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市西部,东邻杭锦旗,西连宁夏陶乐县并隔黄河与石嘴山市和阿拉善盟相望,南接乌审旗和鄂托克前旗,西北界乌海市, 是鄂尔多斯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旗南北长209公里,东西宽188公里,总面积2.1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万人(2004年)。 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乌兰镇位于旗境中部偏东南,距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东胜区237公里。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就是历来以畜牧业著称,而今以工业为主迅速崛起的鄂托克。鄂托克旗鄂托克旗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驰名中外的“纤维宝石”、“软黄金”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原产地,是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地,并位于2000年发现的全国第一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范围之内。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2003年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政区划
鄂托克旗辖6个镇、2个乡、4个苏木:
镇:乌兰镇、棋盘井镇、碱柜镇、包乐浩晓镇、察汗淖尔镇、沙井镇
乡:木凯淖尔乡、公其日嘎乡
苏木:阿尔巴斯苏木、新召苏木、查布苏木、苏米图苏木
历史沿革
鄂托克旗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河套人”就在鄂托克旗一带生息、繁衍,今阿尔寨石窟(百眼窟)、桂勒斯太(樱桃山)等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河套人”遗址。商代土方、鬼方等方国和北羌、熏育等民族游牧于此地,他们大多是“居溪沟,各有君长”。西周时,鄂托克旗一带为猃狁等游牧部落的活动区,统称戎狄。春秋时期,朐衍等部落游牧于旗境西南边沿。至战国时期,林胡、楼烦移居此地。此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鄂托克旗大部分地区成为匈奴民族重要的活动地区。
1949年8月23日,鄂托克旗和平解放,9月7日成立临时自治政府。1950年2月成立鄂托克旗人民政府。
气候特征
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丰富,四季分明,无霜期短,降水少,蒸发量大。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年平均气温6.4℃左右,年降水量为25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3000毫米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份,无霜期122天左右。
鄂托克旗位于内陆大西北,受中纬度和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的控制,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春迟秋旱,冬长夏短,日照充足,属中温带温暖型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资源优势
在“生态立旗”思路的指导下,科学地实施了草畜平衡政策,使境内天然草场植被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有草面积恢复到2575万亩,林地175万亩,药用植物165种,自然再生草资源71科、460多种。年产绵羊毛1150吨、山羊绒450吨、各类皮张46万张、肉类8000吨。
经济发展
在“工业强旗”思路的指导下,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切入点,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循环经济的理念谋划工业发展,大力治理环境污染,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形成了以自治区级的蒙西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棋盘井工业园为龙头的“一区两园”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并且正在全力打造自治区乃至国家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基地、高新材料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80%以上。
基础设施
“十五”以来,全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目前,全旗输变电线路纵横交错,交通运输四通八达,通讯网络覆盖全境,市政建设和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已成为商家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
旅游资源
在“文化塑旗”思路的指导下,全面启动了蒙西城、棋盘井城建设;在乌兰镇建成了文化标志性建筑——文化科教发展中心;保护性地开发和利用了被誉为“草原敦煌”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尔寨石窟、百眼井。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距今1000—3000万年前素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四合木、半日花、沙东青等国家级重点保护珍惜植物群系;地质遗迹——恐龙足迹化石群、温泉等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
日常礼俗
鄂托克旗蒙古族,讲究礼貌。相互见面必致问候,相互递鼻烟壶为普通的问候礼俗。新中国成立后,以握手、递换香烟取代递鼻烟壶。敬献奶食是蒙古族很讲究的一项礼俗。迎接客人、馈赠礼品、婚宴入席、举行各种仪式,都要先敬献奶食。请安馈赠、礼寿拜年,用献哈达的礼节表示敬意。拜访长辈亲友、参加婚宴庆典,都要带羊背子,或带砖茶奶酒,或带糖果点心等礼品。馈赠的礼品中不可缺少“德吉”,即六块圆饼和红枣。
每逢客人至家中,必以礼款待,首先上奶茶、炒米和奶食品。进餐时,又备酒肉款待。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敬重和爱戴的表达方式。通常是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和酒杯中,唱起传统的敬酒歌。送客上路时,全家老少向客人敬“上马酒”,祝愿客人一路顺风,万事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