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岳山北麓,太原盆地南部,汾河东岸。东与太谷县相邻,西与平遥县接壤,南与武乡县交界,北与清徐县毗连,东南与榆社县峰峦相依,西北与文水县隔河相望。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县城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山西省会太原市67公里。因古时有昭馀祁泽薮而得名。全县辖6镇2乡,160个村民委员会,289个自然村。境域面积854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26.1万人。
行政区划
祁县辖6个镇、2个乡:
镇:昭余镇、东观镇、古县镇、贾令镇、城赵镇、来远镇
乡:西六支乡、峪口乡
历史沿革
祁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对梁村古文化遗址考证证明,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就在祁县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祁县历史悠久,因古时有“昭余祁泽薮”(长杂草的积水地带)而得名。春秋时,祁地属晋,当时的祁地,几乎包括整个晋中平川。公元前556年,晋平公将祁地赐给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为姓,改姓为祁,即历史上有名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黄羊。他的城邑在今祁县的古县镇下古县村。公元前514年,祁奚的孙子祁盈因故被杀,食邑随之没收。晋分祁奚之田为邬(今介休)、祁(今祁县)、平陵(今平遥、文水)、梗阳(今清徐)、涂水(今榆次、太谷)、马首(今寿阳)、盂(今盂县)等七部分。现在祁县的境地,基本上是从那时候确定的。
战国时期,祁地属赵国。秦代,祁地属太原郡。西汉初置祁县。王莽篡汉,改祁为示,后复祁县。晋代恢复分封制,祁县属太原国,县城迁到祁城村。北魏时,祁县属大原郡。孝文帝太和年间,迁县城于今址。北齐天保七年废祁县。隋开皇十年重置县治,属并州。唐武德三年,属太州。后复属并州。金代,在县东南之团柏镇设帻州,县属之,不久帻州废,县属晋州,改祁为祈。元大德年间,复称祁县,属冀宁路。明、清两代属太原府。民国初年属冀宁道。1937年底属山西省第四行政区。解放后属榆次专区,后改称晋中地区。
历史文化
祁县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百余人。如东汉王允,东晋温峤,南朝梁之王僧辩,唐朝温大雅三兄弟,宋朝王溥,近代渠本翘,还有著名诗人王维、王绩、词人温庭筠等,社会贤达戴廷式寓居的丹枫阁,就在城内,是顾炎武、傅山等爱国志士聚会的场所。
祁县古城始建于北魏孝义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祁县古城以其严谨、周密的布局设计,精巧细致的建筑工艺,使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广泛关注。近年来,许多影视剧组纷纷来祁县拍摄外景。上海同济大学、上河城建学院等高等学府,更把祁县显示明、清建筑风格的街道、民居当作实物教材,多次派师生前来实地考察、研究。有关方面将祁县古城概括为“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六十个圪道,四十个大院,万余间房室”。其间有与乔家大院相媲美的渠家、何家、马家等十二处。 1994年一月,祁县古城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将以其辉煌的历史,永垂史册,以其灿烂的今天,光照后人。
自然条件
地势由东南渐向西北倾斜。从山地、丘陵逐渐过渡到平原。三类地区各占总面积的46.6%、12.4%、41%。山川秀丽,景色万千。山地峰峦重叠,沟壑交错,表层为土石结构,大部分为灌木覆盖,宜林适牧。丘陵地区表层为厚层黄土覆盖,粮丰林茂。平川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为主要产粮区。全县土地面积854平方公里。
祁县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充足,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9.9°C,年平均日照时数267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41.8毫米,无霜期171.2天。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涝、风、雹、霜等自然灾害,以干旱现象最为普遍。
河流属汾河水系。共有汾河、昌源河、滹溪河、乌马河、阎灿河、王贤河等大小6条季节性河流。多年平均地面水径流量7037.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943.7万立方米,允许开采量为6597.4万立方米。
经济发展
明清两代,祁县商业繁荣,闻名遐迩。早在明代中期以后,祁县商人便结成了财力雄厚人数众多的祁县商帮。清代以来更有了长足的发展。祁县商帮的商号票号遍布国内通都大邑,水旱码头,甚至远至俄国的西伯利亚、莫斯科,日本的东京、神户、大板,朝鲜的平壤、仁川、汉城,以及南洋各地,号称“汇通天下”。故有“金祁县”之称。
沧海桑田,兴衰交替。新中国建立以来,祁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革命传统,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业由过去的粮食不敷消费一跃而为商品粮基地县。水利建设稳步增加,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稳步提高,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小麦、玉米单产名列全省前茅,苹果专供北京市场,养牛全省第一。与此同时,工业生产由小到大,从缓慢发展到迅速增长,已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品种多样,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玻璃、酿造、碳素、化工为全县工业4大支柱。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200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0.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731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7.5亿元。职工平均工资8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3元。市场活跃,购销两旺。
交通枢纽
祁县地当通衢,历来是山西省交通枢纽之一。古时有两条驿路通过。一条是秦陇等地北上必经之路,另一条是由晋中通往晋东南的孔道。子洪口,东有板山,西有白寺岭,海拔均在1100以上,沟宽500米,长20公里,双峰对峙,形成天然关隘,是进出上党之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现今,交通更加方便。南同蒲铁路东西向横贯县境,长20公里,设祁县、东观2个车站。祁临高速、国道108线、208线及大运公路纵横贯穿县境,乡村公路网络交叉。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04公里。
社会建设
建国以来,祁县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斐然。勤劳勇敢的祁县人民在这块热土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过去已成为历史,今人须着眼未来。今日祁县 ,有诸多优势:地傍山西省经济中心城市太原市近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本县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交通便利,运输业发达;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旅游资源特别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待于大力开发;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向工、副、商业转化,繁荣第三产业。然而,祁县在前进的道路上,亦有不可回避的矛盾和不利因素:人口骤增,耕地锐减;生产资金短缺,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在今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祁县人民将充分利用改革开放所提供的极好机遇,正确认识县情,科学决策,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使古老而年轻的祁县更加美丽。
祁县重要的旅游景点有:乔家大院,渠家大院,九沟风景区,是山西重要的文化资源。
历史名人
祁县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春秋晋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至今仍被奉为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楷模。王允、温峤、温大雅、王珪、王维、温庭筠,王溥、罗贯中、戴廷栻、渠本翘等历史人物,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对人类社会进步,对物质精神文明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共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武克鲁英勇善战功勋卓著,令日军闻风丧胆。明清两代,考取文、武举人就有二百八十人,文、武进士十六人,唐、汉状元各一人,在春秋时期,祁人狐偃犯曾是辅佐晋文公重耳成就霸业的心腹重臣;有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流芳百世的祁奚大夫;在汉代,有足智多谋、巧使‘连环计’的司徒王允;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忠烈侍衔史温序;两晋、南北朝时期有文韬武略、出将入相的政治家、军事家温峤、王玄漠、王僧辩;有开国元勋温彦弘、温彦博、温彦将三兄弟;还有激浊扬请、嫉悪好善的著名谏臣王珪;有初唐诗坛泰斗王绩、王勃,中唐田园诗人王维,晚唐花间派词人温庭筠;五代乱世,还出了名宰相、史学家王缚;元末明初闻名中外的大文学《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乃祁县河湾村人氏,够人杰地灵吧。(有的可能有争议)
革命传统
祁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19年祁县中学生积极响应五四运动的号召,举行罢课斗争,并深入农村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924年夏,祁县青年俱乐部成立,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和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1926年,第一个共产党支部成立。1927年8月,组建中共祁县县委。同年秋,中共山西省委主要负责人潜居祁县乔家堡村,帮助祁县县委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工潮、农潮、学潮。全县4个区都建立了党的区委机关,并建立了16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八九十人。当时,祁县党组织的发展速度,以及农民运动的规模,在全省居于首位。
1937年10月,祁县第一支人民武装--益晋织布厂工人武装自卫队诞生。1938年4月,国民党著名抗日将领武士敏将军率领国民革命军169师,在八路军配合下,扼守上党门户子洪口,英勇出击,奋力拚杀,与日本侵略军激战6昼夜,捣毁敌军车10余辆,歼敌900多人,粉碎了日军打通白晋线的企图。
1939年11月,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38年和1945年,八路军先后两次奇袭、强攻祁县纱厂,抢出大量布匹和其他物资。整个抗战期间,祁县是八路军前方指挥部与延安之间的通道之一,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曾从此安全通过。1946年2月,国共双方曾在县境内来远镇举行和平谈判。由于蒋、阎“假和真战”,致使谈判无法进行。3月11日,白晋战役打响,主战场即在来远镇罗山垴一带。阎锡山动用包括日军在内的2万兵力,南起沁县,北自东观,分兵进犯。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激战10余天,取得了白晋战役的彻底胜利。1948年6月,徐向前率中国人民解放军18兵团回师晋中。强攻子洪口,阎军倚为晋中屏障的“金刚岭”顷刻之间土崩瓦解。7月7日,攻克祁县城,腰斩同蒲路南北之敌。祁县人民箪食壶浆,全力支援了晋中战役。 在战争年代,全县有997名烈士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
祁县晋商文化博物馆
旅游景点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又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时间虽跨越了两个世纪,却保持了建筑风格的浑然天成。乔家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由6幢大院19个小院共313间房屋组成。从高处俯瞰,整体为双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筑。四周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水靡砖墙内,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鳞次栉比的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及平面顶上,都有通道与堞墙相连。全院以一条平直甬道将6幢大院分隔两旁,院中有院,院内有园。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其门窗、橡檐、阶石、栏杆等,无不造型精巧,匠心独具。院内砖雕,俯仰可观,脊雕、壁雕、屏雕、栏雕……以人物典故、花卉鸟兽、琴棋书画为题材,各具风采。
祁县古城:始建于北魏孝义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祁县古城以其严谨、周密的布局设计,精巧细致的建筑工艺,使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广泛关注。有关方面将祁县古城概括为“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六十个圪道,四十个大院,万余间房室”。其间有与乔家大院相媲美的渠家、何家、马家等十二处。1994年一月,祁县古城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次月,江泽民总书记亲临祁县视察,给予很高的评价。
渠家大院:渠氏家族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晋中巨商之一,在祁县城内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渠源潮)、旺财主(渠源浈)、金财主(渠源淦)。渠源潮(嫡孙渠晋山字仁甫)的住宅位于祁县城内东大街33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占地53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八个大院、19个小院、 240间房屋。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结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匠心独运。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高十余米,高大的拱式大门洞,上有玲珑精致的眺阁。院内建筑布局合理,主侧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院与院间隔有牌楼、过厅,明楼、统楼遥相呼应。石雕栏杆石雕门,工艺精湛;砖雕篆文砖雕景,高雅美观。该院堪称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颗民居瑰宝,是“渠半城”的一处典范建筑。在大院中开辟的晋商文化博物馆,意在弘扬晋商精神,树立“商可富民兴晋”的观念,激发人们振兴山西经济的雄心。陈列展分晋商总览、著名商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事、渠氏家族、晋剧渊源七大系列,28个展室,采取原状陈列和系列展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实物、图片、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灯光、电声等现代手段,揭示晋商文化的内涵,艺术地再现了晋商的辉煌。渠家大院的原建筑已基本修复,展览内容将陆续增多。
祁县九沟风景区:位于祁县东观镇西南10公里处,紧靠208国道西侧,北距太原市50余公里;风景区占有土地面积一千余亩,水域面积500亩,位居于平遥古城、祁县古城、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等观光性景点的中心地带。祁县九沟风景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荟萃,距此一公里的梁村古人类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区,唐代诗人王维、温庭筠、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均出生于景区周边村庄。此处也是子洪口战略要地,史书记载,宋代名将杨延昭的兵寨就设在九沟南一公里处的洛阳村。明末名人傅山、顾彦武等曾著诗赞美此处的秀丽景色。
何家大院:是继乔家、渠家后又一处有名的深宅大院,明末清初的历史名人戴廷式曾在大院内建有丹枫阁,除珍藏书、版、字画外,又是傅山、阎若璩、顾炎武、阎尔梅等反清志士和学者聚会的地方。院门为砖木结构挑角门楼,下置八仙石砖,里施木雕垂花门。进院门由西向东是条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甬道南是车马大院,甬道北是两座楼院。东面的明楼院是里十外三的双进四合院,院中部以过厅分隔。里院中又筑花栏,分隔为二庭院,东西约6米,用方砖铺地。
贾令镇河楼:俗名回门楼,位于祁县城东北7.5公里的贾令镇。贾令镇原是晋国祁大夫贾辛的宅院,后是南北商旅不绝的驿站,是“川陕角衢”的必经之地。楼正好建在五里长街的南端,称为“昭余胜景”。楼以巧妙的结构,别致的造型,播誉三晋而保存至今,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裕川茶庄:位于山西省祁县段家巷北口的长裕川大院内。长裕川是明末清初祁县四大财东中首屈一指的渠家著名的老字号之一,也是晋商中开设时间长、规模大的茶庄之一。该院三面临街,院墙高耸,俨然一座城堡。四个院子共有房屋六十六间,占地面积二千二百多平方米。近年来,在 省文物局、省古建研究所的一批专家学者指导帮助下,对长裕川大院进行维修改造和充实提高,将其开辟为晋商茶庄博物馆。走进长裕川,只见有一条宽敞的青砖甬道,甬道尽头是一座二层出檐阁楼,与大门阁楼遥相呼应。西 南院门脸是一组具有欧式风格的大型青石立体浮雕,高十五米,宽十米,中间为大门,两侧为长方形窗户。门窗门楣框架全部由石雕砌成,窗沿石条图案精美,人物山水,草木虫鱼,栩栩如生;文房四宝,形象逼真。整个浮雕气势磅礴,构思精巧,内容丰富。步入西南院,明楼高耸,由渠晋山手书的砖雕条幅庄重大方,凝重厚实,颇具功力。“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分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道出渠家称雄商界几世纪之根本。
祁县罗贯中纪念馆:位于祁县西六支乡河湾村,南靠著名的九沟风景区,北靠南同蒲铁路、108国道。现利用罗氏祠堂成立了罗贯中纪念馆,内陈展有罗贯中家谱、神轴以及罗贯中使用过的砚台等一批珍贵文物。罗贯中故居位于村中,门楼牌匾《天高月旦》,为清代竹溪山人所题。村内保存完好的有贯中墓、千年古槐树、文峰塔、镇河牛,已成为研究罗贯中和游客关注的又一个旅游景点。
戴隆邦故居:位于祁县古县镇小韩村戴街西部,门牌26号。宅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各带西偏院,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院落宽敞、房屋高大,很有气派。值得注意的是屏门绘画、门道壁画、天花板及柁头梁图案都与武术有关。屏门上绘有练武图,门道壁画东侧为民间传说故事《刘海戏金蟾》,刘海取坐姿起扑状,武术动作逼真。西侧为《行僧图》。
兴梵寺:现存东观中学校内。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原址东观镇西管村,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迁移今址,留存大雄宝殿,塑像在文革被毁。是祁县保存最早的一座寺庙。2004年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6年列入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东观中学校园内。祁县东观中学创办于1958年,是山西省教育厅命名的“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山西省文明学校”、“全省十佳农村中学校”,山西省重点农村高级中学。如今兴梵寺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为东观中学增添了古朴、典雅的大雅之气,寺内的各种书籍供学生们在业余时间阅读各方面的知识。
晋商镖局博物馆:位于渠家大院以西30米,是渠本翘故居___九如堂旧址,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其建筑结构精致,雕梁画栋,气势恢宏,该馆内容分为五大系列:(1)镖局的形成与发展。(2)晋商著名镖局。(3)镖行行规。(4)镖师传奇轶事。(5)心意拳的形成与发展。该馆陈列采用文字、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将晋商镖局的历史呈现在游客面前。国庆期同,将由戴氏心意拳第六代传人曹继植与众心意拳传人进行祭祖与授徒仪式,并进行心意拳术表演,相·信这对心意拳这一民间武术的发扬光大将起到积极作用。
珠算博物馆:位于祁县古城东大街原渠家经理院的主院内,较系统地向游人展现了目前征集收藏部分珠算资料和近千种各式各样的算具,揭示了作为晋商文化精髓珠算的博大和精深。馆内陈列着古代原始的算具模型和各个时期的算盘,有远古结绳记事、春秋算筹、古算书《数术记遗》中记录的十四种算法算具;其中最长的6米,最小的仅1厘米;还有较全面介绍珠算算法、算理的古代书籍,是全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家专门收藏、研究、弘扬珠算文化的博物馆。
紫金寺:位于祁县来远镇南风沟,祁县、榆社县、武乡县三县交汇处,距祁县城五十余公里,海拔1765.6米,是祁县自然保护区,也是山西中部尚未开发的一大胜景。这里一年四季风景秀丽,美景如画,植物茂密,松柏常青,紫气缭绕,丘壑峥嵘,风光雄奇,常年阵雨霖山。
四县垴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中部的榆社、太谷、祁县三县交界处有一座大山,因站在峰顶上能看到榆社、太谷、祁县、武乡四县的城郭,人们称之为四县垴,官名便是雾云山。据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曾在此山修行养道,至今还有果老凹、果老洞、拴驴桩、饮驴槽等遗迹。果老峰背靠四县垴,前面是七八十米高的绝壁,人到峰顶往下看只觉得头晕目眩,身心飘飘。在峰上有一座一丈多高的四角形石塔,由三块石头雕成的塔帽、塔身相叠而成,其上石松斑驳,模模糊糊可见“大齐十三年”字样。在塔不远处,有一石槽,槽内水深尺余,想必是饮驴槽无疑,传说不论天旱雨涝,槽内的水不溢不枯,可谓宝槽。
民俗文化
祁县素以文风著称,历来注重教育。创办于金代大定年间的学宫及后建之昭馀书院,至今遗址犹存。1905年,渠本翘首倡创办祁县中学校,是山西省最早的县办中学之一。1909年,孟步云力排众议,创办女子小学,开女子教育之先河。尊师重教相习成风,藏书、出版亦很可观。祁县图书馆现有藏书11.7万册,其中古籍图书5.03万册,善本图书3万余册,数量之多,版本之精,为县级图书馆少有。宋版书《昌黎先生集考异》系海内孤本,被誉 为“国宝”。祁县文物管理所馆藏文物达4600多件,其中古字画1000多件。历代名家如南宋管道升、明唐寅、仇英、蓝瑛、董其昌、清傅山、何绍基、钱载等人的真迹,均有所藏。
晋剧。 祁县为晋剧主要发祥地。同治七年(1868)创办的上下梨园,是较早的晋剧班社。张庄的荣升班也培养了众多的晋剧艺徒。晋剧爱好者们还组织了许多技艺很高的票庄社。对晋剧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祁县又是祁太秧歌的发源地之一,为当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小戏曲,拥有剧目300多个。还派生出一个新的艺术品种--祁县武秧歌,表演方式以武打为主,采用传统武术套路,真刀真枪,具有独特风格。
祁太秧歌。宋、元以来,乡间流传之词调俚曲甚广,因其曲调优美,易学易记,由明及清,代代传袭。因受流传区域内方言音韵的影响,逐渐形成以祁县、太谷为中心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方剧种,初无剧种专名,笼统地称之为“秧歌”,1951年榆次专署在祁县成立“祁太秧歌研改社”,组织各县艺人作秧歌研改,后录入《中国戏曲辞典》,正式定名为《祁太秧歌》。秧歌词名俚俗,向为封建文士所鄙薄,清王朝省抚屡下禁令,民国八九年间亦下令禁演,但因多反映凡人琐事,有深广的社会基础而盛传不衰。最初之秧歌曲主要用于元宵社火,略事化装,随社火队在街头演唱,所以也称“过街班”或“踩街”。
绘画。祁县人有绘画艺术之禀赋,王维以诗著名,而开文人画之先河,温廷筠以词闻世,亦善绘事。 综观古建栏壁,器皿装饰,居室悬挂,或彩粉、或著漆、或瓷绘、或挂壁,界画工笔,线描写意,无处不包含民族气息而令人悦目。
书法。 县人历来注重书法。古时为出仕必修,清中叶以来,多为从商实用。书法风格分两大种流派,或端庄遒劲,或清秀娟丽,时人称之为“买卖人字”。清代,收藏墨迹为一大时尚,最尊傅山,刘镛等名家。晚清以祁隽藻、赵子谦楹幅最多。商界炫耀其势者以悬张李鸿张、左宗堂条幅为容,国民时期常赞春、赵昌燮等近代书法名家手迹遍见于各大商绅楹壁。社会各阶层长于书法者有:韩定中、杨芳、渠本桥、乔思远、刘奋熙、乔上谦、乔佑谦、高锡华、赵维基、高叙宾、渠晋山、阎永年、贾家鼐、范叙宾之6幅条屏“石壕吏”存于民俗博物馆。
社火。晋商社火发源地之一。社火是祁县人民宣泄欢快情绪的一种街头表演艺术,自娱自乐,粗犷豪放,集音乐、舞、美、技巧、武术于一体,贴近生活,经久不衰,成为盛世元宵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主要文化生活。具体形式有龙灯、背棍、撅棍、顶杆帆、火流星、 抬扛箱、高跷、狮子舞、二鬼摔跤、张瓮背张婆、竹马、牛斗虎、旱船、刘三推车、抬轿、刀舞、棍舞、打花棍、踩街、月明和尚逗柳翠、扑蝴蝶、钻钱鬼、红鞋前程、彩车等。
武术。有着“中国武术之乡”的祁县乡民有习武强身的传统,明、清、民初由盛。当时,受宗派观念影响,各门派授艺及严,多以老拳师为核心,以师徒关系进行传播和演练。新中国建立后,县体委不断组织各门派拳师进行表演、比赛、切磋技艺,并对县境内流传的武术门派、拳师、功法等进行了挖掘整理,使武术这一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发扬。戴氏心意拳 。 戴氏心意拳为清乾隆年间本县小韩村人戴龙邦(1720-1809年)所创。戴氏为祁县名族,明末清初历代为官。戴龙邦从小嗜好武术,青年时已成为很有名的武术师,以其精湛的武术才能,在河南余旗镇开设镖局。他坚持习武练功,以武会友,广交武术名家。几经寒暑,苦心钻研,集河南李政、山东金世魁、陕西牛希贤以及山西蒲州姬龙蜂所传心意拳之精华,同先祖戴芝所传受之柱功融为一炉,编创了具有独特功法的戴式心意拳。戴式心意拳形成后,传拳极严,。龙邦传子文量、文勋。文勋章传子戴五昌、同族戴良栋及表弟郭维怀。良栋传子戴魁,魁因抽染毒品,致使家境衰败,此拳开始外传,现已传至第七代。
祁县民居建筑。集实用、艺术于一体,实现了二者和谐的统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被中央电视台列入《中国民居精华》系列片,已介绍到国外。祁县古城明风清韵,古色古香。全城共有古院落1000多所,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2万多间。民居代表作乔家大院和渠家大院,被誉为“双璧”。乔家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6个大院,含20个小院。整个宅院呈双“喜”字型,不仅富有整体美,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又各具特色。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所有场景都在乔家大院拍摄,因而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纸扎艺人,俗称“画匠”。主要从事于建筑物彩绘、油漆。由于民俗丧事冥祭对纸扎品德需求,这一附属职业反成为画匠的首要技艺。纸扎所用材料主要是泥巴、竹、秸杆和纸。凡是间所有,几乎都可以用纸扎制成。人物有方相魌头(俗称口口进宝)、侍俑(俗称美人人)、白鹤童、南极仙翁、十美女、引路菩萨、善财、龙女等。建筑物有亭、阁、院、戏台、金银山等。其余则鸟兽虫鱼、花卉盆景,应有尽有。其艺不可谓不精,而损物耗财助长迷信,实不可取。民国年初较知名的纸扎店,城内有郭、渠两家,贾令村“天顺公”林家、瓦屋村郭家等四五处。城内郭姓传人,曾参与永乐宫、晋祠、太原文庙、刘胡兰纪念馆、本县烈士陵园等建筑物装饰彩绘工程。
祁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祁太秧歌 (祁县文化馆)
2 、戴氏心意拳 (祁县戴氏心意拳协会)
3 、晓义背抬棍(东观镇晓义村委)
4 、城赵剪纸(城赵镇政府)
5 、温曲武秧歌(古县镇温曲村)
6 、小磨香油手工技艺(顾椿香油厂)
7 、祁城泥人(西六支乡祁城村)
8、祁县八音会(范青山吹奏班)
9 、祁县民居建筑文化(祁县文化艺术中心)
10 、祁县板话(祁县文化艺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