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北部。东北邻新干县,南毗永丰、吉水两县,西靠吉安县、西北与新余市交壤。总面积1287.43平方千米,总人口17万人。县政府驻水边镇。全县通行赣语。
行政区划
峡江县辖6个镇、5个乡:
镇:水边镇、马埠镇、巴邱镇、仁和镇、砚溪镇、罗田镇
乡:桐林乡、福民乡、戈坪乡、金江乡、金坪京族乡
历史沿革
峡江,别称玉峡。以峡江处于赣江要冲,地势险要,江面狭窄,流水急湍,故名峡江。
古为新淦、石阳县地。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年)析新淦、石阳置巴邱县。隋开皇十年(590年)废石阳、巴邱县,县地分别并入庐陵、新淦县。明嘉靖五年(1526年)置峡江县。县治原设赣江西岸的巴邱镇,1994年月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东迁县治,1997年7月1日正式迁至水边镇。
1997年4月16日,金江乡政府驻地迁至董家庙(赣民字[1997]78号批复)。1999年7月15日,福民乡政府驻地迁至娄屋得(赣民字[1999]183号批复)。 2001年5月9日,撤销巴邱乡,划归巴邱镇(赣民字[2001]190号批复)。2001年12月3日,撤销沙坊乡、罗田乡,合并设立罗田镇(赣民字[2001]569号批复)。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16.4万人。
地理环境
峡江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北部,东北邻新干县,南毗永丰、吉水县,西靠吉安县,北与西北与新余市接壤,南北长约39.5公里,东西宽约64.5公里,总面积1287.43平方公里。县境处华南褶皱系东北域,属江南丘陵区,四周高中间低,海拔最高处为五朵梅花主峰(位于水边镇湖洲与新干县接壤处),海拔644米,最低处为仁和镇涂家赣江江心,海拔26米。赣江自南向北贯穿县境,境内长34公里,主要支流有沂江、黄金江、象江水等。属亚热带潮湿性季风天气,年均温17℃,年降水量1592.4毫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全县土地面积1287.43平方公里,约合193.12万亩。其中宜农面积38.62万亩,宜林面积129.56万亩;宜牧面积9.35万亩。
植物资源。全县森林面积超过了一百万亩,森林覆盖率60%以上。1997年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光荣称号。县内高等植物有220科1400种以上。
水资源。全县水域面积9.26万亩,其中:河流5.27万亩,水渠1.02万亩,水库池塘3万亩。县内水能资源丰富,赣江干支流总水能蕴藏量7550多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1866万千瓦时。
经济发展
峡江积极策应省、市"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上,坚持走"公司+农户"为主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形成了粮、烟、林、果、鱼、无公害蔬菜等农业商品基地,是全国优质米基地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省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县,县渔种场被列为江西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以及斑点叉尾鮰鱼出口创汇县,以"鱼米之乡"著称。工业上,大力加快民营工业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建材、造纸、林化、药业、服装等10多个系列产品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主要产品有优质大米、方便米粉、青池蒿菜、鮰鱼制品、板鸭、水泥、胶合板、药用香料油、白板纸、服装等。传统米粉为地方特产,明代曾为贡品。 峡江县工业园区位于新县城城南,距京九线峡江火车站仅3公里。园区内有105国道和玉笥路、玉华路等五条城市纵向主干道与新县城连为一体,另有梅福路、彩云路、月华路等几条横向主干道与道教胜地玉笥山相通。按照"高标准配套、大生态格局、园林式厂区"的建设要求,基本实现"六通一平"。工业园区实行"无费区"管理。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03081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507万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83623万元,增长26.4%;第三产业增加值55951万元,增长9.1%。人均生产总值11939元,比上年增加2720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3.57:36.27:30.16调整为31.27:41.18:27.55,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4.91个百分点。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一产业为22.9%,拉动GDP增长3.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58.9%,拉动GDP增长8.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18.2%,拉动GDP增长2.64百分点。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20288万元,占GDP的比重达59.2%,比上年增长32.7%。
财政收入增势强劲。全年财政总收入达21842万元,比上年增长36.9%,地方财政收入达13309万元,增长21.4%,完成地方财政支出48238万元,增长50.8%。
农业生产
2008年,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812万元,增长17.7%。第一产业增加值63507万元,可比增长6.6%。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7748公顷,比上年增长3.5%,其中谷物播种面积36097公顷,增长4.3%。油料种植面积9444公顷,增长86.3%。粮食总产量225589吨,增产8527吨,增长3.9%。油料产量11027吨,增长93%。肉类总产量10323吨,增长21.9%。水产品产量13502吨,增长34.2%。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66000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为16440公顷和2230公顷,与上年持平。农村用电量3396千瓦小时,增长0.4%。
工业建筑
2008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9623万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302万元,现价增长31.9%。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3.2%,拉动GDP增长4.82个百分点。全县工业用电量10010万度,增长10.1%。
规模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1420万元,比上年增长72.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6811万元,比上年增长78.9%;完成利税总额26262万元,增长201.3%;产品销售率为97.7%。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000万元,比上年减少0.2%。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961万元,增长63.8%;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558749平方米,增长149.5%;房屋竣工面积35879平方米,减少61.9%。建筑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9%,拉动GDP增长2.01个百分点。
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140万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2299万元,更新改造投资9516万元,城乡个人投资4125万元。
全县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200万元,比上年增长5.1%。商品房屋施工面积92285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9800平方米,房屋销售面积34059平方米,其中住宅30885平方米。
全县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5244万元,同比增长14.0%;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335万元,增长15.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3820万元,增长14.0%.“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6.8%。
基础设施
峡江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水、陆、铁交通优势兼得。105国道、京九铁路及赣粤高速公路南北穿境而过;水上交通便利,距县城10公里的赣江峡江段,常年通航,可达南昌、九江及长江各港口。峡江赣江大桥已于2004年7月3日竣工通车,为构建"县域半小时经济圈",形成畅通的交通网络奠定了基础。县城距省会南昌137公里,距吉安市城中心70公里。从峡江出发乘车前往上海、杭州、温州、长沙、福州、合肥、南京、广州、厦门等地12小时内均能抵达。境内乡村公路网四通八达,实现了村村通。
巴邱镇以南的赣江江面,宽仅400米,为千里赣江最狭处,是天然良好的水电枢纽坝址。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是90年经国家计委批复的《江西省赣江流域规划报告》中重点推荐的近期开发工程,该工程位于赣江中游峡江老县城巴邱镇上游4公里处,是赣江上的一座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以防洪、发电为主,兼顾航运、灌溉、养殖等。总库容16.7亿立方米,防洪库容9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36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1.5亿千瓦时。目前,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已经省里批准正争取国家立项建设。
峡江邮政通讯快捷便利,程控电话、移动通信、广播电视覆盖面达100%,全县各乡镇(场)所在地已全部实现广电光缆联网,联网村委占全县村委总数的35%,入户率达60%。新、老县城各有一座110千伏变电站,电力能源充裕;新县城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2万吨。
社会事业
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220万元,增长22.0%;其中银行业850万元,保险业335万元。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9280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年初增加20265万元,同比多增1064万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5790万元,比年初增加29957万元,同比多增14492万元。
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3357人,普通初中在校生7677人,职高在校生846人,小学在校生14211人。
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6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6人,其中医生164人;拥有病床床位350张。
社会保障
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66332人。全年出生人口2251人,出生率为13.8‰;死亡人口891人,死亡率为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
年末单位职工人数8836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503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915元,同比增长23.6%。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585元,比上年增加402元,增长12.6%。
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人数7570人,增长3.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913人,增长11.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865人,下降3.7%;享受城镇低保人数5237人,下降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