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隶属于临汾市。东临浮山、曲沃、翼城,西傍乡宁,南毗曲沃、侯马、新绛,北连临汾。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6′38〞至111°40′55〞,北纬35°40′05〞至36°03′20〞。南北39.3千米,东西26.5千米,总面积1304平方千米。总人口49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新城镇。邮编:041500。代码:141023。区号:0357。
行政区划
襄汾县辖7个镇、6个乡:
镇:新城镇、赵康镇、汾城镇、南贾镇、古城镇、襄陵镇、邓庄镇
乡:陶寺乡、永固乡、景毛乡、西贾乡、南辛店乡、大邓乡
历史沿革
襄汾县系1954年由襄陵、汾城(又名太平)二县合并而成,取襄陵、汾城二县首字为名。襄陵以晋襄公陵而得名。汾城系古晋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 所谓“汾城”又名临汾城,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城邑,其旧址在今襄汾县南端与新绛县交界处的晋城村。《史记·秦本纪》中:“(秦昭襄王五十年)益发卒军汾城旁”即指此地。西汉因在此置临汾县,县域包括今新绛县和襄汾县南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分临汾县北境设泰平县,县治即今襄汾县古城镇。北周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讳,改为太平县。唐贞观七年(633年),太平县移治敬德堡,即今汾城镇。千百年来,襄陵县和太平县沃野连属,经济富庶,人们安居乐业,素以“金襄陵,银太平”并称于世。
1914年1月,山西省在全面调整省内区划地名期间,鉴于当时全国已有3个太平县,此外安徽省还有唐代所置的太平县、江苏省又在1912年新置太平县,所以决定启用太平县境内的古地名“汾城”,改名为汾城县。此后不久,江苏省的太平县也改名为扬中县。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后称襄汾县。同年10月14日,县人民政府驻地迁到史村,即今襄汾县城。
地理环境
该县地势东西高而中间低。东有塔儿山,属太行山脉,海拔1493米,是该县最高峰;西靠吕梁山麓,中间汾河由北而南纵贯其中。汾河两岸地形平坦,为临汾盆地的组成部分,海拔 500至 600米,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是该县主要粮棉产区。古有“金襄陵、银太平”之称。汾河是该县唯一河流,境内流长四十多公里,河床宽处达千米。其它还有“七一”、“跃进”等干渠。该县年均气温11.5度,一月--4.5度,七月26度,年降雨量 550毫米左右,无霜期 185天。
经济发展
在襄汾人的眼里,工业废渣、废水、废气都是宝贝。他们着眼本县冶金焦化、轻型建材、有色金属和精密铸造4大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培育了20余个投资数亿元的高起点、高档次、高效益的重点工程项目,结合产业特点,制定和落实发展循环经济的长远规划、政策措施、技术途径和推进步骤,变废为宝,整合资源,在内涵扩张,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将其作为转变增长方式、创新经济形态的战略重点来抓,探索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经济模式。
集约发展的工业园区中,以钢铁、焦化企业为依托,扩大焦炉煤气综合利用,以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为依托,大力推进废物资源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循环化、集约型的经济格局。各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促进了经济由线性运行向企业的小循环和园区的大循环运行转变。光大集团的洗煤—炼焦—化工—供气—发电;冶金园区的矿—铁—钢—型材以及废气发电、废渣建材;精密铸造园区的生铁—铸造—机加工—装配等产业链条,或将资源一步步吃干榨尽,循环利用。
2002年,全国煤价扶摇直上,该县清醒地意识到电力紧张的市场走势,引导焦厂和铁厂利用废气余热发电,一些企业积极效仿,新增发电能力10余万千瓦时。2004年上半年,当全市电力奇缺,大小企业叫苦不迭时,襄汾的自备电厂则大显身手,为企业的正常运转立下了汗马功劳。
依靠科技进步,大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节约能源,扩大利润空间,是襄汾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举措。星原、龙兴等6家企业上了10项高炉喷煤技改项目,年可节约焦炭3.8万吨,吨铁成本平均降低约80元。光大公司、张礼银业洗煤厂等企业,采用国内目前最先进的洗煤设备和技术,使回收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襄汾有色金属公司利用自行开发的双飞溅式冷凝电炉炼锌技术,使电炉回收率达93.6%,单炉日产量达14吨,创同行业世界纪录。
2004年12月20日,襄汾县举行了规模宏大的重点工程竣工剪彩暨新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其中“三废”利用的项目就达28个,甲醇、精苯、叽矸及50万吨煤基清洁液体燃料油工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些项目的建设,标志着襄汾县的传统产业改造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济增长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一大批诸如纳米锌粉、恒源高岭土、钾盐等节能、环保、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兴产业也强势崛起,成为该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合作医疗
襄汾县是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5个试点县之一。今年,襄汾县共有98074户386646人参加合作医疗,占农业总人口的90.08%。比上年增加16172人,增长2.64个百分点。2005年,全县共为参合农民健康普查支出137万元,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
襄汾县将做好试点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强化措施,确保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推进。他们的具体措施和做法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基金和经办机构工作经费足额列入预算,确保有关经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做到专户储存,专账管理,资金封闭运行;编印了12万册《合作医疗宣传手册》发送到每个农户,报社、电视台开办了《合作医疗暖万家》专栏和专题节目,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知识和典型事例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对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参加合作医疗个人缴费方面实行补助,对享受合作医疗大病补偿后仍生活贫困的农民实行医疗救助;筹集资金200万元,对9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疗用房进行了新建和改建,改善了医疗条件;对有关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对517名农村卫生所医务工作者进行轮训,提高了管理和服务能力;对大病补偿情况定期通过电视台、乡村政务公开栏公示、公布,该报销的一分不少,不能报销的坚决不报;建立健全了《转诊规定》、《合作医疗补偿流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早解决,试点工作不断完善,日趋规范;2005年10月1日起,全面推行了“直报制”模式,即患病农民在办理出院手续的同时,可在定点医疗机构直接领取补偿款,极大地方便了参合农民。
襄汾县龙澍峪景区
旅游景点
襄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境内有驰名中外的“丁村人”遗址,还有汾城古建筑[城隍庙。五龙庙]陶寺夏代遗址春秋晋城遗址。另外尚有汉末黄巾军郭太部屯兵的白坡垒;、清居民建筑等宝贵文物。
丁村遗址:位于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临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长约十一公里,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
丁村民俗博物馆:位于晋南襄汾县著名的“丁村人”和“丁村文化遗址”所在地丁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至今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各式院落20余处,33座明清时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时代北方农村的村庄格局,分北、中、南三个建筑群。
丁村民居在:山西襄汾县城南4公里丁村。村内遗存明、清两代民居院落二十多座,较早者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至四十年,较晚者为清康熙咸丰间,基本上是明清时期村子的布局。分北中南三个建筑组群,院落多为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格局。院门位置明代多在东南角,清代则活泼多变。建筑形式有厢房、正堂、过厅、门楼之分,位置不同,造型亦异。各建筑构件上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造型优美,刻工流畅精致,是我国明、清民居中雕刻艺术的佳作。
历史文化
原襄陵县为春秋时晋国大夫筼筜的封邑,公元前621年晋襄公死后葬此,故称此地为襄陵。晋襄公名欢,为晋文公重耳之子。晋文公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唯才是用,特别在处理接班人问题上,接受了其父晋献公的教训,除了留德才兼备的公子欢在身边外,将其余庶子皆送往他国,以防止争夺君位引发内乱。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去世,晋襄公继承了父亲开创的霸业,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有力地巩固了晋国百余年的霸主地位。尤其是在崤之战中,晋军大败秦军,俘获秦军三将,再次成功地把妄图东扩的秦国困阻于西北一隅。这次战役是中国历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范例。
公元前621年8月,晋襄公去世,遂葬于今襄汾县襄陵镇南东柴村原上,其地
“襄陵”之名始见于战国时期,《史记·魏世家》:“(文侯)三十五年,齐伐取我襄陵。”西汉始置襄陵县,属河东郡,当时治所在今汾河东岸赵曲。王莽时改名为干昌县。东汉复名襄陵。北魏神?元年(428年),太武帝拓跋焘擒获夏秦王赫连昌,即在今尧都区境置禽昌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襄陵县并入禽昌县。北周时期,禽昌县治所移至襄陵故城。隋大业二年(606年),复名襄陵县。唐元和十四年(819年),移治于汾水西岸宿水店,即今古襄陵村。宋天圣元年(1023年),又移治于晋桥,即今襄陵镇。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为襄汾县。
原汾城县地最初为西周贾伯国,相传周康王封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于贾,为贾伯。公元前703年,在曲沃和翼相对立的晋国内战中,贾伯还参加了周室卿士虢仲组织的五国联军,共同讨伐曲沃武公,这便是《左传》中记载的“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但是20多年后,曲沃武公反而消灭晋国公室,自己做了晋国国君,贾伯国大约就在这一时期被武公消灭。到公元前666年,“晋献公娶于贾”,即迎娶贾伯之女贾君为夫人,说明这时贾国已不是姬姓国,而是异姓的封国了。晋襄公执政时期,还曾封狐射姑于贾,狐射姑字季,故史书中又称他为贾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