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 >> 呼伦贝尔市 >> 乡镇介绍 >> 巴彦塔拉达斡尔族乡
巴彦塔拉达斡尔族乡

  “巴彦塔拉”为达斡尔语,含有“富饶的平原”之意,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也称辉阿木斯日(辉河口),因辉河在此汇入伊敏河而得名。“巴彦塔拉”原属巴彦托海公社的一部分,1961年6月15日划出成立巴彦塔拉公社,1984年10月18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撤消巴彦塔拉公社,在其行政区域内成立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是鄂温克族自治旗唯一的民族乡。

  巴彦塔拉达斡尔族乡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北部,东经119°26′21″-119°46′40″,北纬48°53′42″-49°06′57″。全境南北长22.5公里,东西长24.2公里,乡所在地距首府巴彦托海镇14公里,东、东北与巴彦托海镇为邻,南部和西部与锡尼河西苏木接壤,西北与陈巴尔虎旗交界。面积为418.48平方公里。2006年共2198人,757户;其中牧业人口1362人,447户。全乡有7个民族,主体民族是达斡尔族,达斡尔人口1489人,占总人口的66.3%。

行政区划

  辖6个嘎查、1个居委会,分别是:巴彦布拉尔嘎查、巴彦诺尔嘎查、巴彦朝格嘎查、巴彦温都尔嘎查、伊兰嘎查、纳文嘎查、砖厂居委会。

自然环境

巴彦塔拉乡地貌形态以低山、平原、漫岗为主。全乡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之势,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4℃,年降水量为300-450毫米,无霜期为113天。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有天然草场56万亩,牲畜饲料地11.42万亩;地下富含矿石、河流沙、膨润土、黄沙土;树木有:柳树、灌木等;草本植物有:碱草、三棱草、大叶章、山韭菜、马莲等;药材类植物有:黄芪、防风、芍药、玉竹等。全乡地上、地下水资源丰富,境内流经伊敏河、辉河两大水系。

经济建设

  2006年,巴彦塔拉乡地区生产总值为228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农牧业)1190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52.03%,第二产业(工业)177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7.74%,第三产业(社会服务业)920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40.23%。

交通邮电

  巴彦塔拉乡近年来交通、通讯业发展迅速。海伊公路纵贯南北,海东公路延伸草原深处,乡、嘎查公路交通便捷。2006年有乡级公路10公里,村级公路28公里,其中新铺设乡间公路3公里。全乡现有电信所1个,拥有程控数字交换机1部,电缆总长14964米,并架起了移动电话信号传输塔,提高了移动电话的信号接收质量。全乡共有电话984部,其中固定电话400部,移动电话584部,户均拥有电话1.3部。全乡有5个嘎查通公路、5个嘎查通邮、通电话、通电、通自来水,计算机网络覆盖全乡;生活用燃气普及率为10%。

教育卫生

  巴彦塔拉乡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6年全乡共有小学1所,教职工43人,校舍总面积为1409平方米。;成人教育学校1所,共有专职教师2人;小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教学环境达到标准化,通过了自治区的“两基”验收,并配备了远程教育网络。2006年9月因整合教育资源,巴彦塔拉乡小学撤并,全乡小学生均在旗所在地小学就读。

  巴彦塔拉乡现有卫生院1个,甲级卫生室1个,共有医务工作人员12人,其中医生6人,护士2人,药剂师3人,财务人员2人(其中1人兼职)。医疗设备较齐全,基本能够完成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2006年,全乡的小儿的预防免疫、接种率达100%。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1%。

社会发展

  已经形成了以煤炭采掘加工为主的煤炭工业;以盐硝开采转化为主的盐化硝化工业;以石膏、滑石粉、石灰岩开采加工为主的建材工业;以驼绒制品和手工地毯为主的纺织工业和以肉类苁蓉、锁阳为原料的酿造业及药品加工业。亚洲最大的金属钠厂——泰达制钠分公司,全国第一个机械化湖盐厂“吉兰泰盐化集团”,全国最大的苯甲醚生产基地,西北最大的燃料生产基地——阿拉善西北染厂,内蒙古重点化工厂企业“吉兰泰碱厂”、优质“太西煤”出口基地、全区探明储量最大的“珠拉金矿”均在我旗境内。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该地方创造性地提出了“集中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投入的有利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大兴旅游产业。旗委政府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突破口,出台了“加快工业化的意见”,依托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快资源转化,培育形成八大特色产业,分别是以原盐资源为依托、以原盐-制钠-染料等为链条的盐化工产业;以煤炭资源为依托、以原煤-精洗-精焦为链条的煤化工产业;以芒硝资源为依托、以芒硝-硫化碱-苯甲醚等为链条的硝化工产业;依托高载能工业园区政策发展以金属钠、铁合金等为主的高载能产业;以黄金资源为依托的黄金产业;以铁矿资源等为依托的铁铜采选产业;以风力资源为依托的风力发电产业;以苁蓉系列产品、矿泉水为主的饮品饮料业。

旅游资源

  巴彦塔拉乡作为鄂温克旗唯一的民族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这里环境优美,风景秀丽,交通、通讯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强的开发潜力。辽阔的天然牧场、蜿蜒曲折的河流、一望无际的芦苇荡、独具特色的达斡尔民居、风味独特的达斡尔传统美食、华美的达斡尔民族服饰、欢快的达斡尔民族歌舞,都将使游人魂牵梦绕、留连忘返。招商引资200万元建成的晨光生态园座落于三道湾风景区,亭台楼阁掩映于蓝天碧水、绿树芳草之间,景色怡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伊兰嘎查依托独有的自然资源,筹措资金成立了伊兰达斡尔民俗风情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在继续支持晨光生态园发展的同时,将引进资金100万元筹建索伦鄂温克风情园。新建的达斡尔民俗博物馆,收藏了与达斡尔民族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用品及历史文化资料,馆藏展品丰富,布局合理,形成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爱国主义风格,为了解达斡尔民族历史文化风情提供了资料,是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达斡尔民俗博物馆。

村屯情况

  巴彦布拉尔嘎查:位于乡政府所在地,总户数159户,总人口442人,其中小康户19户,共有党员15人。2000年以来,嘎查围绕发展城效型奶源基地、肉类基地、蔬菜基地的思路,抓住全旗“80公里奶牛带”建设的契机,以项目资金为支撑,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入驻奶牛小区,并在奶牛小区以外的地区大力推广小规模、大群体模式的奶牛饲养;积极引进定单式种植业,引导牧民发展庭院经济,努力增加牧民收入。2006年底,牲畜总头数7573头(只),其中:牛1150头,马176匹,羊6247只。牧民人均收入3389元。

  巴彦诺尔嘎查:位于乡政府所在地西南20公里处的大力村,总户数83户,总人口215人,其中小康户25户,共有党员12人。嘎查不通常电,大部分牧民使用风力发电机。嘎查根据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养殖。2006年底,牲畜总头数6545头(只),其中:牛1084头,马48匹,羊5390只。牧民人均收入4471元,是全乡最富有的嘎查之一。

  巴彦朝格嘎查:位于乡所在地西北乌珠尔布日敦山上,距巴彦托海镇以西10公里处,总户数22户,总人口42人,其中小康户11户,共有党员11人。海东公路经过嘎查,交通较为便利,不通固定电话,可通移动电话。大多数牧民居住在巴彦托海镇,嘎查畜牧业主要以饲养奶牛和肉羊为主,居住在巴镇的牧民多从事第三产业。2006年底,牲畜总头数6445头(只),其中:牛775头,马42匹,羊5598只。牧民人均收入4947元。

  巴彦温都尔嘎查:位于辉河桥以南,海伊公路东侧,乡政府以北1公里处,总户数98户,总人口288人,其中小康户21户,共有党员18人。嘎查有集体草场3000只。嘎查有活动室。附近有乡乡卫生院、纳文卫生室可提供文教、卫生服务。2000年以来,嘎查以发展质量效益型畜牧业为出路,抓住奶源基地建设的契机,调整畜群结构,重点发展奶牛业,奶源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坚持建设养畜,通过四年的努力,嘎查全部草牧场均完成了围栏封育。2006年底,牲畜总头数4615头(只),其中:牛1038头,马53匹,羊3313只。牧民人均收入3737元。

  伊兰嘎查:位于乡政府所在地以南1公里处,总户数80户,总人口221人,其中小康户8户,共有党员13人,嘎查已实现了通电、通路、通话、通有线电视。嘎查有集体草场1000亩。嘎查以畜牧业为基础产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近年来在千村扶贫项目的拉动下,嘎查牲畜头数明显增加,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进订单式鸡、鹅、北极狐养殖。以独有的自然资源为依托,筹措资金成立了伊兰嘎查达斡尔民俗风情园,增加了牧民收入。并积极与扶贫包扶单位联系修建了嘎查活动室,目前已投放正常使用。2006年底,牲畜总头数3401头(只),其中:牛716头,马26匹,羊2551只。牧民人均收入2616元。

  纳文嘎查:位于辉河桥以南1公里处,海伊公路西侧,总户数146户,总人口464人,其中小康户42户,共有党员18人。嘎查集体经济有羊230只,嘎查有活动室。附近有乡卫生院、纳文卫生室可提供文教、卫生服务。2006年底,牲畜总头数6517头(只),其中:牛1094头,马80匹,羊5235只。牧民人均收入2065元。

  砖厂居委会:位于西山脚下,总户数 169户,总人口526人,小康户67户,辖区内有纳文卫生室,无居委会活动室,无集体经济。2006年底,牲畜总头数1053头(只),其中:牛753头,羊300只。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