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位于淄博市中部。地处东经117°41'~118°14',北纬36°22'~36°45'。南邻博山区,西接章丘市,北与周村、张店、临淄三区相连,东傍青州市,东南与临朐、沂源两县接壤。淄川建置于西汉初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淄川境内发现的王母山巨石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淄川地区蕃衍生息。面积1001平方公里。2010年底,全区户籍人口为73.19万人。
行政区划
淄川区辖4个街道、14个镇、3个乡:
街道:般阳路街道、松龄路街道、商城路街道、钟楼街道
镇:城南镇、昆仑镇、磁村镇、岭子镇、商家镇、双杨镇、黑旺镇、淄河镇、东坪镇、西河镇、龙泉镇、寨里镇、罗村镇、洪山镇
乡:太河乡、峨庄乡、张庄乡
历史沿革
淄川区因淄河流经境内而得名。1956年称淄川区。
夏商为青州之域,秦属齐郡。西汉初建般阳县,因治所位于般水之阳而得名。宋元嘉五年(公元428年)为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为淄川县,唐初置淄川郡。宋置淄川郡属京东东路。元设般阳路,治所在淄川城。明初设般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升淄川县为淄川州,洪武十年(1377年)又改为淄川县,属济南府。清沿明制。辛亥革命后,废府设道,淄川县属济南道。民国17年(1928年)撤道,民国20年(1931年)县辖十路改为九区。1948年3月,淄川县全境解放,辖11个区。1955年4月,淄川县制撤销,原县境内建立杨寨、洪山、昆仑3个区。1956年2月,撤销昆仑、杨寨两区,设淄川区。1958 年4月,洪山区撤销,归淄川区。
地理环境
淄川区位于淄博盆地中部,其东侧、东南侧、西南侧为中低山区,局部为山间洼地及河谷地形,北部、西北部则逐渐过渡到低山、丘陵及平原。最高峰黑石寨,位于峨庄乡后紫峪村东部,海拔923米, 最低点是杨寨镇北部,海拔48米。地形分为平原、丘陵、山区三类。其中平原面积93.175平方公里,地面标高均在100米以下, 平均地面坡度1/200。丘陵面积345.321平方公里,高度150米左右。除平原、丘陵外,其余皆为中低山区,多数山峰高度在500米以上。
淄川区地处暖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9-13.1℃,年平均降水量500-800毫米。
淄川区境内自东向西有4条过境河流皆属小清河水系,发源于泰沂山区北坡中低山区,由南向北经本区单独出境,汇入小清河。
自然资源
淄川区内以山地、丘陵为主,总面积149.9万亩, 其中耕地35万亩,仅占总面积的23.36%,林地23.6万亩,占总面积的15.77%,未利用土地42.2万亩,占总面积的28.15%,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为发展农业和各种经济作物提供了有利条件。
淄川区矿产资源丰富,伴生、共生矿多,矿产资源组合好,煤炭、耐火材料、紫砂、陶土、铝土矿、石灰石、铁矿石、石英等储量大,分布广。煤炭可采储量1500万吨,耐火粘土储量为841万吨,页岩质红粘土(紫砂)储量为1000万吨,花岗岩储量1000万吨,石灰石储量2万亿吨,铁矿石储量60万吨,石英砂储量1500万吨。
淄川区地形复杂,生物资源丰富。林木资源,共有树种40科、78属、146种,乡土树种有楸、国槐、侧柏等,引进树种有杨树、桐树等,经济树种有梨、杏、苹果、花椒、柿子、软枣、山楂、香椿等,其中池板梨、无核软枣远近闻名。动物资源中,大牲畜有牛、马、驴、骡;肉食畜有猪、羊、兔;家禽有鸡、鸭、鹅。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兽类有狐狸、獾、黄鼠狼、刺猬等。禽类有斑鸠、喜鹊、乌鸦、啄木鸟、猫头鹰等。鱼类有鲤鱼、鲫鱼、鲇鱼、虾、鳖等。昆虫有蚕、蜂、山蝎等。中草药资源遍及全区,有黄芩、半夏、荆芥、防风、苍术、丹参、土元等100多种。
柳泉广场
经济概况
淄川区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8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82.9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8.58亿元,分别增长8.1%、18.1%和18.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5亿元,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908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7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15元,全区各项存款余额116.5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8.97亿元。
淄川区工业实力雄厚,全区现有工业企业6400多家,主要工业门类有建材、纺织、机械、化工、冶金、煤炭等,有一批在全省、全市占有重要位置的企业和产品。近年来,淄川区认真实施结构优化、优势带动、经济国际化和科教兴区四大战略,不断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加快技术创新,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了全区经济发展。200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4.8亿元,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3.6亿元,利润总额5.04亿元。
淄川区的农业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全区人均不足半亩地,山旱田占三分之二。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淄川区制定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产业化进程”的工作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淄川区的农业不断发展,2000年,全区粮食总产量为11.29万吨,农田灌溉面积达到11.8万亩,林果总产15088吨,肉蛋奶总产18080吨,蔬菜总产76542吨。
淄川区是淄博市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建设了服装城、建材城、新亚商场、东方商厦等30多处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商业网点和十几条商业街,形成了以服装城为龙头的生活料和以建材城为龙头的生产资料体系。2000年,全区各类集贸市场发展到85家,其中城区26家,集贸市场成交额达到113亿元。
旅游文化
淄川区历史上产生过许多著名人物,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竭尽毕生的心血收集民间传说,借鬼妖喻人世,倾激情于笔端,著成《聊斋志异》,成为世界历史上的奇文佳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明末清初,名医翟良,品质高尚,不图富贵,甘居乡里,为民众解除病患,被赞称为“神医”。清末民初,孙乃琨致力于讲学、著述,各传陕、甘、豫、鲁等省,为一代儒学名流。
淄川区名胜古迹遍布全区,旅游资源丰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蒲松龄故居、马鞍山抗日革命遗址,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大张古窑址、磁村古窑址、郝家古窑址、西坡地古窑址、刘德信起义“大汉德主”政府遗址、太河惨案纪念地──钓鱼台、杨寨古塔、苏相墓、七里遗址、修真观、北石谷遗址、东商遗址、胡家遗址、小庄遗址、尚庄遗址、羊栏遗址、夏庄遗址、大奎山摩崖石刻、金鸡峪摩崖造像、庞涓墓、昆仑汉墓等 。此外,还有峨庄古村落国家森林公园、聊斋园、留仙湖公园、淄川游乐园、奎盛园、梓童山风景区、文峰山风景区等景区(点),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前来游览观赏。
风土人情
旧时,淄博境内居民办理丧事,多采用木棺土葬,礼俗相当繁琐。
寿衣,俗称“老衣裳”。人亡后,儿女为其穿寿衣,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儿媳来料理。寿衣一般不用皮毛和绸缎做,怕来生变成兽类和断子绝孙,多用绢棉做成,取“眷恋”、“缅怀”之意。衣裤的件数,忌双喜单。博山居民为死者做寿衣一般须要“五领三腰”,即五件上衣,三件裙裤。无论何时亡故,都要以棉衣为主。
人死后,全家举哀,将死者移入正房迎门的灵床上。灵床有的用现成的木床,有的用门板或苇箔在长凳上搭成,还有的临时用土坯垒起,上铺一床单或褥子而成。死者脸盖黄表纸,口含铜钱(亦有含珍珠之类的)。灵床前置供桌,放“照尸灯”,预防狗猫进来,焚香设牌位,并供小米饭1碗,上插竹筷1双,叫“倒头饭”。子女轮流守护,叫“守灵”。
家族邻居帮助办理丧事,发讣文、告亲戚,帮丧者为首的叫“大总”。同时每天早、中、晚饭前3次到土地庙“送浆水”,浆水多由生水、面粉、小米混合而成,装在壶里,有的壶里只装清水,也叫做浆水。扎制纸车、纸马,用黑面烙制“打狗饼”、“打狗棒”,取意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拦路,一旦遇到恶狗便可用棍子打它们,同时把打狗饼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机脱身。此后是“指路”,死者长子站在板凳上,手举扁担,面西而呼死者的称谓,后说“上西方大路朝佛”,连喊4次,烧纸车纸马,送亡者归西。
土特产品
淄川区土产主要有甜杏米、池梨、无核软枣、柿饼、花椒、花生等,大部分产于东部山区,销往全国各地。
出口产品有柿饼、山楂饼、杏仁、槐米,除柿饼大部分销往日本外,其余由省、市外贸单位统一出口。淄砚为淄川特产,均为手工制作,产品多达100多个品种,80 年代曾出口日本,现大部分销往北京、广州等地。毡帽、砂锅为传统特产,盛产于五、六十年代,现产量低且消费少。
地方名吃有肉烧饼、纪氏肴鸡等,以其风味独特而闻名。特别是肉烧饼具有饼皮香脆、馅味鲜美之特点,自19世纪末至今,一直是淄川的面食名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