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南关区位于市区东南部,是长春市的南大门。全区西起人民大街与朝阳区接壤,北至新发路、上海路、光复路与宽城区相接,东临伊通河与二道区隔河相望,南至新立城镇、永春乡边界与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邻,总面积80平方公里,辖9街1乡,7个行政村,54个社区,总人口47.5万人。
区政府驻自由大路72号 邮编:130041 代码:220102 区号:0431
行政区划
南关区辖14个街道、3个镇、1个乡:
街道:南岭街道、自强街道、民康街道、新春街道、长通街道、全安街道、曙光街道、永吉街道、桃源街道、临河街道、永兴街道、净月街道、鸿城街道、明珠街道
镇:新立城镇、新湖镇、玉潭镇
乡:幸福乡
历史沿革
1999年12月3日,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部分调整我市城区街道办事处设置的通知》(长府发[1999]74号 ),根据省民政厅《关于长春市城区街道办事处调整的批复》(吉民行批[1999]9号 ):南关区撤销东安街道办事处,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长通街道办事处管辖;撤销西五街道办事处,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新春街道办事处管辖;将自强街道办事处的成阳路、树勋街2个居民委划归民康街道办事处管辖;撤销清明街道办事处,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自强街道办事处管辖;撤销磐石街道办事处,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南岭街道办事处管辖;撤销南街街道办事处,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全安街道办事处管辖。
2003年5月21日,吉林省民政厅下发吉民行批[2003]8号文件,同意将长春市南关区大南镇更名为新湖镇。9月,长春市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将南关区的新立城镇、新湖镇划归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代管。区划调整后,南关区总面积为81平方千米,其中南湖大路以南的新城区面积为65平方千米,南湖大路以北的老城区面积为16平方千米,辖9街1乡2镇,7个行政村,54个社区,人口47.5万。
2005年12月20日,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临河、东方广场街道办事处的通知》(长府发[2005]53号 ):经省政府批准,决定在南关区和二道区分别成立临河、东方广场两个街道办事处,交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南关区临河街道办事处位于东环城路以西,自由大路以南,伊通河以东,卫星路以北,辖宏声村、宏明村、宏丰村、大榆树村、小河沿村,8个社区(浦东路社区、海口路社区、昆山路社区、威海路社区、临河社区、珠海路社区、北海路社区、卫星路社区 )。辖区面积10.8平方千米,人口125795人。2006年,成立鸿城街道、明珠街道(长府发[2006]14号)。截至2006年底,南关区辖14个街道、3个镇、1个乡,54个社区、36个村。
社会发展
2004年,全区一般预算收入2408万元,一般预算支出7242万元。全年工业总产值56894万元,重点工业产值完成1089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0万美元。
经济增长创历史新高。新上一批工业项目,江苏丹阳面粉加工有限公司、安利达钢结构有限公司、省一毛毛纺织有限公司等,在工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支撑作用。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快,技改投资达575万元,比上年增长2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6414万元,增长15.3%。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新建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22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投资总额累计达1.8亿元。盈利企业盈利增长16.6%;新增个体工商户1000余个;3个民营企业入驻金明工业园区,规模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改制进一步取得成果,在对人造金刚石磨料磨具厂、开封市助剂厂和京都服饰制衣有限公司等10余个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又对顺河化工厂进行成功改制,与郑州美嘉置业有限公司签订了一次性转让合同。全区33个集体企业已有32个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企业改制,改制面达97%。
对外开放成绩显著。制定了《顺河回族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2004年主要经济指标考核奖惩办法》,区属经济部门、非经济部门在职人员和县级领导干部全员参与,奖惩挂钩。在第二十二届菊花花会期间,举办了顺河回族区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会,来自广东、厦门、郑州等地的60多名客商参会。组织参加了上海、广东、福建、青海、河南等5次大型招商引资洽谈活动,共签约34个项目,引进内资3亿多元,合同利用外资28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0万美元,实现出口创汇99万美元。
城区面貌明显改观。投资100多万元,对辖区内6条背街进行路面和排水改造,铺设下水管道680米。完成危旧房屋改造3.2万平方米。投资4万元在主次干道设置垃圾果皮箱150个。全区3820户临街门店落实了“门前三包”责任制。全面推进“绿色社区”、“绿色小区”、花园式单位和单位庭院绿地建设,植树2.65万株,建成绿化达标单位6个、花园式单位4个、绿化达标小区2个。旧城开发步伐加快,一批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形成了龙头带动作用。全年开发改造面积8.67公顷,新建商品房6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开展了“治理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清理放射源,让百姓放心”环保专项活动。通过监察,对65个商户下达了违法告知书,责令7个企业停业整改,对15个涉源点进行了排查和堵漏。完成改造背街道路6条,危旧房屋改造2.5万平方米;建成“开封市穆斯林活动中心”并投入使用;成立“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服务中心”和“顺河回族区法律援助中心”,建成6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全区绿化达标庭院6个、花园式单位3个、绿化达标小区2个。
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积极开展“为居民送温暖活动”和“扶贫济困送温暖募捐月”活动,全区共募集现金1.1万元、衣被1.7万余件。全区新增就业岗位9447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238人,安置“4050”人员3116人,输出务工人员9071人,其中政府有组织输出3717人,建成200平方米社区劳动保障平台6个。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598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52万元,下降21.2%;第二产业增加值212029万元,增长16.3 %;第三产业增加值538900万元,增长21.6 %。三次产业结构为0.7 :28.0 :71.3 。2006年第三产业贡献率为76.4%。2006年全区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06579 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6.6 %。其中,本级财政收入21166万元,增长29.3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 44915万元,比上年增长17.1 %。
工农产业
全区农业继续较好发展。由于我区的乡镇逐步城镇化,2006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2387公顷,总产量44668吨。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牛出栏总量达485头;生猪出栏24762头;家禽出栏178千只;羊出栏605只;肉类总产量2329吨。全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350元,比上年增长8.5%。
全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298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8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91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 %。2006年按在地统计全区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487000万元,增长34.0%。按属地统计全区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28021万元,增长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2002万元,比上年增长14.9%。
继续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60.4%,增幅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6481万元,增长83.8 %。
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带动作用明显。18个重点项目开工16个,完成投资额192604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的比重达到61.7 %。其中完工项目9个,完成投资额100965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的比重达到32.4%。
几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贯彻实施“三产立区”战略,亚泰大街三产隆起带迅速崛起,重庆路、南湖大路等商圈建设快速推进。以通钢大厦、21世纪商务总部等为代表的商务楼宇初具规模,累计新增商用和商务楼宇面积160万平方米。大力推进专业街建设、实施创业路、“千店工程”,累计新增商家2300余户。全区呈现出传统商贸业日渐繁荣、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专业街路初具规模、全民创业氛围日益浓厚的发展态势。2006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12522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已达到27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21364万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62.7%。
招商引资
2006年,区委、区政府坚持实施外向带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取得显著成果。累计引进项目1020个,其中超千万元项目181个,超亿元项目30个,利用内资5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2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并先后与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与33个县(市)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由于南关区的地理位置所在和长春市的整体规划,在全市统一规划下,相继完成了打通亚泰大街、南湖大路等交通动脉,打造解放大路、民康路等11条标准化街路,硬化铺装三环以内巷道,改造东莱、永安明沟,消灭摸黑街路等一大批城建重点项目,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力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先后建成了16幢商务楼宇、18幢现代化办公楼、26个中高档住宅小区,累计开发改造面积500多万平方米,巷道铺装112万平方米,城区面貌明显改观。以建设“绿色城区”为主题,突出美化、亮化和净化,绿化覆盖率达到38.5%,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城区景观更加亮丽,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事业
继续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责任,推动义务教育全面、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培育特色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深入实施名校带动战略,打造市一类一级校19所,优质教育学校率达到46%,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文体设施进一步改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大力开展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完成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体系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全面提高。
社区用房建设达到全国一流标准,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涌现出健康胡同社区等一批国家、省、市先进社区,社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劳动就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区全社会从业人员16.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3 %。全年累积开发就业岗位40719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5600人次。年末全区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 %。
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征兵双拥、老龄、残疾人、人防、物价、红十字、关心下一代和地方志等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