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概况
凉城县座落在东经112 °28′─112°30′、北纬 40°29′─40°32′之间,地处阴山南麓、长城脚下、 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乌兰察布市南部,东邻丰镇市,南与山西省左云县、 右玉县毗邻,北与卓资县接壤,西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交界。西距呼和浩特100公里,南距煤都大同110公里,北距集宁90公里,东距北京400公里。
位于乌兰察布盟南部,大青山南麓。东与丰镇市、察哈尔右翼前旗接壤,南以长城界与山西左云县、右玉县毗邻,西与和林格尔县、呼和浩特市郊区相连,北与卓资县交界。面积2494平方公里。人口22.91万,蒙古族0.14万人,其他少数民族0.58万人。辖19个乡(其中1个满族自治乡)、1个镇。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凉城县行政区划图
行政区划
凉城县辖5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镇:岱海镇、麦胡图镇、永兴镇、六苏木镇、蛮汉镇
乡:天成乡、曹碾满族乡
历史沿革
凉城县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地区。相传战国时属赵国,秦属雁门郡。西汉始置县,名为沃阳,因流 经过城的沃水(今弓坝河)而得名。北魏设凉城郡,辖参合、旋鸿二县,始有 “ 凉城 ” 之名。辽置天成、宣德二县。金、元改称宣宁县。明废县置宣德卫,为大同边外地。清设宁远厅,属朔平府通判管辖。民国元年(1911年),设宁远县。民国三年( 1914年 ) ,因 “ 宁远 ” 与别省 县重名,遂沿用北魏旧名,复称凉城县,属察哈尔特别区管辖,治所设在今永兴镇。1929年划归绥远省,1948年凉城县解放后,迁治所于新堂(今岱海镇),先后属和林、集宁专员公署、平地泉行政区管辖,1958年─2004年8月属乌兰察布盟,2004年9月至今属乌兰察布市。
气候特征
属典型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一月平均 气温13℃,极端最低气温-34.3℃,七月平均气温20.5℃,极端最高气温 39.3℃。无霜期平均为140天左右,初霜9月9日至9月20日,终霜5月17日至5 月27日;年日均气温0℃以上持续时间193天左右。年降水量平均约350─450毫米,降水量最多时达790毫米,降水量最少时201毫米。全县地表水、地下水总储量2.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 1.3亿立方米,地下水1亿立方米。
地形地貌
全县土地总面积3458.3平方公里(518万亩),约占自治区总面积的0.3%;县境东西最长82公里,南北最宽73公里。地形总体特征为四面环山、中怀滩川(盆地)。北部为蛮汉山山系,山体狭而陡峭,最高峰海拔 2305米;南部为马头山山系,山体宽而平缓,最高峰海拔2042米;中部为内陆陷落盆地──岱海盆地,岱海镶嵌其中。全县平均海拔1731.5米。山地面积为165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47.83%;丘陵面积为81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46%;盆地面积为827.6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93%;水域面积为165.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4.78% ;素有 “ 七山一水二分滩 ” 之称。全县耕地95万亩,其中水浇地24.02万亩(水浇地中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28%;旱地70.9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4.72%(其 中沟湾地1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8.95%);人均耕地3.99亩;林地146万 亩;草地140万亩;林草覆盖率58.8%,森林覆盖率28.1%,位居全区前列, 在全市排第一位。
自然资源
农业资源
凉城县是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生产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之一。 全县总耕地面积95万亩,其中水浇地24.02万亩。全县年平均 气温5℃,有效积温2500℃,无霜期125天左右,年均降水量 420毫米,主要集中在7─9月,雨热同 凉城县农业季,对农作物和林果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同时,受地形、地貌和地域差异的影响,形成了一些局部小气候区,这些不同类型的小气候区,都孕育产生了许多名优特产。近年来,凉城县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巩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逐步形成了以玉米、马铃薯、杂粮杂豆为主的大农业和以温室蔬菜、烤烟、甜菜为主的特色农业的种植格局。2005 年、2006年全县粮食总产连续稳定在4亿斤以上,是自治区28 个产粮大县之一和 “ 全区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 ” ,每年可为 国家提供商品粮2.4 亿斤以上。
畜牧业资源
凉城县依托丰富的饲草资源,大力发展高效畜牧业,逐步形成了以奶牛、肉羊为主的支柱产业。 全县现有奶牛 6.6 万头,肉羊存栏 46 万只,生猪 8.1 万口,为 “ 乌兰察布市奶牛第一强县 ” 。据2006年 底统计,凉城县年生产鲜奶11.74万吨,出栏肉羊95.2万只,生产优质羔羊肉1.54万吨,生产羊毛77.3 吨,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6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水资源
凉城县水资源丰富,水系比较发育,共有大小河沟三百余条,分属黄河、岱海、永定河三大流域。全县水资源总量达2.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达1.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达1亿立方米,且水质较好。特别是岱海盆地平原区,占全县地下水资源量的85%,为地下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近年 来共投资近1亿多元,建设各类水利工程500多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万多亩,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20 多项,解决了 5 万多人、 8 万多头 ( 只 ) 牲畜的饮水困难,是 “ 全国水利工程先进县 ” 。
渔业资源
凉城县拥有较为丰富的水域面积,特别是岱海湖,作为自治区第三大内陆湖,水域面积达160平方公里,水温适中,水质清澈,水体无污染,且周边生态环境良好,特别适宜多种生物和鱼类生长,是内蒙古自治区著名的渔业基地。现共有鱼类27种,年捕捞量1000吨左右,远销呼市、包头、大同等地。2003年岱海水域渔业的养殖、捕捞、加工,正式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认证,成为华北地区有机鱼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动物资源
凉城县境内野生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共有各类野生动物 (包括野生鸟类)210多种,主要包括: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有黑鹳;Ⅱ级保护鸟类有白琵鹭、大天鹅、疣鼻天鹅、鸢、苍鹰、白尾鹞、白头鹞、红脚隼、 黄爪隼、红隼、灰鹤、花头鸺鹠。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5种,即濒危种黑鹳,易危种白琵鹭、大天鹅、疣鼻天鹅、未定种黑尾塍鹬。上述鸟类主要栖息在岱海以 及各大水库。此外,每年春冬季有大量的候鸟如大雁、天鹅在岱海和石门水库、永兴湖、弓坝河水库栖息。鹰类主要栖息地在岩石裸露的蛮汉山、马头山一带林间空地山崖中。
植物资源
凉城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工程,造林面积年均以10万亩、48万株的速度递增。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8.1%,林 草覆盖率达到 58.8% 。荣获“ 全国造林绿化生态百佳县 ” 、 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 ” 、 “ 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 集体 ” 等荣誉称号。蛮汉山为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区,位于中段的二龙什台于 1993 年被命名为 “ 国家级森林保护公园 ” 。
矿产资源
凉城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的矿藏地有41处,矿种20余种,主要分布于岱海盆地两侧山区。金属矿藏主要有铁、铜、金、银、铌等;非金属矿藏主要有花岗岩、墨玉、浮石、石墨、玄武石、白云母、石榴子石、大理石、硅石、建筑石料等。
经济发展
“ 十五 ” 时期,凉城县工业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岱海电厂的开工建设,揭开了凉城县工业化的新纪元。 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17亿元,同比增长168%,是2001年1.47亿元的 8.28倍,年均递增60.8%。工业经济已成为助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主动力。 凉城县是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粮食总产连续稳定在4亿斤以上,跻身内蒙古28个产粮大县之一。农业方面:玉米年种植面积稳定在 35万亩,年产稳定在3亿斤以上; 马铃薯年种植面积稳定在 35万亩,年产稳定在8亿斤以上;蔬菜年产各类蔬菜3亿斤以上,被誉为 “京津菜蓝子”。
畜牧业方面:奶牛存栏6.6万头,日产鲜奶330 吨,为乌兰察布第一奶牛强县; 肉羊存栏达46 多只,年出栏量96 万只,出产羊肉 1.54万吨,皮张 6万多张。
历史文物
凉城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 6000 多年前,古人类便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华夏祖先傍海而居的足迹,老虎山、王墓山、园子沟等环岱海遗 址群被列为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将这里赞誉为 “ 太阳升起的地方 ” 。有文字记载以来,这里就成为草原文明和 中原文明水乳交融的沃土。数千年来,在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英贤辈出,俊采星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良将李牧,保国戍边;飞将李广,拒敌阴山;鲜卑拓拔,开北魏基业;木兰从军,展巾帼英姿;康熙巡边,始有马刨神泉;达赖受封,积淀宗教文化;贺龙、李井泉、宋时轮、郑天翔等老一辈革命家蛮汉抗战,留下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足迹。新中国成立后,众多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名流都曾踏上这方热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孕育了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的凉城人民。凉城县是北方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迄今为止已发现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 291 处,形成了以老虎山、 园子沟和王墓山遗址为代表的环岱海遗址群,2001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 年环岱海遗址群及岱海旅游区被评为内蒙古十大历史风景名胜区。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说:“ 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半坡文化是土房矮屋,而凉城的老虎山、 园子沟是高楼大厦,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 。
旅游景点
岱海景区
凉城岱海旅游区位于乌兰察布盟南部,在呼和浩特,大同,集宁三市环绕的三角中心,山明水秀,风景极佳。岱海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35公里。盛夏时节,略呈椭圆型的岱海宛如莲叶初露,翠色可人。岱海在历史上文字记载甚详。岱海旅游区名胜景点众多,站在汇祥寺遗址西望,洞金山睡佛神态安祥,形象逼真,佛学大师赵朴初称其为大自然罕见景象。旅游区内有距今5000年之久的塞外北国龙山早期文化,老虎山石城遗址和园子沟窑洞遗址,还有两条百公里长城-----秦汉古长城和明清新长城。
永兴湖
永兴湖有50万年的历史,这里山不高、湖不大,但山水相连、群山环抱、秀丽多姿、田园风光、人文史迹、峰岩奇绝。石龟、外星人、西山乐佛、佛手奇特壮观。平安洞、海豚等浪漫传说。原始森林、草原、小河自然清新。烽火台、瀑布、世纪龙、老虎山遗址等为永兴湖增色不少。特别是田家镇惨案纪念碑,无声地记录了日本侵略者杀害同胞299人的野蛮行径,使这里成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宝黛石
宝黛石位于永兴湖西面的高山上,距湖约有3公里。宝黛石高30米,粗十几米,气势如磐,雄伟、挺拔。游人到此赞叹不已,仿佛身临其境。一人前往,望而却步。因两块巨石形状似人,而贾宝玉又是石头所为,故称宝黛石。有人说到永兴湖,不到宝黛石,犹如到中国不到长城,终生遗憾。
卧佛
相传吕洞宾早年学艺,路经小村,几条狗追咬吕洞宾不放,这就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坏人"的由来。急忙之中向永兴湖山上跑来,山上的大肚弥勒佛见状,忙用自己的身体仰面保护了吕洞宾。多少年后,吕洞宾修成正果,为感谢弥勒佛相救之恩,点石为卧佛,点几条恶狗为石,常年为弥勒佛守护。日久,卧佛显灵,人们都来祈求保佑终生幸福。
平安洞
据传说八仙早年在永兴湖炼功,一天许多石块从天而降,一看不好,都急忙钻进平安洞,躲过灾难。事后方知是孙悟空闹天宫所为。为感谢石洞的相救,封为平安洞。从此平安洞显灵。多少年,百姓为消灾避难,都来这里钻洞,祈求一生平安幸福。
永兴湖世纪龙
永兴湖世纪龙博采众长,塑造了二龙戏珠,每条龙长10米,高2米,既体现了龙的威武,又有新世纪的时代感。我国民间中传说龙具有无边的神力,行云布雨,造福老百姓。龙代表着权威、勇气、福寿。我们建"世纪龙"为的是留下永久的纪念,为的是祝福祖国似龙腾飞,为的是来这里的游客似龙福寿、安康、腾飞。天下第一神龟传说八仙韩湘子在永兴湖练功,一天狂风扑来,把韩湘子卷入湖中,几经挣扎,游不上岸,眼见就要遇难,湖中的乌龟听到救命声,沉入水底,用尽平生的力气,把韩湘子救上岸。乌龟太累,无力回湖。日久变为乌龟石。乌龟舍己救人的事,感动了上帝,封为"天下第一神龟",韩湘子为感谢乌龟救命之恩,练就吹笛为乌龟解闷。成了人们幸福、长寿、美好的象征。
飞来石
据考证,大约在50万处前,一颗重几百万吨的陨石从天而降,落在永兴山,咂出了现在的永兴湖,溅起的陨石又散落在四周的山上,形成现在众多的怪石。年中一块奇石,随着日月的变迁,有了灵气,太上老君知晓,报于玉帝。玉帝怕再有一个石猴变为孙悟空。于是命雷电二神把这块陨石劈为四块,现清晰可见,这是神话,但巨大的陨石成为四块,一直是个谜,无人破译。
海豚痴情
很早以前,周围的百姓在永兴湖每年举行庙会,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这年,湖中海豚听得入神,看得痴迷,不想回湖。变为今天石化的模样,感受人间美好生活。传说海豚看中唱戏一美女,长期等待和她约会,美女始终没有来,小海豚伤心的掉下了眼泪。此为海豚痴情的故事。
二龙什台国家森林公园
二龙什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南60公里蛮汉山主峰凉城县境内。这里峡谷奇险,重峦叠嶂,植被丰盛,朝禽暮兽,寒鸣相和、矿藏、药材山野菜、山茶等资源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