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龙江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长沙市 | 株洲市 | 湘潭市 | 衡阳市 | 益阳市 | 常德市 | 岳阳市 | 邵阳市 | 郴州市 | 娄底市 | 永州市 | 怀化市 | 张家界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炎帝陵的风景图片
炎帝陵
炎帝陵
炎帝陵
炎帝陵
炎帝陵
炎帝陵
炎帝陵
炎帝陵
炎帝陵
炎帝陵
炎帝陵
炎帝陵
炎帝陵
炎帝陵
 
炎帝陵旅游相关
交通
炎陵县有衡炎高速、炎睦高速、炎汝高速、吉衡铁路贯穿境内,炎帝陵位于炎陵县城西17千米的鹿原镇境内。 铁路:炎陵县有7列普速列车开往井冈山、长沙、南宁、上海、广州和长春。
航空:离炎陵最近的机场是井冈山机场,搭乘到井冈山风景区——茨坪的客车,约1.5小时,然后再搭乘井冈山到炎陵的客车。
班车:炎陵汽车站每天有20条线路的班车往返周边城市,抵达江泽民题名的“炎帝陵”牌坊时下车,搭当地公交车20-30分钟即到景区。
景区内部:炎帝陵景区观光车往返:10元/人次。 
首页 >> 湖南旅游景点 >> 炎帝陵
炎帝陵联系方式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
电话:0731-26321666

炎帝陵获得荣誉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炎帝陵门票价格
62元

炎帝陵开放时间
早8:00-晚17:30,17:00停止入场

占地面积
5 km2

所处年代
清代

著名景点

炎帝陵殿、神农大殿、神农园、阙门、华夏广场、福林、圣德林、皇山碑林、炎帝陵牌坊等

炎帝陵导游图
炎帝陵导览图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西濒斜獭水,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967年)建庙之后,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炎帝陵核心景区面积5平方千米,总规划面积102.5平方千米。

  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并入选《中国国家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炎帝陵祭典”系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炎帝陵由祭祀区、拜谒区、缅怀区等三大功能区,由炎帝陵殿、神农大殿、神农园、阙门、华夏广场、福林、圣德林、皇山碑林、炎帝陵牌坊等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组成。

  【历史沿革】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
  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
  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967年)建庙之后,已有千余年历史。宋太平兴国年间(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至淳祐八年(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酃县县令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重修。
  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清顺治四年(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繁,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
  民国年间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动,据有关文字记载有4次:第一次是民国四年(1915年),酃县知事瞿燮捐资百元连同炎帝陵修葺费14元交人筹措修复,土木将兴,旋因湘军驻陵侧,以至无法施工而作罢。第二次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连年兵祸,陵庙倾圯在即,酃县政府再次呈文请修,湖南省政府拨款500元,令县长欧阳枚鸠工修葺。第三次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酃县县长夏礼鉴于“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损坏”于年初组建了修复炎陵筹备委员会。但是半途而废修复计划未能实施。第四次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1940年日军犯西南,为防患于未然,薛岳拟将省政府迁酃县炎陵山。第二年年春,拨专款于炎陵山修建省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和员工宿舍,修筑了茶陵至酃县炎陵山的简易公路,同时对炎陵殿宇进行了全面修葺。
  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间,陵殿及其附属建筑又重遭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
  1986年6月28日,由酃县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88年10月胜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

  【陵殿特点】

  炎帝陵殿建筑布局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属清代建筑风格。

  一进

  一进为午门,拱形石门,高4.0米、宽2.6米,门前为长宽均为50米的朝觐广场,左右分列为拱形戟门和长方形掖门,门扇均为实榻大门。进午门正中,树立国家主席江泽民1993年9月4日亲笔题写的“炎帝陵”汉白玉石碑,前嵌盘龙龙陛,取名龙蟠虎踞,天下一统,江山稳固之意。左右分立雄健的山鹰和白鹿花岗石雕。

  二进

  二进为行礼亭,是炎黄子孙奉祀始祖的地方,采用庑殿顶,前后檐各四柱落脚的三开间长方亭,面宽14.03米,进深5.53米,亭高8.33米,正上悬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手书“民族始祖、光照人间”匾额,亭前嵌双龙戏珠龙陛,取名双龙起舞,盛世逢年、天下太平之意。亭中设置香炉、烛台,供人们进香祭拜行礼之用。行礼亭左右为卷棚硬山式碑房,收集了历代告祭文残碑8块。

  三进

  三进为陵殿,重檐歇山顶,面宽21.16米,进深16.94米,占地358.5平方米,殿高19.33米,由三十根直径60厘米的花岗岩大柱按四排前廊式柱网排列支撑,上下檐为单翘昂头五彩斗拱,正脊檐角饰鳌鱼兽吻。殿内天花饰以金龙和玺、龙草和玺、龙凤和玺及旋子式、苏式等彩绘,共绘彩龙9999条。大殿门额高悬陈云同志题词匾额“炎黄子孙,不忘始祖”。殿中设花岗基石神台,上立檀木神龛,龛内端坐炎帝金身祀像,上书“齐天鼻祖”。炎帝两手分执各穗、灵芝,身前是药篓,左右为木雕蟠龙边柱。殿前龙陛为汉白玉卧龙浮雕,卧在炎帝陵前,似走非走,取藏龙卧虎、皇权至上至尊之威。

  四进

  四进为墓碑亭,采用四角攒尖式屋顶,檐角高翘,高7.1米,长宽各6.4米,亭内正中树一块高2米,宽1.45米的汉白玉墓碑,上镌刻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手书“炎帝神农氏之墓”。

  五进

  五进为炎帝墓冢。墓冢封土高5.58米,进深6.64米,宽28.9米,墓前石碑为清道光七年(1827年)知县沈道宽所书。

  【主要景点】

  炎帝陵殿

  炎帝陵殿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年),位于炎陵山西麓,是炎帝陵景区的主体景点,沿陵墓南北纵轴线均衡对称布局,座北朝南,南临洣水,经过历代扩充与完善,形成现在的五进格局和清代建筑风格。南北长73.4米,东西宽40米,占地面积4936平方米,建筑面积3836平方米,为清皇宫建筑布局。由午门、行礼亭、陵殿、墓碑亭、墓冢五进组成。

  神农大殿

  神农大殿坐落在炎帝陵殿中轴线东侧,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13平方米,清式仿古建筑,神农大殿面宽37米,进深24米,高19.6米,由主殿、东西配殿、连廊和两个四方亭组成,主殿外廊挺立着10根高浮雕蟠龙石柱,高5.4米,直径0.8米,蟠龙栩栩如生,石柱为福建花岗岩整石制作。“神农大殿”匾额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神农大殿以南依自有祭祀广场、朝觐大道、龙珠桥、朝觐广场、咏丰台、龙珠大道、圣德广场等建筑。

  炎帝神农氏石雕祀像

  炎帝雕像一手拿谷穗,一手握耒耜,寓意开拓农耕文化。雕像高9.7米,座长8.9米,宽4.7米,重约390吨,以红色花岗石雕制。为福建光泽红花岗岩雕琢。雕像两旁立有一对联石柱,“到此有怀崇始祖,问谁无愧是龙人”对联为李铎先生书写。大殿左、右、后三面墙是大型广东红砂岩石雕壁画,画高5.2-7.9米,总长53米,总面积321平方米,壁画内容为歌颂炎帝十大功德。

  祭祀广场

  祭祀广场南端的两侧和大殿平台的边上,是双面雕刻百草图案的花岗岩栏板,主要是纪念炎帝遍尝百草、发明医药;二级平台正中,立有一只高浮雕九龙戏珠的石制圆形香炉,高0.98米,直径1.2米,为公祭敬香或焚帛书用;两边立一对整石雕琢的福建青石香炉,高3.9米,直径1.5米,单重24吨。平台踏步间,是一块高浮雕九龙戏珠御路石,长3.2米 宽2.8米,厚0.7米,福建青石整石雕制,重约17吨。龙珠桥由三座拱桥组成,中间是主桥,宽6米,两边是边桥,宽3米,桥栏板雕刻的是古代乐器图案,分别如琴、筝、竽、笙、笛、箫、云板、编钟、月琴和琵琶。广场为正八边形广场,中轴距离48米,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嵌入了“八卦”图案,纪念炎帝发明“重八卦为六十四卦”。

  御碑园

  御碑园位于炎帝墓冢之后,坐落炎帝陵殿中轴线之北,大殿后墓碑亭两侧有拱门道路可通。园长100米,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东西碑廊各长40米。廊壁刊历代御祭文碑51块(其中明代13块,清代38块),另刊宋、明、清及控记事文碑5块。东西碑廓之间有九鼎台,台上列石鼎9只,每只高1.5米,重1.11吨,象征国家统一,金瓯无缺。园北面是弧形照壁,镶石刻壁画《神农功绩图》。壁画长40米,高1.5米,由228块正方形粗磨青石板镶成,壁画以炎帝功绩为主题,以原始先民从渔猎到农耕,从穴处到定居这一历史性转变时期的生产和生活为背景,采用线雕手法制作而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炎帝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伟大实践和高尚精神。

  碑廊

  碑廊是御碑园的主要建筑,分列碑园东西两侧,为硬山卷棚式仿古建筑。全长84米,壁上镶嵌明清御祭文碑51块,宋、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记事碑5块,共56块。最早御祭文碑是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登基告祭文碑。

  九鼎台

  九鼎台位于御碑园中心。台面外圆内方,圆台直径18米,方台9.999米。台上厝置九尊花岗石方鼎,每尊1.2吨。九鼎是中国古代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这里寄寓祖国统一,民族昌盛,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之意。

  圣火台

  圣火台位于神农大殿南龙珠山,与咏丰台分列于祭祀大道两旁,居东。1993年为点取首届“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系列龙舟赛圣火而建,台高40米,台中央立有高3.9米,体积为31立方米的褐红色点火石,正面刻有1.5米高的朱红象形体“炎”字,犹燃烧的火炬。’93“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系列龙舟赛圣火火种就是由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此点燃。

  台面三层呈宝塔形,每层高0.6 米,直径分别为9米、6米、3米的梯形圆台,底层铺设花岗岩石板,外护正方形花岗石栏板,边长100米,取天圆地方之义。2002年建设炎帝陵公祭区,圣火台原南北石阶被废,换之从台西辟一石砌台阶,共132阶,下与咏丰台相接。游客登临圣火台,可远眺炎帝陵殿、神农大殿全貌,可领略炎陵山恰似卧龙饮水之势。

  炎帝陵牌坊

  炎帝陵牌坊位于106国道南侧,炎帝线端口处,距炎帝陵10千米。牌坊高18.66米,主体横跨22米,选用花岗石砌成,四根石柱下各安置石狮一座,牌坊正面刻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书“炎帝陵”;背面刻陈云同志题词“炎黄子孙、不忘始祖”。

  五子庙

  五子庙是为纪念“炎陵五子”建造的,炎陵民间流传着“炎陵出五子”的故事。五子即神农天子、钟馗才子、孟姜女子、铁头太子、罗浮孝子。五子庙是1995年根据五子的传说形象而设计的仿古建筑,单层。里面摆放着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刚正、忠效、善良的圣人或奇人的塑像。庙顶青砖红瓦,雕梁画栋,与周围古木相得益彰,一种古朴神秘的怀古氛围,前来烧香拜佛的香客不断,初一、十五犹为更盛。

  白鹭亭

  白鹭亭坐落在九龙印上方30米外,重檐圆顶结构,由6根直径30厘米的花岗石柱支撑。亭中央立有一块汉白玉碑,铭志株洲市各界为炎帝陵建设捐款文及名单。

  咏丰台

  咏丰台坐落于龙珠山西面山坡,与圣火台遥相呼应。咏丰台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民国初年倒塌。1988年修复炎帝陵时,重建于炎帝陵殿的左侧山坡上,原台上有咏丰亭,八角重檐式,顶高7米,亭额悬“咏丰台”横匾和“台记丰年咏,亭留旧日香”楹联。2002年修建炎帝陵公祭区时,改建于龙珠山西面平台之上。现咏丰台石碑由一座花岗岩整石制作,碑高2米,边长1米,重约5.5吨,碑顶雕有四方龙陛。

  龙脑石

  龙脑石又称石龙鼓,位于陵前斜獭水水岸的炎帝陵桃源洞国家自然保护区,巨石临江,状似龙首,江水奔注喷薄。传说当年炎帝灵柩水运至此,倾盆大雨,江水翻腾,一阵湍急旋涡,将炎帝灵柩沉入水底,卷入石穴。原来是水中的金龙为感炎帝救治之恩遂跃出水面,将炎帝请至龙宫作客。后来天上玉帝为惩罚金龙无理,用圣旨罚金龙化为石龙。龙头化为龙脑石,龙爪化为龙爪石。至今龙脑石、龙爪石风韵犹存,巨龙首兀立江面,栩栩如生,秀色可餐,风景迷人,为炎陵自然胜景。

  鹿原亭

  鹿原亭位于炎陵山山顶,亭呈飞檐角式,古色古香。相传炎帝出生后仙鹿为其喂奶,神鹰为其蔽日遮荫。据此传说,鹿原亭外置有石雕鹿群,卧、立、跃、哺,形神各异,栩栩如生,四周苍松环绕,景色宜人。

  胭脂石

  胭脂石在南乡水口的一条小河边。相传炎帝神农氏死了以后,人们用木筏装着他的灵柩,由洣水河运往资兴汤边下葬,沿河两岸好多人送葬。炎帝的妃子,坐在一条木筏上随行送葬。装载灵框的木筏走得快,妃子坐的木筏走得慢,两筏越隔越远。当行至双江口时,妃子的木筏弄错了方向,沿着河漠水往东划去。他们划呀划,越往前走河路越窄。快要到达水口的时候,天上乌云滚滚,就要落大雨了。妃子看到岸边有一座古庙,就赶忙到庙里躲雨,刚踏进庙门,就下起瓢泼大雨来。半个时辰以后,雨过天睛,妃子回到木筏上,看到河中间有一块平平的石头,上面有一小池,池里是一泓清水,像一面镜子。妃子跳上石头以水为镜,梳洗起来。突然一股山洪冲了下来,河水暴涨,人们来不及呼救,妃子已被大水冲进大石头底下的深潭里去了。

  那些打渔捞虾的人,在雨过天晴的时候,远远地会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子跪坐在那块石头上,梳洗她那又长又黑的头发。走近去一看,又没有了。大家都晓得她就是炎帝的妃子,把妃子跪坐过的石头叫做“胭脂石”。

  天使馆

  天使馆位于炎陵北数十步。始建于明代,为历代钦差大祀官斋居,明末毁,清初重建,又毁于水灾。1989年在旧址之南另择地重建。

  邑有圣陵

  邑有圣陵位于炎陵故道,桥头岭下官垄口道旁,石壁上镌刻乾隆十六年路碑“邑有圣陵”四个大字。炎帝去世后,人们把他安葬在钟灵毓秀的“长沙茶乡之尾”。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一个峤阳岭的地方。这里“四面崭绝,鸟道羊肠”。站在峤阳岭上,举目南望,只见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块平展开阔的原野。洣水三回九折,穿嶂过峡,奔腾而来。原野南端,层峦叠翠,虬木森森,烟云出没,气象万千。认为鹿原陂就是一块富庶之地,至尊之地,文明发祥之地。辛劳一生的炎帝,应该有这样一块安息之地。

  炎帝陵阙门

  炎帝陵阙门位于公祭区入口处,2011年5月,该工程荣获株洲市“十大标志性重点工程”,采用最先进的石材干挂工艺建造而成。主塔高17.09米,被誉为“中华第一阙”。沿祭祀大道两侧立5对五谷柱,高8.79 米,直径1.2 米,分别雕饰稻、梁、菽、麦、黍图案。

  【相关人物】

  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炎帝陵。晋代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所著的《路史》记载: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 王象之编著的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更为具体:“ 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据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产生于新石器时期,即其上限在1万年左右,其下限距今4800年左右。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织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始造明堂;削桐为琴,始作蜡祭;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以威天下。炎帝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炎帝晚年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缀,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

  神农

  首创农耕制,教民稼穑,被尊为“神农”、“田祖”、“先农”。《周易·系辞下传》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竹书纪年·前篇》载“神农作耒耜。”《管子·轻重》载“神农氏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蛇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氏始教民播五谷。”《风俗演义》传“神农悉地力种谷蔬。”以上记载,以及湖北京山屈家岭、湖南彭头山遗址发现的稻谷,都证明炎帝是最早教人种植“五谷”、水稻和蔬菜的人,同时是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农耕工具“耒耜”的人。因此他是农业之祖,

  药王

  遍尝百草,以疗民疾被尊其为“医王”、“药王”。《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避就,当此之时,一日遇七十毒。”《史记》记载“神农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帝王世纪》载:“神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广博物志》记载“神农如究患脉,辨药性,制针炙。”以上记载说明炎帝在远古时期,深入崇山峻岭采药,尝百草,发明了中草药,并首创了切脉诊病法、针炙学,在医学方面有着重大的功绩。后人并总结他的经验写成了中国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一直影响着中国医学的发展。

  商贸之祖

  日中为市,首辟市场,被尊商贸之祖。《周易·系辞下》载:“炎帝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古录》记述:“炎帝以一人所为,不足以自养,必通功易事,贸廷有无,乃教民日中为市。”《竹书纪年·前编》亦载: “炎帝首创日中为市”。以上记载说明炎帝神农氏首创了商品交换市场。而日中为市,是中国货币、商贸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音乐之祖

  削桐为琴,以通天下,为音乐之祖。《桓谭新论》载:“琴,神农造也。”“昔神农氏继伏牺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竹书纪年·前篇》载:“炎帝作弦琴。”以上记载表明炎帝神农氏创造了音乐,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茶祖

  发明茶叶,创造“国饮”,被尊为“茶祖”。《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的荼,即为茶。“茶圣”陆羽在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与茶文化著作《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以上记载证实,炎帝神农氏为了让广大老百姓能够安全饮食,严防因饮食不当引发疾病,亲自尝百草,辨别百草的可食用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茶及茶的药用功效,为后世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9年“中华茶祖节”暨茶文化论坛祭祀炎帝陵大典在炎陵县隆重举行,炎帝“茶祖”得到了海内外茶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拥戴。

  【炎帝陵祭典】

  炎帝陵祭典是千百年来后人为缅怀炎帝丰功伟德所形成的一套祭祀活动。原始的炎帝陵祭祀活动包括祭天、祭祖、祭神,有封禅和蜡祭、傩舞等原始祭祀文化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官方祭祀

  官方祭祀称之公祭或告祭。炎帝陵祭祀,见诸史料者始于唐代,据唐代旧史《路史》说:“有唐尝奉祀焉”。最早有记载的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动在宋乾德五年(967年),太祖诏命“建庙陵前,肖像而祀,随之遣官诣致祭”,并“在三岁一举,率以为常”。此后,元、明、清各代对炎帝陵祭祀从未间断。有史记载,明代15次,清代达38次。历朝历代炎帝陵祭祀的名目繁多,以告即位为主,此外还有告禳灾除患、靖边军功、亲政复储、万寿晋徽、先人后事等。

  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动演变至今,主要有公祭大典、告祭典礼,其中又分迎宾仪式、引导仪式、祭典仪程、瞻仰仪式、开午门仪式、谒陵仪式和祭文碑揭碑仪式、签名仪式、捐赠仪式等等,祭祀仪程为序曲、敬香、敬花篮、敬供品、开午门、谒陵、揭碑、礼成等。在仪仗队伍方面也有很大变化,炎帝陵祭典现有的祭祀仪仗有反映农耕文化的五谷耒表演队,炎帝陵祭典现有的祭祀仪仗有反映农耕文化的五谷耒耜表演队、三牲五谷时鲜供品队《炎帝颂》大型歌舞表演队、祭祀乐曲演奏队、神农锣鼓队、祭祀锣鼓队、祭祀幡旗队、民间唢呐队、龙狮朝圣队、牛角吹奏队、56个民族队以及圣火采集手等等。官方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多在清明、重阳和重大节日举行,特别是重阳节,株洲市都举行“炎帝节”,以炎帝陵祭祀活动为重点,开展一系列文化、商贸交流活动。

  民间祭祀

  炎帝陵民间祭祀以告祭为主。祭祀时间多选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各种节令、节庆。此外,每逢炎帝生辰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陵方圆几百里的群众都会汇集于炎帝陵,祭祀炎帝,祈福求平安。民间祭祀仪式有墓前牲祭、上香敬供、跪拜祈福、许愿求应、还愿祭拜等等。每年正月,各地民众争相在炎帝陵宰杀牲畜,供上果品、美酒,向始祖行三拜九叩之礼,献香燃炮,传说这样就能得到始祖庇佑,一年顺顺利利,所以每年正月炎帝陵香火尤为旺盛。民间祭祀对祭时、礼程亦十分讲究,通常拜祭始祖前都会洗梳干净,行跪拜叩首之拜之祭过炎帝后,将自己的心愿和所求写于帛或纸是,用线系于小石子等重物一端,抛挂于炎帝陵内的古树上,祈求炎帝保佑愿望实现。

  【价值意义】

  历史价值

  炎帝崩葬炎陵鹿原陂后,世人对他的祭拜就一直未间断过,炎帝陵祭典从最初的蜡祭、傩舞等开始,经过不断演变,距今也已有几千年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炎帝陵祭典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是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产力息息相关的。

  文化价值

  炎帝首创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工业文化,启商贸文化,创民族音乐,开展了大量社会生产实践。后人为缅怀炎帝先祖而进行的祭典活动,其中的仪式、音乐、舞蹈等方方面面均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形成了综合性的文化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社会价值

  炎黄子孙祭奠炎帝,表达的是华夏后裔对炎帝精神的崇敬之情。炎帝精神即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炎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这种精神已升华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热点城市: 杭州 | 大连 | 青岛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苏州 | 广州 | 拉萨 | 丽江 | 洛阳 | 威海 | 珠海 | 厦门 | 沈阳 | 哈尔滨 | 济南 | 长春 | 无锡 | 桂林
热门景点: 黄山 - 湘西凤凰 - 九寨沟 - 广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颐和园 - 杭州西湖 - 山海关 - 圆明园 - 八达岭长城 - 神农架 - 千岛湖 - 五台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做中国最好的旅游门户网站