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地区北中部,吕梁山中段西侧,东与娄烦、交城为邻,西与临县接壤,北倚兴县、岚县,南与离石相接,于1971年恢复组建,县城驻圪洞,距吕梁市44公里。全县总人口14.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57万人。
行政区划
方山县辖5个镇、2个乡:
镇:圪洞镇、马坊镇、峪口镇、大武镇、北武当镇
乡:积翠乡、麻地会乡
历史沿革
战国时为赵国皋狼邑,西汉置皋狼县,东汉末废。北齐文宣帝时置良泉县,隋炀帝大业三年徒治方山镇,改名方山县。据本县赵庄村和大坪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鉴定,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境内繁衍。
县境战国时期始置皋狼邑,属赵地,西汉置皋狼县属西河郡。西晋置左国城,属西河国。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552)置皋狼县,属怀政郡(离石)。北周静帝大象年间增设窟胡县,属石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建方山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置方州,县属之。武德三年(620)州废,改属石州。贞观十一年(637)方山县治移往今古贤,仍属石州,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县治迁于积翠山。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省方山县,并入离石县,属石州。民国七年(1918)复置方山县,属冀宁道。民国二十六年(1937),属第四行政公署。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二行政公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晋西北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山西省第二济南区公署,县属四专区。民国三十一年三、四专区合并为三专区,县属三专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西北行政公署改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县属晋绥边区三分区管辖。1949年2月15日晋绥边区与陕甘宁边区合并后设晋西北行署,下设4个分区,县属离石分区。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县属兴县专区。1952年7月1日,撤销兴县专区,县归榆次专区。1954年7月1日与离石县合并为离山县。1958年11月10日中阳县并入离山县后,改名离石县。1971年5月1日恢复方山县,县城设在圪洞镇,属吕梁地区。2004年5月,吕梁撤地建市,方山县归离石市管辖。
地理气候
地理:全县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为孝文山主峰,海拔2831米,最低点为大武镇武回庄河滩,海拔986.7米。北川河纵贯南北,七条支沟横卧东西,南北长62公里,东西宽46公里,总面积1434.1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74.9万亩(包括国有林52万亩),天然和人工草地43.4万亩,耕地面积41万亩,其中基本农田23万亩,共有四荒面积26万亩。
气候:全县年平均7.3°C,年平均降水量440 -- 650mm,无霜期由南到北逐步递减,最南端的大武镇达150天以上,最北端的开府乡只有90天左右。
经济发展
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6175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6705万元,农业总产值1亿元,外贸进出口1600万美元。
着眼于工业强县,坚持“扶优扶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实施企业改制,开发潜力产品,扶持优势企业,构建起了以霍州煤电集团方山煤业公司、中盛水泥有限公司、新星冶炼有限公司、印刷厂、远昌生态有限公司五个优势企业为龙头,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工业经济格局,200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2.5亿元。
煤焦:以霍州煤电方山煤业公司为龙头,带动裕丰煤矿、张家塔煤矿、曹家山煤矿,店坪煤矿已投入6000万元,完成一期工程改造,全县原煤年生产能力达到180万吨,以保安焦化厂为主的焦化企业年生产能力达到30吨。
冶炼 :以新星冶炼公司、宏盛冶炼为龙头,新星冶炼投入200万元2#高炉进行改建,形成了集“采煤--炼焦-炼铁-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年生产生铁3万吨,洗精煤15万吨,冶金焦6万吨,白灰3万吨,随着宏盛冶炼的建成投产,年产生铁可突破10万吨。
建材: 以中盛水泥为龙头,特种水泥厂、西相王水泥厂、建材厂三个分厂,通过技改,水泥年生产能力达到35万吨,投资8000万元的东相王水泥厂破土动工,主体土建工程已经就绪,争取2004年5月投产,全县水泥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
木业:以富豪家私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全县50余户家具生产企业,采用现代工艺,生产各类家庭套房系列、现代办公系列、板式拆装系列家具,年产值5000万元,“晋方”牌家已成为全省名牌,具有相当的市场。
酿造:以大山里来食品、老传统酒业为龙头,白酒生产能力6000吨,沙棘系列饮品年生产能力5000吨。
农产品加工:有远昌生态农产品系列开发、通泰昌公司万寿菊加工、相当特种养殖公司肉产品生产、春景农林生态发展公司草粉饲料加工、正阳集团畜产品生产、绿宝小杂粮加工……教育科技 方山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县办中等职业学校一所,教学班15个,设护士、师范两个专业。重点高中一所。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县城距省城太原220公里,跑离石市40公里,距交口火车站45公里,境内国道209线(呼市--北海)纵贯全县南北,大武至交口一级公路奠基开工,年内国庆投入运行,通临县有109省道和架梁公路,通交城有开麻公路,出入境公路畅通,四通八达,全县已经实现村村通公路,3年内实现村村通油路。
电力通信:乔沟110KV变电站建成投入使用,圪洞、大武35KV变电站改造工程全部完工,电力调度营业大楼建成,农村10KV线路工程、城区低压线路改造工程投资2600万元,已经初步完成农网和城网改造。全县固定电话实现村村通,拥有量7600户,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率90%,开通有中国移动、联通、小灵通信号,拥有用户4500户,宽带互联网开通,入网用户200余户。全县设有六个邮电支局,邮件、电报、报刊收发畅通。
水利设施: 全县145个行政村吃上自来水,占全县的81%,北川河水源利用5%,水资源丰富,投资3亿元的横泉水库破土动工。
电视广播: 有线电视覆盖了全县7个乡镇144个村,覆盖率达到85%。
文化卫生
有县级医院两所、乡级卫生院11个,厂矿企业卫生所5个,农村基层卫生员225人。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23人,其中高级职称15名,中级职称160名,初级职称380名。是全省爱国卫生先进县,2003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1.78‰。
坚持弘扬主旋律,倡导现代文明新风尚,历年来坚持开展“三下乡”、“送温暖、献爱心”、“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公民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全县有省级文明单位5个,地级文明单位35个,先后获得了“省级文化先进县”、“省级广播电视先进县”等称号。县级办有“方山报道”周刊,文化氛围浓郁,林祥同志先后发表有《清官-于成龙》、《轻舟集》等文学作品,武有平等人亦有专著出版。
全县基本完成了企业、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社会化发放,2003年征收社会保险费716万元,下拨救济款96万元,救济粮92万斤,3900名贫困人员纳入低保范围,初步建立了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
城乡建设
1999年以来,县城累计投资2.5亿元,完成了209国道改线扩城工程,新建了积翠街、府前路、武当路、石滩路1780米,改造了摩家塔一巷、二巷、三巷,建安路、经贸三巷等16条4180米,铺设下水管道2000米,新建了1.3万平方米的国旗广场和3.4万平方米的积翠公园,改造了体育场、武当宾馆、政府大楼,完成了西山绿化3500亩,新建西山吊桥、拱水坝2座、人字闸2处,种植草坪1300平方米,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乡村城镇建设完成了五大镇城区规划,新建专业市场3个,改造道路20000米,改造下水管道7000米……
旅游资源
北武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古称龙王山,位于山西省方山县境内,吕梁山脉中段,南距离石市32公里,东北离太原 216公里。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由72峰、36崖、24涧组成,主峰香炉峰,海拔2254米,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它集“雄、奇、险、秀”于一身,是吕梁山的一颗明珠,素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系我国北方道教圣地之一。
南村古城遗址:位于县城南22公里的南村,始筑于战国,此后扩建。汉代为县治,晋代为左国城。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古城坐落在四周陡峭的黄土原上,是兵家必争的要塞。古城形制特殊,为适应自然地埂条件和军事防御措施的需要,城址平面布局在国内实属罕见,城外西南边有北川河及其支流,远眺城周的东、南、西三面被土丘陵环绕,唯古城之北,地势开阔而低平。古城最外围周长为9932米。此外战国的皋狼城遗址位于中部,汉代的皋狼县和晋代的左国城是在战国邑的基础上扩建的。出土文物有:仰韶文化的红陶双耳平地瓶、杯、石铲,龙山文化的灰陶碗、罐,战国时的铜镞、陶鬲、瓮,汉代陶壶、罐等。
张家塔村堡遗址:堡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0米。现只残存村堡北门及部分明清民宅,属清代遗址。
舍利塔:位于韩庄村,创建于北宋淳化年间,仿木砖结构楼阁式,占地4平方米,通高三层三檐4.6米,平面六角形。
九龙庙:位于庙底村,元代建清凉寺,座北向南。明万历五年重修,改称九龙庙,有山门一座,上建戏台。左右两侧有钟楼、鼓楼,正殿为单檐歇山顶柱石基,保持元代复盆样,正殿前有献殿一座,东廊3间,西窑3眼,均为砖木石结构。
大武木楼:建于明代景泰四年(1453),楼高3层18.5米。三檐十字歇山顶,一层基础瓠砌,高1.5米,立16根木柱,其中4柱通天,楼内现存彩像2尊,整个建筑由大小3200余个木构件组成,总重170余吨,为省级文物.
太和宫 :位于曹家沟村东,座西北向东南,前后两院,有山门二门,9眼砖窑洞及其真武大殿构成轴线,两厢由钟鼓楼及砖窑墙环峙。殿内存壁画50平方米,维修碑刻10余通。
于成龙、于准墓:位于横泉村南,坐东向西,墓地长50米,宽40米, 于准墓位于来堡村对面南沟,墓高2米,墓周15米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