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位于淄博市东北部,东经118度08分至118度30分,北纬36度39分至36度37分。全年平均气温12.2℃。区内温度变化基本上反映了温带季风性气候的特征。总面积668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截至2010年11月1日,户籍人口为64.28万人。全国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齐鲁石化分公司坐落于临淄区境内。
行政区划
临淄区辖5个街道、8个镇、1个乡:
街道:闻韶街道、雪宫街道、稷下街道、辛店街道、齐陵街道
镇:南王镇、金岭镇、敬仲镇、皇城镇、梧台镇、齐都镇、朱台镇、凤凰镇
乡:边河乡
历史沿革
临淄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
临淄历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兴起在齐地。这里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族部落聚居在这里。虞舜时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这里。殷商时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这里。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这里。三国时,临淄县属魏,隶于齐郡,青州刺史、齐郡太守仍以临淄为治所。南北朝时,宋武帝克青州,占齐地,设青州郡和广川郡,临淄县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北齐。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复置氵时水、安平二县,属青州。五代十国,仍沿用唐制。北宋时,临淄县属青州,金时属益都府。金以前治所均在临淄。公元1266年(至元三年),临淄县并入益都县。明清两代,临淄县均属青州府。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废府、州,存县、道,临淄县隶属胶东道。
1944年1月,清河行政区与冀鲁边区合并,称渤海行政区。当时临淄属渤海行政区五专署。1945年10月至1948年12月属渤海行政区三专署,1949年1月至1950年12月属渤海行政区清河专区。1950年5月,清河专区撤销,临淄县划归淄博专区。1953年7月,淄博专区改为淄博工矿特区,临淄划归昌潍专区。1958年10月至1961年10月,临淄并入益都县,仍属昌潍专区。1961年10月10日从益都县划出,重新设立临淄县,仍属昌潍专区。1969年12月16日,临淄划归淄博市,改为区制;1970年1月正式以临淄区的名义对外办公。
人口民族
截至2010年11月1日,根据淄博市统计局、淄博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淄博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临淄区户籍人口为64.28万人。迁入13280人, 迁出11668人,人口净迁入1612人,机械增长率为2.66%。年内出生5184人,其中男性2664人,女性2520人,出生性别比为105.71,出生率为8.55‰。 全年死亡3860人, 死亡率为6.37‰。人口自然增长1324人,自然增长率为2.18‰。全区60岁以上人口92672人,占总人口的15.3‰,百岁以上人口8人。其中男性2人,女性6人,年龄最大的是住稷下街道孙娄南村的程汉臣(女),是年104岁。
2008年,全区有23个民族。其中,汉族有59459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8.2%;回族911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5%;蒙古族116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19%;满族98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16%。其他民族有朝鲜族45人,彝族35人,苗族25人, 黎族23人,锡伯族21人,白族18人,土家族14人,壮族10人,傈僳族8人,傣族6人, 侗族3人,布依族3人,景颇族3人,达斡尔族3人,普米族2人,瑶族2人,维吾尔族2人,藏族1人,俄罗斯族1人。金岭回族镇是全省5个民族镇之一,淄博市惟一的民族镇。
天齐渊
地理环境
临淄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淄博市东部。临淄区地势南高北低,并向东北倾斜,南北最大落差400米。由南向北逐渐变缓,依次分布着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微斜平地、浅平洼地等地貌单元。境内低山丘陵和平原面积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7.9%和72.1%。
临淄区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分明。2003年气温较高,降水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3.5℃,较历年平均气温偏高0.6℃。年降水量为875.5毫米,较历年平均降水量偏高256.4毫米。
年内共有3个暴雨日,分别出现在7月20日、8月1日、9月4日,降水量依次为59.6mm、71.2mm、71.1mm。年日照时数为2298.9小时,较历年平均日照时数偏少142.5小时。
自然资源
临淄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已发现矿产11种,已探明储量的8种,已开采利用的4种。煤、铁矿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市第一位,其中煤矿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市的81.27%,铁矿保有储量占全市的62.26%,水泥用灰岩、高岭土保有储量分别占全市的24.38%和75.63%。
临淄属华北落叶林区,原始植被已无,现多系人工植被,很少自然植被。2002年全区植被覆盖率为73.87%,其中林木覆盖率为15%。自然植被多分布在境内南部的低山丘陵和崖边,沟坡及平原的河滩,面积55883.2亩,覆盖率为5.6%。人工植被主要分布在低山岭被、近山阶地和沟、渠、河道两旁及庭院四周,总面积675611亩,占全区总面积的67.47%,其中林木植被150378亩,覆盖率为15%。
经济概况
临淄区工业发达,工业为全区的支柱产业。工业生产总值在山东省140多个区县(市)中位列第三位。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271.08亿元,增长16.7%,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3亿元、199.15亿元和58.93亿元,增长6.2%、16.6%和19.5%。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8年全区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91.19亿元,增长40.5%,实现利税总额80.66亿元,增长38.6%;利润56.13亿元,增长36.5%;企业亏损面略有减小但亏损额加大,2008年全区企业亏损面为4.51%,比上年减少0.12个百分点,但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8688万元,较上年增长95.8%。 建筑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到2008年底,全区有资质的建筑企业103家,全年实现总产值623225万元,增长43.8%,增加值18.71亿元,增长9.8%。
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1.2%,突破20亿,达到21.2亿元。预计全社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2亿元,增长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3亿元,增长18.9%。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76.71亿元、利税22.14亿元、利润14.69亿元,分别增长41.2%、46.9%和46.5%。外贸出口再上新台阶,直接出口创汇预计完成1.5亿美元,增长38.6%。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475元,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110元,增长15%,创近8年来最高增幅。全区各项存款余额达308.59亿元,居全省30强区县第一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01.68亿元,户均存款17.1万元。
基础设施
淄博市临淄区境内资源丰富,有优质煤、铁、硫磺等20多种矿产资源;交通发达,胶济铁路横贯东西,辛泰铁路始于临淄,辛河一级公路和济青高速公路、309国道在临淄中部交汇,王潍、张益、博临等国道省道和城乡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构成了便利的交通网;境内建有辛店、大武和乙烯3个热电厂,电力资源充足。全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为国内外各界朋友光临临淄、开发临淄,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
临淄区城区布局合理,生活小区、机关单位、商贸设施、厂矿企业均按规划建设,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绿化、环卫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完备,城市功能完善。临淄教育发达,为全国先进,各类中学、职业中学、中专学校等在为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大量学生的同时,也为临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临淄各类企业均已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初步形成,全区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历史文化
临淄区历史悠久,曾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是灿烂辉煌的中国齐文化的发祥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为临淄区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被誉为“地下博物馆”。近年来,临淄区加大齐文化开发力度,依托这些文物古迹建设了大量旅游景点。
2004年2月4日,国际足联副秘书长热罗姆·项帕涅在伦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虽然有不少国家都认为自己是足球运动的诞生地,但研究国际足球的历史学家有确切证据表明,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2004年6月9日至10日,“足球起源于临淄”专家论证会在淄博市临淄区齐都大酒店举行。经过认真地推断和探讨,与会专家最终得出一致结论:根据现有的文献史料和考古发现,中国古代蹴鞠(足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都临淄。
管仲纪念馆
旅游资源
临淄历史悠久,作为齐国都城长达800余载。齐国曾是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两汉时期仍为齐王首府,是汉“五都”之一。 临淄旅游丰富,是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区。 临淄齐国故都遗址,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田齐王陵,均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0余处文化遗址、大型古墓星罗棋分布,境内文物十分丰富,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美誉。 齐国故都博物馆、齐景公殉马馆、太公湖、马莲台、临淄石刻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天齐渊、姜太公旅游中心、大型仿古建筑群--齐国独具特色,被列为山东省五大旅游区之一的"齐文化旅游区",与附近的开元溶洞群、泰山、曲阜、青岛等自然景点,构成了丰富的齐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客人前来观光游览。
东周殉马坑:是一处春秋时期的齐国君主和大贵族墓地。已发现大、中型墓20余座。在其中5号墓的周围发现了大规模的殉马坑。墓室南北26米,东西23米,南墓道长18米,宽12米,椁室位于墓室中部。用自然巨石垒砌,南北长8米,东西宽7米,深5米。墓室早年被盗,随葬品荡然无存。唯有殉马坑保留完好。殉马坑在墓室的东、西、北三面。东西各长70米,北面长75米,宽5米,三面自然连接,成为一体,全长215米。
天齐渊:又名温泉,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牛山北麓。天齐渊是自古齐国始便非常有名的景点。据1957年10月测流,日涌水达69000方。70年代,因淄河上游断流及常年超采,天齐渊停止喷水。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开山采石,天齐渊被破坏。2008年区政府对天齐渊遗址重修保护,让游人再睹名泉。
金岭清真寺:位于今金岭镇金南村,是当地回族居民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院落范围南北58米,东西70米,大门东向。原大门、二门(望月楼)及碑碣等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祈主大殿、南北配殿、阿訇颂经室、沐浴室尚存,皆为砖、石、木建筑。1979年,省人民政府拨款进行维修,复修了大门、二门,沐浴室增设了锅炉和淋浴设备。
齐国历史博物馆:位于临淄区齐都镇镇政府驻地,是全国十大异型博物馆之一。它是在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文物陈列馆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以齐国故城大城与小城相互衔接的特殊形制作外形,青砖砌垒,形似古城堡,别具一格,内部装饰古朴典雅,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顶高15米,与宫城西部的宫殿建筑遗址桓公台东西相望,交相辉映,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中国古车博物馆:位于临淄区东北部的后李文化遗址,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展出内容分为中国古车陈列馆和春秋殉车马两大部分。古车陈列以大量的文物、模型、古车复原、照片、图片和文字,展示了商代至明清时期中国古车的发展历史和作用。
管仲纪念馆: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000万元,分为馆区和园区。馆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主要由中国宰相馆、管仲及《管子》思想陈列展厅(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管仲祠、管仲墓等组成;园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是广场、绿地及配套设施等。
临淄金珍堂古钱币博物馆:筹建于2006年,2007年经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设立,目前是亚洲最大的古钱币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临淄区人民政府东部,展览面积约860余平方米,共十一个展厅,展品两万余件套。展览布局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汇集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约5000多年各个历史时期、民族区域的各类稀世珍品的货币,无历史断代,完整地展现了华夏文明古国绚丽多彩的货币文化,既是一部完整的货币史,又是一部中华经济编年史,极具观赏学习价值。
姜太公祠:位于临淄区城区内,1993年以姜太公衣冠冢为依托而建,总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太公祠是一组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殿堂庙宇建筑。周文王访贤遇到姜太公,遂请回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周武王继位又尊称师尚父。姜太公辅佐周王朝灭掉殷商,以首功被分封到了齐国。太公治理齐国,采取“因俗简礼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等政策,注重农、工、商并举,大力发展生产,齐国很快强大起来。其后姜太公又辅佐周公平定纣的儿子武庚的叛乱,为赏太公二次安周之功,周成王赋予姜太公“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的专伐大权,成为海岱之间联袂而往朝的大国。
石佛堂:位于今齐都镇石佛堂村北侧,距村舍民宅百余米,现存残破佛堂三间。堂舍为中国古代殿宇式建筑。青石砌基,木柱支撑,二椽重梁,青砖墙,灰瓦覆顶,一门二窗,内饰壁画。佛堂内有石佛四尊。堂室中央置弥勒佛一尊,高1.14米,宽0.45米,厚0.24米,背依刻有40个佛像的石屏;西间石佛三尊,缺首,雕在一块莲瓣状石屏上,石屏刻有35个佛像,其上端左右雕立式飞天和蟠龙。
风土人情
元宵之日,在淄博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欢乐浪潮的冲击。
打铁花是淄博独特而古朴的民间娱乐,据说产生于元朝。那时,这里的冶铁业特别昌盛,铁水熔化之后,金星四溅,这触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于是一项神奇而又壮观的民间活动---打铁花便产生出来了。打铁花有很高的技术性,打花者无不使出浑身的绝招,打它个满天开花。
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历史时期,在齐国故都临淄城足球活动就已广泛开展。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
食物以面食为主,兼以米、粟、谷等,喜食肉,食物种类丰富。
临淄境内流行的主要剧种有京剧、吕剧、八仙戏、鹧鸪戏等。其中八仙戏、鹧鸪戏是当地独有的全国民间稀有剧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