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壮族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是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配的传统节日,是壮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经过日积月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种具有壮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主要流传在武鸣区东部罗波镇、两江镇、陆斡镇、马头镇以及武鸣区西部的锣圩镇、灵马镇。
从史书记载的壮族三月三来源于对北方大帝真武神的祭祀,壮族三月三是对中国古代“上巳节”的传承。现“三月三”节日在中原地区逐渐衰落了,而壮族人民在历史中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渗透在壮族三月三节日中,使壮族三月三在民族文化中延续传承。
壮族三月三具有历史性、传承性、群众性、广泛性、丰富性、系统性、包容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武鸣区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一种传统的文化形态,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地缘、宗教、审美等诸因素和条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婚姻文化)下,成为连接这一人们共同体的一种精神纽带。壮族三月三体现了壮族人民的信仰观念、文化心理、审美理念和生活追求,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和历史生活风貌。
壮族三月三主要有祭祀祖先、对歌择偶、聚餐、唱戏、抢花炮、抛绣球、斗蛋等活动。
祭祀祖先
摆祭坛做法事:在祖神庙里摆祭坛, 供猪、牛、羊三牲和彩色糯米饭,请师公班和道公班来做法事,祭祀祖神“娅浦”,祭坛四周高挂各村寨送来的幡旗。师公在祭祀前,首先设神坛或灵堂,点燃香烛,仪式开始,主持祭祀的师公身穿法袍,头戴法帽,扎法带,执法器(牙笏和镇坛木),在念咒唱经过程中,边唱边舞,开坛请神。仪式中间,有两童子分别戴红、黑两种木面具,持二环杖(即赶鬼棍)穿插表演双人棍舞,双人绸带舞,接着童子与其他师公共同表演,以祈五谷丰登。最后,全体师公与童子各持乐器(鼓、锣、钹、镲)和法器(杖、牙笏、镇坛木),由主持师公领头以排队一字形(少则八九人、多则十几人),边打乐器边舞蹈,变化多端,节奏从平缓到急速,从稳步行走到转身跳跃,壮语称之为“踩罡”或叫“踩灯”(有踩十二灯、三十六灯、七十二灯等),每次跳踩罡时, 都以队形显示出“福’“禄”“寿”字图样。
抬祖神“娅浦”巡游:用彩轿拾出“娅浦”,吹奏八音,师公扮“骆垌”(即戴傩面的鸟神和蛇神)跳舞开路,巡游各村寨,驱邪祈福。骆垌舞是师公舞的一种,以打击乐为伴奏,表演时常常先歌后舞,舞时不歌,鼓舞相随,行舞定向则以东、西、南、北、中,再就是半蹲勾脚跨腿转体、点步、矮步、蹲揣为主要舞姿,表现祭祀、行军、出征、点兵、打仗、筹粮、存粮、养兵、招魂、驱邪赶鬼、喜庆、安民等内容。表达了骆越后人对骆越古国、对“娅浦”的尊敬和怀念。
放河灯:晚上在廖江里放河灯,河灯从小陆圩一直摆放到罗波圩。
演大戏:由还愿的主家出钱请戏班唱戏,一般连唱三晚,如还愿的主家多时可连唱十晚,唱戏时抬祖神“娅浦”的彩轿“唱戏”。
对歌择偶
对歌择偶习俗是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壮族婚姻文化的历史缩影。
对歌择偶习俗分为四个阶段:相见对唱“初恋歌”,唱到爱慕时转为“赠礼歌”,之后再唱“别情歌”,分手时唱“约会歌”。
“初恋歌”有六个进程:
1、游歌(又称沿路歌),为引起对方注意而即兴唱的一些与赶歌圩有关的山歌。
2.、见面歌(初会歌),一般是互相问候,互通姓名、住地,并互相谦恭赞许。
3、求歌,即请求与对方正式对歌。
4、和歌(又称接歌),被邀请的一方,与“求歌”者唱答。
5、盘歌,即一般的对歌,双方互相盘问唱答,考察对方的聪明才智,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初结情谊。
6、相交歌(又称甜歌),这是男女之间彼此倾心、相互爱慕,为抒发情怀、披露心声而唱的甜蜜之歌,是双方交结情谊的一种标志,有初交歌、深交歌之分。
“赠礼歌"(又称信歌、定情歌、赠物歌),是男女互赠信物,以表示确定关系、结缔姻缘所唱的歌,此时便是定情阶段。恋人在定情之后或会情之时,常以各种“思歌”(念情歌、相思歌)抒发思念的情怀,诉说相思衷肠。
“离别歌”(又称别情歌、相送歌),是对歌将结束时,男女双方难分难舍而对唱的歌,情人唱“别情歌”更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约会歌”,是恋人叮嘱,下次歌圩再见面的歌,虽然别情难舍,但有一番叮嘱在心怀,仍是充满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