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中游,县域地形为丘陵地貌,年均降水1389毫米。2008年,株洲县土地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1个风景芪帷?个场。共有23个居委会、332个村民委员会。有耕地面积26851公顷,其中水田24357公顷、旱地2494公顷,总人口45.33万人,完成生产总值56.93亿元。

自古为湘东重要门户,扼中原通往广东沿海之咽喉。社会、经济、技术均与长、株、潭城市群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广泛接受其市场、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的辐射和影响,是典型的城郊县。随着特区造势空间的内移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全面实施,株洲县已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被确定为全省招商引资重点县之一。
行政区划
株洲县辖7个镇、11个乡:
镇 :渌口镇、朱亭镇、淦田镇、白关镇、雷打石镇、三门镇、古岳峰镇
乡:龙凤乡、龙潭乡、砖桥乡、平山乡、太湖乡、洲坪乡、南阳桥乡、仙井乡、姚家坝乡、堂市乡、王十万乡
历史沿革
株洲县最早于三国时期吴孙亮太平二年(257年)置建宁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建宁,唐高祖李渊恢复,尔后李世民又废止,至此为湘潭县辖域。民国23年(1934年),设湘潭县株洲镇;民国36年(1947年)湘潭县株洲镇和白关乡、昭阳乡合并为株洲乡。1949年8与月12,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辖株洲、藕灵二个乡;1951年5月,株洲从湘潭县划出成为县级市,归长沙专员公署管辖,原株洲镇和湘潭县第一区的太平桥乡、荷塘乡、龙洲乡、大京乡、白关乡、百井乡、南华乡和荷花乡的5个村为其行政区域;1956年3月,株洲市升为省辖市同时新设市郊区,1959年,析醴陵县的渌口镇、均坝乡、鸿仙乡、漂沙井乡、姚家坝乡、南阳桥乡、洲坪乡和湘潭县的朱亭镇、雷打石镇、伞铺乡、三门镇、 三门乡、古岳峰乡、淦田镇、平山乡、太湖乡、八斗乡、龙凤乡、龙潭乡、砖桥乡、堂市乡、王十万乡等乡镇入株洲市郊区;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株洲县,从株洲市析置,以株洲市郊区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隶属株洲市管辖,至此成立株洲县至今。
地理优势
株洲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中游,县域地形为丘陵地貌,年均降水1389毫米,全县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现辖21个乡(镇)、2个场,总人口45万人。株洲县地处湖南发展重心〔五区一廊〕经济带中枢,居长沙、株洲、湘潭〔金三角〕城市群南缘,且水陆交通发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距江南工业重镇、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株洲仅15 分钟路程,相距大型黄花国际机场50公里,仅1 个小时路程。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省道1815线(S211)、湘江航运纵贯南北,湘赣铁路、三二0国道连通东西。全县公里通车里程581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44.7公里,居全国先进行列。湘江水运可朔江而上至衡阳、零陵,顺江而下直达长沙、岳阳入长江;境内株洲航电枢纽工程、渌江大桥均已竣工。
地型地貌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古为湘东重要门户,扼中原通往广东沿海之咽喉。县城距江南工业重镇、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株洲仅 15 分钟路程,社会、经济、技术均与长、株、潭城市群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广泛接受其市场、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的辐射和影响,是典型的城郊县。随着特区造势空间的内移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全面实施,株洲县已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被确定为全省招商引资重点县之一。
纵贯县域南北的湘江是湖南“四水”中最大的河流,加上横穿东西的渌江,全县年水流量达553亿立方米,人均11.7万立方米,水能资源十分充沛。
湘江又称湘水,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是湖南省境内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9.46万平方公里,全长856公里 ,历年平均径流量722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全县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1389毫米,降水量21亿立方米,湘渌两江年客水流量553亿立方米,人均11.7万立方米。水能蕴藏量大,可开发利用15.46万千瓦。域内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光热充足,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的生长。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广博丰富。湘渌两江年水流量553亿立方米,人均11.7万立方米。水能蕴藏量可开发利用15.46万千瓦。境内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十余种,特别是石灰石、耐火泥、高岭土、花岗岩等非金属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建材、陶瓷工业的独特优势。已初步建成商品粮、黄花梨、生猪、蔬菜、用材林、油茶、黑山羊、网箱养鱼等种养基地,成为湖南省商品粮、油茶、楠竹、黑山羊、网箱养鱼重点生产基地县。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有煤、铁、铅、锌、钨、金、铀等十余种,特别是石灰石、耐火泥、高岭土、花岗岩等非金属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建材、陶瓷工业的独特优势。
基础设施
京广大动脉纵贯南北,浙赣复线及 320 国道连通东西,人货均可直达全国各地;京珠高速公路跨越县境 53 公里,并设有三个互通式立交桥,出入方便;距黄花国际机场仅 1 个多小时路程;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汽车的目标已经实现;湘江水运可朔江而上至衡阳、零陵,顺江而下直达长沙、岳阳入长江;邮电通讯设施齐全,万门程控电话、无线寻呼、数字移动通讯全面开通,并覆盖全县;输变电设施完备,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并已通过验收,电力供应充裕;城区供水能力及管网配套,可确保工业和生活用水。
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株洲县商业企业稳步发展,成为株洲县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个体商业经营蓬勃发展。2000年来,全县个体经营门店发展到8001户,从业人员达17343人,完成产值和营业额65798万元,比上年增长22.95%,上交税金28425万元,增长23%,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2.78%。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近年来,该县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企业通过加大投入,改善购物环境,开辟量贩、专卖等各种营销方式,方便和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全县消费品市场明显回升,2000年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8215万元,比上年增长6.61%,增幅比上年提高3.49个百分点,全县商业、供销、烟草、药材、农资、木材、种子等主要商业企业营销网点遍布全县乡镇,拥有固定资产总额17213销售收入净额37968万元,完成利润总额53.6万元。
据初步测算, 2008年GDP达到56.93亿元,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5%,比上年同期上升2.9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比第三季度低0.9个百分点,位居全市除四区外的五个县市并列第二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97亿元,同比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84亿元,同比增长2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12亿元,同比增长14.1%。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1:37.5:31.5调整为29.8∶40.1∶30.1。从三次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来看,第一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11.9%,拉动GDP增长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5.5%,拉动GDP增长7.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5.6%,拉动GDP增长6.5个百分点;建筑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9.9%,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因而,工业成为今年拉动GDP增长的主力军;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32.6%,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
旅游风光
全县境内奇景异观举不胜举。恬淡宁静的大京风景区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其内有八景缀饰的婆仙岭,有水清如镜、鹤鸣鱼跃、花草萋萋、景色可餐的京水湖。风景区内宾馆、度假村热情欢迎四海宾客。悬于湘江西岸的空灵寺,古朴典雅,风光幽胜,与南岳庙、岳阳楼并称湘江三圣地,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身,分外端庄、绮丽。县城南端有朱亭森林公园,人工林海,饮誉海内外。此外还有伏坡岭、百圣寺、昭陵、建宁古城、空洲等名胜古迹。
伏波庙位于株洲县渌口镇南端伏波岭上,濒渌水北岸,前有石崖壁立,下临深潭。1926年,渌口附近的农民运动蓬勃兴起,伏波庙成为渌口农民协会,女子联合会和国民党醴陵县22区党部的办公场所,在伏波庙内召开渌口地区农民运动骨干分子会议。
大京风景区地处株洲市郊东南,离市区15公里,是株洲市炎帝陵旅游线的起点。大京风景区是一个以山、水、林、禽同生共荣为主要特征的自然景观与盛极明清的古庙遗迹为主的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集游览、度假、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京水湖面近2400亩。
风土人情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在达山瑶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