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新荣区始建于1970年,辖6乡1镇、140个行政村,总人口11万人。新荣区北靠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南接南郊区,东邻阳高县、大同县,西连左云县,全区东西横跨53公里,南北纵贯31公里,土地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新荣区属黄土丘陵区,海拔1178~1724米之间,沟壑纵横,山川河流交错,道路崎岖。山脉主要有采凉山(主峰海拔2144.6米)、弥陀山、马头山、雷公山等。
行政区划
新荣区辖1个镇、6个乡:
新荣镇 面积121.5平方千米,人口20860。驻地新荣。辖19个村委会。
花园湾屯乡 面积217.2平方千米,人口16813。驻地花园湾屯。辖33个村委会。由镇川堡乡、花园屯乡合并。
堡子湾乡 面积182.9平方千米,人口17024。驻地堡子湾。辖28个村委会。由拒墙堡乡、堡子湾乡合并。
郭家窑乡 面积155.1平方千米,人口15077。驻地郭家窑。辖30个村委会。由郭家窑乡、东胜庄乡合并。
西村乡 面积160.5平方千米,人口11397。驻地西村。辖21个村委会。由西村乡、户部乡合并。
上深涧乡 面积85.5平方千米,人口15138。驻地上深涧。辖19个村委会。
破鲁堡乡 面积90平方千米,人口10357。驻地破鲁堡。辖17个村委会。
历史沿革
战国属赵,汉置平城县,北魏建都,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置云中郡和云洲。辽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于今大同城建西京,十七年(公元1048年)置大同县附郭。自此,大同县名沿用未改。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为大同府治。抗日战争时期分设东、西大同县。1949年5月解放后,大同城区建为大同市,属察哈尔省。1952年11月重归山西省。1993年7月雁北行署撤销,与大同市合并,并将雁北行署下辖的部分县划归大同市。新荣区是山西省建制历史较短的县(区)之一。建国初期,本区分属大同市和左云县,归属察哈尔省。1952年11月察哈尔省撤销,大同市、左云县改归山西省。本区仍分属大同市、左云县。属大同市所辖部分后归大仁县管辖。1958年,除郭家窑、东胜庄、破鲁三个乡外,其余区域划归大同市郊区。1960年,本区属古城区。1964年复归大同县管辖。1970年成立大同市北郊区,辖云岗、高山、古店和由大同县划归的新荣、镇虏(今户部)、西村、上深涧、得胜(今堡子湾)、拒墙共九个人民公社。1972年1月10日,原左云县所辖的郭家窑、东胜庄、破鲁及原大同县所辖的花园屯、镇川5个公社划归本区,云冈、高山、古店3个公社划归南郊区,4月更名为大同市新荣区。1984年2月27日,得胜人民公社更名为堡子湾人民公社,镇虏人民公社更名为户部人民公社。同年10月18日经省批准,新荣人民公社更名为新荣镇,其余10个公社更名为乡。现在,全区辖10乡1镇,167个行政村,173个自然村。
古长城
自然环境
新荣区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地处北纬40°07′一40°24′,东经112°52′一113°′之间。北部、西北部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丰镇市和凉城县毗连,东与阳高县、东南与大同县、西与左云县接壤,南与大同市南郊区为邻。是内蒙古通往山西的咽喉,也是北京和华北平原的侧背,自古以来战略、经济位置十分重要。
新荣区属黄土丘陵区,山脉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山脉有:采凉山、马头山、雷公山、弥驼山等。季节性河流主要有:北部的涓子河,中部横贯东西的淤泥河,东部纵贯南北的饮马河、万泉河。境内的破鲁、堡子湾和郭东盆地,平均海拔1178一1724米,是本区的主要产粮区。全区东西横跨53公里,南北纵越31公里,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
新荣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短暂较热,秋季温润凉爽,冬季漫长寒冷而少雪。光照充足,温差较大,年降水量为400毫米左右,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年均无霜期115天左右。因无霜期短,农作物主要以谷子、莜麦、豆类、山药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胡麻、油菜籽等。近几年来,随着日光温室、暖棚的建立,本区的黄瓜、西红柿等蔬菜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畜牧业主要以饲养牛、羊、猪、鸡为主。
自然资源
新荣区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储量的有煤、石墨、玄武岩、辉绿岩、紫砂页岩、石英砂等。其中煤田面积达82平方公里,划归的地质储量为2.09亿吨,可采储量为0.9亿吨,是山西省重点产煤县(区)之一。全区土地资源丰厚,总面积为150.9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50万亩,林地面积为47.9万亩,草地面积为20万亩。全区水资源比较贫乏,且分布不均。工业初步形成了以煤炭、化工、建材、加工和运输业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全区拥有各类企业7965个。其中,区营企业27个,乡(镇)企业7938个,投资亿元左右的大型企业有上深涧煤炭集运站、工农化肥厂、水泥厂等。全区主要工业产品有53种。
经济发展
充沛的矿产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宽广的坡地资源,是发展小杂粮基地的理想之地;铁路、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坚强支撑;新荣区区址依山傍水,商贸流通活跃,通讯网络发达,金融机构健全,饮食娱乐服务齐全,是居家、创业的理想之地。
全区已形成了以煤炭及煤炭加工、建材、化工为主的工业经济;以小杂粮种植加工和畜牧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同时以商贸、餐饮、运输业、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有了良好开端。区址建设初具规模,主干道、给排水、供热等基础设施联网成片。实施“农业立区、工业强区、开放富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五大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民营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对新荣区境内的“边墙五堡”德胜堡、镇川堡、宏赐堡、镇虏堡、镇河堡以及茶马互市遗址,蕴含着厚重的古代军事文化、民族融合发展文化和边关通商贸易文化。按照国家长城保护法规进行了有效保护,对得胜堡进行了修复,成立了长城古堡文化研究会。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古堡文化,以得胜堡群为代表的边塞古堡文化品牌,提升大同整体文化实力,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崛起。
200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92万元,比上年增长19.7%;财政总收入达到36156万元,比上年增长18.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86元,比上年增长10.4%。 工业经济转型加快,在发展煤炭支柱产业上,连续三年百万吨死亡率为零。并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煤炭的产能和安全水平。重点对唐山沟和甘庄两座煤矿进行了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将分别由原来的60万吨和45万吨提升到120万吨和75万吨。二是在发展地面非煤支柱产业上,首届中博会签约的5万千瓦风电项目已完成投资1亿多元,预计2008年底可并网发电;华能新能源公司正在沿该区长城一线进行测风,拟投资10亿元建10万千瓦风电项目;天源、光华矿业铁粉加工项目已进入试生产。三是紧紧抓住区被省确立为循环经济试点县区的有利时机,探索和着力推进资源型县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建成了以荣和石墨电极、和合还原铁、恒晟镁渣砖为主的循环经济试点项目。
基础设施
新荣区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京包、大准铁路穿越东部,与大秦线配套的15公里运煤专用铁路直通区上深涧煤炭集运站。主要公路有208、109国道、云丰公路和新同公路,得大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全区程控电话装机容量为10090门,已接入ADSL宽带网络,移动无线覆盖全区。
按照“优化结构、突出特色、产业连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坚持走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稳步推进结构调整。种植业方面粮食产量达到2259万公斤,养殖业方面畜禽饲养量及肉蛋奶产量均比往年有大幅度提升,其中牛饲养量达22085头(其中奶牛饲养量2383头)、猪饲养量75653头、羊饲养量154562只,肉类总产量为6456吨、禽蛋产量1793吨、奶类产量4324吨,畜牧业人均收入达822元,比上年增长2%。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9个试点村和15个重点推进村建设,累计投入6403.8万元,完成街巷硬化“户户通”工程60.9公里,安装路灯298盏;完成24个村庄绿化,四旁植树14.5万株,成片植树524亩;村村通道路绿化139.6公里,栽植苗木13万株,基本达到了省市的建设标准和要求;沼气建设超额完成任务,清洁了人居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完成饮水安全工程8处,共解决8个村、6000人、200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维修村委会办公场所7处,建成街心公园或广场9处、卫生所52家、幼儿园5所、文体活动室14个、健身场所10处,新建舞台6个,通有线电视670户,建便民超市17个,新修公路24.1公里,建澡堂4个,停车场2处,扩建敬老院l处,实现了村村都有一个标准化学校,一个村级卫生所,一个科技文化活动室,一个健身休闲场所,一个便民店。造林绿化完成高速公路绿化28公里,二级公路绿化58公里,交通沿线荒山绿化3035亩,出省口绿化570亩,环区荒山绿化436亩;完成风沙源节水工程60处,水源工程130处;完成平田整地0.4万亩。推进县区公路和乡村公路的绿化,共完成绿化204公里,荣获“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区”称号。
新荣中学
教育状况
大同市新荣区有中学三所,分别是新荣中学、新荣二中、新荣三中;有三所小学新荣区第一小学、新荣区第二小学、新荣区第三小学。
其中 新荣中学是新荣区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位于长城脚下,淤泥河畔,占地80余亩。学校始建于1958年,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现有教学班30个,在校学生1643人,住宿起伙学生1002。近年来,学校先后十多次被省、市、区授予“先进集”、“红旗单位”、“文明单位”和“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全校教职工159人,其中专职教师101人。本科119人,专科28人,中7人,高中4人,学历合格率75%;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68,级职称72人,技术员1人。
旅游资源
新荣区旅游资源丰富,亟待开发。全区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是大同市近郊唯一的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区内有太玄观、方山遗址、古长城、宁静寺、宣宁县城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和采凉山、四家山、弥驼山、万泉河、饮马河等自然景观,极具开发价值。现存较完整的辽代建筑宁静寺以其精巧复杂的建筑结构、丰富多姿的艺术造型,闻名长城内外。位于采凉山红石崖下,始建于明代的太玄观,整个道观凌空兀立,背依雄伟山崖,非悬空而恰似“悬空”,气魄非凡,别具特色。北魏文成帝拓跋凌之妻室冯氏之墓地方山遗址,俗称祁皇墓,为中国已发掘的南北朝时期最大的墓葬之一。还有辽金时代汉蒙边贸重城宣宁县城遗址、内外长城等。
宁静寺:位于破鲁堡村北城墙下,系大同市保存较完整的辽代建筑之一。历经多次修缮,方得以保存至今。该寺现有大殿、中殿、偏殿、禅房等15间,殿内存有塑像60余尊,寺内还存有一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宏钟,一粗约2.5米的古榆,精美的明代彩绘壁画等。宁静寺以其精巧复杂的建筑结构、丰富多姿的艺术造型和美好神奇的传说,闻名长城内外。
太玄观:位于采凉山红石崖下,始建于明代,初称“宏恩寺”。清康熙年间更名为“太玄观”。该观依山势主建筑有神殿三层,呈宝塔形。最高层为道家祖师老子殿;中层、底层均为道家圣尊。此外,北坡古窑顶设玉主殿、药王殿,有一500余斤的古钟,系乾隆年间铸造,钟有铭,有十二属相及八卦图,虬龙吊环,八耳音宏。清龙泉上有一聚宝洞,洞中设吕祖堂。整个观内,布局浑朴,古色古香;壁画内容丰富,神态别致;雕梁画栋,色彩斑澜;人物塑像优美自然,形象生动,思想丰富,愚意深刻,充分再现了黄河流域古文化熏陶下的宗教艺术风貌与气韵。整个道观,于崖壁处凌空兀立,背依雄伟山崖,非悬空而恰似“悬空”,气魄非凡,别具特色,有“塞外悬空寺”之美誉。
方山遗址:位于镇川乡西寺梁山,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浚之妻室冯氏之墓地,俗称祁皇墓,为我国已发掘的南北朝时期最大的墓葬之一。这一遗址主要指永固陵、万年堂、恩远浮图、永固石屋、斋堂、石阙、灵泉殿、灵泉池、石窟寺、御路以及为了保陵曾在附近设置的永固县址等在内的庞大陵园,其中以永固陵为殊。永固陵造于西寺梁山顶玄武岩上,封土现高22.87米,呈圆形、墓底为方形,南北长117米,东西宽124米。墓室坐北朝南,建于封土堆中心,设有墓道、甬道、前室、主室等。墓中有浮雕捧莲童子像、浮雕孔雀像、虎头门墩等,雕刻技法娴熟,工艺精细,线条流畅,为北魏杰作之一。特别是将陵墓建于山顶,中国绝无仅有。方山遗址山高景尤,知名度高,曾以“魏陵烟雨”被列为古云中八景之一。
马市遗址:位于今堡子湾乡得胜口和东胜庄乡助马堡西。其中以得胜口的马市四城堡为大。四城堡马市设有南北致远店、马市楼、南阁、街市、民宅、中心市场等,是明代北部边疆明蒙交换互市的最大场所之一,在古中原知名度较高,曾有人用“天王有道边城静,上相先谋马市开。万骑云屯星斗暗,三秋霜冷结旋回”的诗篇赞美当时关山平静,交易繁忙,一片安定的景象。
宣宁县城遗址:位于今拒墙堡西1华里处,东西长6公里,南北长3.5公里,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是辽、金时代汉蒙边贸重城。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砖、瓦、灰陶、铜钱、瓷器、陶壶、罐、石雕、火炕、石磨等物。该遗址是了解契丹、女真乃至辽、金时代民族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状况,也是探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渊源的宝贵资料。
古长城:新荣区境内有内、外两条长城,外长城系明代所筑,或曰秦筑明修。全长153华里,主体均系黄土夯筑,共229个峰火台,途经6乡25个自然村,共筑镇川口、得胜口、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5个关口。内长城位于外长城南27华里处,境内全长66华里,亦系黄土夯筑,127个烽火台,途经3乡15个自然村。内外长城组成钳形防御线,蜿蜒雄奇。长城附近建有边堡,有“边墙五堡”和“塞外四堡”一说。“边墙五堡”境内有镇川堡、宏赐堡、镇虏堡、镇河堡四堡,“塞外四堡”指镇川堡、拒墙堡、拒门堡、助马堡,另外还存有得胜堡、破鲁堡以及其它诸堡十多座。以长城建于山底,并与护边诸堡成体系为特色。
此外,境内还有古云中八景中的“采凉积雪”、“雷光返照”和知名度较高的“白登台”、“长城饮马窟”等,历来是历代文人墨客追根溯源、吊古颂今以及游山览胜的最佳去处。明代张徽曾用“平城佳致应推最,何日投簪足胜游”的诗句赞咏境内景致。
民俗风情
大同地区,气候比较寒冷,屋内多有土炕,灶炕相连,…来做饭,二来取暖,尤其农村,更为普遍。为美化室内环境,锅台刷成白色,灶围刷成黑色,炕围绘有各色图案,既是一种室内装饰,又是一种讲究卫生之传统习惯。每逢搬迁新居和新媳妇进门,都要请著名匠人彩绘炕围;主人盛情款待艺人,艺人则是十分留心地施展绘画天才,每当一幅炕围画完之后,邻居必定要去参观品评一番。这些评论,对于主人和匠人都是一个鉴定,鉴定好了,主人高兴,匠人也随之名声大振;鉴定不好,主人烦恼/匠人也因之威信扫地。因此/民多新居主人不惜花费重金,延请高级匠人彩绘炕围是习以为常。大同炕围一般高达0.85米左右,分为围边、围身、围心和灶头四个部分:围边是炕围最外边缘,多画有“正万字腿’、和“斜万字腿”,看上去,很有立体之感;围身位于围边下面,宽达0.3米,用墨线分成若干正方形格子,格子里面画有“打金枝”/骂金殿”/三娘教子”/牧羊圈”/红楼梦”/天仙配”/西厢记”/彩楼配”等戏文故事,或者画有山水、风景、人物、花卉、鸟兽、鱼虫等;围心宽达0.4米,两边可画山水、风景等巨幅画面;灶头为单幅画面,边缘设有花边,中间多画“连生贵子”/孔雀开屏”/丹凤朝阳”/鸳鸯荷花”等。
踢鼓秧歌亦称“地秧歌”。“土滩秧歌”/乱秧歌”。“踢鼓子”,浑源县又称它为“故事”,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所扮演的人物均为著名古典小说《水济》中宋江、吴用、公孙胜、林冲、花荣、鲁智深、武松、时迁、孙二娘、刘唐、王英。一丈青等梁山英雄好汉,少则18人,多则108人,从其扮演人物来分析,踢鼓秧歌应该是起源于宋元时期。踢鼓秧歌男角称作“鼓于”,腰间挎鼓,以脚踢鼓而舞;女角称作“拉花”,右手执扇形手鼓,边击边舞。后来,为了便于表演动作,演员手执刀、枪、棍、棒、扇子、手绢等道具,鼓为乐队,委派专人击奏。其表演形式有“大场子”/小场子”/过街场”之分,“大场子”最少需36人(即36天罡星),最多可达108人(即增加刀地煞星)。表演时,锣鼓表演队形是队伍分两行纵队,边舞蹈边往前进,乐队在前开路,演员舞蹈时变换“双龙出水”/花蛇蜕皮”等队形。“踢鼓秧歌”在大同附近各县中普遍流行,尤其在每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中,更是必不可少的文艺节目,有的还围着旺火翩翩起舞,称作“旋旺火”,意在祈祷来年兴旺。农村中还有秧歌队“入户拜年”之习俗,各村之间进行“秧歌对赛”,场面十分宏伟,表演活泼生动,音乐节奏明快,观众喜闻乐见。据清朝(大同县志/己载:“上元,俗名灯节,乡下多扮灯官,唱插秧歌,来城内相征逐仿摊礼/其“唱插秧歌”即指踢鼓秧歌;又据清朝《云中郡志》记载:“立春,又名演春……优人、乐户、伎人各扮故事,乡民携带农具,唱农歌为兴作东事之,状共一处,名为演春。”其“各扮故事”,即指踢鼓秧歌的另一别名——故事。从以上两处记载中,可见踢鼓秧歌在大同地区的繁荣盛况。
挠搁和抬搁是反映古代农民庆祝丰收景象时,将子顶在脖子之上,以示合家欢乐的民间舞蹈。相传,大地区远在300年前,就有挠搁和抬搁出现。挠搁是在一个壮汉肩背上绑起一根竖起的铁杆,高约米,铁杆顶端安有铁座,铁座上绑有一个化了妆的孩子;有的铁杆分成两叉,铁座绑有两个化了妆的孩子。铁座面的人称“挠搁人”,下面的壮汉称“底座”。表演时,。‘挠人”由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扮演,男女皆可,按照民间故事说或者戏曲舞台人物化妆成金重玉女、和合二仙、青蛇蛇、梁山伯与祝英台/底座”多由青年壮汉扮演,身穿彩,按丑行化妆。抬搁是在一个长8米,宽6米的底座上绑几根铁杆,铁杆子高约2米,铁杆顶端有铁座,几个铁座上均绑有了妆的孩子,称“抬搁人”,下面由八个青壮年抬着,底座空处用布围住,上面画有各种图案。表演时,“抬搁人”也和“挠搁人”一样,按照戏曲舞台人物化妆,下面抬座的人也是身穿彩衣,按丑角化妆。挠搁的表演艺术,关键在于“底座”身上的功夫,“底座”必须压稳脚根,挺直腰板,把劲用在脚腕和腰部,将膀子前后甩开,才能使铁杆上的“挠搁人”彩衣、飘带左右飘舞如飞,酷似天上神仙一般,表演者随着锣鼓节奏之变换来变换步伐,变换队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