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缘,西倚吕梁山, 东临汾河水,县城距省会太原76公里。全县总面积1067平方公里,耕地60万亩,辖12个乡镇,199个行政村,人口42万。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文水自古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古有一代女皇武则天、宋朝名将狄青,今有女英雄刘胡兰。武则天纪念馆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胡兰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中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邮编:032100。代码:141121、142322。区号:0358。
行政区划
文水县辖7个镇、5个乡:
镇:凤城镇、开栅镇、南庄镇、南安镇、刘胡兰镇、下曲镇、孝义镇
乡:南武乡、西城乡、北张乡、马西乡、西槽头乡
历史沿革
文水,因境内有文峪河水而得名。春秋属晋,称平陵县,战国为大陵。西汉设大陵县,别置平陶县,北魏废大陵县置受阳县,平陶县徙往今平遥,隋开皇十年改受阳为文水县,唐天授元年(690年)因文水是武则天故里,改名武兴县,神龙元年(705年)改称文水县。1958年并入汾阳县,1959年复置县。
2000年12月至2001年4月,文水县基本完成撤并乡镇工作。经山西省人民政府2001年1月12日晋政函(2001)16号函《关于文水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批准,文水县乡镇调整情况如下:一、将沟口乡和宜儿乡并入城关镇,设立凤城镇。以原沟口乡、宜儿乡及城关镇的行政区域为凤城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城内大陵街118号原城关镇办公楼内。二、将苍儿会乡并入开栅镇,设立新的开栅镇。以原苍儿会乡和开栅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开栅村。三、将上曲乡并入刘胡兰镇,设立新的刘胡兰镇,以原上曲乡和刘胡兰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刘胡兰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刘胡兰村。四、将南白乡并入南安镇,设立新的南安镇,以源南白乡和南安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南安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南安村。五、将南齐乡并入下曲镇,设立新的下曲镇,以原南齐乡和下曲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下曲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下曲村。六、原南庄镇、孝义镇、西城乡、南武乡、北张乡、马西乡、西槽头乡建制保持不变。
地理环境
该县西高东低,可分平原、丘陵和山地,东部平原,海拔在 800米以下,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交通方便,人口密集,为该县主要的粮棉产区,中部黄土丘陵区,面积较小,这里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海拔在1300米左右。西部山区,山高坡陡,多呈东西走向,大部分生长有松树和混合林,主要山峰有五龙庙、百花崖、闻则峪山、大东沟垴、大肚崖等,海拔在1700至2000来之间,其中县境西北的五龙庙为最高,海拔2106米。境内主要河流有汾河、文峪河、磁窑河、三道川河等。
汾河流经县东,是该县与祁县、平遥的界河。文峪河发源于关帝山,由北谷口入境流至开栅向南流入汾阳。磁窑河在本境的汾河、文峪河之间,与汾河平行流入平遥西北部。三道川系文峪河支流。文水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10度,一月均温--6度,七月均温22度,年均降雨量450毫米,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160至180天。
物产资源
全县主要种植小麦 、高粱、谷子、玉米、棉花、蔬菜和梨等。其中南安镇为果园区。
文水县矿藏丰富,主要有煤、铁、石灰石、钾长石等。工业主要有煤炭、化肥、农机、水泥、机械、化工、制药、针织、食品加工等行业。
交通状况
该县交通方便,307国道纵贯全县南北,夏汾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城关至祁县和以县城为中心的县级和乡镇级公路纵横交错,贯穿县境东部地区。
旅游名胜
刘胡兰纪念馆: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山西省文水县刘胡兰村(原名云周西村)村南。文(水)祁(县)公路从纪念馆北墙通过,东接大运公路,西连307国道,将该馆与山西中部的晋祠、卦山、玄中寺、武则天纪念馆、杏花村汾酒厂、晋商宅院(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等)、平遥古城等景点连在一起,形成一条旅游热线。
上贤遗址:位于文水县城西南10公里处的上贤村,东起太汾公路西侧的土塄,西至上贤村西梁顶,南起上贤村南,北至邻村马村界沟,面积约4平方公里。 上贤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第一批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层厚度大约2——3米。遗址内现已发现两座陶窖,四处穴居坑,地面散布着灰色绳纹陶、红陶、夹砂陶片等。至今当地农民在农田基本建设中仍 不断出土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以及汉代的陶器、铜器等。1987年,文水县博物馆在上贤村西坡地处发现一处瓮棺葬,在其一穴居坑下方1.2米深处出土陶鬲三件,一件完整,两件残缺,三件套合在一起,内敛一具婴儿骸骨,头骨散碎,部分小指骨存在,面部眉骨较完整。
梵安寺塔:俗称“上贤塔”,位于上贤村北,原系梵安寺附属建筑。据《文水县志》与《山西通志》记载,该塔建于北宋崇宁三年,但从塔上大量的绳纹砖看来,该塔唐代已有。梵安寺塔高42米,周长26米,为七级楼阁式砖塔。塔顶无塔刹,塔基无石砌根基,整座塔矗立在灰土平面之上,造型殊异,风格独特,世属罕见。在第七级上原有一座小庙,内供铁佛一尊。抗战期间,八路军常在庙内设嘹望哨,监视日寇行动,日军便毁掉小庙,盗走铁佛,拆掉塔内阶梯与阶层,使该塔变成了一座上下贯通的内空塔,至今塔身上当年战争留下的累累弹痕仍历历在目,成为日寇侵华罪行的历史见证。近年,有关部门在塔下发现一地宫,据考原存有石碑,惜早已不知所踪。梵安寺塔寿享千余年,期间,不论是风侵雨蚀、雷轰地震,还是人为的破坏,都未能使它屈服。古塔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牢固的结构,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至今巍然屹立在文水大地上。
西峪口遗址:位于文水县西峪口村。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兽牙装饰品。在村南山腰约60米处,曾发现过羚羊骨和巨大的古生物头骨化石。
孝义镇市楼:位于文水县城西南8公里处孝义镇中心。原建于清代,属砖木结构建筑,高18.5米,占地76平方米,楼基与一层、三层系砖修,二层为砖木混合结构,周围有城垛式围栏,三层有平座,单檐十字歇山顶。据二层东北角石碑记载,清朝嘉庆十八年()曾对该楼进行过一次重修。一百多年来,孝义镇市楼久经岁月剥蚀,雕梁画栋、斗拱飞檐早已褪尽芳华,但却更增其沧桑古韵。
石永村市楼:位于文水县城东南20公里处石永村中。属明代早期建筑,木制结构,凭四根通天柱和十二根支柱支撑,高17米,占地110平方米。明三层,暗两层,二层有平座,曾供有佛像五尊,可惜解放初遭毁坏。楼顶为十字歇山顶,琉璃绿瓦,金碧辉煌,丽日照耀,流光溢彩。据碑文记载,明宏治十年(1497年),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五十八年(1798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以及1984年,曾对该楼进行过六次维修和彩绘,使这座历史悠久的市楼风华永驻,雄姿长存。
狄青庙:位于文水县城南30公里处狄家社村中,又名狄武襄公祠,为北宋名将狄青之家祠。原由狄青次子狄谘率昆弟族人于北宋嘉礻右四年(1059年)修建,大元元员二年(1296年),狄青七世孙狄晖重修,现存建筑为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修建,1957年东西配殿不幸被拆除,仅剩正殿与山门,1994 年狄家社村民集资对正殿进行了一定修葺,仍按原制立于八级台阶之上,三楹二柱,单檐硬山顶,檐前无斗拱,有插飞。廊下东西立碑石数块,其中狄晖所立《狄武襄公祠堂记》最为珍贵。门面为夹扇门窗,檐下悬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全村公立的横匾一块,上书:经文纬武。门顶悬嘉庆丁卯年(1807年)所立横匾一块,题词:宋室名贤。两匾均为蓝底、金框、金字。正殿正中有神阁一座,内供狄青木雕坐像,面目清秀,温文尔雅,留一绺长须;身披铠甲,头戴紫冠,一身元帅装束。殿内四角立有四个文武待臣,东内侧文侍臣举钦赐尚方宝剑,外侧武侍臣端一个面目狰狞的铜面具;西内侧文侍臣手捧帅印,外侧武侍臣持一杆无缨合箭式大枪。 殿内东西壁原有壁画,现西壁壁画已无,东壁有重描后的中堂画一幅,联语一副。画面上有古松、明月,一童子正向一个儒家装扮的老者求学拜师。联语为北宋著名政治家韩琦所撰,看尽好花春卧稳,醉残红日夜吟多。名将祠堂书此联语,颇耐人寻味。
文水名人
刘胡兰同志,16岁的女共产党员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威武不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毛泽东同志曾为她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刘胡兰烈士纪念馆建在县城东17公里处的刘胡兰村,是瞻仰、参观和教育青少年的革命纪念地。
武则天县城北四公里的南徐村,是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故乡,唐天宝年间,文水县奉诏在南徐村北面为武则天修庙塑像,并尊“则天圣母”,现存武则天庙。
狄青(1008-1057),字汉臣,足智多谋,勇猛沉毅。十九岁从军,因其屡建奇功,仅十几年的时间,便从一名普通士卒升至枢密使,成为宋军最高统帅。宋仁宗、经略使韩琦、范仲淹对其十分赏识。史载狄青上阵对敌,因其相貌美似女子,常被敌人讥笑蔑视,故效仿上古兰陵王,头戴金色铜面具,以增威仪。冲锋陷阵之际,敌军见之,皆惊骇万状,望风而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