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位于晋西北 ,西靠黄河 ,与陕西佳县、吴堡隔河相望;北接兴县;东连方山、离石;南与柳林交界。面积 2971 平方公里,现辖10镇28乡,人口54.55万,是吕梁地区人口最多的县。
行政区划
临县辖4个街道、13个镇、10个乡:
街道:城内街道、白文街道、三交街道、碛口街道
镇:临泉镇、白文镇、城庄镇、兔板镇、克虎镇、三交镇、湍水头镇、林家坪镇、招贤镇、碛口镇、刘家会镇、丛罗峪镇、曲峪镇
乡:木瓜坪乡、安业乡、玉坪乡、青凉寺乡、石白头乡、雷家碛乡、第八堡乡、大禹乡、车赶乡、安家庄乡
历史沿革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置临水县(亦作陵水),属西河郡。西河郡属36县,地跨秦晋两省,黄河以东为15县 ,临水县其一。故治在今曜头乡郝峪塔村北古城梁。县境的南面为皋狼、蔺、平周。王莽时期,临水县曾改监水县。东汉,复名临水县。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西河郡36县并为13县,郡治(平定县,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境)南徙509里置于离石县。临水县并入离石县,仍属西河郡。汉末,西河郡并入太原郡。三国初,仍属太原郡。魏黄初二年(221)设置西河郡,仍属西河郡,治所在兹氏(今汾阳县)。两晋时县境辖于离石,为匈奴占领。十六国时期,属离石镇。南北朝时期,北周时置乌突郡、乌突县,故治在今县城南30里府底村。临南(三交镇以南)置定胡郡、定胡县,故治皆在今柳林县孟门镇。临东(三交镇以东)置窟胡郡、窟胡县,故治在今方山县南村。
民国废除府州,县直属省辖,仍置冀宁道。境内实行区所制,划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民国29年(1940)本县解放,成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全县划为10个区;10月,为抗日战争所需,将临县分为临县、临南两个县,临县设7个区,临南设5个区。民国35年(1946)1月,南北合并,仍称临县,下设10个区,2个市(临县市、碛口市),民国36年(1947年)8月,改碛口市为第十一区,属晋绥边区所辖。
1949年后,属兴县专署管辖。1952年 兴县专署撤销,划归榆次专署管辖(后改晋中专署),全县为11个区,1 个市。1953年3月,又增设2个区,共设13个区,144个乡。1955年3月,将13个区划为4个中心区,144个乡未变。1956年4月,撤销四个中心区,将原来的144个乡合并为74个乡、1个镇。1958年3月,全县75个乡、镇合并为61个乡。1958年10月,撤销61个乡,设立15个人民公社。1959年3月增设为20个人民公社,4月又增设为26个人民公社。1961年7月,全县有增设为40个人民公社。1965年4月,又增设为41个人民公社。1971年吕梁地区组建行署,由晋中专署划归吕梁行署管辖。1971年5月,石站头、韩家山、阳泉三个公社划归方山县管辖,离石县的坪头、西侧则两公社划归本县管辖。1972年8月,阳泉公社划归本县。1972年3月,坪头、西侧则两公社划归离石。1973年2月,将兴县的蔡家会、圪垯上两公社划归临县管辖。1975年11月撤销城镇公社。1976年1月,蔡家会、圪垯上两公社仍划归兴县管辖。至此全县划为38个人民公社。1984年4—7月,改乡(镇)村制。全县设10个镇,28个乡。2002年撤乡并镇,全县设13个镇,10个乡。2004年7月吕梁撤地设市,仍由吕梁市管辖至今。
气候环境
临县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由于长期受流水切割,地形破碎,河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整个地势呈东北向西南倾斜。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山峰有北部紫金山;东部柏榆庙山峰海拔1924米,为该县最高峰。境内主要河流有湫水河,发源于兴县白龙山南麓,从东北部阳坡村入境,由南部碛口汇入黄河 ,流长90公里 ,沿河两岸大小支流26条,均系山地河流,夏季水量暴涨;县境西缘黄河自北而南经本境流程 102公里。
临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8.8度,一月均温--8.1度,7 月均温 22.6度,年均降雨量521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170天左右。
社会发展
临县现有耕地 141.15万亩,粮食作物有小麦、谷子、高粱、玉米、糜子、豆类、薯类、莜麦等。经济作物有枣、油料、棉花等。临县矿产资源丰富 ,品种众多 ,开发前景广阔。该县主要工业有发电、采煤、炼焦、冶铁、化肥、水泥、酿造、纺织、印刷、陶瓷、造纸、食品加工等。临县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 ,境内碛口至兴县的干线公路纵贯全县南北,城关至岚县的干线公路横穿县境东部。此外,还有乡镇级公路多条,连接着各乡镇及矿区。克虎黄河大桥的建成,对晋、陕两省的物资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临县红枣年产量居全省各县之首,有“红枣之乡”的美称,加工的 红枣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打进了国际市场。临县豆腐和优种驴也颇有名气。坐落于临县碛口镇卧虎山的黑龙庙,始建于清代乾隆年初,于光绪26年竣,庙宇面对滚滚黄河,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合理,造型奇伟壮观,是人们参观游览的好去处。
旅游景点
碛口风景名胜区、大渡山名胜古迹、临县义居寺、宝珠山、克虎镇黄河沙滩、克虎镇黄河峡谷、克虎黄河滩枣林。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主要保护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禽褐马鸡及其栖息地。地处巍巍吕梁山脉的中段,是莽莽黄土高原上保存完整的一个绿色宝库。系山西的主要河流文峪河的发源地。位于交城县西北部,距太原150公里。
自然保护区山高林密,沟谷交错,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现有国家一类野生保护动物褐马鸡两千多只。这里群山环抱,奇峰绵连,溪水潺潺,云遮雾障,劲松森森,奇花异草,稀禽珍兽。有:“云顶日出”、“龙泉飞瀑”、“笔架生辉”、“文源晚翠”、“古树宝塔”、“天门瑞气”、“雄狮夕照”、“凤凰观塔”、“石猪受难”、“风动石”、“仙人洞”等自然景观。春季绿染花香,夏季云海茫茫,秋季霜叶似火,冬季银装素裹,蔚为壮观。
不曾到过庞泉沟,难以领略原始森林的古老、浩瀚与神秘;身临庞泉沟,便觉都市风景都黯然失色。
庞泉沟的美,美在质朴无华,浑然天成,无一丝人工雕凿之痕。清新纯净的空气包容、呵护着远道而来的每一位游客;蓝天、大地、丘陵铅华洗净般一尘不染赏心悦目;潺潺溪水轻柔地流淌,像纤纤素手为游人注入一丝生命的平缓;古老凝重的原始森林像一列列整装待发的士兵,发出肃穆低沉的低吼;伟岸的松柏,优雅的白桦,繁茂的灌木舒枝展向天起舞,飘洒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美丽画卷;形态迥然各异的嶙峋怪石不失古拙苍劲,凝结为一尊尊巧夺天工的奇观壮景;许是这迷人的庞泉沟太幽静平和了,那清冽的山涧瀑布虽不壮观却欢快忘情地奔腾欢跃,飞溅起颗颗珠玉,飘洒出串串音符,山谷轰鸣、震颤着、击打着,奏出一曲曲非凡的人间仙乐,游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位于山西省方山县境内,吕梁山脉中段,距离石市32公里,离太原216公里。
相传道教尊奉的神真武大帝在湖北武当山被封为北方正神后,在北方觅得这一高山,为区别于武当山,故称此名。北武当山由72峰,36崖,24涧组成,主峰香炉峰,海拔1985米。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素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集“雄、奇、险、秀”于一体,是吕梁山的一颗明珠,素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系我国北方道教圣地之一。
1994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
卦山,位于交城县城北3公里处。因山的形状酷似八卦而得名,是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著名旅游景点。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参天、寺宇巍峨、华严道场而早在唐代就闻名遐迩。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将它跻身于三山五岳的行列,称誉为“第一山”。
古柏为卦山的一大奇观,其树形怪异,趣味横生,别有风韵。诸如龙爪柏、牛头柏、孔雀柏、绣球柏、母子连根柏等,让人叹为观止。
清代,曾有人将“黄山之松、卦山之柏、云栖之竹”列为华夏树木奇观。卦山古柏扎根于悬崖绝壁,钻岩抱石,姿态各异,著名的有龙爪柏、牛头柏、连理柏、文武柏等,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古往今来流传有许多神秘美妙的神话传说。刘胡兰纪念馆,坐落在山西省文水县刘胡兰村南,东濒汾河,西接太汾公路,地势开阔,禾木丰茂。纪念馆始建于1956年,建筑总面积8400平方米,1957年刘胡兰烈士就义10周年时落成并对外开放, 成为向全国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黄河纪念馆建筑总面积6万平方米,以纪念碑和陵墓为中轴对称分布,疏朗壮观,端庄肃穆。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广场,花坛中央耸立着高大的汉白玉纪念碑,碑的正面,有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这是对刘胡兰一生崇高的评价,也是对一切革命烈士的光辉赞誉!碑的背面,镌刻着《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于追认刘胡兰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碑后是近3000平方米的槽形建筑,正面栏柱中央悬挂着郭沫若所题馆匾“刘胡兰纪念馆”。 周围的火炬象征着中华儿女“发扬胡兰精神,献身四化大业”的信心和决心。
土特产品
红枣产业是吕梁地区的一项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全区现有红枣栽植面积155.31万亩,主要分布在临县64.7万亩、柳林27.23万亩、石楼30.68万亩、兴县20.5万亩、交城等7县市的65个乡镇1240个村庄。正常年景年总产量1.1亿公斤,占山西省总产量的67%,占全国总产量的13.4%。临县被列为全国产枣第一县 ,柳林县三交镇被列为产枣第一镇。本区红枣品种主要有木枣、梨枣、骏枣、帅枣、油枣,近年来还引进了赞皇大枣、金丝小枣等优良品种,其中梨枣、骏枣、木枣被列为全国十大名枣之列。
汾阳核桃以个大、皮薄、肉厚,易取仁,出油率高驰名中外。汾阳种植核桃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汾阳核桃有大龙眼、小龙眼、大花、纸皮露仁、早熟、串儿、穗状、光皮棉、长腰、抗风、横兰兰等五类12个品种。光皮棉核桃,粒大皮薄,表面光滑,每斤20多个,出仁率高达58.19%,仁含油量达72.65%。汾阳核桃年产量可达2500吨,居全国县级首位。 汾阳核桃产于古汾洲,古称"汾洲核桃"。汾洲包括现汾阳、孝义、交口县一带大约30个乡500个自然村。这里紧傍吕梁山麓,黄土丘陵适于种植核桃。据记载,民国初年,天津等地的客商把收购的核桃加工成桃仁,远销香港、南洋、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印度等。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又名醋柳,胡秃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耐寒抗旱,耐土壤贫瘠。根系发达,有根瘤。其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中国分布面积(东北、华北、和西北)最大,种类最多。
沙棘的果和叶中含有很高的生物活性物质,医药及日化工业开发价值很高;极具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价值。中国的沙棘,是黄土高原及其他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维生素”,沙棘产品是实实在在的“生态有机产品”,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的首选树种。
沙棘是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的总称。系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高山区。在我国,南起西藏、云南,中经四川、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至新疆、内蒙古、辽宁等省(区)都有大量种植,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北京等省市也有少量栽培。全国沙棘总面积达100万公顷以上,其中天然林约占70%,人工林约占30%。
山西省约有沙棘林33万公顷, 其中成片林约有20万公顷,约占全国沙棘林总面积的一半,吕梁地区沙棘林面积达8.47万公顷,占到山西省全省的50%。吕梁境内各县山区大都有沙棘分布,分布面积在6670公顷以上的县市有岚县、方山县、交口县、中阳县、离石市、交城县、兴县等,岚县沙棘面积达1.47万公顷,方山县沙棘面积达1.2万公顷,全区沙棘林约有156万亩。交口沙棘林面积约20万亩,年产沙棘400万公斤以上,是全国八大主产县之一。吕梁是山西最大的连片天然沙棘林区,固有“世界沙棘在中国,中国沙棘在山西,山西沙棘在吕梁”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