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原名酃县。因华夏始人炎帝葬于此,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炎陵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西麓。东与江西(宁冈、井冈山、遂川)交界。全县总面积2030.24平方公里,人口196652人,其中农业人口147964人,非农业人员48688人。县辖15个乡镇。200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91亿元。炎陵县建县于嘉定4年(公元1211年),原名酃县。
行政区划
辖15个乡镇:
镇:霞阳镇、沔渡镇、十都镇、水口镇、三河镇、鹿原镇
乡:垄溪乡、石洲乡、策源乡、下村乡、中村乡、龙渣瑶族乡、平乐乡、船形乡、东风乡
建置沿革
炎陵县,原名酃县。缘因境内有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始祖炎帝的陵寝――炎帝陵,故此改名。
宋朝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湖南安抚使曹彦约平定黑风洞(今桂东境内)农民起义后,为加强对边远山区的管理,顺应本埠尹、欧、李、陈、胡氏的合奏,上奏朝廷,析茶陵军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以汉酃县(境域在今衡南县境和衡阳市东区一带)之名名之,仍隶属茶陵军,县治设在霞阳镇。
1949年10月29日,成立酃县人民政府,隶属衡阳专区。1952年11月改隶湘南行署。1954年7 月,撤销湘南行署,酃县改隶郴县专署。1983年7 月,改属株洲市。1994年4月5日经国务院批复正式改名为炎陵县。
地理环境
炎陵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4´54"至114°07´15",北纬26°03´至26°39´30"。南北相距59公里,东西相距51公里,环周二百余公里,俗称五百里山水。地形大势为东南高亢,西北平缓。最高处,湖南第一峰----酃峰,海拔2115米;最低处,洣水出境口,海拔116米,高差达1949米,平均每公里坡降44米。
地貌以山地为主,达全境的86.9%(其中低山 7.15%,中低山 24.8%,中山 58.1%,中山山原 9.85%)。此外,丘陵占7.71%,岗地1.55%,溪谷、平地仅4.3%。
好山蕴好水,名山出名泉。在地势高差及山脉走向控制之下,形成蜿蜒曲折,急骤跌宕的水流态势。全县长度在5公里以上或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9条,总长782公里,为洣水之源。由八面山及其支脉控制的斜濑水,长92公里,流域面积778平方公里;由万洋山和八面山支脉控制的河漠水,长86.6公里,流域面积912平方公里,两水在三河汇合为洣水,长6公里,往北流入茶陵。发源于万洋山的沔水,长56公里,流域面积508平方公里,经十都、沔渡流入茶陵汇于洣水。此外还有东风河,长12.6公里,往西流入安仁县永乐河。
气候特征
炎陵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低温寒冷期短,春早回暖快。不同海拔和不同区域,气温差异明显,既具立体气候特征,又有小区气候差别。年平均气温在12.1至17.2°C之间,随海拔高度递减,故海拔1300余米的大院农场,有“小庐山”之称。年日照1500小时,平均太阳辐射86.6至105.1千卡/CM²,平均降雨量1761.5毫米,无霜期288天。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自然资源
炎陵县物产资源丰富。境内竹木资源丰富。活立木蓄积量700万立方米,楠竹蓄积量4000万根。2001年,笋竹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围绕“扩面、提质、增效”,新造和扩面笋竹林486.67公顷,发展各类笋竹加工企业45个,采伐楠竹200万根,加工楠竹120万根,加工鲜笋1.5万吨。笋竹产值达1.025亿元。县内盛产香菇、木耳、茶叶、玉兰片、竹笋、魔芋、绞股兰、杜仲、厚朴等山产品以及玉环柚、柰李、高山雪晶梨等优质水果,还盛产各类名贵中药材。 炎陵是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州第一陵——炎帝陵,以超时空的力量,牵引着海内外炎黄子孙跨洋过海,前来谒陵祭祖寻根探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以其原始、秀丽野趣吸引四方来客考察探险、避暑疗养、观光旅游;神话第一山——湘山公园,集神话传说、名胜古迹、旅游健身于一体,使游人流连忘返。
珍闻传奇,英雄业绩,光荣传统,炎帝精神,激励后辈,催人奋进。历史和今天的交融,独特的资源优势,独有的文物名胜,自然天成造就着炎陵人杰地灵。改革开放以来,这块土地展示出前所未 有的勃勃生机,已成为湘东南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炎陵县工业已初步形成依托电力发展的冶金、建材、陶瓷业;以竹笋、水果、魔芋、山野菜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工业;以竹木资源为优势的高档家具、装饰材料等竹木产品加工业。
温暖的气候,丰沛的雨水,沃腴的土壤,为动植物生息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有各类种子植物1500余种,蕨类植物20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40余种;有各类野生动物12纲(不含昆虫)、40目、92科、244种,其中脊椎动物5纲、3目、78科、211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29种。
基础设施
炎陵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各乡镇均开通了程控电话、电传,程控电话可直拨世界各地,移动电话能在全国漫游。2001年小水电开发创历史新水平。落实20处40台,总投资1.5亿元,总装机30995千瓦,开工新建电站9座,改造增容2处,建成后年增发电量1.56万千瓦时,相当于前50多年来开发总量的76%。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完成了井冈路高标准改造,湘山路一期工程建设,中心广场硬化、亮化、绿化建设,霞阳北路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1年新入区企业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100万元。
经济概况
初步核算,2008年,全县GDP为203876万元,首次突破二十亿大关,比上年增长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8640万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80578万元,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74658万元,增长13.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1396元,比上年增加1384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1∶35.1∶36.8调整为23.9∶39.5∶36.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上年相比下降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提高3.7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6.2%提高到62.9%。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1898万元,占全县GDP的比重达59.79%,增长17.2%。全县单位从业人员9610人,比上年末减少43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上年持平。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26612元,比上年增长37.2%。
该县以小水电开发为突破口,坚持走资源开发型与市场主导型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工业经济。目前,该县培育和形成了纺织、铂金玻纤、硬质材料等年产值过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财源。该县积极主动上门招商,相继引进了银太纺织、东信棉纺等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今年前8个月,引进了天健磁材、钨钼材料、河北硬质材料等投资 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合同引资2.89亿元。九龙工业小区共引进企业28家,其中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企业12家。如今的正在积极建设九龙工业区,九龙工业区一旦全部完工将标志着炎陵县经济迅猛发展!
交通状况
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坐落在县城之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为纪念这位华夏文明的伟大先祖,1994年4月5日,酃县更名为炎陵县。炎陵县公路交通发达,106国道贯穿全境,距铁路醴茶线茶陵站61公里,距京广线株洲站224公里,距郴州站172公里,距广州站620公里,距京九线井冈山168公里,茶陵火车站在县城设有办事处,可办理通往全国各地的客货运输。
旅游资源
炎陵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不乏奇、绝、古、名。斑斓的文化,英雄的业绩,壮丽的河山,在这里交相辉映,
主体资源炎帝陵,其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是无可替代的。炎帝精神及其文化形象,最能体现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游客来到炎帝陵,既可观光游览,又可谒陵祭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毛泽东、朱德等伟人进行过诸多首创性实践活动的革命根据地,与这些活动相关连的历史遗存是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现已对游客开放的有“中国工农红军在炎陵县革命活动纪念馆”、“名人园”、“接龙桥战斗遗址”、“叶家祠”、“周南学校”、“上洞红军医院”以及“江家试馆(红军标语)”等。“朱毛红军会师纪念碑”和“红军标语博物馆”正在筹建之中。国家森林公园桃源洞面积80平方公里,是以原始自然生态和多种生物资源为主体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观光、休闲、疗养、科考等功能。环境质量之好,舒适度之高,实属罕见。园内已开发甲水、楠木溪、桃花溪、镜花溪、平坑、田心里等景区,修建游道20公里,建有宾馆、山庄3处,床位200余个。地处县城的湘山公园,面积6平方公里,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点密集,是建设多功能旅游活动中心和服务中心的理想之地。
由以上景区(点)组成的炎陵旅游,其整体形象具有历史剖面多、文化品位高、自然韵味足、综合功能全等特点,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组合。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正悄然崛起,其增加值已超过一、二产业,成为经济支柱。
历史人文
炎陵县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不仅有大自然的格外垂青,而且有许多先进文化在这里发祥、光大。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炎陵是他的安寝之地。史载,炎帝是我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他“始作耒耜,教民耕播”;“遍尝百草”,“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治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冶陶为器”;分时立节,度地经土;‘削桐结丝,“作五弦之琴”;“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制作弓箭;重八卦为六十四卦。此外,还首创蜡祭,傩舞。炎帝的诸多发明,是远古时代各个氏族先民实践和智慧的结晶,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准备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作为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炎帝成为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认同感与凝聚力的共同标志,受到历代炎黄子孙的尊崇。
炎帝陵公祭炎帝
风土人情
二十三过小年。各地都有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的习俗,唯独炎陵大部分地区是二十三过小年。据史载,二十四过小年是为祭祀灶神。那么,炎陵为什么要在二十三日过小年呢?这也不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具有特色的习俗吗?
举办炎陵篝火晚会,是近年来随着来炎陵旅游的游客增多而新开发的一项娱乐项目。晚会主要在风景宜人的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湘山度假村、炎帝陵等风景区举行。晚会的节目形式有炎陵山歌对唱;木叶、竹笛、葫芦丝吹奏;跳围猎舞、竹梆舞;敬饮炎陵米酒;参与跳竹杠舞;游客自娱自唱;狂舞炎陵三人布龙、火星龙。这些节目形式主要展现了具有炎陵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
在炎陵浓厚的民俗文化中,农家宴是最纯朴的一种了。炎陵朴实厚道的农家人常用这独特的方式宴请远道来而的客人,客人们品山泉茶,饮自酿米酒,烧竹筒饭,喝南瓜汤,挖山野菜,狩取猎物,自做农家宴。席间,主人还会唱起美妙的山歌向客人们敬酒以表示欢迎。宴毕,主人又点起熊熊篝火,邀请远方的客人们围坐在一起,唱起山歌,跳起各种民间舞蹈,尽情欢唱,展示出这里独有的农家文化。山歌中有《欢迎您到炎陵来》、《瑶山乐》、《神农五谷瑶》、《围猎手》、《客家敬酒歌》、《炎陵情思》等,舞蹈中有竹杆舞、兔子舞、抬花轿舞、火星龙、三节龙表演等。
炎陵客家语言有东南片之分,东片客家话保留全浊声母V和半元音J,有卷舌音,无撮口呼,南片客家话以上四个特点刚好与东片相反。东片读“缺”如[Kiε?³]西南片作[tiε?³]南片读“六”如[lu?³],东南片作[liou?3]西片读“鸡”如[kai],东南片作[kai35]。有些地方的客家话声韵似客家,调值象本地,人称“半山谣”。客家话与本地话经数百年交融,除语音仍维持各自的系统外,词汇和语法已大致趋同。炎陵客家人在谋求生存的“入乡随俗”的环境中,某些方面已适应当地习俗,但仍保留着自己的一些习俗,主要有女不缠足、重教育、不畏强暴、重情厚义、崇敬先人、多神信仰等。炎陵客家人经过历代长期艰苦奋斗使民族性格得到考验和磨练,使客家人自始至终带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民族节操,他们崇尚忠义,反抗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术的澶然自傲之气,使他们成为“民族心理发展中的一群勇者”。团结与革新,开拓与进取,是炎陵客家精神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