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区总人口为184,76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5,990人,占总人口的84.42%。幅员面积180.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6平方公里,郊区面积164.4平方公里。到2006年末,西安区生产总值实现93,7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77,0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66,000万元,农业总产值1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750元。
行政区划
西安区辖6个街道、1个乡:
仙城街道 位于西安区中心地带,面积6.3平方千米。人口37394人。辖6个社区:仙安社区、仙静社区、仙嘉社区、仙庆社区、仙苑社区、仙宾社区。
太安街道 辖6个社区:隆泰社区、鸿泰社区、永泰社区、民泰社区、安泰社区、康泰社区。
东山街道 是辽源矿务局政治、文化的中心,面积13平方千米。人口46854人。办事处驻矿北大街22号。辖6个社区:东福社区、东盛社区、东旭社区、东升社区、东明社区、东裕社区。
安家街道 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4.4万人。辖2个社区:安民社区、安仁社区。
先锋街道 办事处驻西安路三号。辖2个社区:丰源社区、丰裕社区。
富国街道 办事处驻富民社区。辖2个社区:富民社区、富鑫社区。
灯塔乡 2003年,将东辽县建安镇10个村、白泉镇3个村并入西安区灯塔乡。
历史沿革
1983年9月,中共辽源市委、辽源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西安区并组建筹备领导小组;12月2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辽源市西安区。2003年底,西安区辖:仙城街道、东山街道、富国街道、先锋街道、安家街道、太安街道、灯塔乡。
2003年以来,辽源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将东辽县建安镇10个村、白泉镇3个村并入西安区灯塔乡。调整后,西安区面积由72平方千米增加到185平方千米,人口由171910人增加到197420人。
自然特征
西安区属半湿润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气爽温凉,冬季严寒低温长。2003年,年平均气温6.4℃,降水量627.8毫米。年极端最高气温32.3℃,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9.8℃。全区平均落霜期为134天。
资源特点
全区地下蕴藏着大量的煤炭资源,在西北部还埋藏着优质、丰富的建筑原材料——玄武岩、花岗岩。
经济发展
西安区有工业企业190家,资产总额64,857万元。初步形成了以健康食品、机械加工、建筑开发、煤炭开采、新型材料、建筑材料、物流服务七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西安区现有耕地面积 4,597公顷,粮食总产量34,347吨。建成了优质粮食、高档蔬菜、优良畜禽等生产基地。
到2006年末,西安区财政收入实现8,000万元。
现有各类商业经营网点1,100个,从业人员1,500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710万元。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6,636万元。
交通通讯
全区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新建北环路环绕我区与各主要公路干线相接,矿务局铁路运输线横贯全境4公里,同“四梅线”铁路相接,境内一条二级公路与东辽县建安镇相接。近年来共修建乡村水泥路164.6公里,全区24个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
文化教育
全区现有小学校31所,在校学生8,002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毕业率达100%,十五周岁完成率达100%,体育健康测试达标率达98.6%。
文化馆各项设施日趋完善;各街道都有居民自发组织的秧歌队适时参加全市及全区秧歌汇演;东山街成立的小乐团,不仅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区里组织的各种演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民政部门扶持,在仙苑社区成立了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极大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根雕等文化品种多种多样;农村文化得到高度重视,西安区在灯塔乡设立了文化站并配备了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西安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已经从东孟小康示范村入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西安区体育事业已取得了很大成就。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各种体育协会相继成立,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西安公园全天免费为锻炼的人开放;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机关篮球赛、老年体协的门球赛、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定期举行,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政府出资在东山广场和煤城新村建立了两处大型室外活动广场,健身器材应有尽有,深得百姓赞许;煤城小学的乒乓球教育多次在省、市及国家获奖,已成为该校特色;文体局成立机关乒乓球室,为机关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放松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