管府,治所晋阳,辖县沿隋太原郡十六县。旋又分隋阳直县地先后置抚城县、乌河县(今阳曲凌井店),复析晋阳县地置清源县,划榆社县属韩州。武德二年(619年)九月,鹰扬校尉刘武周据马邑作乱,并州总管李元吉惧,逃奔长安,太原地区一度被刘武周占据。三年(620年)四月,秦王李世民征伐刘武周,并州复定。随之废并州总管府,改置并州。析阳直县地置汾阳(今太原北部阳曲镇);以盂、寿阳二县置受州;以太谷、祁二县置太州;以文水属汾州;以乐平、辽山、平城、石艾四县置辽州。并州辖县缩减为九。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并州总管府于晋阳,其年改为上总管府,领辖并、介、受、辽、太、榆、汾七州。五年(622年)又改为大总管府。六年(623年)割文水县属并州;又废太州,以太谷、祁二县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年),改并州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并废阳直县,以其地析置罗阴县(今阳曲洛阴),改汾阳为阳曲县,划文水县复属汾州。
太宗完颜晟天会三年(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大举南下攻宋。次年九月攻陷太原,地入于金。其年攻陷宋都汴梁,掳徽宗、钦宗,遂亡北宋。仍称太原为府。天会六年(1128年),分宋河东路为河东北路、河东南路,各置兵马都总管。河东北路兵马都总管治所设于太原。改太原府为并州太原郡河东总管(简称太原府)。
元冀宁路直接领辖十县,十四州,以及设在太原城内管理在城民事的录事司:州下又领有九县,境域远较前代广大。直辖十县为阳曲、文水、平晋、祁、榆次、太谷、清源、寿阳、交城、徐沟。
元末,纲纪日紊,民心怨叛,群雄并起,天下骚然。朱元璋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荡灭群雄,遂即帝位,建国号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将军徐达等攻取太原,败扩廓帖木儿,山西全境平定。
明初,改冀宁路为太原府。洪武二年(1369年),沿袭元朝制度设山西等处行中书省。又于洪武三年(1370年)置太原都卫,八年(1375年)改为山西都指挥司,管领卫所番汉诸军。九年(1376年)改山西等处行中书省为山西
明末,政治腐败,农民起义。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八日,李自成率大顺起义军攻克太原,三月九日夺取北京,遂亡明朝。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三日,清军围攻太原,守卫太原城的大顺将领陈永福顽强抗击。十月三日,清军用大炮击破太原城西北角城墙,占领太原城。
清初,改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为山西行省,同时保留冀宁道和太原府建置,治所皆在阳曲。沿袭明朝制度,太原府仍辖五州二十县,其中州下辖七县。
民国二年(1913年),对清代建置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废除了道、府、直隶州、州的建置,改州为县,地方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建置。于太原置中路道观察使,原太原府所属岢岚州改置为县,并恢复清源县建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晋中各县,兵临太原城下。10月17日,于榆次成立太原市政府。次年3月1日,太原市政府与晋中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太原市政府,仍驻榆次县,隶属于华北人民政府领导。太原市政府辖三个专区十九个县和尚待解放的太原市十六个区。一专署驻盂县,辖盂县、忻县、阳曲、平定、寿阳、五台、定襄七县;二专署驻汾阳,辖汾阳、孝义、文水、交城、清源、徐沟、晋源七个县;三专署驻榆次,辖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五县。
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当日下午,太原市政府由榆次迁入太原市区,驻精营东边街。同年5月6日,太原市政府更名为太原市人民政府。同年5月27日,将市辖内八区、外八区十六个区合并为八个区,同时将“区公所”名称更为区人民政府。太原市辖八区、三专区十九县。同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太原市人民政府管辖的三个专区十九个县交由省人民政府直辖。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北部地区,北、东、西三面群山巍峙,北靠系舟山、云中山,东据太行,西依吕梁,南接晋中平原,汾水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古昔有“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之称誉。太原市东、东北与榆次区、寿阳县、盂县为邻,南与交城县、文水县、祁县、太谷区接壤,西、西北与岚县、方山县毗连,北与静乐县、忻府区、定襄县交界。
太原市轮廓呈簸箕形。最北端为阳曲县天翅垴,最南端为清徐县韩武堡,东端为阳曲县贾庄,西端为娄烦县大村沟。东西宽114.25千米,南北长107千米,周长约560千米。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约占山西省总面积的4.50%。
地形地貌
太原市轮廓呈簸箕形。境内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谷地均有分布。山地452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4.79%;丘陵904平方千米,占12.94%;平原1093平方千米,占15.64%;盆地279平方千米,占3.99%;谷地184平方千米,占2.63%。境内地势起伏较大,高差悬殊,位于境西北娄烦县的赫赫岩山,海拔2708米,为全市最高峰;最低处位于境内南部清徐县西青堆的汾河漫滩,海拔760米,高差1948米。
太原市境东、西、北三面群山合抱,中南部为汾河河谷平原,整个地势北高南低,呈簸箕形。东部山地包括系舟山及其向西南延伸的余脉太原东山。西部山地为吕梁山东翼,统称西山,包括云中山南端、太原西山和关帝山东段。北部山地是太行山、吕梁山延伸的交接地带,为太原、忻州的界山。中南部河谷平原属于晋中盆地(亦称太原盆地)北端,由冲积平原和冲洪积倾斜平原组成,海拔高度800米左右,太原市城区就坐落其间。
气候特征
太原市地处大陆内部,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每平方米4927.90兆焦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285~258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90~423毫米,气温8.10℃~11℃,积温2375℃~3121℃。无霜期153~178天。太原地区所处的北半球中纬度地理位置和山西高原的地理环境,使之能够接受较强的太阳辐射,光能热量比较丰富,同时,受西风环流的控制及较高的太阳辐射的影响,又使其气候干燥,降雨偏少,昼夜温差大,表现出较强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控制,夏季受东南海洋湿热气团影响,形成了冬季干冷漫长,夏季湿热多雨,春季升温急剧,秋季降温迅速,春秋两季短暂多风,干湿季节分明的特点。
水文水系
太原市境内地表水依阳曲县的轿顶山、文昌山、水头岭、两岭山一线以南属黄河水系一级支流汾河流域。汾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市,其间有大小几十条支流汇入,流域面积6331平方千米,占全市流域总面积的90.6%;依阳曲县轿顶山、文昌山、水头岭、两岭山一线以北温川河、乌河和岔上乡北部及高村乡西北部区域属海河水系滹沱河流域。流域面积657平方千米,占全市流域总面积的9.4%。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太原汇集了山西省52%的高等院校和53%的科研院所,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99]太原教育源远流长。封建社会时期,私塾、蒙馆就遍布城衢乡间;明清两代,书院,学塾林立;近代,山西大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院校开创了全国高等教育的先河。太原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30所,其中市属高校5所,中等职业学校24所,普通高中90所,普通初中137所,小学441所(另有小学教学点164个),幼儿园724所(另有附设幼儿班145个),特殊教育学校8所,工读学校1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678925人,教职工66065人,其中专任教师50176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文化事业
文旅融合。市内分布着晋祠、天龙山、双塔寺等诸多风景名胜和文保单位。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7项、省级保护项目80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家,A级旅游景区33家,还分布有醋都小镇、非遗小镇等近60家工农业旅游点。
太原市共有各类专业院团及具备规模的民营艺术表演团体18个。群艺文化馆11个,博物馆21个。公共图书馆12个,馆藏图书679.36万册。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推出晋剧《庄周》、红色话剧《新报童》,修改提升晋剧《圪梁梁上》、舞蹈《家书》、歌舞剧《宋时芳华》、舞剧《雁丘词》、舞剧《千手观音》,复排传统戏《三义亭》《野猪林》、歌舞杂技剧《换了人间》,创作话剧《我可是特暴龙》、《空王冠》、《漆艺人生》,编排太原莲花落《合浪浪许家》,完成晋剧《于成龙》全国巡演和晋剧电影《于成龙》的出版发行工作。支持优秀文艺作品多演出,多渠道展示推广优秀文艺作品,促进舞台艺术业态创新、升级换代。举办太原市第五届艺术新秀比赛,组织全市基层院团戏曲调演,推动文艺人才和基层院团发展更加繁荣有序。积极推进市政府与山西演艺集团开展省市共建活动,以山西省交响乐团为班底,成立太原市交响乐团,进一步满足市民对高雅艺术的需求。年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8项、省级保护项目65项、市级保护项目160项。
医疗卫生
太原共有卫生机构3221个(不含村卫生室),医疗床位45589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9868人,其中:执业(包括执业助理)医师26328人,注册护士34251人。太原获批国家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市,《中医药法》贯彻实施、基层卫生能力建设分获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高度评价;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受到国务院督导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先后报道;首创进口冻品集中监管总仓熔断机制,工作经验全省推广;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基本公卫服务项目绩效评价连续三年全省第一;人口计生、医疗质量控制、职业卫生分类监管、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无烟环境建设等多项工作领跑全省。特别是经过党史学习教育和抗疫斗争的双重洗礼,36个集体、178名个人荣获国家和省、市“两优一先”“优秀医护”。
【交通运输】
公路
太原市公路通车里程达7243公里,公路网密度达103.6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方面,太原已形成“一环、七射”的高速公路网格局,总里程达到286.9公里(一环为现状绕城高速,七射为大运高速北段、太阳高速、太旧高速、太长高速、大运高速南段、太古高速、太佳高速)。
铁路
太原铁路枢纽是华北铁路运输网的重要枢纽,大西客专、石太客专、郑太客专、太中银铁路、石太线、同蒲线、太焦线等交汇于太原,承担着华北、西北和山西省南北部分地区之间的客货运输任务。
太原市内火车站有太原站、太原南站、太原东站、汾河站、太原北站、太原西站、北营站等。
航空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为国内省会级干线机场,是山西省最大的国际航空口岸,飞行区等级指标4E级,可起降B747机型,同时满足F类A380备降需要。现有航站楼2座(1号航站楼面积2.58万平方米,2号航站楼面积5.5万平方米)跑道1条,机位43个,基地航空公司3家(东航山西分公司、山西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昆明航空有限公司)。太原机场开通客运航线151条,通航城市83个,货运航线1条。
太原尧城通用机场位于太原市清徐县孟封镇境内,占地面积1200亩,拟申请A3级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机场飞行区等级3C,跑道长1800米,宽45米,设有2条垂直联络道。 短途运输以太原为中心,利用太原尧城机场开通四条短途运输航线。每条航线每天执行2到4个架次。
【风景名胜】
◆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
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
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祠博物馆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5月,晋祠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
蒙山大佛,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距今已有约1500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朝时期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原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
蒙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目前世界上有确切纪年、开凿年代最早、体态最大的巨型摩崖石刻释迦牟尼佛像。
◆太山
太山,位于太原市西南23公里风峪沟北,四周丛林遍野,古柏掩映,寺隐其间,非登临不易得见。太山之名,始见于沈约撰写的《宋书》,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他居住的山也由此闻名于世。是太原市旅游和周日休闲的旅游点,这里得天独厚,景致非凡,尤以深秋红叶著称。
这里得天独厚,景致非凡,尤以深秋红叶著称。晋源镇乱石滩西,有一条长而深的山沟,叫风峪沟,从风峪沟走进去,两山夹峙,中有河滩,循滩约行两华里,直到太山脚下。举目瞭望,山峦突兀峥嵘,漫山遍野,苍翠欲滴,溪泉涌流,叮咚作响,环境幽雅,景色秀丽,作为一个旅游点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永祚寺双塔
永祚寺双塔,又名凌霄双塔,是山西省会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位于太原市城区东南向山脚畔。永祚寺内的两塔犹如一对孪生姊妹,相映成趣。凌霄双塔还有一个美丽动听的别称—文笔双峰。这两座形同孪生的姊妹塔,一个是先建的“文峰塔”,一个是后建的“舍利塔”。双塔巍峨俊秀,是我国双塔之最。
永祚寺双塔,雄伟异常,双双耸立如笔,故有“文笔双塔”之誉,更被誉为太原的标志。双塔并非同时建成,东南塔稍早,西北塔较晚。两塔相距60米,取“真言密教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之意。二塔均为全砖石结构,只在各层角檐内装有一根挑木,构建技巧十分精湛。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西南40千米处天龙山腰。始凿于北魏,其后东魏、北齐、隋、唐历代开凿,现存二十五窟,分列于东西两峰山崖间。
天龙山石窟自东而西排列,其中东峰分上下两层,上层四窟,下层八窟,第1窟面东;西峰十三窟,其中第11窟面东,第19、20窟面西,其余洞窟皆坐北朝南。石窟分四期开凿。天龙山石窟高超的雕造技法,尤其是圆雕造像,兼有印度佛像高雅、柔和的特点和中国传统雕刻所固有的清新韵律和线条,对中国佛教造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001年6月25日,天龙山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天龙山石窟成功入选山西首批32项文化记忆项。
◆晋阳古城遗址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始建于春秋中晚期。
晋阳古城遗址,是春秋至唐五代一处大型城址。历经年代长久,地域广阔,类型众多,遗存丰富。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城池遗址、宗教祭祀遗址、墓葬区遗址。晋阳古城遗址的保护、发掘和研究,对探讨中国城市布局演变和盛唐城建规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1年6月25日,晋阳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原纯阳宫
太原纯阳宫又称吕祖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街道办事处起凤街社区起凤街1号,占地约1万平方米。原为供奉道教中的“神仙”―唐代道士吕洞宾修建的,纯阳宫“纯阳”二字,为洞宾之号,因供奉吕洞宾而得名。
太原纯阳宫是一座集庙宇、园林风格为一体的五进院落,院内亭台楼阁。门前有四柱三楼木牌坊,造型、色彩均有特色。太原纯阳宫是道教建筑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优秀范例,具有鲜明的道教建筑特色,为研究中国道教建筑道教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3年3月5日,太原纯阳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窦大夫祠
窦大夫祠,又称英济祠、烈石神祠,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新兰路733号,北依烈石山,西南傍汾河,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chōu)而建的祭祀建筑,也是历代地方守臣及民间百姓的祈雨场所。
窦大夫祠坐北朝南,背靠二龙山,南临汾河,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整体建筑为砖、木、石结构,现存有乐楼、山门、献殿、大殿、东西厢房等建筑。窦大夫祠是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群,是太原市西山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2001年6月25日,窦大夫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多福寺
多福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呼延村崛围山景区内,在太原市西北24公里处的崛围山之巅,占地面积3153平方米。
多福寺建于唐代贞元二年(786年),原名崛围教寺,宋末毁于战火,后又多次重修。多福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千佛殿、黑龙殿、文殊阁等,其中大雄宝殿内有彩塑14尊,两山及后墙满绘佛教故事壁画,与建筑同期,为明代壁画。寺前山巅砖塔,仍是宋代原构。寺内有霜红龛,为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隐居处。
2006年5月25日,多福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原古县城
太原古县城,明代早期县城、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占地面积约0.8平方公里。城墙分东、南、西、北四面,城墙全长3700米,高11米,下宽13米,上内宽7.95米,城墙以石为基,采用梅花丁的砌筑方法建造而成,呈现出古朴威严的风格。城墙共计设有城楼4座、角楼4座、望楼36座、魁光楼1座、瞭望楼1座,穿墙门洞6处(共12孔)。
城内历史建筑遗存众多,十字街格局清晰,街巷肌理完善,沿袭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古老建筑格局,犹如一只头北尾南的凤凰,自古就有“凤凰城”的美誉,是2500年晋阳古城文脉的延续。在太原县城,城内外共留存大小寺庙、楼阁、祠堂几十处,比如刘王祠、尹公祠、关王祠、崇圣祠、节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赵襄子祠等。
城内现存文物建筑79处,太原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的历史建筑达49处。其中,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唱经楼
唱经楼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鼓楼街中段,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始建于明代初期。
唱经楼坐北朝南,主要包括唱经楼、通廊、正殿、春秋楼,楼与正殿、春秋楼、通廊相组合,构成“工”字形院落。唱经楼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后宣唱考生名次的主要场所,是一座与科举文化相关的建筑群,其历史特色显著,文化内涵丰富。
2013年3月5日,唱经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原文庙
太原文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太原文庙巷3号,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明代重修并扩建。太原文庙为祭祀孔子的场所,太原文庙严格按照孔庙建制修建,是国内存量极少的省府文庙之一,是山西境内布局完整规模较大的文庙,也是太原市区内最大的文庙。
太原文庙,占地面积3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坐北向南,现中轴线基本保留了太原文庙原有建筑格局,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六角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和崇圣祠,前后四进院落式布局。
2013年3月5日,太原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古镇
青龙古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太原市阳曲县与尖草坪区相邻的侯村乡,该村紧傍108国道、北同蒲铁路和二广高速(原大运高速公路),交通极为便利。全村总面积235万平方米,其中耕地面积3500亩,户数500户,人口1400人。
青龙古镇,是一处集军事、古建、园林、庙宇、祠堂、古道、地道于一体的北方明清古建筑群,是晋商“走西口”的商贸通衢,也是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的必经之路,是“太原道”上的重镇之一。古镇内东建文昌祠、西设龙王庙、北筑凤头寨,依托当地上下起伏、左右蜿蜒的地貌,按照东文西武、南龙北凤、龙凤呈祥的总体布局建造。
青龙古镇被评为全国传统古村落、全省十大新锐景区之一。
◆太原植物园
太原植物园,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太古路与晋阳大道交叉口,北起风峪沙河以北100米,南至太古公路,西起风峪沟口,东到晋阳大道。
太原植物园于2020年12月31日正式开园,占地面积2700多亩,分为三个主要场馆,分别是展览温室、自然科普馆和盆栽博物馆。园内有植物品种3000余种、药茶植物资源50余种,是集山西省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园艺观赏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2022年4月2日,太原植物园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同年12月27日,太原植物园被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太原方特东方神画
太原方特东方神画是华强方特集团精心打造的一座大型文化高科技主题乐园。乐园以中华历史文化传承为主题,通过全新的内容创意、技术创新和精妙布局,融合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俗风情和太原特色文化,展现科技与文化的交融碰撞。
太原方特东方神画占地近40万平方米,总投资30多亿元,设计年游客接待能力超过300万人次。园区包含11项方特独家打造的室内大型高科技主题项目和32项室外游乐项目,以及200多项特色休闲景观和餐厅、商店等。
◆太原森林公园
太原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大同路北36号,占地面积224公顷,是迎泽公园的3.5倍,园内栽植常绿树、落叶乔木等树种达10万多株,是以高大针阔叶林为主体,具有生态、休闲、旅游和科普功能的城市生态型公园,也是太原建成区内最大的一块城市森林绿地。
植物园区,森林景观区主环路两侧栽植针阔叶树约112年品种,65000余株,门区铺设草坪75800平方米,栽植乔灌木2000余株;园内拥有省内首家开放式的占地80亩的百鸟园;还建有占地500余亩的国际标准的九洞灯光高尔夫球场等。公园内可租借单车,是春游,放松的好去处。
◆中国煤炭博物馆
中国煤炭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迎泽大街和晋祠路交汇处,1989年9月30日建成开馆。博物馆分东、西两院,占地约11公顷,建筑面积约90000平方米,由陈列大厅、中国煤炭科教文交流中心、学术报告厅、办公研究楼和现代科技学院等组成。
中国煤炭博物馆是国家级煤炭行业博物馆,是全国煤炭行业历史文物、标本、文献、资料的收藏中心,是煤炭工业的科普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和宣传教育机构。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太原动物园
太原动物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1957年12月,位于太原东北隅的卧虎山上,北涧河以南、享堂新村以北、北同蒲铁路以东、东中环北路以西区域,总占地2032.2亩,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总绿化景观70.2万平方米。是华北地区第二大城市动物园。
太原动物园是山西省唯一集动物科普知识教育、饲养展览、疫情防控、疾病预防治疗和野生动物异地保护功能为一体,兼具综合性服务接待职能的专类公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示范基地,也是打造华夏文明看山西的一流旅游景区和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重要载体。
全园分为鸟类动物展示区、灵长类动物展示区、大型动物展示区等11个动物观赏区,有大猩猩、长颈鹿、大象、褐马鸡等珍稀野生动物以及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250多种,共计3600多头只。
【历史文化】
方言文化
太原市境内方言分两部分,按学界划分,阳曲县属于晋语五台片,其他属于并州片。太原话主要使用人群集中在中老年群体,农村说方言群体情况好于市区。作为一种“魔性”的方言,太原话总能带你“穿越”回家乡,品一品带着一股“醋酸味儿”的独特味道。
太原方言具有山西方言的一般特征。比如,在语音方面保留着古汉语的入声;在词汇中残存有中古时期的“切脚语”;在句法上选择疑问句使用频率很高。就整个太原地区的方言来看,内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城区及近郊与清徐、阳曲、古交、娄烦等远郊县市区区别明显。特别是娄烦方言,由于娄烦地处深山区,交通和经济开发较其他县区迟滞,因而其方言早期状态保存更好,是极珍贵的研究资料。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与省内外、国内外交流的日趋广泛和频繁,太原市城市居民的成分早已打破地域的局限。而城市居民所使用的语言,也逐渐地弱化方言特点而日益与普通话趋同。这方面表现最明显的一点是“入声”字的变化:年龄在50岁以下的人,语言中入声字已经没有“阴入”与“阳入”的区别而统统发声为“阴入”。
民居文化
太原旧式民居,都市中以砖瓦木结构的小四合院为代表。无论其建筑布局,还是风格、装饰,都有不同于别处四合院的特色。
四合院的建筑,以单进院为多见。四面建房,中间为院,房屋开间一般不大。建筑走向,多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取“坎宅巽门”之意,以图吉利;厕所建于西南角,落于坤房。正方一般面阔五间(或三间),基础高出院落,中部三间抱厦,既遮风雨,又增壮观。左右厢房一般各三间,面积较正房房间为小,入深很浅,目的是为了稍增阔院落面积和突出正房。厢房北墙与正房两次间及窗留有风岔,称之为“出气”,略遮挡正房两次间,故五间正房呈三明两暗。
房屋建筑里外墙壁一砖到顶。屋顶多为双坡形,亦有不少单坡顶。有些房屋则前坡略大,后坡略小;有些房屋仅正房为双坡形,厢房为单坡形。一般均有屋脊,亦有卷棚顶的瓦房,有兽头形瓦当以及滴水,形式多样。
太原郊县清代及民国期间的民居,现时已不多见,偶有留存的四合院,多为官宦富商旧宅院,格局多为正房五间,高台基,有重檐全出厦者,亦有中抱厦东西耳房外再配以套间者,通常一门四窗,三明两暗。东西厢房三至五间不等,南房与正房相对,多为三间,大门外建照壁,其余与都市四合院无多大差别。
无论都市或农村,早时住房中多砌炕,卧室多兼厨房,冬日既做饭又取暖。门前多有种树习惯,以槐树为多见,取“怀子”之意,表明旧日盼望人口繁衍的心态。
相声文化
太原莲花落,于清代道光年间传入山西,史称“晋中落子”或“晋中莲花落”,而后在解放前随着民间艺人李莲根逃荒传入了太原晋源一带,20世纪60年代太原莲花落最终形成,并在上世纪80—90年代迎来了其发展的繁荣时期。
太原莲花落的繁荣与中国改革开放几乎同步。莲花落迅速成为那个时期太原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太原市的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听到录音机、电台中播放的太原莲花落唱段,其中经典的语言对于老太原人来说更是张嘴就能说上几句。这些作品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批判旧思想提倡新风尚的,有讽刺腐败现象的,也有期待祖国团圆、崇尚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丰富、雅俗共赏。这些作品将太原方言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世人面前、挖掘出了太原方言的美感和幽默。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原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地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形成了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晋剧、莲花落、太原锣鼓、老陈醋、剪纸、晋祠庙会、琉璃、砖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所蕴含的晋商文化、农耕文化、手工文化至今传承有序,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文化形态。
全市拥有市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传习展示中心1个,县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传习展示中心5个,分别为小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阳曲县、清徐县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传习展示中心。
太原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省级65项、市级160项;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65人、市级136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传承的方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地方特产】
太原人的传统饮食习俗以面食为主,副食是蔬菜和少量的肉类。长期重主食、轻副食。太原面食品种丰富,制作精美,尤以煮食类面食为代表,有“河捞”“拨鱼儿”“抿圪蚪”“揪片”“削面”“拉面”“剔尖”“溜尖”“擀面”“擦尖”“圪垛儿”“蘸片子”“擦圪蚪”“抿尖”“圪搓搓”“包皮面”“煮疙瘩”,等等。民间有“一面百样吃”和“七十二样家常饭”的说法。太原面食是山西饮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面食花样之多和制作之精,实令外地人称奇。
太原过油肉
过油肉是山西省最著名的传统菜肴,起源于明代,原是山西阳泉平定古州给官府中的一道名菜,后来传到太原一带民间,再逐渐传播至山西其他地区。
太原刀削面
太原刀削面以刀工、削技绝妙而被人称为飞刀削面。所用之刀是特制的瓦形刀。面要揉成尺余长的筒状,削面时人站锅前,一手托面,一手持刀从上向下往锅里削。
稍梅
百花稍梅是太原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稍梅好吃难和面,皮薄挑馅打花难。
太原莜面栲栳栳
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区民间的家常美食,现已作为杂粮小吃在饭店酒楼大受欢迎。其制法、名称来历,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
太原羊杂割
羊杂割,为山西的一种地方小吃。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是忽必烈之母所赐。羊杂最开始是怀仁的名吃,在雁北一带小有名气。
头脑
太原特有的一种风味早点,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从农历白露到翌年立春期间,太原各清真饭店都争相推出头脑。
老鼠窟元宵
老鼠窟元宵是山西省太原市的地方传统名小吃。皮薄馅满,味道甘美。久居太原或临时来太原走亲访友、旅游的人们,都要慕名前去“老鼠窟”品尝。
老豆腐
老豆腐也叫豆腐脑,太原的豆腐脑那是出了名的美味小吃。街头早餐。正宗做法是用糖饧起色,加火烧开后,加入湿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丝,加豆腐脑适量,葱盐椒调味。
荞面灌肠
作为小吃,遍及山西太原市的各个街巷,一般都和凉粉、面皮、担担面、米线等混在一起,属步上大席的小吃食,却备受人们的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