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地处齐鲁腹地,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以东40公里处,是“世界泉水之都”——济南市的副中心城市,被誉为“小泉城”。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辖14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908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01.2万。先人早在8000年前即在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并创造了历代英才。宋代女词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明代戏曲家李开先等都曾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尽领风骚。
市人民政府驻双山街道。邮编:250200 电话区号:0531 行政区域编码:370181
行政区划
章丘市辖6个街道、14个镇:
街道:明水街道、双山街道、龙山街道、枣园街道、埠村街道、圣井街道
镇:普集镇、相公庄镇、绣惠镇、刁镇、水寨镇、垛庄镇、文祖镇、高官寨镇、辛寨镇、白云湖镇、宁家埠镇、曹范镇、官庄镇、黄河镇
历史沿革
早在8000多年前,境内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商代,东、北部为蒲姑国。商末,西部为谭国谭氏发源地于山东省济南章丘市城子崖古谭国,都城今龙山镇城子崖。春秋时期,先后为谭国和齐国诸侯封地赖邑、宁邑、台邑、崔邑。战国,属田齐。秦,属济北郡。西汉,属青州部济南郡(治东平陵城)。汉景帝四年(前153年),首次置县称阳县(治回军镇,今绣惠镇回村)等。东汉时,中部为阳丘县,北部为管县、犭虎县,南部为土鼓县。后阳丘、犭虎县并入东朝阳县。魏晋时期,东朝阳县属东安国。南北朝刘宋,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属齐郡。北齐废朝阳县置高唐县(治回军镇)。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高唐县迁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博洲亦有高唐,改为章丘县",取县北山章丘为名。唐贞观元年(627年)属河南道齐洲济南郡。宋、金,属济南府。元,属山东东路西南道济南路总管府。明、清,皆属济南府。
民国初,属岱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济南府。1945年8月,划为章丘、章历2县,属泰山专区。1950年4月,两县划归淄博专区,1953年9月,章历县并入章丘县(治旧章丘城,今绣惠镇驻地),划归泰安专区。1958年8月,县迁明水。同年11月,泰安专区撤销,属济南市。1961年5月,泰安专区恢复,又划归泰安专区。1979年1月,复属济南市。1992年8月,撤章丘县设章丘市(县级)。
地理位置
章丘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市区东40公里处,南北长70公里,东西宽37公里,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从地貌的角度来看,章丘属于鲁西断块区,在鲁西断块区的泰鲁块隆内,古生代地层由新到老出露,最老的为中上寒武系的灰岩出露构成南部小区:泥盆系中、上石灰岩系沙页岩出露于明水附近地区,往北在小长白山附近则以火成岩为主。前者易透水,后者则不行,加之地势南高北低,地下水自南向北汇聚,在明水附近受阻水头出露地面,行成泉群,故明水多甘泉,多水。
南部属鲁西隆起区,北部为济阳凹陷区,属旋扭性构造鲁西系的外旋层部位,南北向与北西向压扭性断层发育。特别是文祖断层,两盘南北向位移15公里,使断层两侧在地形、地质和地下水源等万面,形成显著的东西差异。地质构造形成普遍为单斜岩层,以块断为主,褶皱少见。岩层走向北西60°倾向北东30°,倾角7°~13°。各地质时代的地层齐全。山区自南而北分布为变质岩、石灰岩、页岩、煤层、火山喷出岩等。丘陵河谷和冲积平原则广泛分布泥岩,下部为淡水灰岩,上部为沙砾石层及各种土类。
地处泰沂山区北麓,与华北平原接壤,长城岭绵延于南,长白山矗立于东。地形自东南向西北倾斜。自南而北依次为山区、丘陵、平原、洼地,分别占全市总面的30.8%、 25.9%、30.7%和12.6%。最高峰为南部的鸡爪顶,海拔924米;最低处系北部辛寨乡朱家洼一带,海拔15米。
气候水文
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区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春少雨雪,雨量集中于夏。年均日照2647.6小时;年均气温12.8℃,高温年13.6℃,低温年11.7℃;年平均降水量600.8毫米,一般为500~700毫米。季风,因受地势影响,反映不明显,除5月份以C(静风)及SSW(南南西)为最多风向外,其他月份以C(静风)及ESE(东南东)为主导风向。相对湿度为65%,无霜期192天。
境内大部地区属小清河水系,东南少数山区属大汶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小清河、绣江河,东、西巴漏河,漯河、巨野河等。小清河位于西北部,从历城区北柴家庄东北入境,至水寨镇小贾庄入邹平县,过境河段18.8公里,流域面积1651.6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7.77立方米/秒。绣江河,源于明水百脉泉,32.8公里,注入小清河。东巴漏河,在东南部,属季节河,源于淄博市博山区,由石门入境,至相公庄镇寨子入漯河,全长34.4公里。西巴漏河,在中南部,属季节河,源于垛庄镇四角城北坡,至绣惠镇金盘村北入绣江河,全长68.8公里。漯河,于相公庄镇龙湾头上接东巴漏河,至刁镇东北入芽庄湖,全长28公里。巨野河,西支源于历城区大龙堂拔槊泉,东支源于北曹范村西,两支在龙山镇北汇入杜张水库,全长46.8公里。主要湖泊有白云湖,在西北部,总面积17.4平方公里,水面积7.5平方公里,水深1~3米。芽庄湖,在市东北角,总面积5.38平方公里,水面积2.17平方公里,水深一般1.9米。
自然资源
全市土地总面积17.21万公顷,可利用面积12.57万公顷,已开发利用11.6万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91.5%。其中耕地面积7.69万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61.17%。
境内年均水资源总量5.7亿余立方米,其中可利用量4.43亿立方米,占77.72%。多年平均降水量600.8毫米;年均地表水资源总量2.12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55亿立方米。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3.58亿立方米,可利用量2.88亿立方米。明水泉群年涌水量0.8亿立方米。
林木资源共54科、183种,常见林木为松、柏、杨、柳、桐、榆、刺槐。中药材资源有远志、 酸枣、丹参、郁李、野菊、茵陈、香附、百里香等566种,蕴藏量200余万公斤,其中郎山远志闻名全国。
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野兔、山鸡、狐狸、刺猬、黄鼠狼、狼. 獾及鱼、鳖、虾、蟹等。
章丘资源丰富。地下矿产资源有25种,尤以煤炭、铝土、石灰石、花岗石储量最大,其中煤炭、铝土、石灰石、花岗石的最大储量分别为2.38亿吨、4.16亿吨、2.5亿吨和5亿立方米。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市)和优质铝土出口基地。境内水资源充沛,市区群泉喷涌,年出水量达1.2亿立方米,素有小泉城之称。
章丘的城市风貌
经济概况
章丘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了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产业。农业结构合理,都市农业发展迅速,是省八大农业现代化试点市之一。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7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03亿元,列2008年度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第35位,荣获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和全国十佳节约型中小城市。
近年来,章丘市紧紧抓住济南东扩的发展机遇,提出了“建设济南大城市框架下富而美的新章丘”的定位,确立了“一二三四六六”的总体发展思路:即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谐章丘“一个总目标”,牢牢把握富强、和谐“两个主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升级、社会结构升级“三个升级”,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四个优先”,在更高层次上实施科教兴市、工业强市、依法治市、城镇带动、外向拉动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在更高水平上推进现代产业建设、现代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六大突破”,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把章丘建设成为全省首善之区的首善之地。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08年,完成生产总值374亿元,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20.03亿元,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160元和8110元,增长10%、1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增加值分别实现555亿元、63.8亿元、37.7亿元和165亿元,增长22.3%、18.6%、18.4%和18.6%,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0.3%和81.9%;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9项,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2件,山东省名牌产品3件,山东省著名商标5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9家。列2008年度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第35位,荣获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和全国十佳节约型中小城市。
旅游景点
百脉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与趵突泉齐名并列,曾巩云:“岱阴诸泉,皆伏地而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百脉寒泉珍珠滚”,居章丘八景之首,是中国北方独具特色的泉景公园。百脉泉公园因地缘势,沿水之滨,建有儿童乐园区、名泉水景区、花园景树区、幽静学习区、密林散步区、龙泉寺、清照园。
危山兵马俑:出土于济南章丘市圣井街道办事处驻地南方附近的危山风景区半山腰上,是目前山东地区发现的第一座保存完好的兵马俑陪葬坑,是“我国继秦始皇兵马俑、陕西咸阳杨家洼兵马俑之后,发现的第三大兵马俑坑。”
城子崖遗址博物馆:位于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政府西1公里处。章丘共投资600多万元兴建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著名古建筑专家扬洪勋设计,为全国唯一的一座土堡式建筑,仿照原始社会土城之建筑风格。远远望去,门厅上方,周谷城先生题写的“城子崖遗址博物馆”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步入馆内有三个展厅。第一展厅突出陈列了龙山西河遗址出土的文物,以红陶器为主,距今约8000多年。
眼明泉公园:位于西环路以东,胶济铁路以北,明塘街以西,济青路以南,是章丘市百脉泉公园之后,建设的又一处以泉水景观为特点的园林风景区。2004年4月23日,眼明泉公园建设工程全面开工。9月21日,建设工程顺利竣工,10月1日,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该园占地面积540亩,其中水域面积约143亩。公园共分三部分:西麻湾源头区、荷花泉片区和眼明泉片区。设计构思主要是突出泉水、溪流和水生植物观赏等特色。11万株乔、灌木植物整齐地蔓立于河道两侧,7万平方米的地被植物积水生植物把公园装点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整个公园沿泉水、溪流、池塘和湖泊的景观视线尽可能开敞,为游客提供亲水性界面,提高其观赏性价值。
济南植物园:位于章丘市西南部,园区距济南市区35公里,东邻省道244线,北距309国道4公里,南与正在建设的第二条济青高速公路毗邻,距济南国际机场26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朱家峪民俗旅游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朱家峪位于明水城东南5公里,胡山东北脚下,距省会济南40公里,从309国道(经十东路)南行1.5公里便到该村。
白云湖:又名刘郎中坡,因相传白云从湖中飘起而得名,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章丘市明水西北19公里处,北临黄河,西南距济南35公里,距遥墙国际机场仅10公里。
锦屏山:在章丘市区南18公里处,总面积约 25平方公里,海拔 563.5米。
风土人情
章丘历来在外经商者多,衣着打扮比较讲究。清末、民国时期,富人穿绫罗绸缎,一般人穿家织土布。衣服样式,宽长肥大,男、女上衣均带大襟。后男上衣改为对襟,裤子均为直裆摺。春、秋季,男子穿单袍、马褂;一般人戴皂布帽垫儿,商人多戴纱帽垫儿或缎帽垫儿,铁匠多戴毡帽。夏季,男子外出戴凉帽,农民戴草帽。冬季,男、女都扎腿。普通男人,穿掩襟长棉袄、叉裤(臀部及腰以上无棉絮),戴礼帽或缎帽垫;老人,戴套头帽、三大扇或毡帽头;中青年戴瓜皮帽;儿童,戴脑耷子。官衙公务人员,穿长袍、戴礼帽;富人穿皮袄、长袍或外罩马褂;妇女,穿棉袄棉裤,称为“穿两截衣的”。中年妇女,以方围巾包头;老妇,戴脑耷子。新中国成立初期,穿土布者已不多见。男子,多穿中山装,夏天穿衬衣、制服裤、短裤,冬天穿“列宁服”小大衣、棉制服裤;青年妇女,多穿花布对襟褂、便裤。中、老年妇女,仍穿大襟袄、褂。衣料以平面布、斜纹布、卡其布为主,颜色多灰、蓝、黑色,以阴丹士林为最流行。“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影响,人们的衣着又趋向款式简单,色彩单调。青少年男女,上身穿戴黄军衣帽,下穿蓝国防裤,解放鞋,风行一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服饰向多样化、高档次、外向型发展。青少年男子,爱蓄长发。夏季穿花衬衫、T恤衫、喇叭裤,戴太阳镜,着凉鞋、旅游鞋。冬天穿西装、呢子外套,雪花呢大衣、牛仔裤,三结头皮鞋、火箭鞋、长筒皮靴。女青年,夏天多穿蝙蝠衫、连衣裙、乔其纱、柔姿纱、巴黎纱等,绚丽多彩。冬季多穿裘皮大衣、高跟鞋。衣料、款式年年更新。上世纪90年代后,人们的服饰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并且逐渐同国际市场接轨。人们穿衣不仅追求高档、名牌产品,而且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服装有了礼服和休闲服之分,礼服主要指西服,讲究质地考究、裁剪合体、熨烫笔挺;休闲服包括休闲西装、茄克等各式服装,讲究穿着舒适、自然大方、具有个性。女子裙装不仅款式更为丰富,而且已不再局限于夏秋季节。
清末、民国时期,平原、山区人民生活差距较大,贫富悬殊。平原,一般农户以食玉米、小米、高粱、地瓜等粗粮为主;绣江两岸多食玉米窝头、煎饼;北部农村和沿黄一带多食高粱、大豆糊饼;丘陵山区多食玉米谷糠饼子、煮地瓜。全县早、晚餐普遍喝糊糊或稀饭、吃咸菜,午餐吃窝头、煎饼,有点菜蔬。富贵人家,则食不厌精,常年食用细米、白面、鸡、鱼、肉、蛋。普通人家,半年糠菜半年粮。逢年过节方能吃馒头、水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逐步提高。上世纪50至60年代,基本达到吃粗吃饱。山区,以玉米、地瓜干、窝窝头为主食。平原地区,以玉米煎饼为主粮,并能经常吃茄子、白菜、萝卜等粗菜。进入70年代,特别是1978年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山区以玉米、小麦为主食;平原地区,常年吃白面、大米。棉花、花生等油料作物的大量种植,使农民食油成倍增加;多种经营的发展,使肉、蛋、菜等副食品空前丰富。群众食水饺、面条,炖肉、炒鸡蛋已是家常便饭。大曲酒、啤酒、过滤嘴香烟已成为家庭待客之必备品。老人喝麦乳精,妇女喝果酒,儿童喝果汁、可口可乐等饮料已比较流行。上世纪90年代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始追求高质量的饮食方式,不仅饮食种类花样繁多,而且注重各种营养合理搭配,鲜牛奶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品。家庭待客逐渐走出家庭,档次逐渐提高。白酒以低度、中高档为主,且开始追求品牌。饮料品种不断增多,高、中、低档一应俱全。吸烟方面,城市居民多吸中高档卷烟,农村居民多吸中低档卷烟。
清末、民国时期,住房多为四合院,格局一般为:东南门、西南圈,进入大门就做饭(东屋为饭屋)。北屋是主房,一般3至5间,高于其他房。配房东、西各2至3间。还有的前庭后院,由北至南,后有台屋,长辈居住。前房有过道,两侧为晚辈居住。中上等人家,进大门有影壁,过影壁拐弯有二门子。房屋结构,富贵人家建砖瓦房;一般人家多石基、土坯墙、麦秸盖顶。南部山区,多乱石墙,薄石板檐,黄草盖顶;北部沿黄地区,多砖基、土坯墙、秫秸箔加黄泥盖顶的平屋。建房时,请风水先生卜算吉日,忌房屋方向与太岁相对。“三煞”与“太岁”相对时,不建房。新中国成立后,建房格局基本如前,但盖新房者渐多。特别是1978年以来,盖房讲究前出厦、锁皮屋、水刷石前脸或瓷砖装饰、水泥地面、玻璃门窗。大门建筑形式多样,有的起脊,有的平顶,别具一格。城镇居民单元楼增多。经济条件好的村,统一规划,建居民新村,向阳房成排连片崛起。近年来,随着城市各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住房结构更加合理。人们开始追求大面积住房,同时注重住房的装修,使居住开始呈现舒适化。在农村,多有刮瓷墙面出现;有的屋顶设吊顶。偏房有的为平顶房,水泥抹顶,用作摊晒粮食或堆放物品。无偏房或院门开向东、西方向者,多在院门内侧建有影壁,或饰以“福”字,或贴有山水、花鸟图案的瓷砖;南向开门者,院门多在偏房一侧,偏房的南山墙兼具影壁的装饰作用。院门渐趋宽大,多为木门或铁门,分为两扇;传统的起脊门楼仍居多数,但新式的平顶门日渐增多,门柱上多贴有瓷砖,饰以花鸟图案,门楣上有“幸福之家”、“安居乐业”、“前程似锦”等字样。
章丘特产
章丘大葱:章丘种植大葱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优良品种“大梧桐”,一般株高150至170厘米,最高达到2米,单株重1斤左右,有的达到3斤多,章丘大葱被称誉为“世界葱王”。
龙山小米:章丘市名产“龙山小米”,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向皇帝进贡。“龙山小米”集中产于龙山村周围十里内,是一种无公害食品。
明水香稻:产于章丘市的明水镇,已有2000年的历史,从明朝开始就作为贡米向皇帝进献。以浓郁的香味而闻名中外。
龙山黑陶:造型千姿百态,以复杂造型为主,简单者较少,但都端庄优美,质感细腻润泽,光泽沉着典雅,具有一种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静之美,欣赏价值极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