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山南端,临汾市西陲,是山西省临汾市所辖县。县境北与永和县接壤,南同吉县毗连;东与蒲县、隰县为邻,西与陕西省延长县隔黄河相望。东西长50千米,南北宽38千米。总面积963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昕水镇。
行政区划
大宁县辖2个镇、8个乡:
镇:昕水镇、曲峨镇
乡:三多乡、割麦乡、太德乡、徐家垛乡、太古乡、榆村乡、安古乡、南堡乡
历史沿革
远在上古时期,大宁县即有先民聚居。
春秋属晋之屈邑,战国时属魏之北屈,大宁汉时属北屈县地,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置大宁县,隋开皇六年移县治于今县址浮图结,大业二年并入午城县,唐武德二年置中州,复置大宁县,贞观元年废中州。元时,大宁并入隰州,二十三年又复置大宁。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6月并入隰宁县,同年又并入吕梁县,1961年6月恢复大宁县建制至今。隶属临汾市。
地理地貌
大宁县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地貌复杂,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东向西逐渐倾斜。南北群山环绕,中部丘陵、垣川交错,昕水河由东而西横穿县境,注入黄河。河谷两岸地势平缓,为主要农作区。
境内山脉均系吕梁支脉,东南隅石头山、海拔1710米,为县内最高峰;其次是南部二郎山主峰桦木山,海拔1626米;北部的石坪山海拔也在1500米以上。河流有昕水河,其支流义亭河发源于吉县金岗梁,自东南向西北,在城关注入昕水河,全长70公里。全县共有较大的垣面九个,其中有号称万亩平垣的太德垣。
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逶迤,梁峁层叠,垣坡连绵。南北高山对峙,中部昕水横贯,东高西凸,形如盆地,有“三川十塬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之说。海拔最低为481米,最高为1719米。境内有昕水河、义亭河和岔口河三条河流。从川到山形成中部河川区、南北部土石山区,东部残塬沟壑区和西部破碎残塬沟壑区等四种地貌单元。土壤为地带性褐土,耕作土壤氮缺、磷少、钾有余,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
气候特征
大宁气候属暖温带亚干旱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466.7小时,年平均气温10.7℃,一月零下7℃左右,七月23℃上下。气温年较差31.8℃,年平均降水量536.9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12天。
资源特产
县内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石材、矿泉水等。
煤炭为2号、9号煤,储量达20亿吨,煤层厚度大,未受破坏,具备建设大中型煤矿企业的条件;石材为砂岩石系列,具有亚光型、吸水性强、无辐射、无污染等特点,特别适合室内装饰、桑拿池装修和雕刻,目前在世界比较流行;矿泉水富含锶钠等元素,被誉为山西第一水。
气候条件优越,盛产粮棉,宜于林牧,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西瓜、绿豆等,尤其是西瓜含糖量高,瓤沙汁甜,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声誉。绿豆面当地又称杂面,由大宁县牧岭矿泉水浸渗,优质绿豆与小麦按一定比例配磨而成,豆味适中,被誉为当地的特产之一。
经济概况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47亿元,同比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785亿元,同比增长19%;财政总收入完成3323万元,同比增长9.7%;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33万元,同比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87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68元,同比增长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84亿元,同比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54亿元,同比增长30%;粮食总产量达到2.6万吨,同比增长42.9%。粮食总产量达到2.8万吨,同比增长27.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
全县共有耕地15.11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为主。森林面积为29万亩。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焦炭、水泥、味精等。另外有机械、五金、建筑、印刷、加工等行业。农业上着力培育羊、枣、草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兴草业、建枣园、办羊场,工业上以“三五五”为重点(发展三大优势企业、培育五大潜力产品,开发五个新项目),达到人均2亩草、1亩枣、3只羊的“213”目标,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实现利税1200万元。与民建临汾市委共同兴建了18公里长廊式石材工业园区,邀请有关专家制定了石材工业园区开发规划,不到一年的时间,先后引进10余家外地企业前来大宁投资开发石材。石材已成为大宁的象征品牌,石材园区也成为了大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全县新增经济林2.3万亩。种植多年生饲草7949亩、当年生饲草1.02万亩,新建青贮池1345个,羊存栏3.66万只,被省科学技术协会、省农业产业化协会评为百万肉羊产业化工程先进县。修建淤地坝118座,完成土地平整500亩,改良土壤5400亩,新修机耕路1.6公里,建设防渗渠10800米,架设输变电线路3公里,全县净增耕地53公顷。实施了4个村2773口人的整村推进,完成了5个村1500口人的移民搬迁。建设饮水安全工程22处,保证了21个行政村,6307口人的饮水安全。人工造林3.95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通道绿化近100公里,育苗2300亩。建成了马头关黄河公路大桥,“村村通”水泥(油)路12个村76.5公里。新建沼气池1230个。
生态石材开发项目已通过用水许可,部分企业完成了环评和土地规划调整,共争取贷款366万元。建设良种肉羊基地项目共完成投资1138万元,其中,贷款518万元,贴息到位18.2万元。年产100吨麦绿素产品加工项目完成了厂房主体建设和设备订购。二郎山风景旅游区开发项目已开始实施公路拓宽改造工程。年产2.5万吨湿法新工艺炭黑生产线项目前期设计工作基本结束。城市煤气、集中供热、煤化工项目仍在争取中。
基础设施
交通以公路为主,特别是临汾至大宁、大宁至临猗、大宁至隰县、大宁至永和四条主干线,贯穿全境。此外有一些县级公路与乡镇级公路,部分山区运输仍以人背畜驮,交通不很发达。
西外环路、二级客运站、1000立方米蓄水池、宣传文化中心、政府办公大楼等重点工程主体基本完工;街巷设施改造续建工程完成了中市巷的硬化;城区河道清理工程共清理河道垃圾4000多吨;环城荒山绿化工程完成绿化面积2500亩;金殿广场、马头关开发、翠微山休闲公园续建、东关通道拓宽改造等工程。
社会事业
全年培训农民8000人(次)。投资302万元,对31所学校和教学点进行了改造,基本消除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新招聘教师27名,兑现了224名教师的职称工资,为110名代工代教每人每月增加了110元工资;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全年为贫困生免费提供价值43.8万元的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16.18万元。完成了6所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国债建设项目,开展了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启动住房公积金、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农村低保和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工作,基本解决了历年来国有企业养老保险集体欠缴部分。关心困难群众,共发放各类救灾救助资金196.5万元、低保和五保户供养资金430.6万元、面粉5000袋、棉衣棉被3000余件。
旅游资源
大宁自然景观秀丽,人文景观众多,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独特。芝麻滩旧石器遗址、翠云山新石器遗址、周朝小神龙庙、春秋时代的将军墓、明朝的十八罗汉洞和笊篱寨、元代的曹娘娘庙等古建筑历史悠久;白马啸、双锁山、高山、二郎山等山水远近闻名。
黄河仙子(俗称曹娘娘)是黄河流域唯一的女神。相传她本是天庭神女,为救人类而两度下凡,先帮女娲造人,发展人类文明,后又体验民间生活,历尽世上磨难。回归神坛后,立志守望黄河、济世佑民,广得秦晋百姓虔敬,终年香火鼎盛,信客如织,被尊为黄河之主。
黄河仙子祠坐落在马头关半山的黄砂石崖上,结构精巧轻盈,气势崴峨壮观。始建年月已无从查考。
《大宁县志》记载:元大德年间,高唐使者郝季隆撰写碑文立于祠内。(可见最迟800年前就有了建筑)。后历代均对祠予以维修,清代增建插廊,解放后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对献厅进行换梁翻修,将原土木结构山墙全部换为青砖砌体活扇门窗,对祠内外地面重新做了铺装,重塑仙子金身,并增装了石材护栏,新修了山门和踏阶,制做了纪念碑和书记、县长撰写的楹联。工程从2006年8月27日启动,同年11月18日主体竣工,总投资23.5万元,修复后黄河仙子玉容端庄,栩栩如生,黄河仙子祠美轮美奂,面目一新。
大宁饮食
大宁县人食粮以玉米、小麦、谷子为主,豆类、黍子、荞麦次之。除少数地方冬季日食两餐外,绝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早晚以白面馍为主食,喝米汤;中午吃面条、面片、菜饭、抿节等。大宁人饭食花样较多。善于粗粮细作。
干食花样有馍、窝窝、花卷、菜卷、蒸谷垒、豆沙包、包子、饺子、黄煎、油饼、油糕、油条、麻花、饼子、炒饽饽等。
面食有干面、炒面、卤面、汤面、臊子面、合锅面、菜饭、抿节、哈烙等。米饭有大米饭、小米饭等。平时待客,中午多食其子,忌吃撅片。
岁时节日,中午皆食饺子(俗称扁食),红白喜事完毕,必食饺子以示圆满结束,有“大事小事扁食了事”的俗谚。人喜食酸辣,菜肴制作腌、炒、煎、烹、炸、拌并举。平日佐餐为酸菜或咸菜,有时加些炒菜。调味多用醋、酱、辣椒、葱、蒜、花椒粉、芝麻粉、香油、味精。
县人饮砖茶或大叶茶。1980年代以来,大多人家备有花茶或高档绿茶等来招待来客或岁时节日饮用。历来嗜酒好饮,城乡酒风皆盛。不惟男人豪饮,女人海量者亦不乏其人。农家每年腊月酿制米酒(俗称黄酒),平日皆饮白酒。80年代城镇饮啤酒和其它饮料者大增。群众素无食鱼习惯,80年代始有各种鱼类拥入大宁市场,县城居民食鱼渐为常事。成年男子多有吸烟习惯。50年代前,以吸旱烟为主,烟具为旱袋,由铜锅、石头嘴、茹茹杆和烟布袋组成,烟布袋一般绣以花卉。
大宁佛教
佛教传入大宁的时间最迟当在北齐武成帝河清四年(565)以前。明朝中叶,县内尚有浮图结寺院、弥陀寺(西关东南隅)、大安寺(翠微山麓)、西云寺(即西寺)、兴隆寺(石城村)、隆兴寺(白杜村)、温凉寺(康里村)、清凉寺(上村)、资圣寺(内史村西南)、灵云寺(安阜镇)、步云寺(上麻束村)、禅峰寺(孔山之麓秋卜坪村北)、清泉寺(出口坡村)、倒趟寺(内史沟)和堡村坪的大义寺。除浮图结寺院、大安寺、灵云寺、禅峰寺、大义寺撕毁于明末,其余清代皆曾重修。佛教影响较广,乡民大多在居室设檀香木、铜、铁之佛像,龛而祀之,早晚燃香。但只限于祈福禳灾,削发出家者极少。
据传,倒趟寺建于汉代,但无据可考,今存者仅一进两院,周围还有不少土窑洞。清光绪年间尚有僧人,沟内土地皆为倒趟寺庙产。建于县城北寨之巅的“浮图结寺”也是大宁较早的寺院。创建当在北齐武成帝河清四年(565)前。浮图结寺规模宏大,占地约为3.6万平方米,现存明大宁知县邵惠的德政碑一通(已残缺),记载明隆庆六年(1572)邵惠重筑北寨,建高览楼、书院。但未提重修佛寺,故寺院毁坏时间无从考证。
县内较大的寺院遗址有城西西云寺和堡村大义寺。城内西云寺,俗称西寺,在现今露天剧院西侧顶端。寺院规模较大,寺内僧人多时达数十人。现存有清乾隆七年至嘉庆六年的4通僧人墓碑,署名者有师徒性、本、空、超4辈16人。堡村大义寺建造年代不详,传说大义寺分上、下两寺,上寺在村东北隅,下寺在与扶义村接连的交界处,人称“茶坊坪”。两处遗址今存遍地瓦砾,还留有石佛遗迹。据说寺僧最多时有数百名,寺庙毁于战火,僧人远走晋祠和广胜寺。县内寺庙屡经战火,多毁坏坍塌。现存寺庙有清凉寺、倒趟寺、清泉寺。清泉寺僧人在“文化大革命”中还俗,离寺出走,现全县已无僧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