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范围增至54国;中国决定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中国和新加坡互免签证安排取得实质性进展……近期,出入境管理政策持续优化,多项实招硬招接连官宣,在便利中外人员往来的同时,展现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
专家表示,持续优化出入境管理政策,是开大“国门”的实际行动,既体现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态度,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对于营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十分重要。
出入境政策持续优化
近期,多项便利中外人员往来的出入境管理政策落地或官宣,中国的“免签朋友圈”越来越大。
一方面,“互免签证朋友圈”有望纳入新成员。12月7日,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在天津召开的新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JCBC)会议上透露,在新中航班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双方将通过30天互免签证安排,加强两国人员往来。同日,中国外交部表示,中新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双方一致同意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共同期待有关安排早日落地生效。
另一方面,中国单方面免签国家迎来重要扩围。11月24日,外交部宣布中方决定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消息,12月1日,中国对上述6国实施免签入境政策首日,相关国家人员共有2029人次通过免签入境中国。统计显示,当日上述6国入境中国人员较前一日增长12.54%。
同时,也有不少国家宣布对我国实施免签或免签证费政策。如,马来西亚从12月1日开始,对中国公民实施入境30天内免签证的便利措施。更早之前,泰国内阁会议宣布,自2023年9月25日至2024年2月29日期间,对中国游客实施为期5个月的免签政策,这一政策允许持有效护照或旅行证的中国公民在泰国停留不超过30天。此外,斯里兰卡从11月28日起,对包括中国等7国游客正式实行免签证费政策,有效期至2024年3月31日。
业内人士表示,“新马泰免签黄金线路”连接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三个具有高度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将为新加坡、中国及周边国家间的旅游和商业往来开辟新机遇,吸引更多国际游客。
旅游市场注入新动力
今年以来,服务消费特别是旅游消费加快恢复,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相关政策不断优化并落地显效,以及国际旅游供应链持续修复,将为出入境旅游市场恢复注入新的动能。上述消息宣布之后,出、入境游市场双双迎来一波升温,提振了业界对于旅游市场特别是入境游市场恢复的信心。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12月7日,在中新有望30天互免签证的消息公布之后,截至当天14点,新加坡旅游关注度较前日同一时段上涨18%,广东、上海、江苏、山东、浙江成为关注新加坡相关旅游信息最多的省份。去哪儿指数显示,7日当天新加坡搜索指数环比上周增长4倍。同时,新加坡环球影城门票搜索量环比增长四成。
6国入境免签消息发布后,同程旅行国际机票搜索量快速上涨,当天入境机票搜索量环比上涨12%。其中,由马来西亚入境的机票搜索量环比前一日上涨3倍,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入境机票搜索量环比上涨均超过100%。
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12月1日至3日,相关国家人员入境数量持续上升,法、德等6国共有近1.8万人次入境中国,日均入境人次较11月30日增长39%。其中,有近7000人次通过免签来华,占6国入境总人次的39%。
“入境政策不断优化将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带动我国旅游消费市场的增长,为旅游产业链带来更多商机和就业机会,促进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苏州大学教授、东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说。
入境游被认为是旅游市场的增量机会。“我国入境旅游潜力巨大,如提升至国际中值,即占GDP的1.5%,将至少带来13000多亿元的增长空间。”携程集团首席执行官孙洁曾表示。
出实招显开放决心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专家表示,近期出入境管理政策持续优化,是开大“国门”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态度,有助于增进中外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
外交部领事司日前表示,为了给外国人来华旅游等提供更多渠道和便利,外交部积极调整外国人来华签证和入境政策,恢复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逐步取消来华签证申请预约办理安排,目前已有近100个驻外使领馆实现“随到随办”,并将于今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全球驻外使领馆全部取消签证申请预约。
国家移民管理局外国人管理司介绍,为服务保障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便利中外人员往来,促进对外交流合作,目前已在全国入境量较大的72个城市99个对外开放口岸开展口岸签证业务。此外,还在所有对外开放口岸对各国公民实施2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18个省(区、市)23个城市31个口岸对54个国家人员实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周永博说,入境政策不断优化,不仅让中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提升,也将有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来源:中国证券报 记者 王舒嫄 连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