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先属齐郡,后属济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平原郡,治所在平原县城,辖19县,包括平原县。东汉,青州部平原国平原县。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平原郡改属冀州,平原县随属之。三国,魏冀州平原国平原县。晋十六国,冀州平原国平原县。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冀州平原郡平原县。南北朝,北魏冀州安德郡平原县。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移平原郡治于聊城之王城,平原县改属渤海郡。隋,平原郡平原县。唐,河北道平原郡(德州)平原县。五代,隶属不变。宋,河北东路德州平原县。金,山东西路德州平原县。元,直隶中书省燕南河北道德州平原县。明,山东(承宣)布政使济南府德州平原县。清,山东布政使济南府平原县。中华民国,山东省平原县。
经济发展
平原县东临国家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北靠国家大型电厂华能电厂,并且本县有装机3万千瓦的热电厂一处,中原油田向县城的天然气供气工程也正在建设之中,可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平原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已形成了造纸、棉纺、化工、机械、建材、食品为主的传统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服装加工、包装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平原县农业较发达,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全县现有耕地78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是全国有名的“粮棉基地县”、“京津蔬菜园区”和“畜牧业强县”。
平原县农业发达。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被誉为"京津蔬菜园区"。畜牧业发展迅速,是闻名全国的"鸽乡"和蛋鸡大县。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78.9万吨,并于2009年实现了吨粮县的目标,2010年全县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肉类产量和蛋类产量、奶类产量均在德州市前列,并在全市率先发展有机农业、品质农业、版块农业、规模农业。土地流转、农村基层行政体制改革、农村社区建设等农村农业工作在山东省乃至全国创造了亮点。
平原县工业门类较为齐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进入迅速发展期,传统产业主要有造纸、纺织、化工、机械、建材、酿酒(白酒、啤酒、葡萄酒)等。形成了中化平原化肥公司、晋亿集团平原晋德公司、征宙机械、沪平永发造纸、照东方纸业、棉纺、青啤(平原)分公司、森力啤酒等一批骨干企业集团(公司)。近年来又培植起东鸿制膜公司、志诚集团、华之杰新型铝材、北大生物、福源淀粉等一批新材料、新能源及生物产业集群,产品出口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化化肥、青岛啤酒、晋亿集团、杏花村汾酒集团、荷兰康尼克斯集团、河北明珠集团、北京铜牛集团、上海东拓控股集团等十多家上市集团已在平原投资发展。平原县商业物流发达,市场活跃,2010年,平原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6亿元。2011年平原县国民生产总值预计达200亿元。
基础设施
平原县南依泰山,北望京津,距德州市区30公里,距天津港220公里,黄骅港110公里,济南遥墙机场80公里。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太青客运专线贯穿县境南北,平原火车站每天有几十次客货在这里停、发,货运站台一次作业能力达8000吨,年吞吐量达100万吨。京福高速公路从平原穿境而过,并设有南北两个进出口,乘车到济南机场只需1小时,境内还有北京至珠海的105国道、101、315、318省道和四通八达的县乡公路,内联乡村、外通全国,客货运输十分方便。
城市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发展较快。城区内建有多处主题公园、广场和旅游景观。已初步建成鲁西北县级城市典范,城市建成区面积近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突破15万人,城市化水平已接近50%。现在平原县正以建设国家卫生城为目标,加强城市管理和环保治污,2010年平原县获得全国城市管理人面满意奖并获山东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内建有文化娱乐场所十多处,还建有多处档次较高的星级宾馆、酒店。
名胜古迹
千佛塔:在平原城北2公里处,津浦铁路西侧,崔家庙村东,有一座青砖垒砌、叠檐斗卷、轩伟峭姿的七级宝塔,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千佛塔,俗称崔家塔。据记载,这座塔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塔高7级26米,塔身为八棱柱形,四面有窗,塔门圆顶朝南,门额镶嵌石刻“千佛塔”三字。四面塔窗中,均有光线射入,亮中有雅,暗内有意。三百多年来,这座砖塔由于遭受风蚀、雨淋、日晒、积水浸泡及地震等原因的影响,加速了塔体的老化。为了保持古塔的原貌,平原县人民政府投资2万余元,对该塔进行了全面维修,使远近闻名的千佛塔再现昔日风采。
文昌阁:坐落于平原县恩城镇中学院内的文昌阁,古朴典雅,端庄大方,结构精巧,高十二米,共两层,座北朝南,砖木结构,下方上圆尖顶,呈金字状。上下层之间翘檐飞角,翼然如飞。四角雕饰的龙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圆顶用绿色琉璃瓦覆盖,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闪耀着绿宝石般的光彩。游人可沿阶梯登攀,进入上层。登临高阁,极目远眺,方圆十数里鳞次栉比的农舍,肥沃的田野,潺潺的流水,葱郁的树木,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龙门石刻:“龙门楼”位于“龙门”城东南“水门”之上。“龙门楼”底座正中处有拱形“水门洞”,此洞称为“龙门”,在洞门口门楣处嵌有一青石“龙门”碑刻,碑呈竖长方形状。碑体高1.52米,宽0.64米,厚0.17米。碑的中心处刻有一挥而就、一笔连体的狂草“龙门”二字,字高1米,宽0.5米,异常醒目。字迹形如龙飞凤舞,又似飞龙走蛇,风格神奇独特;起笔处形似“龙头”,运笔苍劲刚毅,如钢筋铁骨;笔势淋漓潇洒,如行云流水,又似水帘瀑布;通体风格古朴苍健,气势磅礴,粗犷酣畅,极富有神韵,令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嘉许称绝。
龙门楼:“龙门”原建筑在城东南角的水门上,外靠城壕,内邻“琵琶湾”,它初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清代曾予修葺。“龙门”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是“文昌阁”,下层便是“龙门楼”。楼下之洞,原是水门洞。
虬龙槐:位于平原县腰站镇原驿站官道大街南端,现105国道西侧,腰站村十字街中心。当地百姓对此槐俗称为“千层槐”、“铁裹槐”,据说是因为历代官宦在树干上贴告示,一层加一层,暴一层又贴一层的缘故。
森罗殿:威镇洋教,义和团大战官兵的遗址——森罗殿,位于平原城西十八华里、马颊河东岸,大芝坊(原称芝隍)村东头,是一座枕高堤而立、殿宇巍峨的古建筑。它气势轩伟,工艺精良,布局得当,错落有序;座北面南,高台石阶,前有一座青砖蓝瓦的药王庙。
平原古城遗址:在如今平原城南二十五里的张官店地方,这一带原是黄河冲积平原的一介高埠之地,后因地表变化而又形成了较为低洼的现状。此处又是马颊、笃马、鬲津、鸿沟等九条自然和人工河流汇集的“沼泽之国”。早在上古时代,就有“陆终氏”和“有穷氏”的氏族部落在这里混合居住。在公元前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对新石器的使用,据考古学家推断是公元前四千二百年至三千七百年之间传入黄河下游北岸的。从现在在张官店附近发现的“石镰”判断,公元前三千八百年左右的时候就有耕耘、狩猎于此的百姓。据古代文献记载现今平原附近在夏代(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有“有穷氏”“有鬲氏”这两个重要部落在这里生活。根据山东省考古专家,按照在张官店附近发现的“陶片”等古文物鉴定,平原古城属于商代早期的遗址(公元前16世纪)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