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区位于江西省西部,萍乡市中部。是萍乡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央。东及东南与芦溪县交壤,西与西南连接湘东区,北与上栗县毗邻。东西相距最长22.40公里,南北最宽20.3公里,总面积212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12万人,有蒙、回、藏等17个少数民族。辖5街、5镇、1乡、56个行政村、3个林业分场,108个居委会。安源区为丘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湖南省醴陵市,境内交通发达,浙赣铁路、320和319国道纵横交错。
区政府驻萍安中大道世纪广场7号。邮编:337000 代码:360302 区号:0799
行政区划
安源区辖6个街道、4个镇:
街道:凤凰街道、八一街道、后埠街道、丹江街道、凤凰街道、白源街道
镇:安源镇、高坑镇、五陂镇、青山镇
历史沿革
据考古发现,萍乡在距今十几万年以前已有人类活动的遗存;四、五千年前先民即在此定居,为百越族的一支三苗族,原始社会晚期遗址遍布全市;商周时期隶属扬州地,进入了文明社会,留存着当时的城址。萍乡在春秋旧战国时期为楚地;三国早、中期,萍乡为吴国扬州豫章郡宜春地,末期的吴帝宝鼎二年(267)设立萍乡县,属安成郡,为豫章、庐陵、长沙三郡接壤地区,县治设在芦溪古冈,此为萍乡建县之始。萍乡得名由来,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为“萍草说”,据唐代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志》:“以地多生萍草,因以为名。”萍乡二字本为萍草之乡之意。另一种为“萍实说”,流传较早且较为广泛,历届县志均记载为楚昭王渡江得萍实之事,其典出自成于三国时的《孔子家语》,说的是有一次楚昭王经此渡江,江中有一物大如斗(斗为古代酒器),圆而赤,漂来触到昭王所乘之船,舟人取上来,昭王见此物感到奇怪,遍问群臣为何物?众人均不知晓。昭王后派人赴山东询问孔子,孔子告知:此谓萍实,可以剖而食之,吉祥之兆,只有霸主才能获得。使者返楚传达,昭王食此物,果然味美。萍乡由此而得名,意为萍实之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萍乡属袁州专区,后改名为南昌专区、宜春专区、亦属之。1960年9月30日,萍乡改县为市,属宜春专区;1962年全市设八区,其中城关区为现今安源区雏形;1970年3月10日,萍乡升格为省辖市;1971年1月设四区,其中含城关区;1979年1月经省批准,萍乡设四个县级区,其中含城关区;1983年改社为乡,撤除萍乡镇设立五街(凤凰街、八一街、后埠街、东大街、丹江街);1985年,城关区下属五街(凤凰街、八一街、后埠街、东大街、丹江街)四镇(青山镇、白源镇、高坑镇、安源镇)二乡(郊区乡、五陂下乡),后五陂下乡撤乡设镇;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城关区更名为安源区。
经济发展
“九五”以来,安源确立了“工业强区、农业稳区、商贸活区、地产兴区、个私富区、旅游旺区、文明建区、依法治区”的思想。
“九五”时期,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2000年达32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2亿元,比1995年净增1798万元,年均增长8.08%。农业生产紧紧围绕走“以少胜多、高效有特色”的城效型农业发展的路子,取得成效。2000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达4000万元,水产品和肉类产品产量年均递增10%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40%。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达24家,年生产能力在百万元以上的有13家。1996年被评为全省蔬菜生产先进单位,井冲、流万、长潭三大千亩蔬菜基地、青山万头养殖基地,略下百亩花卉基础建设已初具规模。工业经济发展较快。1995年以来,全区共完成新、扩、改投资4亿多元,其中投资上千万元的项目达到15项,水泥生产能力增加到近百万吨,化工行业的产值由100多万元到超亿元,改变了80年代以煤为主的单一工业结构,形成了以煤炭、建材、化工、塑料、陶瓷等为主导产业的多元化工业格局,1993年进入了全省乡镇14强县(区)。第三产业特别是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发展较快,其中房地产业占全区地方财政的三分之一,是区财政的主要支柱之一。非公有制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个私企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区工商税收的60%。
“九五”期间引进内资17013万元,年均才长26%,引进外资943万美元,年均递增47%,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招商引资格局正逐步形成。
工业经济
萍乡市是江西省重要工业城市,形成了以煤炭、机械、冶金、化工、建材、陶瓷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钢材、电瓷、工业瓷、烟花鞭炮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目前,煤炭产量占全省的40%;钢材占全省的30%以上;化工填料产销量占全国70%;电瓷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低压电瓷在全国市场占有率60%以上,电瓷出口占全省的85%,PC电瓷为全国驰名商标;建材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省重要建材生产基地,水泥年生产能力为 500多万吨;浮法玻璃2001年产量达555万重量箱,全国排名第八;“安源牌”客车畅销全国。安源股份2002年7月2日隆重上市,成为我市首家上市企业。民营企业蓬勃发展,腾飞塑料总厂生产的“腾飞”塑料制品和武冠集团生产的防水材料、精炼茶油、“红安源”白酒畅销国内市场。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食品工业发展迅速,中华杜仲茶、“天天上”、“武功山”、“月池”矿泉水等日益走俏市场。
轻工业产品获各类名优产品奖达300多项(次),其中15项获国家奖。获新产品成果奖100多项(次),其中“飞碟”电风扇的“飞碟”商标获江西省著名商标,市毛巾厂的“皇后巾”获免检出口产品,市华海防雨服装厂的“奇款”牌透气式防雨服获“全国98年专利产品金奖”和“94年最大科技金奖”,上栗出口烟花生产的“中西友谊瀑布”、“组合礼花弹”等5个烟花品种在西班牙24届国际烟花大奖赛上获集体二等奖。
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1978年至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构成的比例由1978年的33.3:43.8:22.9变为2001年的13.6:54.8:31.6,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萍乡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努力增大工业经济总量。以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并举,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加速建设工业园,构筑工业发展载体,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环境,改善招资环境,全面实施大开放战略,进一步搞好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十五”期间,萍乡工业经济一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把萍乡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赣西明珠作出突出的贡献。
基础设施
1995年以来,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7.22亿元,在水利、交通、通讯、教育、小城镇、农网改造等领域先后完成重点项目363项,新修改造乡村公路80.8公里,架设有线电视线188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的目标。横板水厂、葡萄水厂、五陵水厂等供水工程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农村生产、生活用电充足。
科教文卫
1997年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1993年教育“两基”工作列全省首批验收合格县(区)之首,并多次评为省、市先进单位。教育按照现代化标准新建的总投资3200万元的园林式安源中学已动工兴建,将于今年秋季开学交付使用。群众文化活跃,高坑、五陵、青山三个乡镇文化站先后进入全省百强行列。防疫保健工作得到加强。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2000年郊区乡荣获“全区亿万农民体育先进乡镇”光荣称号,凤凰地区获江西省体育先进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1996被列为全省一类县(区),1998年以来连续三年荣获全省红旗县(区)称号,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逐步提高。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分另为2680元和4400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39.4%和37.5%。1998年建立了安源电视台。1999年获江西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优秀组织奖,2000年安源区被命名为全省绘画之乡、灯彩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