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 >> 鄂尔多斯市 >> 乡镇介绍 >> 吉格斯太镇 |
吉格斯太镇 |
吉格斯太镇位于达拉特旗东部,东邻准格尔旗的蓿亥树乡,南与马场壕乡接壤,西与白泥井镇毗邻,北靠黄河,与土右旗二十四顷地乡隔河相望。镇驻地在大红奎村何家圪堵社西北1公里处,濒于东柳沟河东岸,距树林召镇60公里。“吉格斯太”系蒙语,意为菖莆。全镇辖大红奎、河头、梁家圪堵、龚吉仁、沟心召、孟太圪卜、柳沟、张子成窑子、辛二窑子、三卜树、十二顷地、蛇肯点素、召圪梁、赵四窑子、红柳15个行政村,106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4608户,总人中16469人。其中少数民族978人。 地理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吉格斯太镇位于达拉特旗最东部,东南与准格尔旗接壤,西南与白泥井镇毗邻,北与包头市土右旗隔河相望。镇内地形南高北低,从南向北自然分为三个单元: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地势起伏较大,海拔1308-1149米;中部为库布其沙漠带,大部为流动或半流动沙丘,海拔1092-1129米;北部为黄河南岸平原,地势平坦,海拔高度为1000米。 镇机关所在地大红奎村,地理坐标为:北纬40°17′56″,东经110°32′49″,距旗政府所在地树林召镇50公里。镇内交通便捷,羊巴线横穿东西,德萨线纵贯南北,召圪梁浮桥直达包头市土右旗。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倾斜而下,南部为鄂尔多斯高原缓坡地带,地势起伏不平;中部为库布其沙漠丘陵区,土壤属于沙化、半沙化状态;北部多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 历史渊源吉格斯太镇原名吉格斯太乡,成立于1955年。1958年“大跃进”时期,改名为吉格斯太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1985年,恢复原吉格斯太乡名称。2000年9月,吉格斯太乡撤乡设镇,改名为吉格斯太镇。2005年12月,全旗苏木乡镇机构改革和行政区划调整,撤原马场壕乡并入吉格斯太镇,名称继续沿用“吉格斯太镇”。 面积人口 撤并后的吉格斯太镇,全镇总面积1031.25平方公里,下辖大红奎、梁家圪堵、张义城窑、蛇肯点素、沟心召、柳沟、乌兰壕、三眼井、马场壕、王家壕10个行政村,166个自然村,6154户,24807人,有蒙、汉、回、彝四个民族,其中蒙古族1556人。 气候特点 属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干燥多风少雨,年平均风沙日在70天以上,主要集中在春冬两季。降水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9月份,年平均降雨量在246.9-310.8毫米之间。季节性温差较大,寒署变化剧烈,夏季燥热而短暂,冬季寒冷而漫长,年平均气温6.1℃,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温-34.5℃。全年无霜期130天—140天。 自然资源 全镇土地广袤,资源较为丰富。地表以下主要有石英砂、石灰石、高岭土、油砂、芒硝等资源,其中,已初步探明石灰石储量为1000万吨,且埋藏浅,易开采。地上资源主要以林草和水资源为主,其中,全镇现有成片沙柳保存面积25万亩,可年产红白柳条近600万公斤,年平茬废弃柳条900多万公斤。北部粮食主产区紧靠黄河,水资源相当富集,具有发展水产、电力和高效灌溉农业的自然潜力和先决条件。 全镇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柳沟河由南向北倾斜而下纵贯全乡注入黄河。黄河过境流程18.1公里,黄灌条件较好。地下水源丰富,适宜于农业灌溉。全镇总面积522平方公里,有耕地10.2万亩,其中水浇地6.6万亩。有草地18.2万亩,林地8.2万亩,有待开发宜农荒地25万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甜菜、葵花为主。还盛产红葱、山药、绿豆、糜黍等小杂粮,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完善。吉格斯太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吉巴公路横贯全乡,乡村之间道路畅通。通信发达,程控电话开通,实现长途直拔。 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建设 全镇现有各类水井3721眼,其中,大口井396眼,机电井1127眼,水泥筒井981眼,梅花井143眼,塘坝101处,累计发展水浇地96920亩。同时,历年共兴建小型扬水站5座,防洪排灌区9条,黄河堤防18.2公里,并实施人畜饮水自来水工程6处,截伏流工程2处,解决了部分严重缺水地区4850人37000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目前,全镇仍有15个自然村1050人12600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有待解决。 电力建设 全镇现有35千伏变电站一处,10千伏高压线路313.75公里,低压线路618公里,变压器233台,总容量11150千伏安,年供电量480万千瓦时。目前,全镇尚有整建制无电合作社7个,不完全通电合作社6个,通电率为96.1%。 道路建设 全镇交通便捷,油路四通八达,羊巴线横穿镇区将准旗薛家湾与达旗树林召连成一线,萨德线纵贯南北把准格尔旗德胜西与包头市土右旗紧密相连,马呼线盐马段于2004年8月建成通车并成为连接萨德线与德敖线的桥梁和纽带。此外,镇内还建成数十公里的通乡油路和通乡沙石路,已形成二横一纵的道路建设新格局,为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交通条件。 通讯建设 移动、联通两网覆盖全镇,基本消灭通讯盲区。镇内现有移动基站2座,联通基站2座,手机用户已达6000多户,程控电话用户900余户,无绳电话用户200多户,畅通无阻的通讯条件为农牧民迅速掌握市场信息,生产适销对路产品,进而尽快增收致富达小康创造了前提。 农牧林业 随着我镇经济的纵深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稳定农业,强化牧业,发展特色产业已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特别是原马场壕的沙柳、羊肉和原吉格斯太的黄河鱼、西瓜、糜米是吉格斯太镇具有广阔前景的“五大特色商品”。 (一)农业方面 全镇总耕地面积14.18万亩,其中水地11.8万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土豆、豆类、小杂粮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麻子、瓜类、红葱、花葵、胡麻、药材等。其中,“打瓦壕糜米”与“梁家圪堵西瓜”已注册商标,“打瓦壕糜米”深受城镇居民青睐,“梁家圪堵西瓜”远销蒙古、俄罗斯以及国内大中城市。2005年全镇农作物总播面积17.2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04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61万亩。农业生产总值2.04亿元,占地区总产值的92.7%。 (二)牧业方面 全镇现有草地面积26.5万亩,其中,优质牧草2.56万亩,人工草牧场5.5万亩。镇内建成规模养殖户1312户,兴建标准化舍饲养殖小区14个,标准化棚圈1200处,青贮窖池4120处,饲草料加工机具500台(套)并建成科学改良配种站25个。2005年全镇牧业年度牲畜存栏总头数45万头(只),其中,绒山羊11.42万只,肉羊11.2万只,奶牛2237头,肉牛985头。完成牲畜改良配种数22.2万头(只),年出栏牲畜6万头(只),仅此一项为农牧民人均增收4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1%。 (三)林业方面 近年来,我镇林业发展迅猛,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南部地区风景秀丽、景色怡人。全镇森林覆盖率为49.44%,植被覆盖率达87.12%。截止2005年底,全镇累计实施退耕还林总面积8.44万亩,沙棘种植面积3.7万亩,天保封育总面积10.5万亩,防沙治沙0.86万亩,飞播造林总面积15.5万亩,草原围封2.1万亩,丰富的林草资源,为我镇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其它产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在招商引资的带动下,我镇二三产业也日趋显现生机和活力,特别是路边经济日益红火起来。目前,我镇有沙柳造纸企业1个,煤炭初加工企业2个,牲畜屠宰及加工市场2个,加油站4个,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三产服务小区3个。这些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将有助于我镇“工业兴镇”战略的尽早实现。 此外,借助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和电力事业也是我镇一大特色。目前,我镇不仅“黄河鱼”年产量可达3000公斤以上,而且东柳沟水库已列入全旗“四大水源地”建设规划,极具发展电力事业的潜能。 社会事业 镇党委下设12个党支部,其中10个村支部,1个镇教办支部,1个镇机关支部,现有党员712人。建成旗级文明单位6个,小康文明村4个,五星级以上小康文明户3471户,民主法制示范村3个,综治一类村11个。有中学1所,小学2所,旗驻镇单位有供电所、派出所、信用社、粮站、变电站、邮电所、卫生院等。 镇内有文化站1处,藏书3000余册,有线电视接收站两处,3568专用机2台,有线电视覆盖面积1000平方公里,有线电视用户300多户。有卫生院2处,并拥有X光、中型B超机等先进医疗设备,医疗技术人员15名。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1.41‰。 全镇现有糜米种植协会、纸筒甜菜协会、养牛协会、瓜菜协会、养羊协会、养鱼协会、管水用水协会、制种协会等13个专业协会。 经济发展 2005年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截止12月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亿元,比上年增加0.5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一产2.04亿元,比上年增加0.14亿元,同比增长6.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招商引资1.1亿元;完成财政收入400万元,增长率为20%;全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18元,较上年增加408元,增长率为8.3%。 2006年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奠定“十一五”发展坚实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8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268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招商引资3000万元,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以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